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背后
2007-12
韩志伟、 倪娜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12出版)
韩志伟,倪娜 著
133
无
以往的艺术教育大多是以一种艺术史的方式去理解文化,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文化史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即我们应该打开或重建艺术背后的那部尘封已久的历史。——邹操释义的危机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科林伍德说:“艺术是表现”。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情感交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艺术的释义不断被刷新甚至被颠覆的世纪。在今天,关于艺术释义的追问必须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参照与谱系。纵览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然而传统《艺术史》的书写却总是以关注艺术的自身发展为脉络和线索。换言之,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史现象.艺术史的书写更多的是以艺术史自身的内在结构关系为统摄来缕析出其中相应的主体轮廓和基本脉络。
20世纪的哲学是以两部重要的著作作为其开端的,一是罗素的《数学原理》,一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它们都发表于1901年,预示和引领了20世纪两大哲学方向和理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而它们的展开、交锋与对话构成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哲学运动图景。广义的现象学运动当然包括存在主义。而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象学,在它们的演进过程中都显示了对语言问题的关注。语言承载和隐含着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哲学继近代认识论转向之后实现了语言论转向。与此相应的是,按照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看法,西方艺术也由表现的阶段发展到符号或艺术语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形式更强调艺术符号或艺术语言之间的自我生成与重构,通过符号的重组,既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又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抽象和变形的模仿。它的杰出代表有毕加索和康定斯基。 20世纪中叶以后广泛传播开来的后现代主义正是艺术与哲学两个领域互动的结果。后现代哲学家,无论是福柯、利奥塔,还是德里达,他们追随他们精神上的先驱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对艺术给予了非同寻常的关切。这一关切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他们从艺术作品中寻找到自己思想的灵感,另一方面,他们又以自己的思想和理论给当代艺术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透过艺术作品,福柯看到了艺术品背后隐藏的不同时代的知识型和权力话语:利奥塔,通过对先锋艺术所蕴含的先锋精神的不懈探求,力求找到了一条抵抗技术奴役与非人状态的崇高之路:而德里达,更是视抽象派画家为自己思想的同路人。
康德生平介绍学术思想概述前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简评康德论艺术审美与游戏审美与判断力审美与游戏优美与崇高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艺术与天才自然与艺术艺术与天才审美意象结语
康德论艺术我们一般认为,哲学家谈论艺术,起码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这似乎是基本的前提。但是,这个普遍规律在康德身上体现的并不是那么明显,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相反的情况。人们公认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部分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主要部分,而且这个部分奠定了康德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为美学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做了开拓性的工作,由此,康德也被后人作为美学这门独立科学的真正创始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美学思想的大师,自身的艺术修养是成问题的。康德在诗歌方面的鉴赏能力基本停留在五行打油诗(一种通俗幽默短诗,有五行组成,韵式曲aabba)的水平,而他在音乐方面的品位通过一场由“周末午后”军乐队演奏的音乐会就可以获得满足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艺术修养欠佳的哲学家,却凭借着一种惊人的韧性逼近了艺术这个主题,按照自己的哲学思考方式,像围攻一座城市一样,从四面八方挖掘地道,向它进攻,取得了在美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虽然这场革命刚刚结束,问题就接踵而至,但是它所带来的东西至今仍然是我们思考艺术问题时无法回避的。可以说,康德眼中的艺术,魅力无穷。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哲学家眼光,一起去领略哲学家眼中的艺术是什么样子。
《艺术的背后:康德论艺术》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