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生的故事
2005-2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 特德·蒋
273
王荣生 等
无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特德·蒋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作家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特德·蒋,美国华裔科幻作家。196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杰斐逊港,1989年毕业于布朗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现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为计算机程序撰写文档。少年时代起,特德就开始接触科幻小说,并尝试创作,向杂志投稿。从“号角”科幻写作班毕业后,特德·蒋因处女作《巴比伦塔》一炮而红,荣获1990年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特德·蒋的产量不高,到目前为止发表的作品只有八篇,但它们都保持他特有的高水准,其中大部分入围或获得 “雨果”、“星云”等科幻大奖。
特德·蒋的八个世界
《巴比伦塔》是特德·蒋的处女作,荣获1990年星云奖。特德·奖在《巴比伦塔》中用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细节,舒展自如地将一座只能存在于想像世界中的通天塔永久地矗立于读者心间。小说中恣肆张扬的想像,凝练传神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人类想像力的奇伟。《巴比伦塔》还探讨了好奇心对人类的左右。一代又一代,我们一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寻。科学在突飞猛进,我们的狂妄在与日俱增,正如同那些努力凿穿天底的工匠。特德·蒋在小说结尾给出了向上帝挑战的结局,当然,更恰当地讲,这个结局只是我们作为人类一员自省的开始。
《你一生的故事》是一篇少见的以语言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荣获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对于那些热衷于描写地球人与外星人交往的科幻作家来说,智慧生物之间交流所必需的语言本是他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很显然,绝大多数作家都狡猾地回避了这个问题。在他们的故事中,语言障碍总是被一笔带过:故事开始不久,他们就让地球科学家拿着自动翻译器出现在了外星人面前。
从语言学角度切入描写两种智慧生物的交流是对想像力的挑战。科幻有史百余
年来,只有特德·蒋在应对这种挑战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你一生的故事
》在将语言学的魅力表现到极致的同时,更奠定了特德·蒋科幻名家的地位。《你一生的故事》中的外星人被称为“七肢桶”。七肢桶文字,颇有几分像中国的象形文字,所不同的只是,七肢桶不是靠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字词来表意,而是将所有需要表达的语意都统一在一个字内。语意越是繁复,这个字就越是复杂。
更奇妙的是七肢桶语言背后的感知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依照前后顺序感知世界,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而“七肢桶”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过去、现在、未来在他们眼中没有界线,恰如一本完整的史书,既可以先看“因”,也可以先看“果”。 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深深影响了故事的主人公(她受政府委托掌握七肢桶语言的过程,就是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她因而洞悉了自己,以及她那个暂时还不存在的女儿的一生。虽然我们很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当读到“然后,突然间,我已经在太平间。一个勤杂工掀开罩单,露出你的脸。我看见的是二十五岁时的你(她的女儿)”时,那种惊悚,还是让我们猝不及防。小说独具匠心地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二人称视角交替推进的手法,字里行间充溢着科幻小说特有的奇异感。读者在感受七肢桶语言独特魅力的同时,更感受到一种缘于宿命的忧伤:那忧伤融和着诗一般的意象,最终凝聚成女主人公的感叹——“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我的余生尽在其中。”
同《巴比伦塔》一样,《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和《七十二个字母》写的都是一个完全由想像力创造的假想世界,前者荣获2001年的雨果奖、星云奖和轨迹奖,后者荣获2000年的日本科幻大奖。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可谓别出心裁,是一篇以“点子”取胜的幻想小说杰作。小说讲述了天使下凡在给人间带来恩惠的同时,所引发的灾难与信仰冲击;通过对尼尔宗教情感心路历程的追寻,探讨了爱与回报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的问题。这些探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想空间。
《七十二个字母》中的想像世界比《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更为奇特。那是一个以名字驱动一切的“魔法”世界,科学大师们通过命名赋予万物以灵性。命名师是那个世界中最伟大的职业,他们中的一员甚至已经开始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自动偶人的佳名。当然,这一研究被一个关乎人类种族存亡的问题所打断,伟大的命名师必须先找出人类的佳名,让人类继续繁衍生息。
《除以零》也许是一篇令人费解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女数学家科学信仰的崩溃,但给人的感觉却好像是从数学问题的裂缝中对爱情生活的一次观察。数学上,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数来;而在爱情生活中,纯粹的理性正如同数学中那个不可以作除数的“零”。
比较而言,《赏心悦目》是这本小说集中最平实的一篇,其故事核心是新发明“审美干扰镜”所引起的社会反应,是一篇典型的反思型科幻小说。特德·蒋在这篇故事中提出的问题是:相貌歧视是否应该或者可以用技术手段予以消灭?
在特德·蒋发表的八篇作品中,《人类科学之演变》是最特别的。从篇幅上看它只能算是一则小品,但在逻辑想像方面却同样极为出众。特德·蒋仿佛是一位先知先觉者,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当科学发展到常人再也无法理解时的未来图景。两千字的短文,令人心生千般遐想。
《领悟》是特德·蒋作品中情节性最强的一篇。荷尔蒙K疗法为我们的世界创造
了两位超人。他们中的一个一心要重塑世界,而另一个却只想利用自己超人的智慧探求宇宙的终极真理。他们最终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特德·蒋对这场决战的描写想像超绝,激荡心神,堪称经典——或许只有弗诺·文奇《真名实姓》中的超人争霸才可与之媲美。《领悟》是对传统的超人争霸题材的一次超越。这超越源自于特德·蒋对他笔下的一位超人的引导。他让这位神一样的人物摒弃世俗欲求,走上科学探索之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无
如果知道最后会分开,还会牵手吗?
如果知道至亲会死于登山事故,还会鼓励她发掘这一天赋吗?
如果知道交流并不能带来沟通,还会对话吗?
话语和行为可分为试探性的和仪式性的吗?前者因不可知而行为,后者明知故为。
当无意中洞悉了后来的细节,可以如俄狄浦斯四处逃避而最后被命运裹挟,可以如宝玉似懂非懂。总之它终将扑面而来流淌而过。
有关自由意识和决定论的矛盾有很多,如何给决定论一个合理的解释或给自由意识一个肯定性的回答?似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其实没明白七爪怪的思维方式,正像我在看 酔步男 时对支撑它逻辑链条的基石的质疑。
其中一段让我想起天涯上一个帖子,dasdas8452——自由意识就是没有选择,当你掌握所有的信息,就不会像苍蝇一样乱撞。熵值最低时你便获得最大的自由,不必选择的自由——你的一生清晰地在你眼前铺展开来。
《巴比伦塔》构想了一个奇异的空中生活世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建造了通天之塔,在建造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空中生活的场景,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失足堕下,没有人觉得特别难过,但如果掉下去的是一块砖头,砌砖的人会伤心得哭起来,因为换一块砖需要一年时间。”这比通天之塔还让人着迷。结局出人意料,揭示上帝的大设计。
《领悟》精彩在描述人的认知能力的境界。比电影《永无止境》更能把洞察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展现出来。变成超人的两个人的对决精彩万分,颇有大写意的味道。这种精彩无法用《黑客帝国》中的尼莫和电脑人的雷霆万钧的打斗场面相比。文字构建世界的魅力可见一斑。语言称为超人的杀手锏。就像《七十二个字母》里的命名师,确定人类自我繁殖的个体编码。
《除以零》与其在说一个女数学家因为证明了数学的缺陷而崩溃,不若是说夫妻对相知相守的信念的崩溃,正如最后的标题9a=9b。而超短篇的《人类科学之演变》则对超人下的科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设想。
《你一生的故事》采用了两条线交错并行的方式来叙述。一条是女主对女儿的回忆,正叙和倒叙结合。另一条是女主对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研究过程。女主探窥到外星文字的奥秘:“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在我的冥思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仅。”女主用“七肢桶却发展成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洞悉了女儿的宿命还是选择了已知的命运“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残酷却温暖。
《赏心悦目》是对人们青睐美貌之人的现象的逆袭,作者幻想出来审美干扰仪来消除人们的偏见,并在后记中标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今后真的出现了这篇小说中的审美干扰仪,我肯定会试一试”。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极富哲学意味。到底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对待信仰?特德蒋把天使下凡想象成了一种像打雷闪电的现象,而且天使下凡会给人们带来或忧或喜的遭遇。特德蒋认为信仰是自己相信,因为信所以信,不是因为德行和上帝的神迹。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
特德蒋的幻想之花开得如此绚丽夺目,尽管不是鸿篇巨制,但构建了一个个独具想象力的场景,带给我们诸多感悟和思考。
欢迎访问博客:http://buffet.blogbus.com/
C:
我总是在校园里看见那个火灾烧伤的男孩,和两个患有白化病的女孩。每次看到他们,心里总充满了同情与关怀,但生理上,却很难对那样的脸不作出排斥反应。
那个火灾烧伤的男孩子的脸,第一次见时,仿佛身处恐怖片中。在食堂的窗口打饭,如果看见了他,一中午的食欲都不见了。
他身边有时候会有同学相伴,一起走路,一起吃饭。每次我都觉得那个同学实在是太勇敢、太高尚了。换做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我相信那个男孩一定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但在那样一张脸面前,我根本没有勇气抬头,更何况走入他的心灵呢。
白化病的女孩也很让人同情。虽然一白遮百丑,可白成白化病那样,须发、眉毛尽白就不是什么美丽,而是可怖了。她们好像总是只有那么几件衣服,深色系,衬得肌肤更加惨白。最常是在电梯里见到,她们总是点外卖,可能是不喜欢去公众场合吃饭吧。
她们两人并不认识。大概过得很孤独。
如果有了审美干扰镜,对烧伤男孩和白化病女孩相貌的歧视应该就会消除吧,那样对他们真是太好了。我也会有勇气和他们交往,并成为朋友的。
E:
似乎从来没有人考虑过,审美干扰镜将带走多少审美的愉悦。
似乎所有人都觉得,长相平庸的女孩对长相出众的女孩所拥有的心情,只有嫉妒,只有觉得不公的愤懑。而审美干扰镜可以改变这一切。
可我却要来否定这种想法。我是一个相貌平庸的人,但我非常喜欢那些长得漂亮的男生或女生。不带任何嫉妒之心的喜欢,因为他们如天神般的容貌给了我巨大的审美愉悦,他们代表着一种更好的、更美的东西,造物主在制造他们时一定花了更多的心思,用了更好的技术。能够欣赏到这样高水准的造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难道你不觉得,在街道上和一个美女擦肩而过,如果她又对你微笑了一下,那么一整天都会被照亮吗?
至于嫉妒,这种情绪其实很好避免。很简单,上帝非常公平,美貌的人通常智力平庸,或性格糟糕。所以他们也体会不到很多平凡人所拥有的乐趣。没有什么值得嫉妒的,没人要求他们头脑也聪明起来,读更多有深度的书,他们只要漂漂亮亮的展现着自己的美就好。
社会各有分工。
而今审美干扰镜却要把这种审美愉悦而剥夺,对此我十分反对。
B:
争论的焦点总是集中在美丽的人和丑陋的人身上。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的权利遭到了侵犯,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终于得到了公正对待。
怎么没人替大多数人,我是说,长相不上不下的普通人考虑一下呢?
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本是活得最自如的一群人。与美丽的人们比起来可能会自惭形秽,但与丑陋的人相比还会觉得自己也不错哩,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平衡感。
那你会说,如果有了审美干扰镜,没有了美丑之别的全社会都会进入这样一种平衡,这不是很好吗?
可是不要忘了,这种平衡开始并不平衡,它也失衡过,它是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反复比较中,才艰难建立的。
当你消弭了这一切的区别之后,连比照的参照物也将不复存在,大家都有着同样一张面目——辨识度不高,平庸的面目。这样的社会将会是一潭死水。
我长得并不美,见过的人都会得出这种看法。但我的母亲,我的男朋友都觉得我美极了,所以我也觉得我很美。每次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都觉得很满意。这样不就足够了吗?说到底,美丽与否虽然也有外部标准,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属于内心的一种东西。它是无法用机械,从外部加以革除的。
应该治疗和矫正的并不是人的眼睛,而是人的心灵。
《巴比伦塔》
有个叫“高度”的unsigned变量,
一帮子geek想看看如果不停地增大这个变量的值能咋样,
结果最后溢出(overflow)了
《72个字母》
名字即代码
描述即生产
主角发明了宏
反而遭到了码农(雕塑师)协会的抵制
能繁殖的名字
就是能生产代码的代码
人类的代码次序变得越来越简单
简单到最后已经无法自己产生名字
野心家想自己控制人类代码的分发
最后被一段Quine代码所打败
《你一生的故事》
在外星程序员的帮助下
看破红尘的女主角找到了自己的不动点
读一本杰作与读一本劣作大不同,因为前者必不可少浸满了作者本人的影子,连夜细细读完此书的感觉如同与特德抵足而谈整夜,对他的个性,思路的习惯出发点与理论体系的建构模式都了然如同老友.这是种奇妙的感觉.
特德是个悲观者, 略略偏右,思想的集中点在循环,无始无终,自由意志与注定的冲突,他的文章里那种强烈的悲剧氛围动人而又令人战栗.实际上在几乎每篇文中,都充斥着那种穷尽超人的时间精力与智慧去完成一件事最终失败的索然与完成一个庞大计划中途内心隐隐的不安,特德一直在质疑整个世界,可能会成功吗?有值得相信的吗?
克莱因瓶结构的巴别塔,全程神明袖手旁观,人类悲壮而徒劳的完成巨大的计划,建成的时刻塔没有在上帝的怒火中坍塌,而将在之后漫长岁月里因人类的绝望和腻烦而荒废,这是个巨大的reminder,时刻提醒人类的无力,徒劳与渺小.
特德说: 如此一来,就知道上帝为什么没有毁掉那塔了,为什么没有因为人们努力越出为他们设定的界限而惩罚他们,因为再长的旅程也仅仅只能让他们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他们几个世纪的辛勤劳作不会揭示出比他们所知道的更多的创造,他们最后所看到的只是上帝
无比杰出的艺术才能。
通过这种才能,上帝的存在才被指明,而又被隐藏起来。
而人们就知道了他们应该呆在应该呆的地方。
领悟中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另类方式的超人对决,而最有价值的是特德对格雷科达到不同层次顿悟了然状态的描述,他尽力摒除了形而上的描述,努力描绘出那种状态,神奇而玄而又玄.但最能表示他心理他思想的,是格雷科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
格雷科最大的智慧不在于注射荷尔蒙后多出的知性力量与学习理解速度,而在于哪怕是在最开始也立刻选中了自己将走的道路,追求的目标并矢志不移,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每次升级之后所得是内心中因明悟了然而获得的快感,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在为终极明悟做的准备,他并没停下来穷尽学问或是享受飙升的智力所带来的快感,而是不停的在心智与体力上准备准备准备着,然后去搞药,继续升级.
在临门一脚的时候遭遇了雷诺兹,此处调和的可能并非为零,格雷科的想法是单纯的不以世界与人类为意,独善其身一意冲击美与存在的极致,而雷诺兹只是忌惮格雷科的存在可能影响他的计划,消除不安定因素而已.由于他们这种层次,想法永远无法对对方保密,而战斗的胜负把握始终五五开,因此存在互相制约达到博弈均衡的条件,格雷科在与雷诺兹的交流中获得了知音的快感和最大程度的促进智力发挥的效果,无疑雷诺兹是他完成理想道路上最好的伙伴和催化剂,而雷诺兹惧怕的是格雷科破坏自己计划,让他留在自己身边时刻监视其行动即可消弭这一担忧,而格雷科若心存歹意他也可第一时间察觉,彼时再战不晚,比起战斗的强大不确定性与辛苦达到如此超人等级心智被抹杀的后果,这点风险不值一哂.
但是特德选择战个痛,因为格雷科注定徒劳,在抵达天堂的前一刻,一切努力与成就归零.
徒劳徒劳徒劳,特德这个悲观的右狗在宿命与自由意志对立中永远选择宿命,努力不能得到回报在他书中与其说是现实存在的一种悲剧的可能不如说是常态,例如地狱是上帝不在地方中的直言不讳,为什么约伯要得到报偿,为什么一定要是大团圆的结局,为什么德行一定会得到回报呢?
所以特德一定是天秤座,那种标志性的悲观与对徒劳的惧怕让他无数次的重复徒劳的故事,而同样也只有天秤座,会对无所得的付出,不打算收到回报的付出欣然接受乐在其中,给予和付出只是习惯,只是做事方式与风格而已.
所以比格雷科在领悟后一刹挂掉更可悲,尼尔在沐浴上帝之光后死去,灵魂升入天堂过程中诡异一顿,落入地狱,然后在全身心的信仰与上帝不在身边的痛苦中被折磨着经历永生.
这合乎特德的心理但是与这个故事的设定不同,另外尼尔的故事存在另一个危险的可能,这个可能在同名中篇,你一生的故事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你一生的故事和附录2的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是这本书中的双璧,而论及结构与内容的同样瑰丽,你一生的故事毫无争议的抡元.费尔马最少时间律的变分原理本质只是个幌子,最大的创举在于,七肢桶语言文字体系,语言只是随意的无顺序要求的相关词汇集,而文字体系结合了书法构图,会意语言与象形文字,并具备了了解这套文字书写体系就可以同时洞察因果这样的奇妙能力,而且,在具备这样的能力以后,语言,文字乃至所发生过,将要发生的一切,都被剥离行为性,剥离实用性,变成最简单的仪式性.而你一生的故事最巧妙之处就在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的时间点!在最后一句出来之前,一切都在朦胧,最后一句出来之后,结构轰然矗立,一切昭然若揭,那种惊人的震撼感如发生在此刻.
好的科幻和坏的科幻严格来说都不应该用科学理论来证伪,科学是一种宗教,这话的内涵是科学与宗教所不能解释的问题都是绝大多数,那些信仰科学的理性与无所不能的人只是盲目,信仰的思路与本质与相信上帝无所不能者没有本质区别,而科学看似比宗教理性的原因只是依照科学规律可分析可解释的事件较多而已,而实际上,任何一件事,你都无法就其与宗教相关这个说法证伪!
所以科幻重中之重是逻辑,如此看来,你一生的故事逻辑体系极为简单明了,自由意志与宿命不两立,在学会七肢桶文字以后,主人公具备了洞察因与果,了解过去未来一切事的能力,因而接受了一切,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我读到这里时深深震撼,同样深深不解,首先,究竟怎样,才使得主角选择认命,放弃拯救自己的女儿的生命呢?是因为掌握了七肢桶文字后的所得令她有了莫测的了然和无力感吗?
其次,如果女儿的死是果,是不可改变的,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因果被设定为不可变更的点,而自由意志决定其中细节的话,什么是果呢?为什么他们是果呢?所谓理论,不应该事无巨细一体均沾吗?
再次,她【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这里当真没有自由意志的存在吗?
最后!和尼尔一样,她能明确的证明,自己不是被上帝之光,与七肢桶文字这样奇妙的难以理解的东西洗脑了吗?
最后的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是全书我最喜欢的一篇,标志性的特德,循环无休止与徒劳无功,剧情与文字不需要说了,读到最后一篇,我已经对特德充满信心,除以零的结局甚至有了卡佛的味道,最厉害的作家是那种你看着他在莫名其妙的东写西写,却莫名其妙的打动你震撼你,所以卡佛,亨利米勒等人让我膜拜,而除以零的结尾同样给了我这种感觉,戛然而止。
我只想讨论逻辑问题,时间穿越,过去的自己与未来自己相遇,这些都不是新鲜事情,我只是兴趣浓重的想知道,这个循环的道理。
年轻的哈桑到二十年后,年老的哈桑告诉他有财宝,年轻的哈桑挖到了财宝而富有,年老的哈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是年轻的哈桑长起来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年老的哈桑告诉他有财宝,年轻的哈桑挖到了财宝而富有,如此循环。
好比我拿着一根烧不完的火把去二十年后燃烧的这根火把上点燃了它,二十年后燃烧火把燃烧的原因是上一秒它在燃烧,以此类推,每一秒火把的燃烧都是因为上一秒的燃烧,但是,二十年前我的火把的燃烧却是因为二十年后那只火把的燃烧,当循环连接起来时,这是一个自证的命题!
但是真的没有个点,让这一切从无到有吗?
无论哈桑还是阿吉布,都有很多改变这个循环的方式,对年轻的自己做点不同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如果他们有呢?也许会坍塌,也许不会,但是那就不是特德了,因为一旦因与果被他确定,他是绝对不会让自由意志对进程进行影响的。
而更有趣的想法是,如果我找到了一根世间独一无二的材料制成的火把,这支火把只能被这种材料燃烧时的火焰点燃,现在,我拿着火把去二十年后,那么,面对着两种可能:
1:二十年后的火把在燃烧,于是我成功点燃了火把,于是二十年后的火把燃烧
2:二十年后的火把没有燃烧,于是我没有点燃火把,于是二十年后的火把不燃烧
现在你们知道平行宇宙理论多么可爱,多么省事,多么把我们从逻辑困境中拯救出了吧。
而这种循环理论不成立,平行宇宙理论成立的最有利例证,来自拉迪娅拯救哈桑的项链行动,具体细节自己看书去。
如果,循环理论成立,二十年后的拉迪娅跑来把项链送给二十年前的自己,而根据特德设定,不同时间的相同物品或者人物相见不会引起坍缩,那么二十年前的拉迪娅就有了两条,二十年后她也有了两条,然后再跑回二十年前把这两条送给二十年前的自己,二十年前的自己有了四条,以此类推。
还用什么二十年前啊?如果我有个时间间隔合适的门,就可以来回刷物品刷钱,使之按照指数倍增长,按照循环理论,这种递增机制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这又能怎样呢,这个故事本身的凄怆与感人,这本书本身的水准,已经远凌驾于科幻之上,直指人心,直指本性,这是特德唯一一本书,已经跳出科幻,成为一代宗师,而单论科幻,又有哪本的设定全然无懈可击呢?
我是那么的喜欢特德,喜欢这个悲观的右狗,即使我不太赞成他的因果论与自由意志无用论,也更倾向于时间片-平行宇宙理论,但是我知道,我很了然,特德是那种你可以和他一起真情朗诵诗句的人,虽然他按年纪来说是我的父辈:
我用尽所有的努力,只完成普通的生活……….
如是
如果我们通过眼睛可以直接读懂二维码,不就行了吗?
当然,他们的文字比二维码还要复杂,应该还包含了这个黑白点之间的关系,而且不仅仅是黑白点,还有很多各种“点”,甚至可以是各种颜色,或者其他属性,
用一张画来表示也是可以的,他们的一张画甚至可以表达整个文明。
接触特德 蒋起于百度百科上的那段介绍,想起10年读过的《图灵苹果》,当时就对其中小鹰人三十几阶的语言复杂性很是着迷。语言是文明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至少承载着思考的大部分,且单是它本身便有着无穷的魅力(不禁想到鼠疫中格朗对用词略显病态的要求)。所了解的人类的语言像汉语与英语,大致都是相通的,而不同的语言究竟可以相差到何种程度?
七肢桶的语言,由书面与声音两种截然不同的构成,尤其是书面文字,将一句话完整的语义写成一个文字,没有先后和时序。
故事由第二人称来写,集现在,将来,过去式为一体。
未读之前看了前言,对故事大致有了了解。后来十分后悔,剧透大大缩减了初读时的兴奋与震撼。但即便如此,读到结尾才恍然:过去与未来轰然同时并至,一切尽收眼底,人生的几十年如同灰烬一样已燃尽成型,而“我”依然选择沿已定之路缓缓走下去——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在研究地外文明“七只桶”的语言文字之后,“我”洞悉了它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没有因果顺序,一切并行而至,同时也知晓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在有女儿之前的那一晚,“我”以第二人称向女儿讲述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要经历抚养女儿的快乐,经历离婚,并最后在女儿二十五岁时永远的失去她,即使提前通晓了自己的命运之书,这样的人生,也要依之而行。
文章挥之不去的忧郁之感源于无法抗拒的宿命。这样的风格与叙事方式与《泰克引擎》十分相似,没有查到两篇小说谁先谁后,第二人称与过去现在将来时态的运用让它们都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如同歌中所唱:you win a while, and then it is done。一切已定,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有一种悲剧性的美。
特德 蒋的幻想世界, 是秩序严谨的神秘王国,这篇也毫不例外。
《你一生的故事》是个短篇小说集,里面大多数故事我都给四星,有几个极短的故事给三星,为什么总共打五星(其实是四星半),主要还是《除以零》和《你一生的故事》这两篇小说太出色了。
整本书都不像其他科幻类小说那么科幻,比如具有宏大场景以及硬朗的科幻风格的史诗级小说《三体》,又比如描写历史的《基地》系列,再比如...好吧,没有了,我看科幻小说不多。这本书更多的是带有一些奇幻色彩的故事,描述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对世界的认知。
《你一生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语言学家受命于政府,与外星人交流学习研究外星人语言的故事。外星人在小说中叫“七肢桶”,他们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一种是书面语言。我们的社会,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同一种,我们通常想问题时都是用我们唯一的语言在脑袋中思考。对于“七肢桶”来说,他们使用书面语言思考,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故事中,在主人公的漫长交流研究之后,主人公慢慢的掌握了“七肢桶”的书面语言并能够在大脑中使用这种书面语言思考,最终她发现这种书面语言的高效性以及不可思议的对未来的认知能力,当她发现她已经能够认知未来的时候,她也就知道了她的女儿一生所发生的故事。
《你一生的故事》中描述清楚了学习掌握了一种外语的关键性标志——使用外语思考,这当然是语言学习的终极。故事的更重要表达的是已经能够认知未来之后,人生的感受。小说中的“七肢桶”跟主人公交流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抵触,而是非常配合,为什么会那么配合呢?其实“七肢桶”是已经能够认知到未来,觉得配合只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就是演这么一场戏,也就是说“七肢桶”演都要演给主人公看。这就正好合了很多人认为的“人生就是一场戏”的观点。确实,我们没有认知未来的能力,但是当我们发现社会的很多规律之后,迫于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可改变的事情,你只能服从,只能去适应,当然很多理想主义者(包括我),在挣扎过后最终认输(其实我还没有)。我最近也觉得有些事情却是无法改变,我现在的心态就是:我演都要演给他们看。这又像是《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一个人一样,不管他们多么反抗,他们最终都明白了孤独是什么。孤独是多年以后奋力挣扎的突然醒悟; 孤独是多年以后看破一切的心如止水; 孤独是多年以后摆脱不了的命中注定。的确,有些事情命中注定,不可改变,我最近越来越认知到这种不可改变性。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奋力的挣扎,就算不能扭转方向,我还是想要去尝试。就像《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和唐僧,把自己的生生世世都搭上去,试图去改变根本不能改变的世界,这就像是人生的一种使命,也算是一种命中注定,命中注定奋力挣扎过后的不可改变。这也是另外一个故事《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中,不管天使做的事情正确与否,你都只能认了一样。
《除以零》是描写一个数学家研究数学的一致性问题之后,发现数学不具备一致性后而疯狂的故事。什么是数学的一致性,简单的说,就是数学独立与我们这个宇宙而存在,数学的任何东西都不依赖于物理世界的东西。这个故事的科学想法很符合我对科学的一种浅显认识。很多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都强调数学是通用的,数学是任何人(包括外星人)都能明白的一种“语言”,也存在很多描写通过发射电磁波与外星人通信的科幻小说与电影。我一直存在一个疑问,我们通常把电磁波的波峰和波谷表示我们数学上的二进制的1和0,但是问题是外星人是否也会这样表示呢,他们的数学也许根本就没有二进制、十进制等各种进制,就算有二进制,那他们也不见得会使用波峰和波谷来表示1和0了,那这就根本谈不上理解电磁波信号的含义了。其实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数学就是我们对这个物力宇宙的一种抽象,当然对数学没啥研究,纯粹个人理解。
第一次写书评,不知道怎么结尾,那就宣扬一下我的价值观吧:人类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就让我们去认知和改造这个世界吧!谁能告诉我宇宙之外是什么,我这一生也就够了。啊哈哈!
这篇科幻小说很特别,作者没有谈什么外星科技和轶事,谈的是最根本的:外星生物的语言以及这背后的世界观。
与人类单一的语言系统不同,外星生物有两个,口语的和书面的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
局限于口头的发音的次序性,外星生物的口语系统与人类一样,都是线性的,也就是一句一句的表达。
但是它们的书写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是完全混沌的一团麻。它们把各种有意义的字(符号)根据语境组成在一起。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在我们看来都是混乱的各种符号杂糅在一起,只是面积不同而已。
关键就在这里,这样的书面语言系统,注定了它们可以从任意一个地方读起,然后像墨水一样扩展开,直到读完整个图形。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它们写任何东西之前,必然已经知道整个图形。
再细想下去,可以推断,对它们来说,过程是不重要的,因为做任何事情之前,它们已经知道了或者决定了结局。
事实上,这就是它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光线进入水中折射这个现象,人类是从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速在真空不变性出发,用到折射率等知识才能解释光为什么会折射。而在外星人看来这是最基本的无需解释的现象,因为光只有沿这条路线才是用时最短的。
注意“用时最短”,只有我们知道起始点和终点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从这里到那里怎样“用时最短”。也就是说,在外星人看来,任何光线射出前,它们已经知道光的目的地在哪里。
所以,它们是先知的,它们关注的只是“最大化”或“最小化”的目的(光线最短时间到达),而不管这其中的过程(折射)。
以下是扯淡:
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
如果把某项无比伟光正的事业当作目的的话,那么人就成了这过程中无足轻重的手段。上个世纪的红色恐怖都因这产生,所以之后,“人,永远只能是目的,而不能是手段”这句话成了文明世界的共识,胡主席说的以人为本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特德·蒋用他令人惊奇的想象力进行着一个个永恒的思考,如果是这是科幻作者的基本功的话,那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和多种叙事手法则可以媲美主流文学作家。他的主题也与一般科幻作家不一样,经常进入意识的层面去探索,而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场面和情节。
《巴比伦塔》,一个通向天堂之塔,人类在好奇心和欲望的指引之下,打开了天堂水库,最终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地面,上帝永远不会让人类知道他住在哪,给人创造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卷筒,上下连接,上帝就让人们在这里来来去去,永远保持着希望和目标,就算到了尽头也只是到了原地。
这里面透露着人类悲剧性的根源,那就是欲望和孤独,对真理的追寻或不存在事物的探索都来源于此,到最后可能一无所得,但充满了梦想的人生又是美好的。
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描写令人惊奇,他说“人们用一个雕刻有符合的滚筒滚过一块柔软的泥板,滚筒就在上面形成了一幅图画印。符合可能出现在泥板相反的两端,但他们在滚筒上却是肩并肩的排列。人们把天堂和地狱看成一张泥板相反的两头,中间是天空和星星。然后,世界以某种奇异的方式卷起来了,天堂与地球就成了滚筒上两个并列的符号。”这种科幻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你一生的故事》,确实是少有的关注外星人语言的作品,怎么描述外星人的语言?想必大部分科幻作家都会感到困难,所以他们省略了,但蒋以他的语言学知识,融合物理定律,想象构造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外星人语言形象,而语言透露着思维。
七肢桶的语言是并列式的,一个字可以通过变形表达很多意思,如“听”,弧度变了一下,就表达了“清楚地听”这个意思。而最重要的是,通过语言,他想象了外星人的思维!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要么是很低端的那种,地上爬的,根本没有思维,像邪恶的虫子。要么就是像人一样思考的,或者干脆干出一些奇怪的事,让人来推测,但蒋却直接描述了他们的思维!一般人是不敢这么去写的。
他通过费尔马定理这样的变分定律来说明七肢桶的目的导向思维。这使得他们能看到未来,但看到未来意味着自由意志的实效,我们能自由选择,这是自由意志,但看到了未来,我们就无法自由选择了,这个悖论难以解答。如果一切都被确定好了,人生什么意义?外星人相信宿命论吗?在我看来,人类社会的终点很确定,那就是灭亡,但这不能保证我们不去做什么改变吧
我是这么想的,也许我们的终点已经确定,但细节没有确定,我们可以选择,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平行叙事的手法也很好,看到了没出生的孩子的一生,与被七肢桶思维同化的过程交叉叙事,相得益彰。
在过去我有一个偏见,那就是觉得科幻小说中总是要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外星人,还有拥有各种稀奇古怪名字的高科技武器,他们要和地球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来一场或多场大战。我觉得这样才好看。
但我错了。
过去我读过的科幻小说并不多,现在也没读过几本,但我已经发现不少科幻小说的主题并不在战争,更多的人试图思考的是社会以及人性。这也许是因为科技会发展,但人类的社会和人性却很难有巨大的改变,有些小说是借古讽今,那么科幻小说在某些作家眼里恐怕就是借技讽今了。
这次读特德·姜的这本短篇集《你一生的故事》也是源于一个偶然。他的小说就并不突出对于科技的描绘,而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考究上,其中以《你一生的故事》和《赏心悦目》为最。下面就分篇来谈谈。
《巴比伦塔》
对于圣经里的经典故事的全新诠释。故事中的人们一直在畏惧上帝的惩罚,但他们还是在无限增高的巴比伦塔上生活工作,只为有一天能接触到天堂的穹顶,他们把这种行为视为是一种对上帝表达自己虔诚的方式,但谁又知道他们真正的心思呢?圣经中的说法也可以解释通,凡人试图接触上帝的天堂本身就是种傲慢,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行为从来都是种罪。而且假如人类可以做到只有神才能做到的事情,那么神也就不再是神,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我们已经见惯了被拉下神坛的神,他们的下场往往并不比被烧死的女巫愉快。
但是上帝在故事里并未出现,事实上上帝从未在本书中出现过。面对天堂的穹顶,凡人们虽然战战兢兢,但还是抓起了凿洞的工具。直到最后人们终于在坑道中被无尽的水洗刷,以为自己就要死掉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回到了塔底,是的,兜兜转转多年,主角又回到了多年前自己初到巴比伦时到过的地方,但是他知道从此以后一切都将不同了。也许他没见过上帝,但他以后的日子恐怕都将在对上帝的敬畏中度过。有时候你确实会发现,很多东西是否真的存在根本毫不重要,事实上关键的仅仅是你是否认为他存在。在这里信念的力量超过了现实。上帝不需要费力地变乱人们的语言,只需一个小小的空间门,就会让人们永远对他敬畏下去,直到人们也知道空间门的制作方法为止。
另外不要讨论巴比伦塔的材质以及建造技术还有材料的来源了吧……
《你一生的故事》
对于七枝桶来说是不存在过去与未来的,在他们的思维里过去未来是并行的。这对人类来说根本无法理解,因为预知未来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那是超能力的一种,而对七枝桶来说预知未来并不比人类知道自己一小时前在干什么更困难。七枝桶的神秘来访到底是基于何种原因在文中并没有表明,但由于他们的来访而开始研究七枝桶文字的女研究员却因为学会了他们的文字而拥有了感知未来的能力。文中采用了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互使用的方式,第一人称的叙述是主角“我”的故事,而第二人称则是叙述主角未出生的女儿“你”的故事,“我”与“你”的故事交错出现,其中以逻辑为线索,而不以时间为线索,所以故事中的时间线并不是统一的。不过故事其实也没什么复杂的,基本就是:“我”受命与另一个科学家一同搭档研究七枝桶语言,研究取得重大发现,“我”习得七枝桶文字,获得感知未来的能力,七枝桶神秘离去,“我”与科学家结婚,生孩子,孩子的故事,离婚,孩子的故事,孩子死亡。作品的真正时间应该是“我”与丈夫决定要一个孩子的那个夜晚,这是在结尾表明的,所以整篇故事是混杂了对过去和对未来的“回忆”。虽然对未来回忆这个说法很奇怪,但对于已经拥有七枝桶思维的主角来说这又是理所应当的。
人类与七枝桶的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的科技发展并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双方的科技树是相反的,我们认为艰深的技术理论对他们来说是入门级的。因为人类很难同时抛开时间去理解什么东西,而对于七枝桶来说一切都是可以预见,所以他们的行为对人类来说多了一股宿命论的味道。这里提到宿命论,后面有一篇故事还会提到这个,人类是傲娇的,在很多时候无法接受一些事实,因为他们觉得某些事实会伤害到他们脆弱的自尊心。比如假如你的一切行为都是既定的,我觉得那并不构成什么威胁,事实上从宇宙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可以理解的。每颗星星都在按着一定的规律运行着,只要你知道足够的数据,你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哪一颗星星会爆炸,它的碎片又会飞向何处,碎片又可以砸死谁,这些只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都是可以预见的。你甚至可以认为假如宇宙最初真的是因为上帝推了一下才开始运转的话,那么在既定的规律之下,数万年甚至数亿年之后的情况都是可以遇见的,这就和在电脑里运行模拟数据一样,只要给出足够的参数,一切都是可以遇见的。假如这就是宿命论,我觉得并不难接受。人类无法接受的恐怕是自己的命运被自己以外的智慧生物操控吧,就像一个小说家写的剧本,或者是一个游戏里的人物。但也没什么难以接受的,假如真是这样,那么别扭的性格也是设定之一,你的不满也是宿命之一。
《七十二个字母》
很精妙的设定,有时候一个故事拥有一个优秀的设定就足够支撑起整篇文章。
这个故事中的世界里所使用的技术力是“名字”,命名师就相当于是我们的科学家,他们研究各种各样的名字放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使用。直到最后他们面对一个最为艰巨的问题:他们需要给人类命名,否则人类迟早会死于生殖力不足。
最后主角们找到了突破点,也就是让人类的名字拥有类似于自我复制的能力,这样后代就会不断产生,而无需额外思考了。最后是自我增值式的逻辑思维拯救了人类,不是吗?
《前路迢迢》
自由意志与宿命论也许并不是对立的。
《除以零》
假如一个数学家证明了数学毫无价值他的信仰会崩溃吗?假如他的信仰是数学的话,那么他也许真的会崩溃吧。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信仰,事实上人不可能没有信仰,人就是一个杯子,总会装上一些东西,也许是一杯美酒,或者是一杯可乐,我比较喜欢一杯清水,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是一杯地沟油,至于其他更恶心的东西,你们可以自行想象。
我不知道人类的逻辑是否有一些关键的漏洞,但是据说真的有一些逻辑悖论可以把人逼疯。就像你可以给电脑输入一个无解的回路让它自己烧坏自己一样,但我觉得人类恐怕没电脑那么单纯,不过总有些问题我们只能切到后台,而不能彻底关闭的。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没有拔掉插头那么简单。关键是你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人的软肋,毕竟人类的伪装要比电脑复杂的多,科学家的软肋也许是对上帝的信仰,神学家的软肋也许是逻辑,而有些人也许根本无法理解这种高端的东西,他们的脑袋自动屏蔽了太过复杂的问题。
《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
如果“天使”只是一种自然灾害,天堂与地狱只是每个生命必然会去的地方,但并不清楚每个灵魂怎样才会去天堂或地狱,你该如何选择?我想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答案。
好人未必有善报,而恶人也未必就得不到善报。这个世界假如真的是有严密规则的,那么我认为这个规则也仅仅是物理层次的,而非道德层次的,因为对世界来说道德根本不存在。毕竟道德只是人类自己约定俗成的东西。
《赏心悦目》
这篇有个副标题《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
事实上我觉得这篇是整本书里内涵最为深邃的一篇。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可以使用技术手段屏蔽掉相貌歧视的可能性,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将这个技术推及到各个地方?
我觉得没必要。
首先这可能剥夺掉美貌人士的某些权力,是的,也许这些权力是所谓的特权,但并不能因为保护丑陋者的权力而采用可能剥夺掉美貌者权力的提案,不论美貌还是丑陋,事实上都是平等的。而倾向于丑陋,事实也就是歧视美貌不是吗?
其次歧视并不单单是相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歧视无处不在。有人试图以相貌为一个切入点来做出巨大的改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有野心的想法,但考虑到歧视恐怕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所以我觉得这并不容易实现。人类总是善于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然后互相对立起来。相貌不再是歧视的关键,那么下一个可能就是出生地,出生时间,血型,身高,智商之类的,实际上现在这些东西都已经可以被当成歧视的理由了,那么只去掉一个相貌,又会有什么改变呢?
最后有时反对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反对。故事中关于是否使用审美干扰器,赞成与反对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后面你会看到某个广告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自己演说者的煽动力,从而使很多人失去了判断力,而选择了支持他们,也就是反对使用审美干扰镜。这个行为在曝光后导致很多人转而支持审美干扰镜,他们无法忍受自己的判断被他人的技术手段所轻易左右,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被人当枪使。也许你觉得自己的义愤填膺或理智矜持都是出于自我意志,但假如有人告诉你他们可以轻易让你产生这种“我在为自己做主”的幻觉呢?即使没有那种技术力,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替代品,而且很多方法还无毒无害,只需要在你脑袋里安一个小小的开关,任何人都无法发现你只会在特定问题上才会被左右,这并不是什么不可实现的问题。而且民意真的很重要吗?多少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声音应该被考虑,最后却只是发现根本没人在乎你的选择?那种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蝼蚁的感觉是否每个人都有过?“权力”这种怪物并非人力可以驾驭,但偏偏有人认为自己就是权力的化身,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控制民意,对于反对的声音可以视而不见。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如此,那么你又有什么反对的筹码呢?是的,多少时候我们都需要筹码。蝙蝠侠为什么要留下满满一屋子的氪石?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
《领悟》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短时间拥有超越人类极限的智慧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文中的两个因为治疗而获得超级智力的人好像都没有思考过这一点,主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窥见宇宙间一切的奥秘。而另一个超级智力的拥有者则希望彻底改变人类社会。这一篇的故事我不是很喜欢,因为有《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珠玉在前。至于使用超级智力改造人类社会,我是持悲观态度的,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这个超级智慧拥有者最好还拥有超级道德,超级演说力,无限生命,否则也和其他生命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过客罢了。万世帝国永远只是梦想。
《人类科学之演变》
人类对超越自己的动物是恐惧而憎恨的,“超人”与正常人之间的战争在所难免。
《商人与炼金术士之门》
有时候你无法改变过去,但你至少能听到一句让你感恩至今的话语,只因你早回来了一小会。
至于某些人的发达必须要通过时间旅行的介入才能达到,就不要去考虑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那块石头下面有财宝了。无限世界导致了你根本无法理解某些真相。
有些作家很善于提出问题,却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他们的故事让你意识到这些阴暗面,却给不出一个答案,只是让你变得更加忧郁。相比之下,特德蒋或许也没给他的问题做一个明确的答复,但你能够看见他在努力思考,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力求把问题解释的透彻。而他也真的都解释的很透彻,从浅到深,方方面面他都替你想到了,说明了。不必再就他的问题想更多,再想,也都是他想过的,说过的。
而他拥有如此如此绚烂的想象力!真要闪瞎我的眼睛了。他又有如此精湛的讲述技巧,总是把惊人的故事不动声色的讲出来,那种举重若轻的派头真是迷死个人!
ps. 《72个字母》里的名字,我起先觉得其原型大概是类似计算机程序的东西,后来涉及到人类,又想到根本就是基因。或许斯特雷顿他们是我们古老的祖先,在他们灭绝之前终于得出了那个不朽的真名。
《巴比伦塔》构想了一个奇异的空中生活世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建造了通天之塔,在建造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各种空中生活的场景,产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失足堕下,没有人觉得特别难过,但如果掉下去的是一块砖头,砌砖的人会伤心得哭起来,因为换一块砖需要一年时间。”这比通天之塔还让人着迷。结局出人意料,揭示上帝的大设计。
《领悟》精彩在描述人的认知能力的境界。比电影《永无止境》更能把洞察力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展现出来。变成超人的两个人的对决精彩万分,颇有大写意的味道。这种精彩无法用《黑客帝国》中的尼莫和电脑人的雷霆万钧的打斗场面相比。文字构建世界的魅力可见一斑。语言称为超人的杀手锏。就像《七十二个字母》里的命名师,确定人类自我繁殖的个体编码。
《除以零》与其在说一个女数学家因为证明了数学的缺陷而崩溃,不若是说夫妻对相知相守的信念的崩溃,正如最后的标题9a=9b。而超短篇的《人类科学之演变》则对超人下的科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设想。
《你一生的故事》采用了两条线交错并行的方式来叙述。一条是女主对女儿的回忆,正叙和倒叙结合。另一条是女主对外星人“七肢桶”的文字研究过程。女主探窥到外星文字的奥秘:“我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某种冥想状态。在我的冥思中,前因与后果不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二者不可分割。观念与观念之间并不存在天生的、必然的排列顺序,没有所谓“思维之链”,循着一条固定的路线前进。在我的思维过程中,所有组成部分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一个念头具有优先权。如果有优先权这个说法,那么,所有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同的优先仅。”女主用“七肢桶却发展成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洞悉了女儿的宿命还是选择了已知的命运“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残酷却温暖。
《赏心悦目》是对人们青睐美貌之人的现象的逆袭,作者幻想出来审美干扰仪来消除人们的偏见,并在后记中标明了自己的态度“如果今后真的出现了这篇小说中的审美干扰仪,我肯定会试一试”。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极富哲学意味。到底我们是通过什么来对待信仰?特德蒋把天使下凡想象成了一种像打雷闪电的现象,而且天使下凡会给人们带来或忧或喜的遭遇。特德蒋认为信仰是自己相信,因为信所以信,不是因为德行和上帝的神迹。好人并不一定有好报。
特德蒋的幻想之花开得如此绚丽夺目,尽管不是鸿篇巨制,但构建了一个个独具想象力的场景,带给我们诸多感悟和思考。
看完了特德姜的短篇小说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许多人认为短篇(或中篇)才能称为真正的“小说”,显然有一定道理。翻译也还是不错的。有人说《巴比伦塔》最后抖包袱那里有误译:“人间与天堂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首尾相连”,说天地相连的方式应该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怀疑翻译没翻译清楚。我找原文核对了一下,原文就是in a fantastic way,并没有明说是“莫比乌斯环”;巴比伦塔建造的时代人们不可能有“莫比乌斯环”这样的名称,而且如果明说的话小说的留白就不存在了。更何况根据文意,天地是以滚筒外壁的方式相连,并不是莫比乌斯环,所以这里翻译并没有问题。
《你一生的故事》这篇我实在是非常喜欢。科幻小说也是小说,也有文学性,所以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天才的想法,还要有能撑起这个想法的笔力。特德姜的点子都很新鲜,出人意料,但是这篇以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口吻来写,并且文笔相当细腻,很难想象是出于一个并没有结婚生子的男作家之手——其增强感染力的手段就比一般科幻小说高明不少。这个故事的核心想法显然也像当代的文史哲所有科目一样,深深受到了索绪尔现代语言学的影响。整个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证明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描述世界的方式”。学会外星人的语言,就学会了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个主题真是充满现代主义色彩。
特德姜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天分的作家,虽然他产量很低,几年才出一个短篇或者中篇。不过大概浓缩就是精华?
最近重读了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蒋是我非常喜爱的科幻作家。他作品的特点不在于故事的科幻性,事实上,他的故事背景往往脱离现实的科学背景,属于相当软的科幻小说。他的特色在于按照设想的规则制定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规则可以荒谬如神话,但在此之上建立的世界却是非常严谨的。
《巴别塔》、《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你一生的故事》,三个故事建立在各自的世界法则上。《巴别塔》的世界描述了一个扭曲的桶状空间。《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上帝形象:如果真有上帝,他应该是那样的(可能受到老子的影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一生的故事》以及另一个讲时间之门的故事(呃,叫什么?),很清晰地描绘了一种没有方向的时间观。在这种时间观里,前后事件发生不具有我们设想的因果关系,前面的事情之所以发生,是为了后继的事,一切都已经决定,所以就算知道一切,也只能按照既定轨迹运动。这在我们这种具有强烈的方向性时间观的人眼里,非常地不可理解。我们看到女主角洞悉未来的一切,本能的想法就是,为什么她不改变。因为在我们看来,事件发生有先后也有因果,如果因改变,则就会有不一样的果——很多描述穿梭过去未来的科幻建立在这个时间观里,当然另一些,基本具有与特德蒋一样的时间观(未来不可改变),却没有那么明晰地、上升于哲学角度地表达出来。
在《你一生的故事》里,虽然作者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这种时间观,但是读者囿于惯性思维,却常不能理解。在通读作者的作品集后,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时间观并不局限在一个故事里,在时间之门的描述中更为通俗、明确。因此读完整个作品集,就可以明白作者建立的世界的美妙,这种美妙建立于思辨之上。
《你一生的故事》之所以备受推崇,还因为它在结构上的巧妙。作者把先后发生的事件拆分开来,按照事件中的要素加以重新组合。这种模式很像我们平时生活中,因为一些关键词而触发回忆到某些过去的事件——但作者把这种触发的回忆延伸到了未来的事件。要写好这样的结构,首先作者必须构思出完整的情节和细节,然后进行反复的组合(不过也许他足够聪明,不需要“反复”)。这种结构如果发挥得稍有欠缺,容易让读者看不懂(我读过法国作家的一本《植物园》,就是这样意识流的作品,坦白说,看不懂、看不完)。但是蒋的故事,让人读到最后的时候,不仅可以将整个作品完整地连贯起来,更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样的奇妙的时间观。可以说他这样的结构安排也是为了体现这一时间观而必须的,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作品一样玩脑力游戏、故弄玄虚。因此,这个故事是经得起反复咀嚼的。awesome!
他讲故事的方式实在是很别致!在这些小说中,其实我最先看到的是《巴比伦塔》,在另一本科幻合集里,故事本身自然非常引人入胜,但总觉得偏离了科幻的轨道,但又不是奇幻,也许介于两者之间!让人回味!《领悟》好像没获得什么奖,但是是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最后两位高手过招,一点不输于武侠小说中的任何一次巅峰对决!总之,文科背景的人写不出这些东西来!同是也为华裔能在科幻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高兴!
存在就是奇迹,思考便是乐事
文/旧书
总有一些故事,让你终生难忘 。
希拉平原上耸立起了一座高塔。它连接着大地与穹顶,是巴比伦人试图与上帝沟通而建成的奇迹造物。来自艾拉买的赫拉鲁穆同其余的矿工一起,欲登上塔顶凿开穹顶,与上帝沟通。在登塔的过程中,矿工们发现,造塔的工人们已经把塔作为一生的居所,在塔的每一层中,人们农耕织布、结婚生子。当矿工们达到比太阳在天空中照耀的位置还要高的塔顶之后,发现天顶是一块由花岗岩组成的坚实壁垒。最终,矿工凿穿了壁垒,一股洪流从天顶冲刷而下。拉赫鲁穆本以为自己抵达了天堂的水库,往上游就能抵达真正的天堂遇见上帝,却发现整个世界其实是上帝巧妙的艺术才能的展现。“通过这种才能,上帝的存在才被证明,而又被隐藏起来。”
这是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Ted Chiang)笔下的第一个故事,写于二十一年前,他从《圣经•旧约》里汲取灵感,重新塑造了一座精妙绝伦的通天塔。 而我在五年前读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好像我也随着姜细腻翔实的笔触,登上了巴比伦塔,从塔的边缘向下鸟瞰,世间万物在我的眼中变成了蝼蚁一般。顷刻间,我感到了深深的卑微,这种个人之于世界的渺小,除了特德•姜以外,我只在刘慈欣的作品中感受过。然而,不同于信奉冰冷生存法则的大刘所带来的悲观主义,姜的小说即使充满了残酷与美的真相,却也在真相之外给予读者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巴比伦塔》(Tower of Babylon)这则故事,我重读的次数已经难以计数,故事中创造的奇观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所谓的夜,就是大地把它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了天空上。”虽然只是想象力筑就的世界,但是当我抛开书本,脱离故事,却也觉得现实世界同样精妙绝伦。好奇心驱使人类探索世界,世界以其稳定的运作回报人类。
发表处女作的二十一年来,姜只写了12个短篇或中篇故事。其唯一一本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中的同名小说《你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Your Life),是科幻读者作为推崇的经典篇目。
故事以一名女性语言学家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人类破解外星人语言的过程。接触人类的外星人拥有七根均匀分布在桶装躯体上的长肢,因为这种极其匀称的身体结构得名“七肢桶”。女主角在学习七肢桶语言的过程中,竟然拥有了和七肢桶一样体验世界的方式——同时看见过去与未来。小说中的另一条故事线,说的就是女主角“回忆”还未出生的女儿一生的生活片段。她知道了女儿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要说出来的话,却无力改变它。“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 ”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而七肢桶是并举式的,女主角被夹在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自由意志已成“过去式”,剩下的,只有女儿出生、成长、死亡同步呈现的记忆轮回,快乐与痛苦交替,汇聚为无穷无尽的感叹。
《你一生的故事》全文透着一股深深的宿命论味道,而这种宿命论,是姜的多篇小说中共同提及的话题——以阿拉伯国家为背景、一千零一夜式的《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The Merchant and the Alchemist's Gate)中,姜用温婉且平静的语调道出了几则时间旅行的故事。“我”跨过时间之门进入二十年前的开罗,穿越沙漠、历经风暴抵达巴格达,最终仍未能在意外事故发生之前拯救死去的妻子。这则灵感出自量子力学研究的寓言故事里,姜彻底澄述了他的观点——“无论过去与未来,我们都无法改变,只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们。”不管是七肢桶眼中的世界还是我们眼中的世界,因果关系是既定的,人类无法改变时间的流向,只能随波逐流,接受现实。“如果我们的人生是安拉讲述的一个个故事,那么我们即是故事的聆听者,又是故事中的角色。聆听和扮演人生这个故事,我们最终才能从中得到教益。”
个人对抗个人命运的无力感仅仅只是姜对于宿命论话题的蜻蜓点水,之后,个人对抗宇宙的狂想在《呼吸——宇宙的毁灭》(Exhalation)得到了淋漓精致的展现。这篇小说以手札的形式详述了另一种生命形式发掘宇宙真相的过程。 这些躯体由连杆、活塞构成,空气提供动力的生命体,通过自我解剖的 方式发现了自己种族的记忆之谜,以及每个个体与宇宙紧密联系的真相——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和宇宙息息相关,每一次呼吸都把宇宙推向必定的灭亡。
姜塑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架空世界,生动阐述了何为“熵”论,还用这般“镜像”映射出我们这个宇宙终结的可能性之一——熵寂。
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宇宙,姜彻底贯彻了“自由意志无法改变命运 ”这一立意。宗教角度讲述的另一个故事《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莫此为甚。这是姜唯一一篇奇幻小说,故事里的天使可以任意下凡人间,带来治愈同时也带来灾难。尼克•菲斯克的妻子在一次天使下凡中因意外升入天堂,自私的尼克为思念痛不欲生,而唯一能与妻子相遇的方法就是从一个无神论者转变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死后升入天堂。然而问题出现了,如果带着不纯洁的目的皈依上帝的话 ,这种信仰就是不虔诚的。于是尼克决定成为一名追光者,去圣地朝圣。因为一旦看见了天使下凡那一瞬间的“天光”,便能毫无理由地升入天堂。尼克看着了天光,在瞥见尘世之美好的瞬间找到了对上帝的信仰,然而最终尼克还是去了地狱——那个上帝不存在的地方,与妻子永远隔绝。
姜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自小受基督教文化熏陶,从《巴比伦塔》中对《圣经》的“改编创作”就可见一斑。但由于姜本身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可以跳出信仰文化去理性思考,所以我们才能读到《地狱是上帝不存在的地方》这样锐利的故事 。
不同于其他科幻作家,在他们笔下,时间可以分流,命运可以改变。姜的小说里没有“外祖父悖论 ”,姜似乎把“时间”与“命运”这两大咏叹调看作了物理法则一般的无法改变的存在,如同汤姆•戈德温(Tom Godwin)的《冷酷的方程式》(The Cold Equations)一般残忍,却又合情合理,让人信服。姜在科学短文《科学≠魔法》(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ience and Magic)里谈到:“在科幻小说当中,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人而异;这些规律对不同的人、对人和机械都是同样适用。”这一句话不仅道出了姜的创作基点,也反映了科幻小说这一文学载体的魅力——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是科幻小说永恒的主题。
除去以上提到的篇目,姜的其他故事同样值得品读——《除以零》(Division by Zero)里姜钻入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数学漏洞,从中衍生出人对世间万物的怀疑与恐慌。《领悟》(Understand)与《七十二个字母》(Seventy-Two Letters)是两场深度与娱乐度兼具的好莱坞大片,前者说的是超人之间的脑力大战,剧情跌宕起伏教人大呼过瘾;后者描述了一个以名字驱动偶人的架空世界,有凶杀有阴谋有拯救世界,充满了蒸汽朋克的味道。《赏心悦目》(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是一场对于人类关于相貌歧视是否应该消除引发的论战,但姜对这篇小说不太满意,甚至退出了当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最佳短篇小说的角逐。 《人类科学之演变》(The Evolution of Human Science)和《前路迢迢》(What's Expected Of Us)两篇短小精悍,分别预测了超人出现和思维探测器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后一篇也是关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思辨。
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中往往充满了卓绝的立意构思以及犀利的价值观拷问,每一个问题的抛出都是对读者的一次挑战。正是因为他极其缓慢的创作速度,从而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几乎每一篇作品都成为了科幻读者奉若圭臬的经典。即使是不常读科幻的人也可以尝试着接触这位作家,收获必定不小。今年姜为我们带来了《软件体的生命周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一出手就毫无悬念地拿下了雨果奖最佳长中篇科幻小说奖,相信这篇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新作同样能让我们如获至宝。
最后以《呼吸——宇宙的毁灭》一文的篇尾作结吧,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姜送给读者们的诤言:
“仔细想想,存在就是奇迹,思考便是乐事。我觉得自己有权告诉你这一点,因为刻下这些文字的我就是这样的。”
*旧文,写于阅读《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之前
本来想借《一生》,结果搜到的却是《你一生的故事》。一个错误,美丽的错误。
这本书很有噱头:作者只写了八篇小说,五获大奖,三次摘冠雨果奖。真的令人好奇啊!
作者的幻想力确实名不虚传。幻想的超前性美妙得赞叹,而技术性则繁复得精确。故而,他的文笔带着文科的飘渺还有工科的严谨。真的是一次对观念及想象力的扩延。
其实,“科幻”两字,科为定语,幻为主体。丰富的幻想是眼,是干,是框架;而科学技术是血肉,是枝叶,是填充。科技可以渲染,可以夸张,可以丰富或具体,但没有幻想的利益点做支撑,文章智慧流于平庸。所以好的科幻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特别的想象,然后才是入木三分的描写。
所以,创造力才是一切的前提。尤其对我这种喜新厌旧的人来说。
探险家有两种:第一种,即使独自一人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也要剃得下巴发青,网上大鱼来麻利地一剖两半,抹上海盐烤得喷香,从不亏待自己的肚子,睡前祷告,凭借勇气和智慧平安地结束航程,惊涛骇浪里把命捡回来,拿着花红回到情人身边花天酒地;第二种,命运多戗,死活已经无所谓了,只想把航程一直进行下去,越刺激越出乎想象越好,鲨鱼这种无聊小鱼就压根儿不要和他提,塞壬?老天,你就这么点儿见识,拿真家伙出来!宇宙红移?总算能让我不打瞌睡了!逃离双星黑洞?好,嚼着口香糖陪你玩一玩。结果某天发现,世界的尽头就是他出发时的热炕头,拿出大枪放在自己嘴里,砰!玩老子?让你没得玩!
巴比伦塔的悲剧就在这里,第二种探险家的悲剧结局。凿通了天堂的地板,进了水库,憋着老长一口气来到水面,结果却发现又回到了地球。该死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该死的有界无边模型!上帝就是个高明的杂种,彰显着他的力量,却从不现身。
折腾吧,物理学家们,测不准原理等着你们
折腾吧,数学家们,哥德尔定理等着你们
折腾吧,逻辑学家们,集合悖论等着你们
折腾吧,社会学家们,人心的贪欲等着你们
折腾吧,计算机学家们,那个永恒的疑问等着你们
想起了小时候和刚孵出来的小鸡睡在炕上,只要小鸡走到炕边,就把它们捉回来,从来没有让它们掉下去过……在它们眼里我一定也是个狗娘养的。
外星人,基地,穿越,爱情,亲子。光是这几个关键字,就不知能让多少飞船在银幕上坠毁,多少蘑菇云冉冉上升,多少倒霉蛋时空错乱,多少情侣终成了眷属,多少家庭妻离了子散——但那些和这故事都无关。这是个寂寞又寒冷的故事,被细腻的温软笔尖,一缕一缕,勾到刺骨。
这样的故事,可说的地方多到让人发愣啊,那么干脆说说题外话吧 >_<
比如这情节设定,读来像走在一条人字屋脊,往左点就踩着了西方的斜屋顶,往右点又踏到东方的青瓦片。西方人的故事里,总有个暗黑世界,总有个dark side。星球大战有维达,哈利波特有伏地魔,指环王有索隆,一切超人巨人各种侠都有个暗黑的对手,就连功夫熊猫里面的反派雪豹,都是从暗黑监狱里逃出来的。两派的战争永远是你死我活,哪像东方的坏蛋还有回头之日,或者大头目也可以亦正亦邪。哪个故事像这样,没有光明与黑暗,只有一场努力且足够真诚的沟通。没有好的外星人和坏的外星人,只有一群理解不能的陌星人。这让好莱坞拿去怕要砸了票房吧,倒适合拍个蔡明亮式的默片儿,把女主对女儿的絮絮叨叨都放进一个个的长镜头。
这是属于姜峰楠的青瓦片,那么特德姜的斜屋顶在哪里呢?我说在作者对语言的遐想里。东方人的观念中,语言是人对自己的企图和目的的表达。所以才有文字狱这种传统,不光不合时宜的行为要禁止,激起这些行为的言也得一块禁;因为崇尚言行一致,说了是真的要去做的。相比之下,西方更强调语言和感官的关系,语言是外间世界在脑中的抽象。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我们脑中就产生什么样的世界。语言承载的是信息,情感和行为的激发倒不能全算在它头上。这样看来,语言改变了女主对世界的感知,是西方人的戏码。
但撇开东西都不谈,我觉得这故事最动人的是它讲出了谁都能体会到的几许况味:每个人与生俱来注定要背负的孤独,和在奔向终点的途中路遇的脉脉温情。这是不管东方西方,每个人的温暖又冰凉的一生的故事。
巴别塔(注意不是巴比伦塔)的故事,记载于《圣经》旧约的律法书中,是创世纪的第11章第1到第9节。全文如下: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同。”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权第三,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全文收录,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进行比较。
它就和所有经典故事一样,人们对它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或者这个故事只是某个人编造出来用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彼此会言语不同。信徒则认为这是神的警示,警告人类不要妄图用人的力量去侵犯神的领域。然而,革命者所说的是,“这是上帝害怕凡人的证据!”
不过,我们要谈的不是这些。或者说,我觉得这篇小说要表达的,不是这些。
人类的一个显著特定就是——拥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最简单、最普遍的表现方式,就是问问题。当我们睁开眼睛,第一次看到这个美丽而奇妙的世界时,我们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的?鸟儿可以飞多高?花朵又是怎样变成果实的.....这完全是自发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能。我们的问题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过。因为它是开始的问题,是本源的问题:
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人还是一种不易满足的动物。对,我们知道天是蓝的,鸟儿可以飞很高,苹果花可以结出苹果。但这不够,远远不够!这些事太常见了,太普通了,而且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好奇心向往的永远是更大的未知。到了最后,我们要的不再是拼图上的几块碎片,而是整张拼图。只要将世界尽收于我们眼底,我们才会满足。
这就是他们建造巴别塔的理由,也就是徐霞客出游的理由,也就就是哥伦布航海的理由,也就是我们发射哈勃望远镜到外太空的理由。
但我们一定会成功吗?
与其最后才让希望破灭,倒不如一开始就绝望。因为等它慢慢积累然后才敲碎,无疑会给予人们更大的失望和痛苦。所以说,小说里的上帝真的给人们开了一个很是残酷的玩笑。当然,前提是那个世界真的有神的话。虽然这篇小说是脱胎于宗教典籍上的故事,而且小说中的社会也是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氛围。甚至他们建造塔德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上帝有机会下凡。尽管角色们有这坚定的信仰,但我依然觉得在那是个没有神的世界。
因为我认为这次人类的对手不是上帝或者其他超自然的高级存在,而是世界本身。
事实上,凭着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理论和证据,科学家们似乎可以确定我们的世界,更准确地来讲是我们的宇宙,是“有限而没有边界的”。那么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呢?简单点来说,就是假设你在宇宙中任意一点出发,一直沿着直线前进的话,那么到了最后你就会返回原点。
似曾相识,对吧?
没错,听起来这很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是三维生物,而宇宙据说是思维的。维度的差距是难以弥补的,因为它把经验完全撇去了。试想一下,你怎么向一个只活在平面上的智慧生物解释正方体呢?
不过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的。通常这个时候我们会用到类比:滚筒在三维中是头尾相接,然而它在二维纸面上的投影却是头尾分开的;宇宙在四维中是头尾相接的,然而它在三维空间中的投影却是头尾分开的.....
所以即使宇宙是有限的,但我们却永远到达不了它的边缘,永远不会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刘慈欣先生的《山》。并不是因为两者都是关于探索的科幻小说,而是因为其中的一句话。大概是“光速不也是一种限制”之类的。
原来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
因为我们就是活在这个受物理规律限制的宇宙里。
光速、绝对零度、普朗克常数...这一切都让“人定胜天”成为自欺欺人的笑话。
它在提醒我们,就算神不存在,人也没有自大的资格。
另外,蒋先生讲述故事的手法也是十分有趣的。
譬如说,他用间接的方式,生动地写出了塔的高度。
文字是最为抽象的,但有时候我们只能用它来描绘具体的事物。
例如在小说里。
自然,读者的想象力很重要。但作为一个作家又应该怎样帮助读者在脑海里形成自己的印象呢?
说塔高,很高,非常高?
不行,可供想象的材料太少了。
说塔有一千二百三十四公里高?
看似很准确,但这种方法只有进行工程的时候才会有用的。
普通人又怎么知道一米有多高呢?就算知道,到了一定的数量级,单位对人来说也失去了意义了。
(待续)
你一生的故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角度。
一种就是作者特德姜所喜欢的,译者也在前言里说过的,露易丝在学习七肢桶语言的过程中,得到了预知未来的能力,整篇故事是她在接受丈夫要求的时候,对未来的预知,中间夹杂一些对以前学习过程的回忆。
另外一种角度,露易丝在学习七肢桶语言的过程中,改变了线性的思维方式,故事内容,是她在所有这些事情发生之后,对它们进行的回忆。这大概不是作者的原意,不过由于书中奇怪的叙述方式,也勉强可以自圆其说,有些地方甚至还能找到一些支持这个观察角度的点。
最开始有一段,“而你爸爸将和那个我不记得名字的女人一起生活”,本来这里的“记得”可以作为支持论据,因为只有回忆才会说记得,预知大概不会有这个用词,但是后来一查原文,“and your dad will be living with what's-her-name”,没用到remember之类的东西,让我非常失望。
不过没关系,后面还是出现过“remember“,而且次数还不少。点这里,117页到169页之间的都是
(补链接: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1lgq_Ie2BpE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remember&f=false)
书里其实也有说过这种记忆的方法,
“有关未来的记忆好像拼图游戏的拼板,一块块拼合起来,每一块都是过去或未来的岁月,它们并不依次而来顺序拼接,但不久便组合成为长达五十年的记忆。”
其实整篇小说的叙述结构,遵照了这句话的描述,和七肢桶接触的内容作为主体,中间看似随意的插入女儿一生故事的各个片段。
为什么说它看似随意呢,因为在“非零和游戏”那里, 可以看出,片段出现的顺序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个词同时连接了七肢桶部分和女儿部分,于是在叙述过程其实也就是露易丝的记忆过程中,被特意放到了一起。
以这个解释作为基础,沙拉钵那里也就好理解了,买沙拉钵的时候,突然插入未来女儿不小心被它砸破头的桥段,只是因为沙拉钵联系了两段记忆,于是顺带回忆了出来,并不表示当时是在预知未来。
这样下来,大部分的东西都算是可以解释,但还是飘着两朵乌云。
第一朵,露易丝背着三岁女儿攀岩的梦,译文里接在你三岁爬楼梯后是,“那时我会想起这个梦”,似乎表示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女儿最后攀岩摔死的梦。不过幸好,原文只是“and i'll remember that dream”。再顺便把上面被梦惊醒那段前后的衔接看作个常见的叙述陷阱,就算蒙混过关了。
第二朵,结尾部分,“我们彼此所说的,双方都预先知道”以及最后“我新获得的能力也不能提供答案”。这个是最头疼的部分,要强行把这里解释为后来回忆时的判断以及整合记忆的能力,很难说是十分妥当,也只好由它去了。
你这个说法好有趣呀
我用尽所有的努力,只完成普通的生活
绝了
哎呀我可喜欢这篇小说了,八九年前看的了,一眼就被震傻了,当时头一次看到基于语言学的科幻小说!并,据说要改编电影了。
@Elbereth 是啊这一篇超好看的,而且感觉拍成电影应该也会很有味道,剪碎的镜头表达全局化什么的……我是那天上Sapir-Whorf Hypothesis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个,于是赶紧重温了一遍……
写得真好啊,印象中以前到这个页面来的时候没有这篇书评的,然后才发现是今天刚写的!
真的要改编电影了么,很期待啊!
如果人类的语言是2维的话,我正在幻想小队长对着队友发出了一个愉悦又激情又光明并且偏浅蓝色的攻击性指令,尖兵队员小A回答了一个难耐又开心又紧张又信服又充满了浪漫情感的肯定回答,信息兵小B回答了一个不安又暴躁又难过又忧郁又服从的回答,于是小队长在医疗兵小C继续做出一个肯定的指令之前得先让小B更加坚定而明确的服从自己的指令,因此,在这个仅仅由6个人组成的特勤攻击小组的队伍完全明确好各个人的任务与使命之前,他们还需要一天的时间来确定每个人都要赞同进攻这个指令。。。泪奔中
写得不错,本人国内高二,闲时看看科幻,《物理属于相爱的人》咱也看过,除了结尾雷人其余还好,狂爱特德姜一类的小说、
超喜欢姜老师的这部小说。
关于人类的线形文字结构,我想是这样,朗朗饿够,某个原始人饿了,对另一个原始人说,我饿了,后来,出现了文字,就把我饿了三个字按发音顺序记录下来。
因为人的发声器官一次只能吐出来一个音节,所以没办法,文字就变成线形结构了
乱弹,哈哈。感谢lz的文章。
在写了这篇书评之后,我认识了一个人,他告诉我们,语言虽然是树型的,却依然有各种线性的制约条件。先是宾语或者先是谓语的区别,又引发了其他许多区别,一个个区别叠加起来才是我们看到的不同语言的最终形态。
等上完他的课再回头看这篇评论,我才意识到我们对语言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假如,有这样一种智慧生物,比如另外一个平行地球上的人,他们天生拥有两个声带,两个舌头,两个嘴巴,嗯。。。请别介意这个设定。
他们每次都可以同时发出两个音节,而他们的耳朵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不同的音节,那么他们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呢?
瞎说玩着,哈哈。
天哪 难道不是 过于甘于庸正老统的客观 ,才 磨灭了 主观勇往直前曲折递进的憧憬感召追寻感么
天啊,你在说什么
大部分好科幻作家都或多或少有点悲观色彩
不止科幻作家,如卡佛
或者反过来说,一旦一个人喜欢写喜剧,人们就倾向于认为他有点肤浅。
也是,不然为什么总忘不了莫作栋。而且life sucks嘛
最爱的还是《七十二个字母》和《你一生的故事》
嗯,没看过。看评论方式倒蛮专业,这个这个,这个领域我还是撤吧
很好
有空看看
哥德尔定理是美的,悖论才要命,但悖论又往往是摧毁旧体系,建立新理论的炮火
是Ted Chiang啊。泰德 蒋《你一生的故事》,呵呵。我也喜欢他。
想看这篇的英文原文了 楼主有么?
google books里这篇是可以免费预览的,只少了最后一两页
上面那个链接就是
我这里点开来看是no preview available啊……印度IP,难道有限制?
好像还真有限制
昨天我是一直开着vpn查的,所以没注意到.
果然是IP的问题,美国IP就可以看到preview……Google到处搞歧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