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

周榆华 周榆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周榆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

周榆华  

页数:

33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戏曲和古代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华夏子孙,有责任发掘开采,分析整理,让体现着东方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民旗之林中焕发光辉。自然,我们也不能一味陶醉在祖先遗泽之中,审视它,研究它,扬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有助于祖国精神文明建设,才是我们整理古代戏曲、古代文学的目的。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文人辨析及明以前文人治生概况 第一节 文人辨析 第二节 明以前文人以文谋利厦治生概述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纲纪弛废和心学流行 第二节 市镇经济发达与尚利的世风 第三节 士风的变化第三章 社会上的诗文消费需求 第一节 民间尚文风气 第二节 士绅的诗文消费及文人代耕 第三节 藩府戎幕对文人的吸纳第四章 以文治生者的生成原因与群体特征 第一节 生成原因 第二节 群体特征 第三节 “诗在布承第五章 以文治生的途径 第一节 府幕笔耕 第二节 市井佃文 第三节 其他谋生方式第六章 治生心态与谋生诗文评析 第一节 治生心态 第二节 谋生诗文评析第七章 “不幸若马耕”的徐渭 第一节 贫困身世与笔耕谋生 第二节 府幕经历及其代耕 第三节 性情文字与谋生文字论析第八章 “山人竞述眉公” 第一节 不一样的隐士 第二节 闲人和闲人的生计 第三节 词坛中之文将第九章 以文治生现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第一节 治生者的文学活动——晚明小品蔚盛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二节 以文治生行为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谋生文人的市民化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十章 余论 第一节 清初至清中叶文人谋生类举 第二节 文人以文治生的几点困惑附录:文人传记及以文治生资料摘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论题的确立  纵览时人前贤的著述,笔者发现,对占代文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家名作或者是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上,对不知名或者根本无名的文人则关注得不够。出现这种现象,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名家名作在当时或后世都较为人注意,遗留下来的材料纵使零散但相对齐全,便于研究;二是他们在文学发展过程中,通常起着引领作用,是一段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的文学丰碑,研究他们,等于抓住了文学的主流或核心,有提纲挈领之意义。  鉴于此,笔者扣算去研究那些不甚知名文人的生存与创作情况。之所以有这种想法,首先,足自己才疏学浅,不敢去“炒现饭”,怕弄不出什么新东西来,陷人抬人牙慧的尴尬境地。其次,不知名文人尽管在“科名”或“艺苑”上默默无闻,但他们及其作品毕竟存在过,是一种“历史的真实”,通过研究,或许可以认识、了解他们,进而揭示出某些规律。再次,是他们既然存在过,多少会留下些相关的文献,无论是蛛丝马迹般的只言片语,还是整章整篇的记载,都值得去搜集、归纳乃至做系统的研究。至于能搜集多少材料、研究到什么程度,这既取决于客观文献的存在情况,又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  带着以上想法,经反复思考,笔者最终确定以晚明社会底层文人的生存状况及其谋生诗文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之所以选择晚叫下层文人,基于以下考虑。  ……


编辑推荐

明代后期许多不遇士子都有“卖文为活”或代人笔耕的现象,这些人凭借一己之文才,或出入戎幕,或寄身藩府、大学士府,或在市井佣作诗文,或编印书刊……凡此种种,都是以文谋生的表现,知名者如郑若庸、吴扩、谢榛、卢楠、王稚登、俞安期、俞允文、王叔承、徐渭、陈继儒等,他们有的被称为“相门山人”、“布衣之杰”、“江湖诗人第一流”,有的是享誉一时的名士,有的“擅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有的被列入“后七子”、“广五子”、“四十子”……这些称号足以表明他们在当时词坛的不平常地位,以至有人说“诗在布衣”。这一类人有何共同特征?谋生时的心态有什么不同?用以谋生的诗文与一般的吟咏性情之作有何区别?以文谋生何以能实现?以文谋生行为对文学创作本身起了怎样的作用?文人以文治生现象的出现对当时文坛有什么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值得周榆华编著的《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 PDF格式下载



除了包装不太讨喜以外,是一部严谨而又学术新意的作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