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周文斌,宫苏艺,曾胜利 绘 四川少儿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四川少儿出版社  

作者:

周文斌,宫苏艺,曾胜利 绘  

页数:

132  

前言

谁都喜欢听故事。记得我小时候总是央求爸爸妈妈:“给我讲个故事!”故事具有那么大的魅力、魔力,是因为故事有着生动的情节、有趣的细节。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一再重印,深受小读者的欢迎,并在2008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五十年十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这些成功就在于这套书是一个专门讲述科学家故事的“故事会”,是一位擅长讲述科学家故事的“故事大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在普通人的眼里,科学家仿佛总是一板一眼、高深莫测,总是工作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实验室里,是一群最没有故事的人。我曾经细细查看过《科学家辞典》,发现科学家的生平介绍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大学一博士一教授一贡献”。然而,《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却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科学家刻板、冷漠的印象,原来科学是那么有趣,科学探索如同福尔摩斯破案,科学发现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科学之路如同密林小径,跌宕起伏,丰富多彩。可以说,科学家是一座“故事富矿”。不论是飘着长髯的达尔文,还是留着小胡子的爱因斯坦;不论是金发碧眼的居里夫人,还是透射出睿智目光的钱伟长;不论是在科学的大海边拾贝的牛顿,还是歪着脑袋、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不论是如痴如迷沉醉于“发明梦”的爱迪生,还是漫山遍野识草辨木的李时珍……不分国别,不论古今,不分男女,不论专业,科学家们无不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比深邃的科学思想,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破解一位位科学巨匠成功的奥秘。《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用一连串的故事,诠释科学精神,歌颂先辈风范,展现顶峰风光,激励读者登攀。《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还道出一个真理:科学无世袭。科学摈弃一切因循守旧的框框。科学的勋章可以奖赏给任何一个人,不论你是初生之犊还是年已花甲,不论你是清贫子弟还是富家儿女,不论你是七尺男儿还是纤纤女子,不论你是无师自通还是学历高深,条件只有一个——用你的才智创立新学说,发明新技术。科学无世袭,科学的皇位人人可坐。谁努力谁就可以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是一套让人受益无穷的书,是步入科学殿堂的向导,在轻松的故事中蕴涵深刻的哲理,是招募科学后备军的不露声色的征兵广告。愿这套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你会从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从科学家那里得到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内容概要

《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是一套让人受益无穷的书,是步入科学殿堂的向导,在轻松的故事中蕴涵深刻的哲理,是招募科学后备军的不露声色的征兵广告。愿这套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你会从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从科学家那里得到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书籍目录

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会挑花的孩子渴望读书考上名校高中“开夜车”立志科技救国如果达不到70分自行车宣传队护照风波“钱伟长方程”在冯·卡门身边重返清华在火车上写作“吊在半空中”获得科学奖金以后呼吁科学家的生命一封退稿信风口浪尖照澜院的灯光周总理的关怀从噩梦中醒来“我的岗位就在这里”新的长征

章节摘录

1912年10月9日,江苏省无锡乡下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子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了。这是钱家孙子辈中的第一个孩子。父亲给儿子起了个吉利而且很有抱负的名字,叫“伟长”。像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现实生活并没有为他绽开欢迎的笑脸,丛生的荆棘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小伟长的祖父是晚清的秀才,一辈子不得志,只好在破落萧条的乡村里教几个小孩童来维持生计。七房桥有句俗话:“十只黄狗九只雄,十个先生九个穷。”祖父穷是不假,但他勤奋好学,为人公正,在村子里很受乡亲们的敬重。不幸的是,在钱伟长出生之前,年仅四十多岁的祖父就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从此,钱家越发陷入了困境。祖父去世的时候,小伟长的父亲和大叔父继承了教私塾的衣钵。小伟长的父亲作为长子,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上奉老母,下有妻子、儿女,还要照顾四个弟弟。小伟长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却具有善良而勤劳的美德。为了贴补家用,她起早贪黑地养蚕、挑花、糊火柴盒,想方设法找各种活干。一天,母亲忽然觉得背后有人,回过头一看,发现小伟长正低着脑袋认真地糊火柴盒呢!她以为小孩子是出于好奇,便抚摩着他的脑袋说:“别在这儿淘气,当心把火柴盒弄坏了。到外边玩去吧。”“不,我要帮妈妈干活。”小伟长执拗地说。母亲心里一酸,几乎落下泪来。她没有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体会到家境的艰难。她心疼地凝望着孩子亮晶晶的大眼睛,再也说不出话来。她在生活的艰辛中感到一丝安慰: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无锡一带河网密布,船帆点点,称得上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这里的鱼虾非常便宜,但是钱家舍不得买。他们要用有限的钱去买宝贵的粮食。大人的忧虑难免要影响到孩子,小伟长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万物复苏的春天到了。小伟长和村里一帮穷孩子一起,挎着篮子,来到田野。天是多么的蓝,花是多么的香,柳絮在天空中轻飘飘地飞舞。小伙伴们踏着嫩绿的草地跑啊,跳啊,喊啊,寻觅着刚刚露头的金花菜和叶子肥大的苋菜,把小篮子装得满满的……炎热的夏天,他们跳进村边那条清澈的小河,摸螺蛳,捉田鸡,捞小虾小鱼。有时,贪玩的孩子们在一起“打水仗”,河水溅起朵朵浪花,笑声在空中回荡。然而,小伟长一般都不参加这样的游戏。他专心致志地捞着鱼虾,因为这些是他家借以度日的口粮。小伟长满七岁了,该上学了。一天,父亲带着小伟长来到村里的学堂。这个设在一座破庙里的学堂,其实和私塾没什么差别。头上盘着长辫子的先生,整天板着一副铁青的面孔,案头上放着一把令人心惊胆战的戒尺。启蒙教育既简单又枯燥:学生在严厉的监督下,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背诵“子日”“诗云”之类的句子。刚上学的孩子往往十分淘气,小伟长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当先生稍稍打个盹的时候,背诵的声音就会戛然而止。小伟长于是乐滋滋地和小伙伴们打闹,甚至开起先生的玩笑来。有一次,他干脆跑出学堂,逃学了。他迷恋那条清凉的小河,喜欢攀着高高的树梢,尽情地眺望周围的天地。当然,在痛快地玩耍之后,小伟长的手心总会被发怒的先生用戒尺打得又红又肿。几个月后的一场大火把钱家的住房化为灰烬。此后,全家只好搬到离七房桥村七八里远的荡口镇,在那里租了几间房子作为栖身之所。镇上有三所小学,一所在镇北,一所在镇南,一所在镇中。由于租房子住,生活无法安定,他们经常搬家。住在镇北时,小伟长就上镇北的小学;搬到镇南,他又在镇南的小学读书;最后,家迁镇中,小伟长便读镇中的鸿模小学。荡口镇的小学要好一些,与七房桥的学堂大不相同。除了学习国文以外,还有算术、自然、音乐等新课程。知识的天地在小伟长眼前开阔起来。他不再逃学了,上课时也很用心听先生讲解。因为他开始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上学要交学费,而家里负担自己上学很不容易,不能让父母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自己身上白白浪费掉。说来也奇怪,这位后来在应用数学上很有造诣的科学家,小时候对算术却毫无兴趣,甚至显得有些迟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伟长连两位数加法都觉得很困难。小伟长偏爱语文,背诵古诗文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每天清晨,他总是来到镇外的鹅湖旁背诵课文。浩瀚的鹅湖上,渔船扬起风帆从眼前划过;阵阵动听的渔歌随风传来;渔民们撒开渔网捞起活蹦乱跳的鲜鱼。这些情景,吸引着许多爱看热闹的小朋友的目光。可小伟长却一动不动地站在岸边,嘴里喃喃地背诵着课文。从《三字经》《百家姓》,到什么“人、手、足、刀、尺……”的新课本,小伟长背得滚瓜烂熟。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后的钱伟长,仍然具有令人惊讶的记忆力,这也许与他幼年拼命背书有关。不过,回想当年的情景,钱伟长认为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并不科学。他觉得,如果先生能在要求背诵的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效果会更好一些。和有钱人家的孩子不一样,小伟长一边用心读书,一边还要继续帮助家里干活。他跟母亲学会了挑花。挑一个椅垫能挣五六分钱,挑一幅窗帘可以挣一二毛钱。挑花一般是妇女和女孩子干的手工活。但是为了生活,许多穷人家的男孩子也都会挑花。小伟长的手非常灵巧,挑起花来又好又快,常常受到母亲和邻居的称赞。每天放学回来,小伟长放下书包马上就拿起挑花的绷子,坐在屋门口的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挑花。除了吃晚饭,他一直要挑到太阳下山,实在看不见绷子上的网格了,才肯回到屋里。漆黑的夜晚,油灯微弱的光亮映照着小伟长牵针引线的瘦小身影。绷在架子上的白线方格网,随着他小手不停地抽针引线,渐渐出现了漂亮的花朵……渴望读书小学刚毕业,钱伟长就被生活的“鞭子”赶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天,几个年龄大一些的伙伴来找他玩。才几天不见,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令人羡慕的制服。刚走进钱伟长家的门,他们就神气地嚷开了:“伟长,你看我们都工作了!”“你们在哪儿做事啊?”钱伟长还没来得及说话,正在一旁挑花的祖母先开了腔。“我在邮局。”一个穿着绿制服的同学回答。“我在铁路。”另一个穿黑制服的同学接着说。“看我们的制服漂亮不漂亮?”他们向钱伟长得意地炫耀着。相比之下,钱伟长的衣服破破烂烂,补丁缀着补丁。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答说:“漂亮。”“你们每月能挣多少钱?”祖母又问道。“能拿到两三块大洋。”“嘿!不少啊!”祖母连连点头,投去羡慕的目光。确实,在邮局和铁路上做事,是固定职业,生活有保障。这在贫困的农村,够叫人眼馋的了。伙伴们走了,小屋寂静下来。钱伟长又拿起绷子,开始挑花。这时候,半晌没有说话的母亲突然对钱伟长说:“孩子,你先放下活计。来,妈妈有话跟你说。”钱伟长走到妈妈的身边。“孩子,不是妈妈不让你去上中学,家里的境况你也看得见。你还是去学点手艺吧。”母亲叹着气,忧心忡忡地对儿子说。母亲的话不无道理。钱伟长的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五个妹妹。家境十分困难,筹措不起学费。如果送儿子去当学徒,首先可以减轻家里吃饭的压力。两三年以后,等孩子出了师,就能够挣钱了。“孩子,你不要去做一般的营生。你瞧,在邮局当差,或是到铁路上做工,那才是'铁饭碗'。”作为一家之主的祖母,想得很周到。钱伟长低着头站在一旁,眼眶里噙着泪花。钱伟长当然清楚家里的状况,然而,在几年的小学学习期间,钱伟长不知不觉地和书交上了朋友。书籍为他擦亮了眼睛,成了他离不开的伙伴。钱伟长是多么渴望能继续上中学学习呀!见儿子始终不回答,母亲焦急地催促道:“你就依了妈的主意吧!孩子,快说话呀!”看着操劳辛苦的母亲和祖母,想想年幼的弟妹们索食的面孔,钱伟长使劲地咬着下嘴唇,努力使眼泪不要流出来,嘴里轻轻地“嗯”了一声,答应了。父亲得知这件事,急忙从正在任教的梅村镇赶了回来。一进家门,他就为儿子辩护。按照父亲的想法,孩子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路,才不会受人欺负。“我也想伟长继续上学,可是学费从哪儿来呢?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母亲无奈地说。“家里穷,这我知道。可哪怕再穷、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学。学费,还是从家里的开支中再挤一挤吧。”父亲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让钱伟长上中学。机会终于来了。1925年,钱伟长的父亲被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聘用,薪水也有所增加。于是,父亲把儿子带到了无锡。无锡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这里有浩瀚的太湖,秀丽的梅园,开阔的鼋头渚……钱伟长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无锡,他终于如愿以偿,在这里得到了继续学习的机会。钱伟长首先进入无锡工商中学。当时正是中国大革命的前夕,社会动荡,再加上对所学课程毫无兴趣,钱伟长没念几天就辍学了。过了几个月,国学专修学校招生了。这是一所由著名学者唐文治先生主办的学校,主要功课是研读古文。唐先生双目失明,却是满腹经纶,淳朴热情。深奥枯燥的古文在他的口中变得通俗易懂,朗朗动听,再加上他那生动的手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讲得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因此求学者甚多,可是唐先生每年仅招收二十多名学生。钱伟长凭着扎实的基础,如愿考上了这所专修学校。在这里,他开始接触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粹。此后,钱伟长又跟着父亲到县立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值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把人类的视野扩展到了太阳系以外的整个宇宙,海森堡、玻恩、薛定谔等人将量子力学理论进一步完善,使人们的视野深入到了原子以内的微观世界。然而,当时的中国农村还十分贫穷和愚昧。在这种同科学完全绝缘的环境里,连初中也没有毕业的钱伟长,并没有显示出神童的灵犀和过人的才华。此外,家庭的熏陶和环境的影响,也使他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文科,对于理科则相当陌生。在钱伟长面前,科学的大门离他还十分谣远。


编辑推荐

  科学家是一座“故事富矿”。不论是飘着长髯的达尔文,还是留着小胡子的爱因斯坦;不论是金发碧眼的居里夫人,还是透射出睿智目光的钱伟长;不论是在科学的大海边拾贝的牛顿,还是歪着脑袋、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不论是如痴如迷沉醉于“发明梦”的爱迪生,还是漫山遍野识草辨木的李时珍……不分国别,不论古今,不分男女,不论专业,科学家们无不具备细致入微的?察力,坚韧不拔的毅力,无比深邃的科学思想,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破解一位位科学巨匠成功的奥秘。《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钱伟长》用一连串的故事,诠释科学精神,歌颂先辈风范,展现顶峰风光,激励读者登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