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

萧公权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3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

萧公权  

页数:

89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汪荣祖教授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犯之‘圣教’。诌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之效。”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凡例绪论第一编  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创造时期第一章  先秦政治思想之流派第二章  孔子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第四章  墨子第五章  老子与庄子第六章  管子第七章  商子与韩子第二编  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因袭时期第八章  秦汉之墨与法第九章  贾谊至仲长统第十章 《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第十一章 王弼至葛洪第十二章 韩愈柳宗元林慎思第十三章 唐朝五代道家之政论第十四章 两宋之功利思想第十五章 元祐党人及理学家之政论第三编 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转变时期(上)第十六章 明代专制思想之反动与余波第十七章 王守仁与李贽第十八章 明末清初之反专制思想第十九章 王夫之第二十章 太平天国第四编 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转变时期(下)第二十一章 戊戌维新第二十二章 梁启超第二十三章 戊戌前后之维新思想第二十四章 辛亥革命第五编 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成熟时期第二十五章 孙中山(本编缺文)附录引用书目

章节摘录

  吾国历史,世推悠久。溯其远源,可至四千年以上。然研究政治思想史者,不能不断自晚周为始。此实势有必然,非敢数典忘祖。三代以前,社会浅演,书契无征,固不待论。即夏商  之世,文物制度尚在草创之中,学术思想殆亦方见萌芽,未能具体。况文献不足,记载阙失,纵有学说,已难考见。孔子生春秋之时已叹二礼无征。《洪范》九畴虽或为夏禹政治之大法,而文辞简短。《商书》虽多为信史,而记载疏略。至于殷墟甲骨贞卜契券之文字,虽可据以推想古代之制度,而究非学术思想之纪录。凡此皆历史家与考古家之重要资料,而就政治学之观  点论,殊觉其鲜裨实用。故吾人今日欲取中国政治思想作较有统系之研究,至早只能以周代为起点。盖吾国古代文化至周而盛。吾人虽不必从夏曾佑之说,谓“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  艺皆周人所创”,然学术思想之为周人所创,则为至明显之事实。    西人论吾国文化者每谓其偏于守旧。学者遂或疑吾国之政治思想亦历久顿滞,古今不变。其实中国政论变化之剧烈迅速,虽未足与欧洲相比,然吾人略加探索,即知其确经显著之重要变化,且可循其变化起伏之迹,而将此二千余年之思想史分为下列之四大段落:  (一)创造时期 自孔子降生(西历纪元前五五一)至始皇统一(纪元前二二一),为时约三百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学者通称之为先秦时代。  (二)因袭时期 自秦汉至宋元(纪元前二二一至纪元一三六七),为时约一千六百年。  (三)转变时期 自明初至清末(一三六八至一八九八),为时约五百年。  (四)成熟时期 自三民主义之成立以迄于今。(三民主义之讲演在民国十三年。其最初完成则在孙中山先生伦敦被难以后居英之两年中,即一八九六与一八九八之间。)  先秦为创造时期,其事显明,无待赘说。然孔子自谓:“述而不作,门人复称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墨子“用夏政”,而其言每兼称尧、舜、禹、汤、文、武。道法二家,推尊黄帝。法家立言,且或以诸国刑书为依据。是诸子之学,悉有渊源,非尽出心裁,凭空立说。创造之名疑有未妥。吾人请释之曰:创造者非无中生有之谓。春秋以前之人既有政治生活,岂  无政治观念,古籍如《诗》《书》所载天命民本,礼乐兵刑诸说皆经先秦各家所采用,而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中之要旨。然此等旧说,原来既乏系统,含义亦较简单。必分别经先秦大家之发挥董理,然后斐然成章,蕴蓄深远,进为一家之学说。此融旧铸新之工作,实无愧于创造。譬如工师建屋,木石砖瓦皆仰给于成品,固无碍于堂构一新也。复次,《汉书·艺文志》有诸子出于王官之说。孔子从周,其教人之《诗》《书》六艺于诸子中殆最近官学。故章学诚谓“六经皆先王之政典”,“孔子学而尽周公之道”。以此类推,则先秦政治思想已具体于春秋战国之前,儒墨道法之学乃因袭而非创造。此论虽能成理,然不必与吾人之说相悖。请以儒家明之。孔子之政治思想虽以成王周公之制度为根据,然非墨守成规,举先王之政以为后生之教。必  于旧政之中,发明新义而自成一家之言,然后七十子乃心悦诚服,奉为宗师。若其仅传周公之政典,“符节匝合”,毫无损益,则《诗》《书》六艺,当时既为官书,文武方策之政未经秦火,周鲁所藏,得观者岂仅孔子?《左传》所载春秋士夫言谈中能称引《诗》《书》之文者不乏其例,何以儒家之学必以孔子为宗乎?吾人如谓孔子就文武之成规,加以自得之创造,而以之为设教立言之资,似较近情理而易通也。虽然,吾人认先秦时期为创造,尚有一最重要之理由,为上文所未道及而应注意者,则无论诸子学说之来源如何,其本身实“自我作古”,开后学之宗派。秦汉以至宋元之政治思想虽不乏新意义,新内容,而其主要之观点与基本之原理,终不能完全越出先秦之范围。必俟明清海通以后,外学输入,然后思想为之丕变。故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者,春秋以前可以存而不论,先秦时期则不能不认为全部工作之起点。其所占地位之重要,可以不言而喻。总之,先秦思想,对春秋以前为融旧铸新,对秦汉以后为开宗立范,创造之名,由此而立,或不至于大误。  先秦之创造,不由凭空杜撰。秦汉以迄宋元之为因袭,亦非悉出模仿,步趋古学,而绝无进展与改易。始皇并吞六国,封建之天下一变而为郡县,创二千年专制一统之政体。社会之环  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同时且以环境不同之故,秦汉以后之思想家虽因袭前人之观念与名词,而政治之对象既已迥异,则其所持观念之内容,与  所用名词之含义,亦势不能与古人悉合。故严格言之,秦汉以后之政治思想不必有变古之名,而每有变古之实。吾人以此期之思想远不如先秦之富于创造精神,而思想家亦多无意于创  造,因以“因袭”称之,非谓此千六百年之政论悉守晚周之旧也。抑吾人更须注意,先秦诸子,各立门户,辩生末学,相攻尤烈。如孟拒杨墨,荀非十二子,墨氏讥儒,庄生评骘诸家道  术,此皆最著之例。当时虽意在尊师说,息异端,然不过入主出奴,各有是非,交相胜负。正如群雄角逐,未知鹿死谁手。及至秦汉各家后学相攻已久,接触已多,于是互相折衷调和,而寖有学术混同之趋势。放弃门户之见者遂成杂家之学,坚持门户之别者亦参采异端,以与师说相糅合。参合之限度不同,故学说之纯驳不一。因此周末及秦汉学术每呈下述之二态。一为学派之名号犹昔,而思想之内容有异。二为一派之中间有分支,而数派之间反相混合。自此以后,先秦学派之能继续存在者,虽尚壁垒森严,而所守者不过旧学之主旨。其变易之尤甚者或至体貌不殊,而精神迥别。然既仍互相争辩排斥,则其求胜之心,无异于古人。政治统一之后,专制君主每欲致思想之统一。始皇“以吏为师”,武帝推尊儒术。此种“别黑白而定一尊”之办法,未必遂能消减诸家争胜之心,使其相攻,趋于和缓。故秦汉以后为学术内容调和之时期,亦为学术派别决战之时期。秦亡后之千余年中,各派相争雄长,随历史环境之转变而相代起伏。或先盛而后衰,或既废而复兴,或一时熄灭而不再起,或取得独尊之地位而不能袭断全局,或失去显学之势力而仍与主潮相抗拒。思想之内容虽随时代而屡变,其大体则先秦之旧。绝对新创之成分,极为罕见。  因袭时期政治思想潮流冲激之大势,简言之,乃中国学术上之长期内战。其交战之团体为中土固有之学派,其争斗之利器为先秦旧创之学说。千六百年中仅南北朝时代佛道二教关于致敬君父,分别夷夏等问题之争辩为异域思想参加战争之例外事实。然为期甚短,对思想进展之趋势,未有显明之重要影响。学术内战之结果,虽非政治思想之全部停滞,然中国君主专制之政体,自秦汉开端,此后殊少改变。先秦思想既以社会环境之剧变而骤兴,秦汉以后之思想亦以社会环境之变动较少而缺乏创造之成分,此诚一极自然之现象,毫不足异。茍非明清时代西洋之武力与文化藉海通而相继不断侵入中土,恐政治思想之因袭时期或不能至宋元而终止,其转变时期亦未必至明清而到来也。    中国政治思想之转变,至辛亥革命已达最后之地步。孙中山先生之思想系统,亦在此时代中发展完成,而成为革命与建国之理论基础。中山先生思想异乎寻常之处虽多,而其最重要  之特点,似在其融通中西,调和新旧,以集成为创造之伟大能力。先生尝自述其思想之来源,谓“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示吾人,至为明白。先生又谓“民族思想吾先民之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者也。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见《自传》)此民族主义以因袭为创造之大概也。先生又谓“中国古昔自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矣”。则民权主义亦由吾国固有之思想发挥光大而成。既非杜撰,亦非外铄。复次,先生在《民族主义》第六讲中极言吾国欲图自立,必须恢复民族固有之道德,固有之智能与乎固有之政治哲学。此亦足见儒家思想为先生政治哲学之基础。此外如“天下为公”理想之出于《礼运》,民生主义之与“民本”思想有关,先生虽未明言,亦可推论而得。虽然,先生之思想,如仅集中国二千年之大成,其功虽伟,而未必能满足建设现代国家之需要。盖中国固有思想之中,已有者政治之原理,所缺者现代之制度,所长者人格之修养,尚无者富强之科学。先生思想所以必须有规抚欧洲学说事迹之处者,其故或在于此。吾人谨再引先生之言以证之。先生尝谓中国古昔虽有民权之学说,“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欧美”。先生又谓“予游欧美,见其经济岌岌危殆之状,(中略)因念吾国经济组织,比较欧美虽异,而贫富不均之现象,必与日俱增。故不可不为绸缪未雨之计。由是参综社会诸家学说,比较其得失,觉国家主义犹稳而可行。(中略)故决定以民生主义,与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同时并行”。此先生规划政治、经济制度而借鉴欧美之处也。先生重视吾国之固有文化,顷已述及。然先生又深知仅仅复古,不足立国。故谓但恢复固有之道德,智识及能力,仍未能进中国于世界一等之地位。吾人如不学外国之长,则不免于“退后”,而外国之所长者,“巧夺天工”之科学。日本“专学欧美,不数十年而为世界列强之一。 中国天赋,厚于日本,故其成功亦尝较易”。先生重视西洋科学之深意,于兹可见。先生之友人宫崎寅藏曾以康有为与先生相较,谓“孙取泰西之学,康发汉土之微。彼养于耶稣教,此育于儒教”。虽未足以赅先生思想之全体,而与先生精通西洋学术政治之事实则完全相合。盖先生十三岁赴夏威夷入耶教学校,即擅英国语文。十六岁习医学。旋毕业医科,得博士文凭。此后复游美居英,亲身“考察其政治风俗,探治道之真,而倡三民主义”。先生甲午上书李鸿章亦云:“幼尝游学外国,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从此心留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谊之宜,辄能洞其窍奥。”坦白之自述中尤足见先生为曾受现代教育,富有现代学识之通人。故先生之政治思想会通中外,融旧铸新。采中国固有之原理为基础,以西洋现代之实学为内容。惟能融旧,故吻合于国性民情。惟能铸新,故适应现代之需要。盖处二十世纪之时不精通先秦以来之学术不足为中国之思想家,不精通欧美之学术不足为现代之思想家。此二条件,先生皆具,而又加之以慎思明辨,集成综合之创造能力,  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至先生而始成立,固非出于偶然矣。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绪论  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起点  吾国历史,世推悠久。溯其远源,可至四千年以上。然研究政治思想史者,不能不断自晚周为始。此实势有必然,非敢数典忘祖。三代以前,社会浅演,书契无征,固不待论。即夏商之世,文物制度尚在草创之中,学术思想殆亦方见萌芽,未能具体。况文献不足,记载阙失,纵有学说,已难考见。孔子生春秋之时已叹二礼无征。《洪范》九畴虽或为夏禹政治之大法,而文辞简短。《商书》虽多为信史,而记载疏略。至于殷墟甲骨贞卜契券之文字,虽可据以推想古代之制度,而究非学术思想之记录。凡此皆历史家与考古家之重要资料,而就政治学之观点论,殊觉其鲜裨实用。故吾人今日欲取中国政治思想作较有统系之研究,至早只能以周代为起点。盖吾国古代文化至周而盛。吾人虽不必从夏曾佑之说,谓"中国一切宗教典礼政治文艺皆周人所创”,然学术思想之为周人所创,则为至明显之事实。  周代学术之大兴,不在西周盛世,而在东迁之后之春秋末叶与战国时代。政治思想亦于此时突然发展。盖启孔子以师儒立教,诸子之学继之以起,“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持故成理之政治学说乃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吾人今日虽不能依据史实确断其骤盛之原因,然就当时历史环境之大势,与乎文化进步之通则,尚可作大致不差之推论。政治思想兴于晚周之主因有二。简言之,即社会组织之迅速变迁,与伟大思想家之适生其会而已。周室自平王之末,已趋微弱。诸侯强大,“秦、晋、齐、楚代兴”,遂酿成春秋之局势。封建制度既就崩溃,贵族之社会组织与生活亦同时发生变化。土族与庶人间之界限逐渐消失;贵族原有从政掌学之特权亦普及于平民。史家所谓王官失守者,殆非虚构。且列国并存,相争雄长。同文壹教之术犹未用世。思想自由,学无拘禁。处士得以横议,“邪说”亦可大行。而国君图强,每重才士。魏之文侯(西元四四六--三九七),田齐之稷下,尤为战国时代之著例。当此“天下无道”(语见《论语》),社会蜕化之际,不仅争乱频仍,民生困苦,而旧日所以维系人心保持秩序之风俗制度皆动摇崩坏,失其原有之效用。深思远虑之士,对此巨变之原因与影响,自不免加以疑问批评,而提出抗议或补救之方。政治思想,于是勃兴。上述种种情形,春秋已见其端,至战国而更甚。故思想之发展亦至战国而始极。然社会环境仅为思想萌育之条件。苟无天资卓绝之思想家如孔、孟、庄、韩诸人适生此特殊之环境中,何能造成吾国学术史上此重要之“黄金时代”?故政治思想起于晚周,由于千载一时之机会。而吾人即以此时期为研究之起点,诚亦有其自然之理由也。  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之分期--按思想演变之大势  西人论吾国文化者每谓其偏于守旧。学者遂或疑吾之政治思想亦历久顿滞,古今不变。其实中国政论变化之剧烈迅速,虽未足与欧洲相比,然吾人略加探索,即知其确经显著之重要变化,且可循其变化起伏之迹,而将此二千余年之思想史分为下列之四大段落:  (一)创造时期 自孔子降生(西历纪元前五五一)至始皇统一(纪元前二二一),为时约三百年,包括春秋晚期及战国时代,学者通称之为先秦时代。  (二)因袭时期 自秦汉至宋元(纪元前二二一至纪元一三六七),为时约一千六百年。  (三)转变时期 自明初至清末(一三六八至一八九八),为时约五百年。  (四)成熟时期 自三民主义之成立以迄于今。(三民主义之讲演在民国十三年。其最初完成则在孙中山先生伦敦被难以后居英之两年中,即一八九六与一八九八之间。)  ……


编辑推荐

  全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概括为封建天下之政治思想、专制天下之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之政治思想三大部分;按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又分析为创造、因袭、转变及成熟四个时期,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汪荣祖教授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犯之‘圣教’。诌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之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