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平面构成实验

王书杰主编 岭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2  

出版社:

岭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王书杰主编  

页数:

64  

内容概要

这里记录了平面构成课的一些体验,一些目的和方式。因为带有实验的性质,所以课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也正因为如此,才具有了极大的吸引力,总会让教学的过程充满新鲜感和意外收获。艺术课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上课方式。例如这一次在这儿看到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模式与作品面貌,下一次可能又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模式和面貌出现。这正是实验课所具有的动态性,只要是适合课堂需要的,有很好的反馈效果的,我们都可尝试去不断完善运用,从不同的角度,多样的层面,开拓更广阔的平面构成视野,改变平面构成原有的面貌,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在时代背景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动态的课程面貌,又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大家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在上课过程中享受捕捉偶然性的快乐,在偶然中把握多种可能,尝试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形成架构的概念,在与形态的对话中配合与抗争,反复与宣泄逐渐将限制演变成自由,最终就可以逼近目标,产生个性化作品。当然,我们这些实验探索,必须紧紧围绕平面构成的根本教学目的来进行。所以,在课程的第二章主要涉及一些基本理论,让学生对平面构成有一个初步的概括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入课题阶段的实验创作。也就是说,这种上课方式是在注重原理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教学过多地强调概念的灌注式教学方式,放弃以往课程中不合理的结构形式,注重课程的探索性和作品的原创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把他们从传统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接受新生的活力。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专业的热情和信心,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参与,主动地发现,积极地探讨,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一个深刻的认识,在不知觉的状态中自然提升设计思维的认知高度。而且强调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形体对象的发现、对架构形式的发现,以及对设计表达的发现。学生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题探索的参与者。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生构成设计发现过程的见证者。

书籍目录

概述第一章 关于平面构成第二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 一、平面构成的概念与教学目的 二、平面构成的形态  1.点  2.线  3.面 三、平面构成的架构形式  1.对称  2.重复  3.近似  4.渐变  5.对比  6.变异  7.材料与肌理  8.空间  9.分割  10.密集  11.发射  12.解构    13.置换第三章 课题实验之一——宜人的形式 一、物象予我 二、我与物象 三、我予物象第四章 课题实验之二——入画的自由 一、看 二、思 三、联想第五章 两周时间的实验记录第六章 国际平面设计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平面构成实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