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发现
2011-4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张新国
191
从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远古时期发展到今天的虚拟网络和数字时代,人类整整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在这数千年里,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生命是奇妙的,创造生命的自然、地球和宇宙更是神奇。在这神奇瑰丽的大千世界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昨天的疑问、不解之谜不断揭开。奇闻怪事亦将变成人所共知的常识。而新的神秘和未知又将出现,在无边的黑暗里,众多的神秘事物在静静地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火炬的亮起。幽暗的地宫、离奇的谜案、远去的传奇、隐藏的真相……当我们漫步在既充满生机活力又诡谲神秘的地球时。面对浩瀚的奇观,无穷的变化,惨烈的动荡,或惊诧,或敬畏,或高歌,或搏击,或求索……随着人类接触的未知领域越多,人类对未来勇于追求和探索的精神亦愈强。面对今天的神秘和未知的世界。我们只有探索,缓慢开启岁月的封印,褪去尘封太久的神秘外衣,展示其本真的画面。本书以最生动的文字,最缜密的思维,最精彩的图片将这些令人费解的神秘现象的奥妙娓娓道来。与您一起探索种种扑朔迷离的自然与科学疑云。 《探索与发现》以“勇于探索,还原本质”为理念,探索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介绍和诠释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探求和发现宇宙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讲述科学、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鲜为人知的故事,探求其中的奥妙。它是一套大型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纪录丛书。在内容涵盖方面。打破了以往的学科框架,以最能引发读者好奇心的“谜”和“奇”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大千世界的各种奇迹、奇观、奇特现象、奇异发现以及种种令人费解的未解之谜。 该书虽非小说,但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虽非哲学,但却能从猎奇中获得明辨是非,发人深思的哲理;虽非幽默小品,但能从中获得缓解紧张、消除疲劳、愉悦心情、振奋精神的效用。书中虽然汇集的资料颇丰,奇闻怪事颇富,但因宇宙之渺茫。瀛寰之广阔。未知事物何止千万,其中的奇闻趣事。犹如沧海一粟,永远也写不尽道不完。 在坚持科普图书的严谨性、科学性的同时。强化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在言之有物的前提下,追求言之有味、言之成趣。以猎奇的视角和科学的态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在版式上下足了功夫。而且为文字配备了精美的图片,是一套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的科普读物典范。
《探索与发现》以“勇于探索,还原本质”为理念,探索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介绍和诠释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探求和发现宇宙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本书为丛书之《名胜趣谈》分册,由张新国主编。《名胜趣谈》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探访自然的神奇魅力、领略壮丽的人文景观、寻觅逝去的帝国古陵、踏访富饶的960万平方千米、全球搜奇——异域风情。
第一章 探访自然的神奇魅力
裸男巨石像之谜
五颜六色的沙漠
法兰西“怪手印”之谜
神奇的洞穴
印度德里的铁柱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世界最宽的伊瓜苏瀑布
天下奇观“双乳峰”
奇特的面包山
生命起源之谜
第二章 领略壮丽的人文景观
中国最值得游览的小城
行走在拉卜楞
“鬼城”一日游
蒙娜亚德拉神庙
戈佐岛的神庙与“蓝窗”
加德满都的寺庙
黄土高原的须弥山石窟
原始环保驰骋的地方
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的传说
白马寺之谜
卡纳克神庙——迎接太阳的地方
前世今生吴哥窟
湮没千年的松赞干布马道
走进滑铁卢
第三章 寻觅逝去的帝国古陵
故宫建筑布局之谜
颐和园之谜
圆明园之谜
孔雀帝国之谜
黄陵之谜
阿房宫遗址之谜
钟山之名胜
成吉思汗陵园之谜
神秘莫测的亚历山大陵墓
象岛石窟
泰姬陵
宙斯神庙之谜
特洛伊城之谜
花园城市巴格达
圣佛朗西斯科山岩画
庞贝古城不朽之谜
凡尔赛宫
亚眠大教堂
第四章 踏访富饶的960万平方千米
天下第一“性展览”
衰败的龙王尖城堡
鸣沙山之谜
怪诞的“石头宴”
奇异的“人头虎身”岩画
避暑山庄之谜
长城到底有多长
“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交河故城
三大谜团
探险家洛克
第五章 全球搜奇——异域风情
世界上最香的岛屿
无雨之都——利马
天下旧书之都——海伊
“世界糖罐”——古巴
袖珍王国——列支敦士登
今日古都莫斯科
世界最幽默之城
土耳其的超大集市
新天鹅堡:最接近童话的地方
世界温泉奇景
原始森林中粗犷奇异的风俗
地球上的怪异旅店
世界八大奇街
壮观奇异的“红地毯”
神奇的火地岛
自色沙漠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路索罗盆地,有一片奇特的白色沙漠。从空中俯瞰,四周几百千米除了少数几种顽强扎根于沙海的植物外,白沙浩瀚,展现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有趣的是,这里的一些动物,如囊鼠、蜥蜴和几种昆虫,身体也变成了白色。更奇异的是,在朝阳或夕阳的辉映下,大沙漠成了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光分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宛如七色彩虹,又像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 这种白色沙漠的起因乃是1亿多年前的石膏质海床几经变幻,溶解了的石膏沉积于湖盆,后来湖水干涸,沉积物风化,结晶成洁白的微小颗粒,整个盆地被白色石膏沙漠覆盖了,为沙漠增添了一种浪漫的风情。当地动物也都适应了严酷的环境,身躯变成白色,与沙漠浑然一体。 红色沙漠 澳大利亚中部辛普森沙漠的沙子是红色的,特别是在阳光的辉映下,天地难分,放眼望去,红彤彤的一片,奇丽无比。如果天降喜雨,小小的植物发芽开花,“万红丛中一点绿”,则更加增添异彩。 该沙漠的面积为14.5万平方千米,白天气温高达38℃以上,夜晚则骤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连最能吃苦耐旱的当地土著人也不敢贸然闯入。这片沙漠之所以是红色的,其奥秘在于沙石上裹了一层氧化铁,那是铁质矿物长期风化、浸染大漠而形成的。 法兰西“怪手印”之谜 石器时代的人类祖先,在某种宗教仪式中,是否曾把他们的某个手指切掉?这是研究法国西南部加加斯山洞壁画的专家指出的一个相当有趣但尚未解答的问题。这个山洞里的史前壁画引起的问题,与西班牙艾塔米拉及法国拉斯考等地方山洞壁画所引起的问题,同样使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加加斯山洞位于欧洲庇里牛斯山脉,距卢德不远,有“手掌山洞”之称。在加加斯山洞里面的黑色洞壁上,这些掌印历经3.5万年之久仍光彩夺目,不曾褪色;有些掌印呈黑色,印在红色框里,另一些则是红色;大多数掌印总有两只或多只手指缺了一截。 加加斯洞穴的手印,也许是现存最古老的洞穴艺术,约形成于三万五千年前的冰期后期,由今天欧洲人的直系祖先克洛麦农人(因其骨骼首先在法国克洛麦农地方出土而得名)所绘。克洛麦农人是旧石器时代后期某些穴居民族之一,但他们不是最早在加加斯山洞壁上留下痕迹的生物。在他们之前,于洞内留下痕迹的是一度在西欧各地游荡出没的巨熊。这些巨熊像今天的家猫在家具上磨砺其爪一样,也在洞壁软石上磨锐其前后肢的爪,于是就在壁上留下爪痕。在这些爪痕之间,散布着一些凹人土中的连绵曲线,则可能是人类模仿巨熊留下的痕迹,其历史也许比手印还要久远。 加加斯洞壁上,总共有150多个用模绘或手绘的手印,其中大部分又是左手而不是右手的手印。手印本身以及黑色手印四周框框的颜色,大多是红赭色。但不管是红色还是黑色的手印,以手电筒或灯光照射,都闪闪生光,因为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而透明的石灰石,也就是形成石笋和钟乳石的同一种物质。由于加加斯山洞里面极为潮湿,所以这种沉淀物仍在不断沉积。 与较近期的原始社会,例如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和非洲某些部落民族比较,山洞中的手印,很可能是原始民族文身习俗的外延行为。手掌涂上红赭石颜料,再压在洞壁光滑的石块上,便会留下掌印。至于所生的模绘效果,则可能是手掌压上石壁时,将液体或粉状颜料吹喷到手上造成的。也许,把颜料先含于口中,随后自唇间喷出,但是加加斯洞穴的手印以左手为多,颜料很可能是从右手所持管子喷洒出去的。 但是为什么大多数手指都是残缺的呢?手印通常至少有两根手指的前两节不知去向;有时四根手指均如此;有时除食指外均如此;有时只有食指及中指如此;有时则只有中指与无名指如此;然而拇指永无残缺现象。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些手指极可能被切去,并非只是翘了起来。有人说,由于克洛麦农人生活于冰期的后期,也许因冻疮而失去了手指。可是,有些人类学家认为,他们切去一节或两节指节可能是一种蓄意的行为,但是这种断指行为有些什么用意,至今尚无人得知。今天我们知道的是,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和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有类似的断指习俗,作为祝祷新生婴儿好运的祭礼或作为祈求猎神赐福的手段。 加加斯山洞是个很大的岩洞,要找寻手印只须往手印大量集中的部分探索便行。因为手印有宗教祭礼的含义,有很多手印的这一部分岩洞今天便以“手掌神殿”而遐迩闻名。 P9-11
暑假带孩子旅游回来后孩子逛书店自己发现要准备买的,当当网便宜就在这里给他买了,自己也看了看,介绍还不错,读起来很有兴趣,值得看看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丰盛,学了很多知识
还行,速度满快还行,速度满快还行,速度满快
还没看,书的质量看着还不错
是学校的推荐书目,内容丰富,涉及风俗、地理、人文,并配有彩图,纸张也很好。只是发货时间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