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厘傣.第13辑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87-12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作者: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编  

页数:

593  

内容概要

  傣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文学内容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十分引人注目: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规律。傣族书面文学亦有千多年的历史,但仍保留有口头创作的基本特征,诸如被统称为“坦”的经书和被称为“厘”的历史、地理、法规、医药卫生以及文学创作等手抄本,不仅未说明其产生的年代,而且都具有匿名性和变异性。至于书面文学产生以前的口头创作,情况就更为复杂,因些作品确切的年代尚待考。我们只能根据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社会矛盾以及民间文学样式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推断该作品在傣族文学发展史中的大体的时代背景和地位。  公元一、二世纪前后,傣族社会开始从原始农村公社进入阶级社会。唐南诏时期,傣族先民——黑齿、金齿、银齿、绣脚、绣面、雕题、茫蛮、白衣等部聚居地区,在政治上隶属永昌、银生两节度统辖,文化上受南诏文化影响。这一时期的傣族文学反映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反映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原始文化,而是以反映社会矛盾、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了。傣族的英雄史诗一《厘俸》正是以这一时代为背景的产物,是一部叙述古代英雄海罕和俸改之间的战争的史诗。  关于《厘俸》,江应梁教授在他的专著《傣族史》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厘俸》展示了从原始社会解体至奴隶制初期傣族先民广阔的社会生活。当傣族先民进入‘英雄时代’以后,由于使用铁制工具、象耕,创造了剩余的生活资料,使得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的产生和存在成了可能。于是,社会开始出现了阶级的划分,随之而来的便是无体止的掠夺战争。”“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1]《厘俸》所描写的战争的性质就是如此。在这里,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对方的财富——其中包括妇女。在每次战役之后,都要进行财产、女俘的分配,‘谁的刀快谁就去拿那些东西’。当海罕和桑洛的联军包围了勐景罕时,俸改的妻子们说:“人家攻城是为了要大象,要勐景罕的钟珠宝和姑娘。”海罕亦讲:“费心费力来攻城,夺不回南崩,获不得大象,我怎么会空手回家乡。”这真是一语道破了战争的目的和性质。这种以掠夺的方式获得财富的手段,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光荣的行径。于是,力量和勇敢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道德风尚,形成了整个社会崇尚武功赞扬英雄的风俗。 从《厘俸》中可以看出,“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力”[2],这些军事首长已开始形成了一个握有实权的特殊的社会集团。像海罕、俸改、桑洛等,已具有了初期奴隶主的某些特性。在史诗中,已出现了作坊奴隶、农奴和家奴了。男奴为主人养马、养象、割草、砍柴和出征;女奴则充当舞女、妻妾或织绵织布女奴、女仆。被征服者成了征服者的农奴、奴隶。值得注意的是,《厘俸》与世界上其它民族的许多英雄史诗一样,战争是由于抢劫妇女诱发起来的。在《伊利亚特》中,由于海伦被拐骗而引起大战;在《罗靡衍那》中,罗靡则为了悉达被抢走而战;在《厘俸》中,海罕、桑洛为其妻被俸改抢走而发动了对俸改的战争。在这里,英雄史诗尖锐地提出了妇女问题。随着母权制的被推翻,男子在家庭、社会中逐步取得了对妇女的支配地位,对妇女的掠夺便成了战争的内容之一。《厘俸》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有珍贵的价值。 《厘俸》一共有三册,现在我们向广大读者介绍的是第三册。第一册是刨世纪,第二册叙述海罕和俸改的身世,海罕和婻崩结合后,俸改看到嫡崩美丽而抢走了婻崩。海罕因权势敌不过俸改,就偷偷潜入勐俸寻机向俸改进行报复。如买反映了原始群婚制的残余。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未收集到这两册的原文,只能在本书后的附记中向读者简略介绍第二册的内容。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厘傣.第13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