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族
2006-12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
成晓军
249
无
《曾国藩家族》从曾国藩兄弟的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族、曾国藩兄弟的后裔等章节着手,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整个家族主要成员的功过是非,为后世研究曾国藩家族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此书在原版之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作者近十年来新收集的有关曾氏家族后裔及儿女亲家的资料。那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第一章 大界曾氏溯源第二章 曾国藩兄弟的一家 一 治家有法的祖父曾玉屏 二 “且将艰巨付儿曹”的父亲曾麟书 三 “百方检饬”的母亲江氏及其一家 四 “中兴名臣”曾国藩 五 封疆大吏曾国荃 六 病逝于军中的曾国葆 七 战死于三河镇的曾国华 八 延续家风的曾国潢【附录】 一 曾国藩兄弟的叔父曾骥云 二 曾国藩的业师和岳父欧阳凝祉第三章 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 一 讲求经世致用之学的贺长龄 二 “笑谈都与圣贤邻”的儒将刘蓉 三 中国第一任驻外大使郭嵩焘 四 文武兼治有成的罗泽南 五 “专以救败为务”的湘军悍将李续宾 六 乡村宿儒朱■ 七 殉节淮扬道任的郭沛霖 八 苦命太守陈源兖【附录】 一 “发愤著书”立说的李元度 二 “锐意奋于功名”的李鹤章 三 “自愧不如元辅”的左宗棠 四 “常以躬行不逮为耻”的李续宜 五 开近代经世致用之学先河的陶澍 六 力争中国利权的外交大臣刘瑞芬第四章 曾国藩兄弟的家族(上) 一 爱国外交家曾纪泽 二 曾纪鸿和他的夫人郭筠 三 曾纪静和她的丈夫袁榆生 四 曾纪耀和她的丈夫陈松生 五 曾纪琛和她的丈夫罗允吉 六 曾纪纯和她的丈夫郭依永 七 曾纪芬和她的丈夫聂缉架 八 曾纪官和他的夫人刘鉴第五章 曾国藩兄弟的家族(中) 一 文武兼才的曾广钧和他的夫人陈氏 二 出使大臣曾广铨和他的夫人李氏 三 从官吏到基督教徒的曾广钟 四 爱国化学专家曾广锜 五 曾广殉的丈夫吴永 六 为变法维新以身殉志的曾广河 七 曾广珊和她的丈夫俞明颐 八 “孝於家,义於乡”的曾广江【附录】 一 曾广汉的儿女亲家魏光焘 二 曾广祚和他的儿女亲家谭延阊第六章 曾国藩兄弟的家族(下) 一 毕生致力于女子教育的曾宝荪 二 著名教育家曾约农 三 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炳 四 曾昭抡和他的夫人俞大纲 五 曾宪植和她的丈夫叶剑英 六 誉满海外的画家曾厚熙 七 文史功底深厚的学者曾宪楷 八 “我治人身”的骨科专家曾宝菡第七章 曾国藩兄弟后裔辑录 一 曾国藩后世传人录要 二 曾国潢后世传人录要 三 曾国荃后世传人录要 四 曾国葆后世传人录要 五 曾国华后世传人录要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书摘 七 文史功底深厚的学者曾宪楷 她是曾宪植的胞姐,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接受过系统的新式教育,学识功底扎实。 曾宪楷(1908—1985年),曾国荃的玄孙女。父亲曾昭和于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湖北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曾宪楷有兄弟二人。哥哥曾宪朴,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弟弟曾宪柱,华西大学毕业。还有三个妹妹:分别为大妹曾宪植;二妹曾宪榛,湖南大学理科学士;三妹曾宪矩,上海光华大学毕业。曾宪楷早年毕业于曾宝荪创办的长沙艺芳女校,后考入湖南大学获文科学士,继而入燕京大学学习获文科硕:七。新中国成立后,她长期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该校历史研究所教授兼副所长等职。 曾宪楷作为曾昭和的长女,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从小接受严格的家学教育。因她的父亲曾昭和是在她的曾祖母精心督教下成材的一个典型人物,在十四岁的时候就中了秀才,所以曾宪楷在这种书香世家气氛的感染促使下,白幼刻苦用功,而且她人又很聪明,并且自立能力、活动能力较强。在湖南大学读书期间,她得到了时任湖南大学机电系主任的堂叔曾昭权的着意栽培,不仅各科成绩优秀,而且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当时的湖南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尚未如后来分得那么细小专窄,曾宪楷读的是文科大专业,故在文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很扎实的。早在艺芳女校就读时,她就发起成立了“麓山消夏诗社”,不仅在组织才能方面崭露头角,而且其文学才华也得以尽情展现。据赵世荣在《女杰之乡——荷叶纪事》一书转载的由曾宪楷所作《公启》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文笔很生动、老练,更为重要的是富于爱国激情。“淞江战血,惊心陵谷。楚士多悲,日夜江声。湘流有泪,感物吟志。抚景伤时,触绪生文。莫能自己,不有吟社,何申雅怀?”在这里,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表示无比愤慨的同时,更感念祖国沉沦在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用诗歌可以唤起人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的斗志。曾宪楷发起成立这个诗社后,究竟她和诗社同仁作过多少诗词因资料缺乏不好做结论,但从《女杰之乡——荷叶纪事》所转载的曾宪楷现存的三首涛来看,其诗学功底、史学功底均很深厚。譬如,在《咏史》诗作中有这样的诗句:“英名留万古,盖世气无俦。子弟八千渡,关河百二收。虞歌辞虎帐,霸业失鸿沟。成败寻常事,龙兴说汉刘。”②此诗对楚霸王项羽这位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做出评价的同时,以其博大胸怀引导人们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由此可见,曾宪楷的诗识、史识功底是非常深厚的。 就文史哲学术功底而言,曾宪楷可谓i者兼而有之。如她在《宋儒理学与佛道二家之关系》一文巾,明确主张“祛其所短,保其所长”,认为“明乎此则其关系可知已。”自古以来,学界就儒、道、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存在着不同学派之间的门户之争,谁都想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的重要思想工具。直至清末民初乃至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状况在学界还是存在的。曾宪楷提出的学术调和、相互渗透,各取所长的观点。是建立在文化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和互补性这一辩证哲理之上的。从而,她指出即使是长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主流学派之一的宋明理学,尽管发展了孔孟儒学(礼学),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为“新兴之学术”派别,但是它也没有离开对传统的继承。 “新者之兴,必资于旧”,这是人类社会包括学术界的一条不可逆转的规律。应当说,曾氏这一观点至今仍具启发借鉴意义。又如,她在《渎(艺文志·诸子略>》一文中,对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做了透彻的分析考察,丰富并发展了《宋儒理学与佛道二家之关系》一文中的学术思想。曾宪楷指出:“抉天地之奥,析万物之理,推其所长,皆有所用也。”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专家学者、英雄豪杰,还是平民百姓,都各有优长劣短;正因为各有长短优劣,才有和谐统一的可能;正因为各有差别异左,才有融洽同一的可能。具体就学术研究而言,尽管有“道”与“术”的区别,但“九流之判以道不以术”,即是说九流并非登不了大雅之堂,它们的作用主要不体现在技能多寡,而主要反映在思想学说的高低。因为,“道也者,学之旨也;术也者,学之用也。”进而,她指出:“因道以立术,因术明道,道与术相因相成者也。”在这里,作者将“道”与“术”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加以看待,强调两者不可分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这一观点,显然是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再如,曾宪楷在《文说》一文中,更是系统而有学理性地对曾田藩指出的“作文不宜说理、文道并重、因时适变”这一学术观点加以了继承和发展。她在该文中首先指出:“文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理隐于心,而显于文。”这就是说,作文应当做到有感而发,应重视思想的阐发,不要在讲究华丽词藻的同时闭着眼睛大谈特谈空洞的道理。进而,她强调说: “文章 为不朽的盛事,矫然特立,万古恒新。”为什么会“万古恒新”呢?原因在于“因时而迁”。正因为这样, “文之为用至广。动人至深”。一篇文辞优美,内容丰富,启迪人的心灵作用至大的文章 ,就能千古不朽,永世流传。最后,曾宪楷对抒情和载道之作的优长劣短进行了分析: “然抒情之作,或文尚于质。载道之文,每理胜其辞。”如果能将这两者之优长结合起来,做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鸣黄钟之声,耀朱监之采,丽辞喻其真,精言追其极,使如芙蕖出水,曼妙天然”的话,就可以发挥“尽文之能事矣”。 从上述可见,不管是在作诗作文的技巧和基本功方面,还是在作诗作文的思想内容的体现方而,不管是对学术流派的了解和把握方面,还是在对学术观点的评判和取舍方面,曾宪楷均具有深厚的学识功底。这一功底的得来,既是曾氏家学传统影响使然,更是她本人刻苦钻研、深刻思考的结果。 她的作品做到了通俗中见专深,平淡中见高雅,且富有爱国情怀。 即使因笔者未及系统收集到曾宪楷有关史学专著和论文等第一手资料,但从赵世荣《女杰之乡——荷叶纪事》一书转述的曾宪楷几种专著文字来看,都明显反映出作者那种强烈而深厚的爱国家、爱民族的现实主义情怀。这就是说,曾宪楷利用历史学这一具有特殊社会教育功效的工具,在启发、激励人们觉悟和斗志方面发挥了作用。 P226-228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倍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家族也因些倍受关注。像曾国藩家庭这样有用人才之多,分布行业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值得后人加以梳理、考察和总结。本书正是一样一部总结,作者从曾国藩兄弟的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族、曾国藩兄弟的后裔等章节着手,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整个家族主要成员的功过是非,为后世研究曾国藩家族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此书在原版之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作者近十年来新收集的有关曾氏家族后裔及儿女亲家的资料。那丰富而复杂的姻亲关系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法伦理型社会的文化特色。
无
第一次在卓越网定书,送来的书有折页和磨损,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影响心情,希望卓越以后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