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李星明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李星明  

页数:

42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是一部唐代墓室壁画综合性研究专著。全书主体由上编、中编和下编组成,每编3章,共9章。上篇从考古学角度对唐代壁画墓的形制和壁画图像的配置进行分期分区的整理和研究,重点探讨了陕西关中唐代京畿地区壁画墓形制和壁画配置的历时性变化,为更进深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符号唐代历史文化演变时控背景的实物资料系统。中编从图像学方面对唐墓壁画的内容布局进行探索,根据图像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图像系统,并且试图发掘不同图像系统中的文化蕴涵,揭示唐代墓葬图像中的儒家礼仪思想、数术神巫思想、道教文化因素,阐释当时丧葬观念的基本特征。下编则将唐墓壁画作为绘画作品置于唐代绘画史原境之中,对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形式风格、图绘语言和审美精趣及其变化进行讨论,并与文献记载和传世郑轴画加以比照,旨在进一步扩展对唐代绘画艺术状况的认识。这三方仙的研究虽然角度不同,方法各异,但它们却相互关联,从学理上构成了一种实验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李星明,湖南隆回人,自幼移居西安。 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和汉唐美术史及美术考古。

书籍目录

绪言 唐代墓室壁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状况综述上编 唐代壁画墓形与壁画配置 第一章 关于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的历时性嬗变 第一节 北朝后期壁画墓与关中初唐壁画墓之关系:传承与变化 第二节 李寿墓壁画布局的矛盾性和滞后性 第三节 关中初唐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初唐京畿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节 关中盛唐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初唐京畿模式”的延续和简化 第五节 关中中晚唐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传统模式的式微 第六节 关中唐代壁画墓的类型 第二章 北方其他地区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的区域性特征 第一节 山西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 第二节 宁夏固原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 第三节 河南和北京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 第四节 新疆吐鲁番唐代壁画墓的壁画配置情况 第三章 南方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的区域性特性 第一节 湖北和广东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 第二节 重庆和浙江唐代壁画墓形制与壁画配置中编 唐墓壁画图像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 唐墓壁画图像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府邸(或宫苑)内外场景图像系统与儒家礼仪思想 第六章 宇宙神瑞图像系统与数术思想和道教文化因素下篇 绘画史中的唐墓壁画 第七章 唐墓壁画中的人物画风格的嬗变与分期 第八章 从壁画墓中的山水画看唐代“山水之变” 第九章 唐墓霹画中的花鸟画结论参考文献唐代壁画墓一览表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PDF格式下载



书的内容很好,书品书相太差了,是二手的吗?


原本以为只是壁画 没想到连墓葬的相关知识也有论述 相当全面 。书中的不少图都经过摹绘 清晰直观 值得推荐~~~


資料收集很不錯,值得收藏


  东魏北齐墓室特点:
   以墓室东西两壁鞍马牛车及师从仪卫为左右,以墓道两壁仪仗为前导的一元化空间布局,墓道两壁壁画构图分为上中下三栏,承袭了汉魏墓室流行的分栏构图法。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天象图、四神、十二生肖等宇宙图像较为固定。
  西魏北周墓室特点:
   没有北齐壁画墓中繁多的仪仗队、牛车出行场面。主要是仪卫和门吏。北周壁画墓中人物画相对简单。
  
  初唐壁画墓特点:
   综合北齐和北周的特点。北壁不在座位任务图像为核心,四壁绘侍女,舞妓,墓中的现实人物形象被馆床替代,进一步发展了居室化的景观。北齐墓中东西两壁的鞍马牛车图被移至墓道东西两壁,大大增加了仪仗队的阵容又使得墓室内宅化。
   宇宙配置体系为墓道东西两壁前端为青龙白虎像,从北齐继承而来。四神像和十二生肖图像未出现在初唐墓中。北齐墓中常见的畏兽和人面鸟不在出现。神瑞图像大为减少,神幻色彩减弱。
   但初唐墓中,李寿墓比较特别。东西壁画采取分栏构图方法,上为狩猎图,下为仪仗图。属于不同空间场景,是汉代壁画墓的遗风。仪仗图上方有现实性的耕牛等图像,此为孤例。这与一元化内宅外场的构图是矛盾的,而语汉代流行的庄园农耕图景一致。其宇宙图景存有飞天图像,来自佛教艺术。
  
  中晚唐墓室特点:
   影作木构建筑在壁画墓中已非必须,但却在后来的辽代壁画墓所延续,在五代和宋代壁画墓中,为垂幔或花纹团代替。
   普遍在馆床上绘屏风画,内容由初盛唐时期的褒衣古人画变为时装仕女画。
  仪仗场面和列架已经不是主要强调的内容。
  
  西州地区墓室特点:
   绘制较多的伏羲女娲图像,是汉代旧有图像,在中原早不流行,但在西州仍然延续。但其服饰均为唐代。
  
  墓室画格局:
  
   唐代墓室画表现府邸宅院内外场景的现实图像,构成从内到外井然有序以现实人物为主的图像系统。墓道两侧的仪仗图即是墓主人世俗身份的象征,也是象征死后升仙的导引图。内外两图体现了现实人生的两大追求:安逸享乐和功名荣耀。这是儒家世俗精神的反映。
   宇宙神瑞图像包括墓室顶部的天象图,墓室南北两侧的四神图,十二生肖图,前者重在驱邪,后者重在象法宇宙时空。
   乐舞图像中墓室的位置一般出现在馆床对面,恰是显示贵族主任坐在塌床上观赏表演的空间模拟。
   内宅的侍女只绘在墓室和甬道中,男侍绘在门庭仪卫之后,起着内外连接功能。
   壁画墓第一过洞,东魏北齐多绘神鸟、怪兽;唐代多绘府邸建筑模型,表明唐代逐渐淡化了从汉魏以来的神仙鬼神世界系统,而重视现实世界享受。
   狩猎图是汉魏壁画墓的常见题材,唐代壁画只有初期较多,与初唐开拓疆土建立帝国的精神有关。
   打马球、客使、朝服官员只出现在太子公主的墓中。
  
  绘画模式:
  
   南朝绘画,多有衣纹线条飘逸华丽的特点;
   北周的李贤墓表现出与中原壁画不同的风格,脸部和衣袍用“龟兹凹凸染法”,有较强的西域画风。侍女和武士均面相方圆、大耳垂肩、与北朝晚期造像相仿,其面相造像源自西域的键陀罗艺术。
   北齐徐显秀和娄墓多收南朝绘画影响,气韵生动。
   初唐侍女多身躯挺直,缺乏动感,矫健匀称。
   武周时期身段修长、呈三曲线,应是受到西域影响。武周风格侍女有部分长裙低束,双乳半露,反应当时妇女开发着衣风格。
   盛唐侍女多造型丰满圆润,意态慵懒。
  中晚唐侍女多衣裙肥大,与初唐的紧窄式样有显著不同,而长裙也束至胸以上。
   五代王处直墓的水墨山水画屏风处于重要位置,反映晚唐五代水墨山水画开始盛行的状况,青绿山水已经逐步让位于水墨山水。
  
  


这是书摘吧,还是你写的?
无论如何,谢谢分享。


是书摘,给自己学习用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