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中转站
2006-6
重庆出版社
约翰·多斯·帕索斯
330
闵楠
无
《曼哈顿中转站》的创作风格是新颖独特的,它像是电影脚本,由众多片段剪接拼帖而成,有点像所谓的后现代文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但是大致上能看得出有几位人物的人生轨迹。叙事上多新闻报道的特点,简明快捷,有的特定场景生动,对话背后的意蕴也极为丰富。如果要在小说人物中找一个主人公,艾莲是有望当选的候选人。我们跟着出入一次次婚姻和演艺界幕后不光彩的交易,目睹他她的演变和蜕化。由于的原因,剧团经纪人哈利·諷协维泽在小说中登台了,不过只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这位演艺界的大亨是白手起家的,很小就给玩具店当跑腿,后来到戏院当领座员,居然就“发”“了。现在他握有演员的生杀大权。 读《曼哈顿中转站》我们毫无陌生之感,或许我们应该以更紧迫的尽情观察我们的城市,关心我们的城市。也许正是像多斯·帕索斯这样的作家促使纽约人在建设改造自己的城市时体现出智慧,远见和公共意识。
约翰·多斯·帕索斯(1896-1970),当代最著名作家之一。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他于191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救护队。参与一战。退役之后。帕索斯开始为多家报刊写作。他的处女作《一个人的开始》出版于1920年。之后共出版40多本书。 他的书聚焦于政治和社会问题,多从左翼立场出发。他忠实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平民阶级的苦难与富人阶段的颓废。随着政治观点趋向保守。他开始在作品中更多地反映美国文化。 人们公认帕索斯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美国》三部曲。他的其他作品诸如《三个士兵》、《曼哈顿中转站》以及《哥伦比亚特区》也为人所熟知。
第一部分1 轮渡2 大都市3 美元4 轨迹5 蒸汽压路机第二部分1 马背上的贵妇2 地峡的长腿杰克3 九天的奇迹4 消防车5 去动物展览会6 五个法定问题7 贸易船8 另一条流向约旦的河第三部分1 不受重视的城市充满欢喜2 自动点唱机3 转门4 摩天大楼5 尼尼微的重负
三只海鸥在破败的木板墙间破碎的箱子上、橘子皮上、腐烂的白菜帮子上飞翔着,渡轮顺着水流,撞击着、吞噬着河水,慢慢滑进码头,绿色的波浪泛出一圈圈泡沫。手绞车链条发出辚辚的响声。门向上卷起,男人们和女人们的脚跨过缝隙,推搡着通过渡口发出一股股粪便味儿的木栈道,就像苹果被挤轧进榨汁机。一个护士伸直胳膊托着一个篮子,那姿势就像手里托的是尿盆儿似的,推开房门。屋子里闷热干燥,四壁涂成绿色,空气中混合着碘和酒精的气味,还能闻到一阵阵从放在墙边其他的篮子中散发出来的淡淡的酸味。她放下手中的篮子,撅着嘴扫了一眼,一个新生的婴儿在脱脂棉中像一节蠕虫似的扭动着身体。 渡口,一个老人拉着小提琴。他的脸像猴子的脸似的,皱褶都堆在一起。从开裂的漆皮鞋可以看出他饱经风霜。巴德,库本宁背对河水,坐在栏杆上看着老人。微风吹拂着从紧扣着的帽檐下露出来的头发,并且吹干了他太阳穴处的汗。他非常累,脚上起了泡。但是一看到渡轮驶出渡口、拍击水面荡起扇形波纹的时候,他感到一丝暖意,顷刻间全身都欢快起来。“嘿,朋友,你说这渡口离城市有多远?”他问站在他旁边的一个戴着草帽系蓝白条纹领带的年轻人。年轻人轻蔑地瞥了他一眼,从巴德穿变形了的鞋子到从磨破的袖口里鼓出的红色手腕,从瘦削的火鸡似的喉咙到破帽檐下热盼回答的双眼,尽收眼底。“那要看你想去哪儿。” P3“怎么去百老汇?我想到市中心。”“向东走,过一个街区后从百老汇街转过去接着走,只要你走得够远,你就能到市中心。”“谢谢你,先生。我会那么做的。”那位小提琴演奏者端着帽子穿过人群,风吹乱了他的秃顶周围几缕花白的头发。巴德看到老人的脸斜对着他,布满皱纹的眼窝里两只黑钉子似的眼睛盯着自己。“没钱。”他粗声说,然后掉过头注视着刀锋一般明亮的宽阔河水。渡口的挡板已经关闭,裂缝的码头歪斜着,铁链哗啦作响。巴德被人群挤着走出候船室。他走在两辆运煤车之间,穿过布满灰尘的街道走向黄色电车。他的膝盖颤抖。他把手深深地插进口袋。沿着街区走,中途在餐车上吃饭。他僵直地靠近一个转椅,对着价格表看了很长时间。“煎蛋和一杯咖啡。”“双面煎?”柜台后的红发男人问,他正用围裙擦拭生满雀斑的小臂。巴德,库本宁坐了下来。“ 什么?”“煎蛋。单面煎还是双面煎?”“当然是双面煎。”巴德双手抱头,无精打采地坐在柜台旁边。“你看起来心不在焉哪,伙计,”那男人说着把鸡蛋打破,放进嗞嗞冒油的煎锅里。“我从别的地方来的。今早我走了15英里。”那人从门牙里挤出一句话:“来大城市找工作?”巴德点点头。那人“啪”的一声把鸡蛋翻到另一面,盛到碟子里,在盘子边上又放了一些面包和黄油,然后推到巴德面前。“我要给你一点儿建议,伙计,免费的。你先去刮刮胡子,理个发,把衣服上的草籽刷掉,然后你再亮相。那样你才能找到活儿干。在这地方就得这样。”“我会好好干活。我是个好手。”巴德嚼着一嘴的食物含混地说。“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就这样。”红发男人说,然后他回到烤箱那儿去了。
一幅表现派风格的纽约速写。 一一《纽约时报》 当代文学的代表作,美国梦这把双刃剑的永恒献祭。 一一亚马逊网站 本世纪最辉煌的最有独创性的美国小说之一。 一一约瑟夫·华伦·比奇,《二十世纪小说:技巧的研究》 《曼哈顿中转站》在美国文学中以城市为背景的小说中占有一席独特的地位……1925年创作的《曼哈顿中转站》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美国》三部曲的一个准备……多斯,帕索斯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试验大师。他的试验的勇气,他的唯美的文字功底,他作为作家的历史视野,是无庸置疑的。 一一未世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曼哈顿中转站》地位极其重要。普通读者尽可飨此大餐,文化评论家则可另辟蹊径。我们终于等到了我们期盼已久的明媚高远的黎明。本书将为小说写作开辟一条全新之路。 ——半克莱,刘易斯 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 一一萨特 多斯·帕索斯是惟一一位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他笔下人物的生活充满历史感,也就是莱昂内尔·特里林所称的“历史的嗡呜”。这是帕索斯渴望达到的效果,而他也的确实践得非常成功。 一一亚瑟·麦兹纳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像他的朋友海明威那样为人熟悉。这与他的写作手法太前卫有关,也跟中国对一战后美国的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不甚有切肤的体会相关。现在到了读帕索斯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都市生活状况 和个人的生存方式有了《曼哈顿中转站》的因子,可以明白作者对现代性的态度了。都市环境的恶劣、摩天大楼的冷漠、生活的琐屑无聊、金钱的魔力、人性的扭曲和个性的泯灭……21世纪的读者不需要注解,都能理解。《曼哈顿中转站》揭示的就是这些劳什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