第一图书网

晴日木屐

(日) 永井荷风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3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日) 永井荷风  

页数:

200  

译者:

陈德文  

Tag标签:

无  

前言

谢大光 阅读原本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看电影或是欣赏音乐相比,当然自由许多,也自在许多。阅读速度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自己选择,并不存在快与慢的问题。才能超常者尽可一目十行,自认愚钝者也不妨十目一行,反正书在自己手中,不会影响他人。然而,今日社会宛如一个大赛场,孩子一出生就被安在了跑道上,孰快孰慢,决定着一生的命运,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读书一旦纳入人生竞赛的项目,阅读速度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期盼甚至逼迫孩子早读、快读、多读,学校和社会也在推波助澜,渲染着强化着竞赛的紧张气氛。这是只有一个目标的竞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怪乎孩子们要掐着秒表阅读,看一分钟到底能读多少单词。有需求就有市场。走进书店,那些铺天盖地的辅导读物、励志读物、理财读物,无不在争着教人如何速成,如何快捷地取得成功。物质主义时代,读书从一开始就直接地和物质利益挂起钩,越来越成为一种功利化行为。阅读只是知识的填充,只是应付各种人生考试的手段。我们淡漠了甚至忘记了还有另一种阅读,对于今天的我们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阅读——诉诸心灵的惬意的阅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清风朗月,一卷在手,心与书从容相对熔融一体,今夕何夕,宠辱皆忘;或是夜深人静,书在枕旁,情感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喜怒笑哭,无法自已。这样的阅读会使世界在眼前开阔起来,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使你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阅读会在心田种下爱与善的种子,使你懂得如何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站立起来;这样的阅读能使人找到自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抑或面对种种诱惑,也不忘记自己是谁。这样的阅读是快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在引用陶渊明这段自述时,常常忘记了前面还有“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八个字。阅读状态和生活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你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就会有怎样的阅读。我们不是生活在梦幻中,谁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基本的生存需求去读书,那些能够把谋生的职业与个人兴趣合而为一的人,是上天赐福的幸运儿,然而,不要仅仅为了生存去读书吧。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目标单一具体的阅读,就像到超市去买预想的商品,进去就拿,拿到就走,快则快矣,少了许多趣味,所得也就有限。有一种教育叫熏陶,有一种成长叫积淀,有一种阅读叫品味。世界如此广阔,生活如此丰富,值得我们细细翻阅,一个劲儿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岂不是辜负了身边的无限风光。总要有流连忘返含英咀华的兴致,总要有下马看花闲庭信步的自信,有快就要有慢,快是为了慢,慢慢走,慢慢看,慢慢读,可以从生活中文字中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意味和乐趣,既享受了生活,又有助于成长。慢也是为了快,速度可以置换成质量,质量就是机遇。君不见森林中的树木,生长缓慢的更结实,更有机会成为栋梁之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灵的成长需要耐心。 在人类历史上,对于关乎心灵的事,从来都是有耐心的。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始修建至1345年建成,历时180多年;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从1386年至1897年,建造了整整五个世纪,而教堂的最后一座铜门直至1965年才被装好;创纪录的是德国科隆大教堂,从1322年至1880年,完全建成竟然耗时632年。如果说,最早的倡议者还存有些许功名之心,经过600多年的岁月淘洗,留下的大约只是虔诚的信仰。在中国,这样安放心灵的建筑也能拉出长长的一串名单: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从东汉至唐,共开凿600多年;敦煌莫高窟,从前秦建元二年(366)开凿第一个洞窟,一直延续到元代,前后历时千年;洛阳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到北宋,开凿400多年;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后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陆续营造,前后长达1400多年……同样具有耐心的,还有以文字建造心灵殿堂的作家、学者。“不应该把知识贴在心灵表面,应该注入心灵里面;不应该拿它来喷洒,应该拿它来浸染。要是学习不能改变心灵,使之趋向完美,最好还是就此作罢。”“一个人不学善良做人的知识,其他一切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以上的话出自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蒙田在他的后半生把自己作为思想的对象物,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问讯探究与之相联系的外部世界,花费整整30年时间,完成传世之作《随笔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另一位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1645~1696),一生在写只有10万字的《品格论》,1688年首版后,每一年都在重版,每版都有新条目增加,他不撒谎,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分量,直指世道人心,被尊为历史的见证;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已经著作等身,还在苦苦追索人生的意义,一部拷问灵魂的小说《复活》整整写了10年;我们的曹雪芹,穷其一生只留下未完成的《红楼梦》,一代又一代读者受惠于他的心灵泽被,对他这个人却知之甚少,甚至不能确知他的牛卒年月。 这些就是人类心灵史上的顿号。我们可以说时代不同了,如今是消费物质时代、信息泛滥时代,变化是如此之快,信息是如此之多,竞争又是如此激烈,稍有怠慢,就会落伍,就会和财富和机会失之交臂,哪里有时间有耐心去关注心灵?然而,物质越是丰富,技术越是先进,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制衡去掌控,否则世界会失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对于个人来说,善良,真诚,理想,友爱,审美,这些关乎心灵的事,永远不会过时,永远值得投入耐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就从读好一本书开始。不必刻意追求速度的快慢,你只要少一些攀比追风的功利之心,多一些平常心,保持自然放松的心态,正像美好的风景让人放慢脚步,动听的音乐会令人驻足,遇到好书自然会使阅读放慢速度,细细欣赏,读完之后还会留下长长的记忆和回味。书和人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有相通之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书人之间也讲究因缘聚会同气相求。敬重书的品质,养成慢读的习惯,好书自然会向你聚拢而来,这将使你一生受用无穷。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我们编辑了这一套“慢读译丛”,尝试着给期待慢读的读者提供一种选择。相信流连其中的人不会失望。 2011年7月10日于津门

内容概要

《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师闲踏晴日木屐漫游记趣)》是日本唯美派开山祖永井荷风的散文代表作,首次全译了深受周作人喜爱的专集《晴日木屐——东京散策记》。荷风脚踏晴日木屐,手拿蝙蝠伞,走遍东京大街小巷及郊外,详叙见闻及心迹,特别记录了在现代文明社会的冲击之下,遭受严重摧残的日本传统文化和古代遗存;以悲惋的情调表达了对江户世俗生活的回味与向往,凸显了一个传统文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批判眼光。《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师闲踏晴日木屐漫游记趣)》文字细腻,笔调感人。

作者简介

永井荷风(1879—1959)
笔名断肠亭主人。著名唯美主义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文学创作,通过怀古和描述艳情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追求享乐颓废的生活情趣,将此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欣赏。代表作有《掰腕子》《墨东绮谭》《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断肠亭日记》等。
1965年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日中文化文学专攻指导教授,日本东方学会和福冈UNESCO协会研究员。翻译多种日本名家小说、散文、戏剧作品,出版多部个人学术著作及日本文化随笔集。

书籍目录

晴日木屐——东京散策记

晴日木屐
淫祠

地图

水·渡船
小巷
闲地
悬崖
坂坡-
夕阳·富士眺望
深川散步
传通院
夏之街
灵庙
银座
葡萄架
砾川徜徉记
向岛
深川散步
原八幡宫
故里今昔
放水路
寺岛记
葛饰土产
水流
再记向岛
钟声
妾宅
浮世绘鉴赏
虫声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树 抬头满眼青叶山,口中松鱼耳杜鹃。 江户时期往昔都会最美时节的情趣,被这简单的十几个字一语道尽。北斋及广重等人的《江户名所绘》中所描画的地方,若以文字代之,这一首俳句可谓尽写其意。 东京不仅市内,一直到周围的近郊,天天都在开辟新地面。所幸,社寺之境内,私人宅邸,还有崖畔和路旁,尚保留着众多的树木。如今,因了工厂的煤烟和电车的震响,日本的晴空鹞鹰的叫声已经稀少,雨霁的深夜,即便有月出,杜鹃亦不再啼鸣。嫩松鱼的味道,因为有了火车和冰镇之便,也不像过去那般珍贵了。只有满眼的青叶,到了每年花落之后的阳历五月,于下町的河畔,于山手的坡上,市内到处呈现出美艳的绿色。我等也因而对于东京这座都市,开始感觉到江户以来固有的快感。 住在东京的人,当你初试夹衣的那一天,不管早晨,不管晌午,也不管夕暮,沿着外出的小道到九段的坡上,神田的明神,汤岛的天神,还有芝地的爱宕山,登上随处可见的高台,去眺望一下市区吧。在阳光辉耀的初夏的天空,在无限延续着的瓦葺的屋顶之间,你会看到银杏、椎、槲、柳等树木鲜绿的嫩梢,在艳丽的日光下闪烁。当你看到这种情景,你就会感到,东京这座城市尽管有些建筑仿造西洋,尽管有了电线和铜像,因而弄得丑陋不堪,但还不到可以完全抛弃的地步。虽然一时难于言说,但我总感到有一种东京式的固有的情趣。 如果说,今日的东京果真有一种都市美,我敢断言,其第一要素是仰仗树木和水流。遮蔽着山手的老树和流经下町的河川,是东京市内最可尊贵的宝贝。巴黎特有的风貌只要有寺院、宫殿、剧场等建筑,纵然没有树和水也足够了。然而在我们东京,如果没有蓊郁的树木,那壮丽的芝山内的灵庙完全无法保持其美丽和威仪。 建造庭园,不用说必须有树和水,创作都市的美观也不能排除这两者。所幸,东京的地面上自古都有很多树木。正如今天依然保留在芝田村町的公孙树一样,相传德川氏人国以前的古木也为数不少。小石川久坚町光圆寺的大银杏,还有麻布善福寺据称是亲鸾上人手植的银杏,都是数百年的老树。浅草观音堂旁有两株闻名的银杏。小石川植物园内的大银杏维新后差点儿被人砍伐,如今尚留斧凿痕,因此广为爱重老树的人们所知晓。如若在东京市内探寻有此等故事来历的大银杏树,那还有许多许多。小石川水道端屹于道路正中的第六天祠之侧,柳原大街污秽的古老估衣店的屋脊上,都高耸着大银杏树。神田小川町马路上,我在一桥中学上学的时候,时常看到大银杏树穿过香烟店的屋顶高高耸立,比电线杆还高。走过麴町的番町,和牛达御徒町,可以看到往昔旗本宅邸内庭里各处耸立着高大的银杏树。 银杏黄叶期和神社佛阁的粉壁朱栏相对而望时,成为最具日本风味的山水画。这里必须说明,浅草观音堂的银杏是东都公孙树中之冠。明和时代这树下有柳屋牙签店③,店中美女阿藤的倩影至今留存在铃木春信和一笔斋文调④的锦绘里。 比起银杏,松树更能和神社佛阁相调和,更能创造日本式和中国式的风景。江户的武士不在其宅邸中植花木,而于常绿树中殊独尊爱松。原武家的宅邸,有不少地方松树至今不改其绿色,令人望之念起往昔。市谷的堀端有高力松,高田老松町有鹤龟松。根据广重的画册《江户土产》所载,若要举出江户都内人士所遍赏的名松,就有小名木川的五本松,八景坂的铠挂松,麻布的一本松,寺岛村莲华寺的末广松,青山龙岩寺的笠松,龟井户普门院的御腰挂松,柳岛妙见堂的松,根岸的御行松,隅田川的首尾松等多种。但是,时至大正三年的今日,幸好没有枯死的又有几何? 青山龙岩寺的松被北斋描画于锦绘《富岳三十六景》中。我曾经凭借古代的《江户图》——这图以距离大久保我的住宅不远的青山为中心——搜寻过这座寺庙。寺庙残存于青山练兵场近旁兵营背后的千驮谷一隅。堂字经过改建已无可观,建于境内的公寓里不要说松树,就连庭园般的空地也见不到了。这附近称为山手地区的新日暮里,这里有同日暮里的花见寺相媲美的仙寿院的名园。这也是我从《江户名所图绘》上知道的。我穿着晴日木屐寻访过。钻进古旧的山门,登上石阶,看到两侧修剪整齐的美丽的茶树,不禁有迫昔之感。庭院已了无踪迹,本堂横手挖掘的墓地也只应景似的保留着少许的空间。 今日生存于上野博物馆院内的松树是宽永寺的旭松,又称为稚儿松吧?首尾松已经无迹可寻,根岸的御行松依然劲健。麻布本村町的曹溪寺有绝江之松,二本楠高野山有称为独钴之松的松树。其树形和古画相比较,同样具有古昔之貌。 柳和樱交相迎春,共同织成都市的锦绣。既爱市中的树木,决不可对它们等闲置之。说起樱,有上野的秋色樱,平川天神的郁金樱,麻布笄町长谷寺的右卫门樱,青山梅窗院的拾樱,还有今日不知是否存在的《名所绘》上著名的涩谷金王樱,柏木的右卫门樱。或者正如驹込吉祥寺的樱花林荫道一样,要搜寻有来历者数目很多。至于柳,如此有名字的树几乎没有一棵。 据说隋炀帝于长安营建显仁宫,于河南开凿济渠,堤上植柳树一千三百里。金殿玉楼,绿波流影。春风柳絮,状如飞雪。黄叶秋风,菲菲飘舞。想见此番情景,宛如见到螺钿屏风七宝之古陶器,顿觉色彩眩惑。想必是观柳丝摇曳于流水之上,最能使人心旷神怡。东都柳原的土堤上,面临神田川的河水,从筋违之见附到浅草见附,尽是毵毵茂密的柳树。改为东京后不久,堤被毁坏,如今日之所见,已变为红色的砖瓦平房了。 柳桥无柳,已被柳北先生载入《柳桥新志》:“桥以柳为名,而不植一株柳。”可是距两国桥不远的川下沟上有小桥,名元柳桥,这里有一株老柳,见于柳北先生该书,又被小林清亲翁画人《东京名所绘》。只见图上的河面朝雾轻笼,两国桥淡如薄墨。这边岸上有巨柳一株,少少斜立。树荫下一穿条纹和服的男子,肩头搭着毛巾,回首望着流动的河水。闲雅之趣溢于画面。仿佛使人听到猪牙船的橹声和鸥鸟的呜叫。那柳桥是何时枯朽的呢?如今河岸的样子变了,细流已被淤塞,原柳桥遗迹也难寻觅了。 由半藏门到外樱田堀,再到日比谷马场先和田仓御门外的护城河畔,一律种植着柳树,树下到处停放着洒水车。这些柳树恐怕是进入明治时代后栽种的。观广重东都名胜锦绘中的外樱田之景,在护城河畔的道路上未曾画过一株柳树。堤下水边的柳井之旁仅有一株柳树。 P13-16

后记

陈德文 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著名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本名壮吉,别号断肠亭主人、金阜山人、石南居士等。出生于东京小石川官宦文士家庭。父亲久一郎是明治维新前藩儒鹫津毅堂的弟子,又师从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学习“洋学”,后渡美六年,归国后在文部省和内务省供职。不久辞官从商,曾任日本邮船公司驻上海代理。久一郎早年习汉诗,号禾原,又称来青山人。荷风的母亲为毅堂次女,受江户时代文化艺术的熏陶颇深。荷风生长于具有古代文化氛围的家庭里,从小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1897年,荷风进入东京外语学校汉语班,不久中辍。他翌年投刺于砚友社作家广津柳浪门下,十分崇尚柳浪的小说《今户情死》对于花街柳巷游冶生活的描写。荷风又拜落语家朝寝坊梦乐为师,向他学习“落语”(类似单口相声)和“狂言”(滑稽幽默的风俗戏剧)。荷风耽于女色和游乐,频繁出入书场戏院和勾栏酒楼之间。1899年,荷风借同柳浪合作的名义,在《文艺俱乐部》杂志发表处女作《薄衣》,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荷风成为岩谷小波主持的“木曜会”的成员,有了结交政界和文艺界众多名流的机会。同年,荷风受法国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等人的影响,发表《地狱之花》、《梦女》等作品,传播西方自然主义文艺思想。1903年,他秉承父命赴美从事银行工作,后又转赴法国。父亲的本意是要他将来投身实业界,但五年的外游,促使荷风对西方市俗社会和民主自由之风产生了热烈的向往。回国后,他发表了《美利坚故事》和《法兰西故事》两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引起广泛注目。《法兰西故事》和不久写作的《欢乐》(1909),同时因为对男女欢情的露骨描写以及对低迷趣味的醉心歌咏,而被当局冠以伤风败俗的罪名遭到查禁。 1910年,荷风受森鸥外、上田敏的推荐,就任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讲授法国文学,同时担任《三田文学》杂志的主编。这一时期,他相继发表《归朝者日记》、《隅田川》、《冷笑》、《红茶之后》、《新桥夜话》等小说、日记、随笔作品,给受到自然主义支配的沉闷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风。 1910年,天皇政府一手制造所谓“大逆事件”,疯狂迫害幸德秋水等一批仁人志士,遭到社会良知的谴责。德富芦花发表演说,愤怒揭露统治者的暴行,引起社会震动。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荷风深感作为一个文人的弱小无力,遂陶醉于江户趣味和戏作文学,甘心做一个红粉阵中的都市隐者。 1916年,荷风辞去庆大教职,中止了《三田文学》的主编工作,匿身于衣香鬓影、珠帘绣幕的妾宅妓馆,沉迷于灯红酒绿、低吟浅唱的享乐生活之中。荷风曾一度结婚,不久离异。他也曾娶新桥艺妓八重次为妻,但又移情别恋,致使八重次悄然出走。此后,他一直独栖,直到1959年去世。二次大战期间,东京遭空袭,荷风疏散到冈山乡间,写了《罹灾日录》,记述这段流离失所的生活。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饮酒庆祝,表现了一个正直文人的率真性情。战后,荷风写于战时而未能发表的文章逐一问世。1952年获文化勋章。1954年当选为艺术院会员。其后,隐居不出。1959年4月,因胃溃疡吐血引起心脏病发作而辞世。从1917年起,荷风一直坚持写作《断肠亭日记》,这既是作者非比寻常的人生之路的写真,又是时代风云变幻的实录,是日记文学的代表作。 永井荷风努力宣扬19世纪末西欧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文学艺术,对烂熟的西洋文明满怀憧憬;同时对明治文化的肤浅与俗恶进行无情的批判。荷风留连江户文化艺术之美,对东京“下町”的游兴生活抱着深深的眷顾之情。他陶醉干颓废的审美情趣和肉感享乐之中,把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转化为对古代社会文化的回味与向往。 进入大正、昭和时代,荷风又相继发表了《晴日木屐》(1915)、《夏姿》(1915)、《争风吃醋》(1916)、《西游日志抄》(1917)、《五叶竹》(1918)、《火花》(1919)、《雨潇潇》(1921)、《下谷丛话》(1926)、《梅雨前后》(1931)、《背阴的花》(1934)、《墨东绮谭》(1937)等作品。作者以浮艳的笔墨描述了已逝去的江户文化绚丽的晚景,表达了他的游戏人生的态度。荷风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语汇,生动地描绘了颓废侈靡的现实社会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显现了“荷风文学”特具的艺术风格。 永井荷风,学养深湛,阅历丰富,一生饱享和、汉、洋文化的熏染。他少年时代亲近为永春水、小三金五郎等所谓江户轻文学,入外语学校学汉语,十六岁师从岩溪裳川学习汉诗作法,成年后又沉迷于蜀山人(大田南亩)、寺门静轩、成岛柳北等汉诗文作品。荷风的父亲永井久一郎(禾原)也写得一手好汉诗,其母是尾张藩藩儒鹫津毅堂的女儿。久一郎既是毅堂的女婿,又是他的经学的门生。 《晴日木屐》诸篇,最初于1914年8月到翌年6月,分九回刊载于《三田文学》杂志,当年出单行本时,又以“东京散策记”为副题刊行。同当时风行的众多都市论者不同,荷风的笔墨没有停留于城市的道路、交通以及建筑等“实体”的一般论述,而是着眼于都市栖息者——城市居民的心象风景上。荷风脚踏木屐,手拿蝙蝠伞,穿行于东京大街小巷,巡查走访,吊古上今,满怀愤激与惋惜之情,洋洋洒洒,写下一段段振聋发聩的文字,揭示了现代文明的浮华与弊端,处处流露出对于逝去的江户文化的留连与哀挽。 本书里的部分文章,始译于1995年,收入《永井荷风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一书。那时,我卜居于南京玄武湖东畔,一间四季不见阳光的房子。按理说,这片湖山本该是杨柳夹岸、荷香醉人的景胜之地。然而,由于物质文明的侵扰和商业大潮的袭击,使得这地方不但成为万户麇集的住宅新区,还变成一处熙熙攘攘的交易市场。那时候,腰病再发,经过两次手术后不久,朝夕为病痛所苦,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肉体和精神都处在人生的最低潮。记得当时每天上午,捧着一只时时掉腿的小板凳,坐在床边,在上中学的女儿写剩下的作业本的空白页上翻译荷风。每隔一二十分钟就得起来走走,或躺躺,然后继续工作。有时两腿麻疼难支,实在坚持不住,也只得作罢。就这样,断断续续花了大约一年半时光,在喧闹的市声里,在恶邻的骚扰中,在病疼的折磨下,终于译完了选本的全部文章。1997年8月出版,首印一万册。如今,这个译本市场上已很难寻觅了。 此次,应花城出版社之约,将《晴日木屐》里未曾收入散文选本的文章,全部补译出来,连同选本中的部分译文,合成一册交付出版。 这次再译荷风,心绪亦然不佳,因为碰上了日本大地震(日本人通称“东日本大震灾”),引起核物质泄漏,全世界为之震动。大自然向拼命破坏环境和资源的现代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再糟蹋地球家园了!否则,到头来,人类自己也会泯灭的(东山魁夷《听泉》)。联想起荷风曾亲历过1923年9月的“关东大震灾”,有名文《罹灾日记》遗世。目下会不会也有一位当代荷风,用文学手法记下这次大震灾的种种实相,以警后世呢? 2011年6月,纪州梅熟日 记于日本春日井市听雨轩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永井荷风最初以小说得名,但小说我是不大喜欢的,我读荷风的作品大抵都是散文笔记……随笔各篇都有很好的文章,我所最喜欢的却是《日和下驮》(注:《晴日本屐》的另一译名)。 ——周作人 永井荷风是现代日本最优秀的文章家,这在日本文学界已是个不争的定论。 ——小林秀雄 荷风爱读书、爱写作、爱散步、爱美人,有恒产、善理财,风花雪夜,悠游自足,功成名就佳作传世死而不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达人”。 ——修桑


编辑推荐

永井荷风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审美趣味形成和成型的关键,并对他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耽美主义即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同时,他通过大量描绘东京的随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日本风物尤其是东京风物的美和对其的推崇和热爱,随笔代表作有《东京散策记》、《断肠亭日记》、《茶余集》、《江户艺术论》、《麻布杂记》等,这也是他不同于其他唯美主义作家之处。《晴日木屐(日本唯美大师闲踏晴日木屐漫游记趣)》是永井荷风式的东京行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晴日木屐 PDF格式下载



小日本的书,为什么周作人如此喜爱?真的是文化汉奸吗?


纵然是日本人写的书,还是觉得好!


内容好看,觉得很有用,很多句子抄下来都很美,纸质也行,就是觉得薄了?


这种书就像茶一样,得慢慢品,越看越有味道。。。。。。


带领读者领略传统的东京都。


角度特别。译文很好!


对得起这个价钱。皮的版式不太喜欢但很结实。


很喜欢不错哦很喜欢不错哦~~~~~~~~~~~~~~~~


没有这个人,很难想象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他们后来的样子。


还没看,但听朋友说很好看,就买了,好评!


又好看又有趣,非常不错。


排版有点挤,但是永井荷风的晴日漫游,还是值得一览的!


书挺好,可是包装不够精细,书脊磨损很严重,好桑心~~~


排版太密,有点不适应,影响了阅读的快乐.


这本书可以细细品咂。好书。


闲适的心情看闲适的书,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永井荷风的《晴日木屐》,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最早是借助辞典啃原文,后来陈德文先生翻译了《永井荷风散文选》,收了大半。像其中《妾宅》诸文,我都一读再读,花城出了单行本,忍不住再收一册。可惜,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可真不咋地,封面简陋无新意,正文字小而密,看着很不舒服。花城的书形象还是差了一大截啊。


不是太喜欢。。。送朋友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