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旧金山浮世绘

刘荒田 著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作者:

刘荒田 著  

页数:

294  

字数:

270000  

前言

  最初拿到来自旧金山的这五部书稿时,就有一种精神上的期待。期待我所认识的这五位新朋旧友能给予我们一次文学的盛宴。久浸书海,阅读神经日渐麻痹,但我对来自海外的书香文字还是留有一派信赖。这信赖绝非是崇洋迷外,而是出自于我对这几位文友的了解,出自对整个海外华文文学的向往,我想,我不会失望的。  十年前,我去旧金山参加海外华人女作家会议,就与本丛书的作者喻丽清、刘荒田、庄因、李硕儒相识。那时,对他们的作品略有涉猎,却未细读。我更了解的是作者本人。比如,对新移民李硕儒的了解。李硕儒是在国内就颇有成就的当代作家,往日他的作品就充满了海外风情,那些作者亲自经历过的在西非的非凡经历,还有海外大家族的喜怒哀乐,都给国内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他刚刚移民美国旧金山,与他见面的时候,其神情是忧郁的:他正经历着传统文化观念与异国文化的冲突与磨合。喻丽清的作品就像她的名字,清丽、温雅,她对生活的细腻品尝,恰好是与国内生活粗疏简陋的一种比照。那次女作家国际研讨会她是主持人,她的温文尔雅让人不忍心给她添麻烦,虽然那时我就计划要编一套海外华人女作家的丛书。刘荒田先生的风貌给人的感触尤深,读他的文字,感觉他是一个在沧海人生中漫步的行者,见到他才知道他实际上就是一个来美国洋插队的中国知青。他是来自国内的知青,到了美国也还是一个中国知青。因此,他的美国感悟对中国的读者就格外地有通灵之感。他在旧金山是多年的蓝领,在一天几换身份的辛苦中,唯一不能转换的就是他的中国情怀。而住在花园般的斯坦福的庄因,却比我所见到的任何中国教授都更像中国教授。看到庄因教授典雅的书房,中国古典式家具摆件装点的客厅,你就会明白他字里行间所浸透的中华风韵是来自何方。王智我从未谋面,可我知道他是拿了美国学位,一直工作在美国高科技公司的白领。或许是知识结构的不同所致,从思维到视角到语言,她的文字都给人一种别致的美式情味。  的确,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海外华人文学逐渐繁荣,发展到现今已经很成气候。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蜚声华人文学界,就是在国外主流文学界也崭露头角。他们身处异域,思想和生活无不与传统的母语文化以外的异邦文化形成冲突并不断磨合;而在内心世界里,都有不同文化碰撞后闪现出的亮点和火花。尽管他们在国内不如一些畅销作家来得更有知名度,但在域外,他们的写作俨然是与中国文学连在一起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简捷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读者对海外作家的作品更有兴趣。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海外作家作品的关注更多的是对海外生活的关注。而当海外的华文文学已经发展繁荣到相当程度时,对华文作家的作品的关注就超越了作品中生活相的部分,更深入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念转变及文化视角。有些海外华人作家不但在海外崛起,在内地也走红。诚然,身在传统文化之中,有时反而无法领悟传统的真谛,倒是离开一段距离,经过比较,才能真正领悟传统文化与异邦文化的差异之美。对于华文作家来说,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更能激发思想的火花,并形成两种文化的融合。华文文学,并不因为地域的局限而屏蔽,事实上,华文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地域的比照反而有了新的活力。因为有了全新文化的激活,母语文化因而更显得生机勃勃。因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价值认同,在国内的区别是不大的,但在海外,因为有了不同生活空间,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空间,就有了对比的可能,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自成一体的生活章法,生活历练,自然是涉笔成趣,斐然成章。海外文学的发展大致是沿着这个轨迹发展繁荣着的。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五位作家,自然都有自己的亮点。喻丽清的《面具与蛇》是以迤丽的文笔描述了作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文字简洁,篇章活泼。庄因的《流浪的月亮》是以作者深厚的中国文学的学养探讨人世,颇多体会,又温文尔雅,体现出学者散文的人格魅力。李硕儒的《寂寞绿卡》则以传统的文化视角观看彼岸风情,有很多切身心得,且文字优美,情感充沛,自有一种感染力沉浸其间。刘荒田的《旧金山浮世绘》其文字简练,观点敏锐,有启迪人心的感悟。王智的《扫描美利坚》对美国世情有全新的视角,其中的旅途散见更能体现美国之别致风情。  这些来自旧金山的文字都应验了美国作家威廉萨洛扬所说的,“如果你还活着,旧金山不会使你厌倦;如果你已经死了,旧金山会让你起死回生。”旧金山,对华文作家来说,就是一座勘探人生宝藏的金山,让我们来欣赏这些宝藏吧。  二○○七年十二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本书为刘荒田先生的散文作品集《旧金山浮世绘》。书中具体包括了:《候诊室遐想》、《虚拟的世界》、《洋世故(十一题)》、《唐人街的咖啡店》、《赴“粥会”记》、《向后代播种乡愁》、《“吃饱了撑的”——美国两项地方“创制案”(二则)》、《“李太夫人金英生平事略”》、《新“
洗衣歌”》、《唐人街流言(三则)》等文章。

作者简介

广东台山人,1948年生,1980年移民美国一直在旧金山居住。近年来在国内出版散文随笔集12种,是美国“大j击移民作家群”,的中坚分子。本书所收.均是关于簧国生活的散文。

书籍目录

总序风情依旧浪漫永在于青
序荒田丰收王鼎钧
唐人街的婚宴(上篇)
唐人街的婚宴(下篇)
又见“芸娘”
华尔特的“破折号”
旧金山浮世绘(十一则)
怪闻杂抄(十则)
父亲的孤独
窗外人寰
俯拾即是的快乐
此地一为别
候诊室遐想
虚拟的世界
洋世故(十一题)
当“土人情”撞上“洋风俗”(三
唐人街的咖啡店
赴“粥会”记
向后代播种乡愁
“吃饱了撑的”——美国两项地方“创制案”(二则)
“李太夫人金英生平事略”
新“洗衣歌”
唐人街流言(三则)
搭档
缆车司机
编辑部的故事(三则)
赖床
行至水穷处
眼镜与我
黑夜
唐人街琐记(三则)
纽约的魅力
“形而上”的唐人街(五题)
凌晨的巴士
公园特写(三则)
一本书的薪火
父亲和他的“生平知己”
“黄金梦”三部曲
告别莲池
“老母鸡”传奇
以邻为壑“壑”多深
遥远的邻居
土洋骗子速写(二则)
招牌之战
我的黑人朋友
附录刘荒田散文与比较文化学董乃斌

章节摘录

  欲知唐人街的文化景观,不可不了解婚宴。若说死是哀的极致,通过一整套仪式——从在《金山时报》披载讣告,到殡仪馆内的家奠,最后由吹奏《基督精兵》的洋人管乐队打头阵,送殡车队浩浩荡荡穿越闹市,开往郊外墓园——加以展现;那么婚宴就是喜的巅峰。属于“负数”的丧礼——忙于衣食的庸常日子——属于“正数”的喜宴(包括生日、满月、订婚、结婚,甚至诸朋友或同事无聊时凑份子开的“大食会”等等),三者连成了一条单调的异乡生活的数轴。此文单说喜宴中的婚宴。  对婚宴的主人而言,能在唐人街大型酒楼订下百数十桌的,一般不会是尚未站稳脚跟的新移民,也不会是太穷的人家。新移民婚嫁,多是回老家去办,在乡中请了客,热闹过了,算是有了交代,回来不再张扬,亲戚之间稍作庆祝,草草了事。能撑得起这个场面的,或者是来美多年,不论根基、声望、人脉,都已稳而广的;或者是虽来得不算久,但已“事业有成”的;或者是财力虽不逮,但把“挣面子”视为人生第一要义的;或者是名与财无可观,却胜在家族庞大,一呼百应的。如何在酒楼预订酒席,也是学问。首重酒楼的信用,那些字号老、生意好的备受青睐,订单密密麻麻地排上一年半载。最怕的是和营运不佳,岌岌可危的酒楼打交道,待到主人请帖发了,万事俱备了,它一夕之间宣告破产倒闭,混账的老板连按金也吞了不还,逃之天天,害得主人在婚礼逼在眉睫之际,无从向亲友交代,面子尽失不说,临时更难以另找开席之地。其次是菜式和服务,以同胞们口味之刁,品评之苛,信息之灵,酒楼岂敢造次,以劣货(广东人谓之“流■”)糊弄?于是竞争激烈,奇招迭出。新开张酒楼为了向老店挖客人,往往以“定席二十席赠送一席”、“酒水免费”等为招徕。其余与婚礼相关的服务业,无论礼服出租、新人化妆、婚礼摄影、录影,莫不如此,斗得头破血流,教懂得“货比三家”的聪明人拣到便宜。  婚宴是一种体面,一种炫耀。在华人经营的印刷厂所订做的烫金请帖,就是表征。帖子照例是大红,与婚礼尚雪白,以之象征爱的纯洁的洋俗成了对照。内文是中英并举,但不是翻译,而是英文说洋例,以新郎新娘领衔,首布告在何处的教堂行婚礼,末了说在何处举行宴会;中文则循古制,开头是某君“新翁”或“叠翁”之喜,隐示从自由恋爱到洞房花烛,中间还有“父母之命”在。往下才是婚宴的细节,可见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民族,就是吃得名正言顺,吃得中庸。  主人送请帖,范围比之国内,一般要广得多,几乎没什么界限,直系的不消说,旁系的,也一网打尽,还有新人双方以及新人各自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朋友、同事、教友、雀友、卡拉OK友、六通拳友、茶友,连若干八竿子打不着、无从确定名分的也沾了光,颇有“民胞物与”的怀抱。也有个别主人送帖太滥,招致物议的,比如亲朋远在千里外,明知不能抽身来了,仍旧发帖不误,被邀的人免不了犯叽咕,盖因人可以不光临,礼却不能不送。那些冠冕的帖子乃有了不甚冠冕的外号:头疼帖,接到就犯愁。其实也难怪,在商言商,一桌酒席中等的以三百元算,每席十人,如果每人平均送礼二十元,也就支付了账单的三分之二。如果更精明,抠得更紧,说不定会闹个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婚宴对女同胞来说,是争艳斗丽的场合;于如花怒放的姑娘,更是非正式的选美会,焉能掉以轻心?事前,她们光顾发型屋,将平日沾上衣厂的线头、餐馆的油烟,或让襁褓中的孩子、让繁琐的家务弄得失去魅力的头发,不惜工本地修理一番:柔和型、高雅型、浪漫型、能干型、活泼型、老幼咸宜型……大花打薄抑立体翻梳?内弯中还是大波纹?具体而微的讲究,出得门来,判若两人。去找美容师,做面膜、做“飞梭”,务求脸蛋白、嫩、滑、娇。再讲究点的,还去找修甲师,把指甲趾甲都剪过、锉过,涂上亮丽的蔻丹。这类工夫,大抵愈是花事阑珊愈是做得考究。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衣服是皮肤的皮肤,从上衣到裤或裙到鞋到手袋,必精心选择和搭配,自不待言。还得赶往银行,打开存放首饰的保险箱,将最拿得出手的行头调出来。女人为了美的恒久而作的战斗,已是可歌可泣了;赴婚宴前的惨淡经营,更是叹为观止,由此又令有关行业兴旺起来。设若唐人街取缔了婚宴,那众多的美容院、成衣店、首饰店、鞋店、手袋店、化妆品店、香水店,只能喝西北风了!  婚宴通常在周末晚问举行,请帖上如果说的是“六时入席”,那末,训练有素的众宾客,在女士们终于完成了出门前具体而微、精益求精的诸般工程后,在不修边幅的丈夫让太太强迫打上久违的领带、在黑或斑白的头发上打蜡或上发乳,往粗大的指节套上一枚金戒指后,在坐在车上的儿女不耐烦地按响喇叭后,会陆陆续续地驾到,其时是将近七点。加上例行的握手、拥抱、寒暄、打哈哈,加上在一张大红绸缎上以汉字或英文签上姓名,再加上对号入座,到司仪宣布仪式开始时,正好是七点半。  婚礼司仪,是荣耀的差事,如果有香港“金牌司仪”何守信的知名度,大概每个周末不愁没有人邀去压轴。倘若找不到出色当行、妙语如珠的专才,就须是华埠小姐、会馆侨领、社区贤达、本埠闻人之类,等而下之便是新人的亲友了。司仪一声令下,新人一对业已从门口步人,宾客欢声雷动,新郎挥手,新娘颔首。不消说,他们的外观,自制或租来的礼服、婚纱、旗袍,都是考究的。我所见最为别开生面的,那刚拿到医学博士衔的新郎戴“通天冠”、穿红蟒袍,走外八字步;担任会计师的新娘呢,凤冠霞帔,“背子”襦裙,莲步款款间,环佩叮当,活脱一幅才子佳人图。  新人表演完“入场式”,在台上就座,从容接受三姑六婆、七婶八姨的评头品足。同时司仪开始了最不得人心的介绍,从新人的父母兄弟姐妹直到舅父母,叔祖公,逐个被唱名,逐个起立、鞠躬如也,偏偏都是普通不过的人物,别指望在《富比世》杂志或“群星谱”上一睹其丰仪,此辈有露脸的机会,诚当珍惜;怎奈宾客无聊中无从抗议,就敲起酒杯来,愈敲愈急,最后势如骤雨,那是呼吁,是命令:新人啊,该接吻了!起初,新人还装聋作哑,少顷,新郎的防线首先崩溃,新娘也就掩面相就,来上蜻蜓点水式的一吻。于是男傧相们率先起哄,为民请命:不算数,再来!好,再来就再来,新娘或者新郎豁出去了,一把捧起亲爱的脸孔,狠狠啃了一阵,台下一片欢呼,女孩子就害羞起来,用手遮脸,只在指缝间瞄。  尽管喧声不断,等候开饭的时间毕竟太慢。人们就趁此站起来,不管台上表演,到各处串连去。那些曾在村里的巷子间串门串出了瘾的女人,来到异乡,白天大早带上饭盒,搭巴士到衣厂上工,一天累个腰酸背硬,摸黑才回到家,张罗过一顿饭,看过中文电视的“八点钟新闻”,也就到上床的时候,和乡亲的联系,仅止于电话。所以,每次婚宴上见面,总会有点夸张地惊叫:没见面又是一年、两年了!她们像蝴蝶般,从一张桌子飞到另一张,顺便扯上嘟着嘴巴的女儿,为的是收获诸如“啊,这么高了,好靓女哟!”的赞语。她们抓紧空隙,或站或坐,以最地道的乡音聊起家常,悄悄话夹上咯咯的大笑。那些有备而来,对自己的容貌与身段均有充分自信的女士,在狭窄的过道娇声说“请让让”时,照例自觉到成了大众的眼睛甚或摄影镜头的焦点,于是分外摇曳和矜持。当然,那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大脚板在陌生的高跟鞋里憋得难受啦,遇到乡亲来相认,老半天记不起名字啦,只好苦笑一下,匆匆带过。  终于,不体恤民意的主持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了程式,或者体恤民意的主持人巧作调度,一边强迫新人交代恋爱史,一边大声宣告:“请厨房起菜!”引起了最为真诚的欢呼。熬到此刻,那些从一早起就节食,好来这里盛载佳肴的肚皮才被解放出来。头一道,拼盘,烧鸡啊海蜇丝啊墨鱼片啊叉烧啊,如果同座之中有熟识的父老,年轻人还稍加收敛,先给阿公阿婆阿伯让上头一箸;倘若同桌全是萍水相逢的,就恕不客气,风卷残云了。再就是鱼翅,它是全桌菜的中心,用料是排翅呢,裙翅呢,抑或是细碎的“行货”,甚而是赝品?还得品评那汤,太稠的,颜色太深的,是加了过量的太白粉以掩饰,骗不了老饕的。这个翅汤的优劣,次日在同乡会、在花园角,都将是重要话题。  上过三道菜以后,台上的桌椅响动,新人和他们的亲人下来,逐席敬酒去也,所到之处,一片骚动,新娘粉腮酡红,新郎沉着应战,酒杯空了又斟满,好在这里不兴作恶作剧,新人多半喝的是红茶,人们也不深究。所以说这里行婚礼,新人受的洋罪并不多,大抵诸般程式,都有“聊备一格”的味道。  从此刻起,饥肠不再辘辘,人们开始礼让起来,谈兴再起,且比刚落座时收放自如了。到最后,是整鱼,不是石斑就是鲶鱼,不是清蒸就是红烧,人们小声抱怨:这才上鱼,谁吃得下嘛!  吃不下不要紧的,训练有素的侍应生们在“曲终奏雅”之前,把纸盒子纸袋子送上,大家忙着“中饱私囊”,带回家装进明天的饭盒。据说此一节俭风气与海内宴后将剩菜全数倒掉成了对照,令新来者惊讶不置石。  再后来,宾客作鸟兽散,什么结婚蛋糕、什么甜品,都顾不得了。主人眼看大势已去,便不作挽留,赶忙率领新人、傧相、直系亲人,站到门口,抖擞精神,口不迭说:“招待不周,请包涵。”一边握手、拥抱、飞吻,这阵子,最有吸引力的,不再是新人,而是新人的父母,他们往往露出一生中难得一见的、革命业已成功的得意,这种得意复因其老于世故,而格外带着醇厚的韵味,就像适才喝过的“轩尼诗”白兰地一般。这也好理解,在异乡漂泊,除却个别幸运儿或苦斗成功的,谁不是凑凑合合,窝窝囊囊地活过来呢?终其一生,成就感和幸福感,就凝聚在这个苦心经营的婚宴中,尤其是这送客的瞬间了。  一九九五年五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荒田文字老练泼辣,既善抒情议论,尤长调侃谐谑,更敢于坦露心灵,自嘲自讼。  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始终保住‘真’——叙事的真实,抒情的真诚,议论的率真”。他本是个热情洋溢的诗人,现在饱经沧桑、多所历练而世故加深,于是诗情内敛而目光更锐,笔触更利,以属于草根阶层的旅美华人之眼从方方面面观看、体察美国,两种文化的碰撞、冲突、摩擦和渗透交融,实实在在、具体而微地显现着,遂使许多篇章既富情趣,又发人深省。  ——董乃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评论家)  荒田行文,说他运用母语倜傥自如,并不为过。当然,这可能是对一个散文作家的最高评价了。  ——邵燕祥(诗人、杂文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旧金山浮世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