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拉玛2号

[英] 阿瑟·C. 克拉克,[美]金特里·李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英] 阿瑟·C. 克拉克,[美]金特里·李  

页数:

475  

字数:

300000  

译者:

何敏绮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拉玛2号》为20世纪科幻经典阿瑟·克拉克最杰作《拉玛系列》之一。
阿瑟·克拉克与金特里·李合著的《拉玛2号》讲述,第一艘拉玛离开七十五年后,又一艘拉玛飞船出现在太阳系。
拉玛重临,探险开始。但这一次,危险并非来自拉玛。比拉玛更为险恶的,是人性的贪婪。
拉玛2号考察组的医生妮可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组员们个个都有不愿示人的秘密,齐心协力的表面之下是讹诈中伤和见不得人的交易。从踏上拉玛的第一天起,麻烦便始终伴随着他们,有些是意外,有些则是暗算和陷害。
而拉玛本身也渐渐显露出种种不祥之兆。这艘拉玛2号看似与它的前身完全相同,但随着考察的深入,人们发现它的某些细节和拉玛1号有些似是而非。正是这些相异之处,让考察工作和考察组本身慢慢陷入了绝境……

作者简介

阿瑟·克拉克(1917~2008)
英国科幻作家,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为现代科幻“三巨头”。其代表作包括《童年的终结》《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获雨果奖、星云奖)及《天堂的喷泉》(获雨果奖、星云奖)等科幻史上的杰作。
与另两位“巨头”相比,克拉克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硬科幻”,视野宏大,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饱含人文关怀,充满对人类文明终极意义的探索。
克拉克早在1945年即提出利用同步卫星实现全球通信的设想。由于他的这一伟大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轨道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金特里·李(1942~ )
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太阳系探测委员会总工程师,著名的“海盗”、“伽利略”等行星探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2006年,为表彰李在人类太空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美国天文学会授予他行星科学杰出贡献奖。
在科研工作之外,李还是十分活跃的科幻小说作家、电视制片人、电脑游戏设计师和专栏作家。正是由于他的大力劝说,阿瑟·克拉克才决心将最初的《与拉玛相会》扩展成为一个系列。《拉玛2号》、《拉玛迷境》和《拉玛真相》就是他们二人通力合作的产物。

书籍目录

1.拉玛再现
2.测试与训练
3.组员会议
4.大混乱时期
5.崩盘之后
6.莎巴蒂尼女士
7.公共关系
8.生命检测
9.心脏舒张异常
10.宇航员和教宗
11.锡耶纳的圣迈克尔
12.拉玛人与罗马人
13.新年快乐
14.再见,亨利
15.偶然的发现
16.拉玛,拉玛,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17.将军之死
18.验尸
19.成长仪式
20.天赐梦境
21.潘多拉档案
22.黎明
23.日暮
24.黑暗中的声音
25.患难之交
26.第二次考察
27.准备捕捉
28.推断
29.猎捕行动
30.第二次验尸
31.奥维多的天才
32.探索纽约的人
33.失踪的人
34.奇怪的伙伴
35.跌入坑洞
36.撞击航线
37.孤立无援
38.访客
39.智慧之水
40.外星生物的邀约
41.真正的朋友
42.两个探险家
43.地外生物的心理
44.另一个巢穴
45.妮姬
46.勇气和恐惧
47.方格填空图
48.欢迎,地球人
49.互动
50.盼望永远是春天
51.逃脱的挽具
52.三〇二班机
53.三位一体
54.昔日的英雄
55.迈克尔的声音
56.得到回应的祈祷
57.三人小组
58.别无选择
59.天命之梦
60.重回拉玛
61.面临危险的宇宙飞船
62.最后一小时
后记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巨型雷达“亚瑟神剑”停止运行已经将近半个世纪。拉玛飞越太阳系后的几个月,人类发了疯一样拼命工作,完成了“亚瑟神剑”的设计开发。公元2130年,这一系统首次宣布投人使用。“亚瑟神剑”对外公布的使命是,一旦出现外星来客,给予地球充分的预警时间。如果是像拉玛这般巨大的宇宙飞船,还在星际问飞行时就会被巨型雷达发现;在外星来客造成任何影响之前,人类可以拥有数年的准备时间。至少,这是对它的期望。 早在拉玛通过近日点之前,人类便已下定决心建造“亚瑟神剑”。来自外星的第一位访客绕行太阳、飞向系外群星时,无数科学家已经着手工作,埋头研究人类在唯一一次与这个闯入者会合的过程中采集到的种种数据。 科学家们宣布,拉玛是一架高度智能化的机器,它对人类所处的太阳系以及其中的居民完全不感兴趣。官方报告并未对考察者在拉玛遭遇的种种异象作出解释,然而专家们确信,他们弄清了拉玛人的一项基本工程原则。在拉玛内部,人类宇航员所发现的绝大多数主要系统和子系统都有两组能够正常运行的备份。这一情况表明,外星人制造任何东西都遵循一式三份的原则;而拉玛这个庞然大物本身又被认定为一架机器,这样一来,下面的情况便极有可能了:第一位访客之外,另外两艘拉玛宇宙飞船也将接踵而至。

后记

写作是项寂寞的工作,在数十年写作生涯之后,即使是极端自我的人也会渴望有个伙伴。但是对于任何形式的艺术而言,合作都是有风险的,而且参与的人愈多,成功的概率愈小。你可以想象《白鲸记》由梅尔维尔和霍桑一起完成吗?或是《战争与和平》由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同执笔,外加屠格涅夫的对白? 直到几年前,我都从未想过和另一个作家合作写小说。当然,如果是非小说类的作品,则是另一回事。我曾经参与过十四个以上的多位作者合作案(其中两例是和《生活》杂志的编辑合作,你可以想象那有多复杂)。但是小说——不可能。我曾经态度很坚决,绝不让任何人来干预我独特的创意…… 不过,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1986年初的某天,我的经纪人史考特以极具说服力的语气打了通电话来,似乎有一位年轻的天才电影制作人坚持要拍一部我的作品。虽然当时我从未听过彼得·古柏这个名字,但碰巧的是,我看过他的两部作品《午夜快车》与《深深深》,对其作品有深刻印象。后来史考特告诉我,彼得的最新作品《紫色姐妹花》荣获多项奥斯卡提名,更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史考特又对我说,彼得的一位朋友有个绝佳构想,希望我可以将它发展成电影剧本。我内心不禁暗发牢骚——科幻小说已经没什么了不起的新点子了,就算有我也一定想过了。更何况我最痛恨剧本,它极度无聊而且很难阅读,我根本写不出。剧本就像是乐谱,是演奏音乐时不可缺少的元素。写剧本需要相当专门的技巧,但它本身并没有任何文学或艺术价值。(乐谱至少看起来还很美。) 史考特向我解释这个朋友是谁,我迟疑了一会儿,这才恍然大悟。事情忽然变得有趣起来,并不是因为彼得·古柏,而是因为斯坦利·库布里克。 回想二十年前,在《2001:太空漫游》中,斯坦利和我造访了木星周围的卫星。我做梦都没想到,这些未知的世界后来竟然在我们电影设定的日期之前就被机器侦测到了。在1979年的3月和7月,两个“旅行者”宇宙飞船的探测器揭开了埃欧(Io)、欧罗巴(Europa)、甘尼米德(Ganymede)以及迦里多(Callisto)的面纱,这些是比我们想象中更神秘奇特的地方。那些令人惊奇的木星卫星的画面让我可能,不,是一定要写下《2010:太空漫游》这部作品。到这时,类木行星的顺序已经有事实根据,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当彼得·海姆斯1984年将这个故事搬上大银幕时,他已经能够使用从“旅行者”宇宙飞船上拍到的实际画面作为许多电影情节的背景。 尽管1979年探测任务的结果令人叹为观止,大家仍然坚信十年内还会有更惊人的突破。“旅行者”宇宙飞船飞往土星时途经木星与它周围的卫星,并在这颗巨大的行星附近待了几个小时。1986年5月,美国太空总署计划发射“伽利略”号,一个更具雄心的太空探测器。这次不只是短暂的经过,而是精心安排的“正式会面”;“伽利略”号将在1988年12月之后的两年时间里仔细观察木星及其主要卫星。到1990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关于这些神秘星球的新信息就会大量涌出,届时我势必续写“太空漫游”,创作这个系列的第三部。那是我接下来计划要写的内容,我将要搭“伽利略”号的顺风车。至于当时,我对那个业余科幻作家的构想简直一点兴趣都没有。要如何有礼地拒绝呢?我当时心中这么盘算着。 史考特接着又说:“彼得·古柏打算飞到斯里兰卡待三十六小时,以便把这个家伙介绍给你——他叫金特里·李,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是‘伽利略’号项目的总工程师。你听说过这个项目吗?” “听说过。”我小声回答。 “在这之前,他是将很多美丽的火星照片传回地球的‘海盗’登陆探测器项目的主任。因为他觉得一般人对于在太空中发生的事情似乎不特别感兴趣,于是他跟你的一个朋友卡尔·萨根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制作《宇宙的奥秘》,他担任这个系列片的负责人。” 我大叫:“够了!我一定要见这个人。请葛伯先生马上把他带来这里。” “是古柏,他的名字是彼得·古柏。”史考特说。 我们一致同意他们两人飞到斯里兰卡来,如果我喜欢李的构想(当然我也得喜欢李这个人,这是同等重要的),我会把他的构想发展成大纲,大概一二十页,包含角色、地点、情节以及任何一个剧作家要完成剧本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他们两人在1986年2月12日飞抵科伦坡——也就是在“挑战者”号的悲剧发生两周后。对于外层空间研究来说,1986年本会是最重要的一年,但是现在整个太空总署的计划陷入一片混乱。“伽利略”号项目不出意料地被延后几年,要到1995年以后才会再有来自木星卫星的消息。我大可以把“太空漫游”系列的第三部抛到脑后,而李也可以忘掉任何与“伽利略”号有关的事,除了把它从好望角捞起来然后封存。 令人愉快的是,古柏一李一克拉克三方高峰会谈进行得很顺利。接下来的几周我写出了很多概念、角色、背景资料和情节,以及任何勉强跟这个我们决定称为《摇篮》的故事沾得上一点儿边的信息。有人说过,写小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淘汰各种可能性的过程。这种说法非常正确,如果对可能发生的事进行排列组合,我大概可以写出五亿个不同版本的《摇篮》。 最后,我选择了一个四千字版本的大纲寄给李。他看后非常喜欢,于是再次飞来斯里兰卡和我讨论诸多细节。尽管周围环绕着我见过的最美风景,不断使我们分心,但在古都康提山上进行的为期三天的马拉松式讨论中,我们完成了一个八千字的初稿,成为这本小说的基础。从那之后,我们靠着频繁的电话以及一沓沓印出来的稿子横跨太平洋往返邮寄,完成了我们的合作。 写作占掉了一年里大部分的时间,而我们手上当时都还各自有其他的写作任务。当我发现李的英法文学功底高出我许多时(当时我已经对这种惊讶免疫了),我克制住了想要将我的风格强加于他的心理。这种做法得罪了我的一些忠实读者。以我们名字共同发表的这本小说《摇篮》(Cradle,1988)上市时,读者读到了某些我从前可能会删掉的段落,感到很不悦。文中还出现了比较粗俗的对话,这是李多年来与在太空动力学部门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以及数学家们相处的结果,这些专家一心投入研究,但常常不修边幅、好饮成性。帕萨迪纳的警察经常被叫去调解科学家们关于贝索函数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式的争执。 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学校的董事会下令将《摇篮》这本书从架上撤下。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这样的事竟然真的发生过,那是在十年之前,被禁的书是《地球帝国》(Imperial Earth,1975),而我刚刚才发现。不仅如此,那所学校的董事会还对任何有我的作品在内的选集下了禁令。 要是我当时知道这件事就好了。我会很乐意告诉这些自命清高的中学董事,将这本冒犯他们的小说编成盲人点字版的女士正是英国的议长夫人,她绝不是会去大力鼓吹色情作品的人。 虽然《摇篮》最早是打算做成屯影剧本,并且准备由华纳公司拍摄,但现在看来,能搬上大银幕的机会并不大。而且不幸的是,就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一连串海底和外星题材的电影纷纷上演,而且大部分票房表现惨淡,悄悄下线。 值得庆幸的是,彼得·古柏的事业如日中天,佳作不断。他的最新作品《紫屋魔恋》、《迷雾森林十八年》以及《雨人》都有很好的票房表现。从这几部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独特且值得探讨的题材情有独钟。或许等到时机合适,他会把《摇篮》拍成电影。风水轮流转,对人对电影都是如此。 虽然和李合作愉快,但是完成《摇篮》后,我们都没有继续合作的计划——哈雷彗星虽然无法主宰地球的天空,但它却掌控着我的生活。我明白它下一次会在2061年出现,那才是推出《2061:太空漫游》的天赐良机呢。(如果延迟多时的“伽利略”号如原本预期,在1995年发射并且从木星系统送回大量的新信息,或许会有《太空漫游》完结篇。但对此我可不敢保证。) 1987年的夏天,《2061:太空漫游》出版,感谢各位,它的销售成绩不俗。我再度感受到当一个作家手上没有进行任何作品时,那种不断困扰心灵的罪恶感。 十五年前,《与拉玛相会》的最后一句话是“无论做什么,拉玛人总是一式三份”。这个句子是当时在做最后修正时临时想起来的。我发誓当时真的丝毫没有要写续集的想法,只是认为那似乎是最合理又不设限的故事结尾。(现实生活中,当然没有任何故事是有结局的。) 很多读者与书评家都很肯定地认为,我从一开始就计划要写三部曲,其实我当时并无此打算。但是现在想来,倒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好主意。李正好是完成此任务的最佳人选;他了解所有太空机械硬件的背景,可以应付拉玛人的再次出现。 就像开始《摇篮》一般,我很快拟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情节。在极短的时间内,《拉玛2号》诞生了。《拉玛迷境》及《拉玛真相》将于1989年至1991年面世。 李再度横跨太平洋,与我在斯里兰卡的山上进行脑力激荡;邮差也再度开始抱怨笨重的大包文件,害他挂在脚踏车两边时必须小心平衡。这一次,科技加速了我们的跨洲合作:我们可以用传真机实时交换想法。这比当时彼得·海姆斯和我为《2010:太空漫游》写电影脚本使用的电子邮件方便多了。 这样远距离的合作也有好处。如果合作的两人距离太近,很可能会花太多时间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一个独立写作的作家都有无数拖延工作的借口,而两个作家拖延的借口至少是平方倍数。 但这并不说明作家忽视了他的工作。即使正在沉睡、发出震耳欲聋的鼾声,他的潜意识仍在认真工作着。李和我都知道,沉醉于文学、科学、艺术或历史,有助于我们想出故事的好点子。 例如,在《拉玛2号》的写作过程中,李爱上了埃莉诺王妃(别担心,她已经死了七百八十五年了),我必须很有技巧地劝阻他花太多篇幅在她的伟大事迹上。(如果你好奇埃莉诺王妃和星际冒险故事是怎么扯上关系的,你会在书中发现很多乐趣。) 我的确从李那儿学到不少在学校没学到的法国与英国历史。例如,亚奎丹的埃莉诺女公爵在她儿子率领的部队面前,斥责这位英勇善战的战士、英格兰狮心王理查德一世没有为皇室传宗接代,这肯定是英国军方有史以来最有趣的时刻之一。唉!不过我们是不可能把这位英勇但有同性恋倾向的人物放到我们的作品里的。他就像是柯里昂(电影《教父》里的角色),总是当别人的教父,却从来不是父亲——不像李,他的第五个儿子就在《拉玛2号》快要完成时诞生了。 但是,你们会有机会碰到李所创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尚未诞生的锡耶纳的圣迈克尔。相信有一天,你会在李以他自己名字出版、并且没有我的参与及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的书中再次与他相遇。 写至此时,我们的四部曲合作计划已经进展了一半。虽然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相信拉玛人还是会在书中带给我们一些惊喜……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占据了硬科幻作家所能企及的顶点,以高绝的想象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领着这个领域。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时间景象》作者 格雷戈里·本福德 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激情澎湃地喷发而出——换一个时代,人们会用斧头对待这样的天才。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提升”系列作者 大卫·布林 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系列作者 刘慈欣 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张开双手。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继《与拉玛相会》给予我们惊奇的阅读体验后,又一部震撼人心的力作。 ——美国《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拉玛2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献礼图书阿瑟·克拉克的拉玛四部曲重磅登场!全球销量700万册!故事以欧非血统的妇女妮可与其家人作主角,讲述沃克菲尔(妮可的夫姓)家族在“拉玛”中艰辛的生活与传奇般的经历。

名人推荐

他占据了硬科幻作家所能企及的顶点,以赢绝的想象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领着这个领域。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时间景象》作者 格雷戈里·本福德 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激情澎湃地喷发而出——换—个时代,人们会用斧头对待这样的天才。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提升”系列作者 大卫·布林 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三体”系列作者 刘慈欣 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张开双手。 ——美国著名电影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拉玛2号 PDF格式下载



一次买齐了拉玛全系列,好兴奋啊!哈哈哈哈!!!


很喜欢卡拉克的拉玛系列!


拉玛系列,期待很久了


跟太空漫游一样都是科幻作品中的上等小说。


他占据了硬科幻作家所能企及的顶点,以高绝的想象和深邃的洞察力引领着这个领域。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激情澎湃地喷发而出————换一个时代,人们会用斧头对待这样的天才。


科幻中的经典,收藏了


喜欢科幻的人不能错过!


像《基地》一样,加入了一些人性,社会的问题。


大师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套书早就读过了,感觉开始的两本较好,不枉为经典。当时读的是四川少儿出版社的版本,极其拙劣和粗糙,与内容不般配,令人顿足捶胸;现在终于出了像样的、对得起作者的版本了,当然收一套,哪怕仅为纪念。


好书!发货很快,赞一个!!!!


还没看,物流给力。


很厚重,半价很超值


大师的书。评价太多余了。


万年一遇。居然发生在我的头上。包裹居然少了这本书。没有机会看


原来在杂志上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我很好奇就买了,果然不错


似乎没有克拉克的书的感觉


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说,看看


比第一部厚很多,慢慢看吧。大师的经典不会令人失望的。


如题,和第一部相比风格变化很大,明显没有一好看,勉强给个4分吧,当然是给内熔点


孩子喜欢这个系列,指定要买.


绝对值得细读。


看完拉玛第一集,就开始期待后面的几册。但是看完了第二集后就再没兴趣看第三、四册了。这已经不是科幻作品了,更像是一部比较狗血的打着科幻旗号的惊悚小说,类似于那些不入流的科幻电影。在豆瓣上浏览了一下后面两册的内容,顺带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都让人失望啊~~


故事内容早就看过,和其它3本一起买来收藏的。纸张虽然是普通的,但印刷质量很好,一看就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发货也很快,下订单的时候说是29好到货,结果18号就到了,倒是因为新疆这里穆斯林节日放假,自己晚取了3天。美中不足的,包装不够仔细,取到的时候外面硬纸盒已经破了;打开后这本书的玻璃纸封装是破的,弄得有点脏,拿来收藏总有点不舒服,希望卖家下次能做得更好。


世界科幻大师丛书,值得一读


与拉玛相会的后续篇,科幻爱好者之必备法宝


书的印刷、纸张都不错的,比较满意


有意思的科幻作品,非常不错


同事买的,顺便看了一下。情节可读性强,包装完好。


还没看完,但仅仅看着精美的书皮和包装,心里已经泛起十足的满足感!更不要说还要慢慢咀嚼和享受书的内容这道大餐


二十多年前看了与拉玛相会,在图书馆借的,一直想买都没买到。这次发现本系列一次全部出版了,高兴得不得了。就第2册来说,与拉玛相会是硬科幻的代表。但第2册,主要从探险队员的心理描写为主,拉玛本身及其生物/机器的描述量较少。虽然有新的发现,但我感到有点失望。... 阅读更多


我总觉得评分的是机器人!


拉玛系列


名著没有理由


物美价廉,送货快捷,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