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纽约的探险家

约翰斯顿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约翰斯顿  

页数:

364  

字数:

393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小说以人类征服北极的历史为背景,以人物神秘而悲惨的身世为线索,在北极皑皑冰原与纽约浮华尘世之间,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悬念迭生,扣人心弦。 20世纪初,地球上未被人类染指之处已所剩无几。北极位于漂流的冰层上,难于抵达,是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们的最后一块处女地。故事主人公出身于探险世家,其父曾抛妻弃子,去了有“探险家乐园”之称的纽约。主人公在母亲被父亲谋杀,生父又将其父亲杀死之后,也来到纽约,跟随生父库克医生开始探险生涯,从此卷入了库克与另一位著名探险家皮尔里的恩怨之中。屡次尝试之后,主人公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第一个驻足北极点的人。但是,其后发生的争议却让他从此不愿谈起任何探险的事…… 本书获2002年吉勒文学奖,获2002年总督文学奖提名奖,获2003年英联邦最佳作品奖及2004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

作者简介

韦恩·约翰斯顿(Wayne Johnston1958—):加拿大著名作家,生于加拿大纽芬兰,曾任记者,后专职写作,现居加拿大多伦多。近年来发表小说多部,在英语文坛颇受瞩目。他屡获重要奖项,如英联邦最佳作品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吉勒文学奖及总督文学奖提名奖。主要作品有《纽约的探险家》(2002)、《鲍比·欧玛莱的故事》(1985)、《神圣的莱安》(1990)、《梦碎之地》(1998)、《巴尔的摩大厦》(1999)等。

书籍目录

卷一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卷二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卷三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卷四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章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卷五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章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卷六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章节摘录

  达夫妮叔母说,1881年我刚满周岁不久,我父亲就告诉家人他报名参加了摩拉维亚弟兄会为改善拉布拉多爱斯基摩人生活而组织的希望谷传道团。他打算在接下来的6个月里作为一名游医沿拉布拉多海岸行医。他说,不管怎样,他都始终是个英国国教徒。不过,最让家人担忧的倒不是怕他成了摩拉维亚弟兄会的人,而是变成傻瓜一个。在他即将出发前的那段时间里,一家人包括我母亲和祖父母,还有叔父爱德华,都试图劝他别去。他们没法反驳他要去的理由,因为他根本就没给出任何理由。他也不肯反驳大家提出的他应当留下的理由,而是以缄默应对大家的每条劝告。祖母告诉他说,这么成年累月地离开家庭,像个使舵弄桨的人,只把醉酒没用完的那点钱捎回来养家糊口,这样做太有失体面,不是一个出身名门的男人的所作所为。祖母还邀来牧师,和大家一起来责备父亲。可父亲默默无声地忍受一会儿,然后告辞,起身上楼躲进他的书房,仿佛他已经走了,已经远离了我们。  也许,只是在他当了游医之后,他才想起要去探险。也许当他在拉布拉多行游时遇见了探险者或听到了有关他们的事。我说不准。总之,他在希望谷传道团只干了一年,完成了第二个半年任期后回到家,又去响应他在一份美国报纸上读到的一则广告,申请担任随船医生首次参加极地远征。他写道:“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着一种需要艰难远行和长期离家的职业。”“多年”而不是“一年”。他说,对于即将成为远征队员的人来说,如此粉饰是常有的事。1882年,他签约加入了他的第一次远征。一艘从波士顿驶来被他称作“北上”的轮船拐进圣约翰斯港,把他接走了。之前跑去传道行善,如今又离家探险。可他有妻有儿,儿子才两岁,还有个他答应要终身搭档的兄弟--我的叔父爱德华。我祖父斯特德是个医生,他的愿望是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跟他“同堂坐诊”,这个要求他们答应了。  我父亲比叔父大一岁,为了跟爱德华叔父一同报到上学,他推迟了一年去爱丁堡大学。1876年回来时,兄弟俩成了两位医生。在圣约翰斯,英国国教徒看病要找信奉国教的医生,我父亲和爱德华叔父回来后,国教徒医生的数量增加到了9位。在家庭诊所的招牌上,列着本城三分之一的国教徒医生名单:“A.斯特德医生,F.斯特德医生,E.斯特德医生,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仿佛“斯特德”不再是个名字了,而是他们三位所赢得的代表某种资格的缩写,代表把他们全都吸纳进去的某一医学团体的缩写。兄弟俩大学毕业三年后,祖父去世了,可那个家庭诊所没有改变。祖父去世之前,兄弟俩分享一个候诊室,祖父去了之后,我父亲搬进了大厅对面祖父的诊疗室。他的名字从那扇嵌有兄弟俩名字的门上被取走了。  在祖父诊疗室门上的那块绿色的毛玻璃上面,只需做一个小小的改动:把字母A取下,安上字母F,F是“弗朗西斯”的缩写。即使祖父没了,家庭诊所依然兴旺。当问及谁是他们的医生时,人们回答“斯特德兄弟”,体检、诊断、治疗,好像我父亲和爱德华叔父样样事都搭档着做。当新病人初来看病时,接待的人不问他们要哪位医生看,并且大多数人来时也主意未定。病人们都是依次被分配给兄弟俩的。信任他俩中的一位,就是信任另一位。可祖父去世后,“斯特德”这块招牌就不如从前了。有一阵子,诊所的业务有所减少。爱德华叔父说,不少才怪呢,因为他俩中的一个曾一走了之。显然是不肯与自己的同类为伴,而更愿意与爱斯基摩人和摩拉维亚弟兄会为伍,如今连医生也不做却当起“保姆”去照顾满满一船的社会另类。既然兄长非要这样做,那小弟又有何办法?在同一档次的人中,斯特德家族的声望也有所降低,仿佛隐藏在这个家族中的某种性格缺陷终于昭然若揭了。我父亲的病人不肯穿过大厅去找爱德华叔父看病,而是去找别的医生。  爱德华叔父的一些病人也这样。他别无选择,只得接受来自更低阶层的病人。在写回来的家书中,我父亲强调说有朝一日他会重操旧业的。他向叔父许诺会付给他房租的,就用把自己的诊室出租给别的医生换来的钱,可这句话等于白说,因为他放弃了自己应得的全部房产。爱德华叔父没找别的搭档,也没把家庭诊所拆分开来,挂上某个陌生人的名字,而是原封原样地保存下我父亲的诊室,一样东西也没动。你瞧瞧那扇门:医生早已离去但门上依旧嵌着他的名字。爱德华的病人肯定以为,为了自己离去的长兄,爱德华陷入了某种漫长得有些过分的悲恸之中,简直不忍心重新安排他的财物,更不用说将其变卖了。  每天,当他来来回回经过时,那扇门,那块墨绿色的毛玻璃,上面嵌的名字仅有一个字母跟他的不一样,所有这些都无法不让他想起自己的兄长弗朗西斯。父亲说,“北上”远征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地图,又给这世界增添了三座渺无人烟的荒岛。不久,一次次的远征成了我父亲人生的计时单位了。每次远征回来,要过数周之后他才不再询问时值何月、何日。他总是去自己的办公室,把爱德华给他留在那儿的一摞报纸从最新的那张看起以了解他不在的时日里世界发生的事情,寻找关于他服役的远征队都写了些什么报道,创了什么记录。由于父亲还不是远征队的队长,因此这些记录没有一项是属于他的。这些记录很少有什么“第一”、“最远”,但多数却是耐力的记录,因为灾难、失误、厄运而必不可少的英勇壮举。宣布一项记录往往是体面地承认失败的一种办法。“首次在纬度以北过冬……”是“船只卡在远离格陵兰的冰洋上,极地探险队被困数月”的一种委婉表达。一熟悉完这些信息,父亲又走了。  只要时机成熟,只要队长为下一次远征筹集到赞助,只要他的申请得到认可,父亲便又离开了。他从来没法告诉母亲回家的具体日期,只知道他的船会在春天的什么时候靠岸。何时回家探望几乎没个准。母亲回想起那些日子,与其说他人走心也走,倒不如说他影在人不在,知道他回家却很少见到人。母亲说他们一起就餐的时候,那沉默令人难堪。要不然,他就猫在自己的书房里,阅读书报,研究地图、海图,母亲认为他是在为下一次远征做准备。那书房有人时总关着,没人时总锁着。父亲不在时,我们家很少有客来访,也很少去拜访别人,母亲几乎没接过什么邀请。爱德华叔父和达夫妮叔母有时来访,不过次数很少,而且是爱德华坚持的结果。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笔下的世纪交接的纽约令人神往,北极的风情却更难于忘怀……子午线相交的冰雪大陆,冬天到来时,爱斯基摩人都会黯然神伤,恰在此地,主人公找回了自己的生活。”  ——《纽约时报书评》  “他擅长描写景色,刻画人物,故事耐人寻味。”  ——《书单》  “对人类发现与探索的天性,对人性的高贵与卑微均有深入探索。北极探险赋予小说极大的叙事张力,历史场景把握细致。这是截至目前他最为出色的作品。”  ——《出版商周刊》  “韦恩·约翰斯顿极具天分,是继莫迪凯·里奇勒之后加拿大最出色的作家。”  ——《环球邮报》


编辑推荐

  20世纪初,出生探险世家的主人公在历经悲惨的遭遇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第一个驻足北极点的人,但是,其后发生的争议却让他从此不愿谈起任何探险的事……本小说以人类征服北极的历史为背景,以人物神秘而悲惨的身世为线索,在北极皑皑冰原与纽约浮华尘世之间,揭示了人性的高贵与卑微,故事耐人寻味,悬念迭生,扣人心弦。作者擅长描写景色,他笔下的世纪交接的纽约令人神往,北极的风情却更难于忘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纽约的探险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