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胡适选专业

胡适,冯友兰,汪曾祺,李济,费孝通,蒋梦麟,杨亮功,田炯锦,梁实秋,何炳棣,郑骞,朱家溍,吴阶平 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8月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

胡适,冯友兰,汪曾祺,李济,费孝通,蒋梦麟,杨亮功,田炯锦,梁实秋,何炳棣,郑骞,朱家溍,吴阶平  

页数:

23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胡适选专业:大师们的大学生活》是各位大家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录。冯友兰、杨亮功、田炯锦讲述老北大的趣闻轶事,梁实秋、何炳棣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郑骞介绍燕京大学中文系,朱家溍怀念在辅仁的大学时光,吴阶平“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何炳棣褒扬西南联大的优良学风,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警报,蒋梦麟回首留美生活片断,胡适跟大学生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李济叙述了从心理学到社会学再到人类学、考古学的学习历程,费孝通谈论了师从马凌诺斯基的种种感想。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可为青少年入大学之参考。

书籍目录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冯友兰五年大学生活 杨亮功北大六年琐忆 田炯锦忆清华 梁实秋清华精神 何炳棣燕京大学中文系 郑骞辅仁求学记 朱家溍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人 吴阶平联大六年 何炳棣泡茶馆 汪曾祺跑警报 汪曾祺负笈留美 蒋梦麟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胡适大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 胡适我在美国的大学生活 李济留英记 费孝通编后记

章节摘录

  最初北京大学文科国学教授以桐城派文学家最占势力,到了我进北京大学的时候,马通伯(其昶)及姚仲实(永朴)叔节(永概)兄弟这一班人皆已离去。代之而起者为余杭派,如黄季刚(侃)、朱希祖、马幼渔(裕藻)和沈尹默兼士兄弟诸先生皆系章太炎先生门弟子。蔡先生继任北大校长后,由陈独秀先生担任文科学长。陈先生本主办《新青年》杂志,他响应胡适之先生提倡文学革命,不久胡先生亦来北大任教授。当时北大内部师生对此项新运动,反应不一,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在学生方面有罗家伦、康白情等所主办的《新潮》杂志是拥护新文学的。薛祥绥等所主办的《国故》,则拥护旧文学。教授方面,如章太炎先生的门弟子,亦显然分为两派。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和马幼渔是站在新的方面,黄季刚则反对新文学最力。蔡先生虽主张新旧并存,但是倾向于新的方面。他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他又说:“我相信为应用起见,白话文必盛行。我也替白话文鼓吹,然而我也声明,作美术文用白话文也好,用文言文也好。”  当北大新旧文学论战最高潮时期,也是国文学系在教授方面人才最盛时期。这当然由于蔡先生在学术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尽量为大学延揽人才之结果。当时中文系教授有刘申叔(师培)先生讲授中古文学史,黄季刚先生教文学概论,黄晦闻(节)先生教诗,吴瞿安(梅)先生教词曲,皆是一时之选。其次如钱玄同先生教文字学亦颇负盛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学生选择学科就是选择职业。我现在六十八岁了,我也不知道所学的是什么。希望各位不要学我这样老不成器的人。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终身,远没有的,就是大学二、三年也还没定。各位在此完备的大学里,目前更有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来指导,趁此机会加以利用。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想起当初我哥哥要我学开矿、造铁路,我也没听他的话,自己变来变去变成一个老不成器的人。后来我哥哥也没说什么。只管我自己,别人不要管他,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或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胡适


编辑推荐

  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  弦歌不辍联大曲,负笈远游闻道谱。  亲炙名师教诲,体会大家风范,亦师亦友。  图书馆相砥砺,宿台里共切磋,称兄道弟。  名家荟萃,所谈都是闻人轶事,眉飞色舞,仿佛回到了校园。  众说纷纭,所论均为学堂掌故,如数家珍,历历宛然在眼前。  说不尽的大学往事,可追忆的美好时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胡适选专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