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徐帮学 编 吉林教育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吉林教育  

作者:

徐帮学 编  

页数:

154  

前言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在人类历史上,名人总是因他们传奇而光辉的人生、深厚而伟大的造诣、高尚而纯朴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们的辉煌,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里面,都有着一个个说不完的动人故事。阅读这些名人的故事,能够让我们一览他们的人生风采和成功智慧,激发我们的斗志和勇气,增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提高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为我们今后的成功铺平道路!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书中受到有益的启发,构建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一百多位中外名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名人堪称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榜样,榜样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愿广大青少年朋友能够借助榜样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本书编译过程中得到了广大朋友的帮助,同时也得到了国内一些名人传记丛书作者的指点和建议,使得本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对这些朋友、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鉴于编者水平,书中定有许多不恰当、不准确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资修正!  编者

内容概要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孔丘早年 一、圣人出世 二、幼年孤苦 三、少而好学 四、崭露头角 五、问礼于老聃 六、问乐于苌弘第二章 为官与为师历程 一、初任小官 二、慈母病逝 三、办学成名第三章 寂寞求索 一、远离纷争 二、钻研礼乐 三、知天命,远鬼神 四、广纳弟子 五、彷徨第四章 周游列国 一、离开鲁国 二、游说卫国 三、宋国遇险 四、孔子适郑 五、过晋不入 六、转往楚国 七、重回鲁国第五章 后期活动 一、整理六艺 二、“不知老之将至” 三、桃李芬芳 四、“小子鸣鼓而攻之”第六章 孔子之死 一、苦楚晚年 二、梦幻歌声 三、葬礼附录一:孔子名言录附录二:孔子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三、少而好学  叔梁纥这么撒手归天后,留下了一摊子麻烦事。孔家是个大家,俗话说大户人家是非多,正妻生了九个女儿,二房有个瘸腿的儿子,再加上颜征在这个偏房带了才三岁的孔子,这么一大拨人住在一起,可以想象这其中的关系有多么错综复杂。  史料说颜征在不久就带孔子搬离了陬邑到曲阜去住了,这在情理上看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再说曲阜是颜征在的娘家,亲人甚多,正好可以照应他们孤儿寡母。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在今河南)人而不是鲁国(在今山东)人。有趣的是鲁国的“鲁”并非是山东本地名。周公的初封地是河南鲁山,后来周公领兵东征,打下了山东徐奄,经过再分封,得了徐奄为领地,于是将“鲁”国从鲁山迁徙到了山东曲阜,仍称为鲁。就这样,“鲁”就从河南挪到了山东,竟成了今天山东的别称。  鲁国都城的东移并无太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孔家为了避祸而东迁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幸事!  该庆幸的是孔子生在了鲁国而不是宋国。假如其他条件都不变,单是把孔子的出生地由鲁国改为宋国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孔子不可能是今天意义上的孔子。也很难想象,假如没有了孔子,我们这个民族又会是个什么样的民族,这是谁也无法回答的。鲁国这个大环境对孔子来说太重要了,可以说,没有鲁国,孔子也将不成其为孔子,要想更全面地了解孔子,就必须对鲁国当时的大环境有个详细的了解。  《诗经》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指的是西周著名的贤臣周公姬旦如何礼贤下士,说他求贤若渴,在饭桌上正要把一口饭咽下去的时候,见有客人来到,就会赶紧吐出来去迎接客人。这当然是个比喻,但身为现代意义上身为摄政王的周公对来客如此恭谨谦让,当然很得人心,所以能万古流芳。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周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周朝的头号功臣,因此,朝廷给他的赏赐也就特别丰厚,其中还包括许多其他分封地所没有的特权。  孔子出生的鲁国就是周公的儿子伯禽的分封地。武王死的时候,成王年纪还很小,于是周公僭天子位以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六年,天下大治,于是在七年后归政于成王。因为周公劳苦功高,成王封周公于山东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关于这段历史,《礼记·祭统第二十五》有较详尽的记载:  从前,周公旦为周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周公旦死后,成王和康王为追念周公旦的丰功伟绩,想通过尊重鲁国来纪念他。于是特准鲁国举行像天子那样隆重的祭祀。从那时起,.鲁国在外可以郊天祭地,在宗庙内可以举行大规模的祭祀,在祭祀登堂时要唱《清庙》诗,堂下用管乐吹奏《象》之舞曲。还有人拿着红色的盾牌和玉做的斧钺跳起《大舞》之舞,又用八列舞队跳起《大夏》之舞。这都是天子的乐舞,为了褒扬周公,就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在鲁国把这些礼仪都继承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没有废止,这是为了显扬周公的功德,同时也使鲁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从上可以看出,鲁国作为周公家族的分封地,其地位比其他诸侯分封地要高很多,和西周朝廷的关系当然也是最最紧密的。  《礼记》还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也就是说一般西周朝廷所用的东西鲁国全有。除此之外,传说因为周礼是在周公的主持下修订完成的,作为周公的儿子,在坚决执行和推广父亲制定的周礼方面当然不遗余力。大家知道孔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自我,恢复周礼)”,其中的“礼”就是指周公亲自修订的周礼。  西周以礼治国。假如我们把一所现代的学校比作西周的话,周礼就相当于一本学生和教工手册大全,譬如几点打铃上课,穿什么颜色的校服,进出大门要下车,上课时要起立向老师表示尊敬,不能随手乱扔东西,在食堂买饭不得插队,奏国歌时要行礼等等。  当然周礼更加烦琐,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可见周礼内容之繁缛。我们不妨从《礼记》中抽出一段和客人一起吃饭时所必须遵循的礼仪来作为佐证:  凡是宴客的礼仪:带骨的熟肉放在左面,切好的块肉放在右边;饭食置于客人的左面,汤置于客人的右边,肉丝、烤肉靠外放,酱醋等调料靠里放;姜葱放置于酱醋的旁边,酒浆等饮料放在右边。如在席上放肉脯和炮制的干肉,形状卷曲的放在左边,边沿部位放在右边。如客人地位比主人低一等,客人端起饭食来致辞说不敢当。主人也立刻站起来致辞请客人安席,然后客人重新坐下。主人先于客人行祭食之礼,先端上的食品先祭,各种肉食按照次序一一祭过。吃了三口饭后,主人带头并招呼客人吃块肉,然后将席上所有的肉食一一吃遍,主人如还没吃完,客人不能以酒漱口。  陪侍长辈做客参加饮宴,主人亲自布菜的话,拜谢以后再吃。主人没有亲自布菜的话,不用拜谢就可以吃。  与他人一起用餐,不可光顾自己吃饭;同在一个食器内取食吃,临食时不要搓手。抓饭时,不要把米饭团成饭团子。不要将手上所沾的饭粒再放回食器中,菜汤不可大口大口喝。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叭咂叭咂的声音;不要啃咬骨头,吃过的鱼肉,剩下的不要再放回食器中。不要将骨头扔给狗吃,也不要专吃一样菜,或与他人争挟菜肴;不要扬去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用筷子;肴中有菜当细嚼,不要不嚼而大口吞咽;不要往菜汤里放调味品;不要当众剔牙齿,不要大口地啖肉酱。客人往羹里放调味品,主人就抱歉说自己不会烹饪;客人大口啖肉酱,主人就抱歉说备办不够。卤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不用牙齿咬断,用手将其撕开。吃烤肉时不要大块往嘴里塞。  以上仅仅是和客人一起吃饭时的部分礼仪,真要是碰到丧事或婚嫁等重大红白喜事时,那礼仪就更烦琐了。由上可以看出,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是很多的。“曲礼三千”一说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周公的儿子伯禽到了鲁国后,把他父亲周公修订的周礼也一条不少地带了过来,并在鲁国全面贯彻执行,所以鲁国从开国伊始,一切活动都循礼而行。从朝廷接待来宾、祭天礼祖、与邻交战到普通百姓家的红白喜事、稼穑开耕、燕享乡射等,都有一整套固定的章程和仪式,如果出差错,就会被人取笑,被认为不循礼数。  但由于礼仪的烦琐,真能通晓礼仪的人极少,时间一长。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越来越大。在鲁国还好些,毕竟是礼仪的根据地,但在其他国家就大不一样了,很少有通晓礼仪的专家,以致有很多国家到了要办一件大事的时候,竟然举国上下找不出一个知道该怎样按照礼仪来举办的专家,只好先到鲁国来观摩取经。正如当今,某家死了长辈,要按传统的方法来安葬死者,那就得到乡下去请这方面的行家。这些人会告诉衣服该怎么穿,头该怎么磕,什么时候下葬,什么时候入土等。  那时候,这方面的行家都在鲁国,所以人们说“周礼尽鲁矣”,周礼在鲁国是全的,正如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时候是“不到鲁国不知礼”。鲁国后来成为礼治的样板并非偶然,这也是周公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努力恪尽职守的结果。  周礼在鲁国代代得以推广以及大规模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鲁国人的个性和习俗,使他们不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以忠孝仁义著称,这些都有据可查。譬如《庄子》里有个脍炙人口的“尾生抱柱”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尾生的人和一个女子相约一座桥下,尾生先到了,见女子还没来,就在木桥下等候。不巧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河里的水位也越来越高,尾生为了不失信,抱着桥下的木桩子坚持不离去,最后被慢慢上涨的河水淹死。这个故事里的尾生就是鲁国人,恐怕也只有鲁国人才能有这样让人叹为观止的壮举。在其他国家,尾生都会被认为迂腐,活该!可是到了鲁国,他却是忠信的楷模。一个人的性命可以不顾,信誓却不可破,这是做人立身之本,也是鲁国人极推崇的。  有了这样的绝顶楷模,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譬如鲍叔、曾参、孟贲、柳下惠等。相反,宋国的国风和民风就大不一样了。  宋国虽然是殷商王室微子启的封地,但由于地域窄小,和郑等几个其他小国长期在晋楚两个强国的争霸战中充当陪衬的角色。今天楚强则跟楚,明天晋大则从晋,两边供应赋役,民不聊生,又加上国内的贵族家庭长期争权夺利,你打我杀,根本没有鲁国那样深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战国诸子的书籍中,宋人和杞人一样基本上是愚蠢保守的代名词,如“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等。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PDF格式下载



不适合儿童阅读,太深奥,太复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