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2008-7
时代文艺出版社
张机
219
论日: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末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市又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末,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幕,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荥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末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台十六卷,虽末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校。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末之闻也。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中国古代文化阅读》第一辑的过程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披沙拣金的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彻底梳理,力求使广大读者能够系统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准确地把握中华民族绵绵不息的古代文脉以及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包罗万象的宏大气派。多年来,我们组织了诸多人次的相关调研,从中了解到,广大读者一直都在以极大的热情期待着能够看到一套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全景的丛书。为此,《中国古代文化阅读》第一辑以前所未有的庞大容量,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这套丛书的特点是:所有文字都注以汉语拼音;所有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化都会在这里相继亮相;所有文献,全部采用中文简体横排,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以一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相信,上述这些特点将会不同程度地提高中国古代文化在社会中的普及率。
第一卷一、辨脉法二、平脉法第二卷三、伤寒例四、辨痓湿蝎脉证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去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汽四逆汤第三卷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汤〔复出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干姜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调胃承气汤〔复出方〕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真武汤四逆汤[复出方]小柴胡汤[复出方]小建中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消汤桃核承气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抵当汤抵当丸第四卷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大柴胡汤[复出方]小陷胸汤文蛤散五苓散[复出方]白散小柴胡汤[复出方]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十枣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汤旋复代赭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复出方]桂枝人参汤瓜蒂散白虎加人参汤[复出方]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连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白虎汤炙甘草汤第五卷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调胃承气汤[复出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白虎汤[复出方]栀子豉汤[复出方]白虎加人参汤[复出方]猪苓汤四逆汤[复出方]小柴胡汤[复出方]麻黄汤[复出方]蜜煎桂枝汤[复出方]茵陈蒿汤抵当汤[复出方]吴茱萸汤五苓散[复出方]麻子仁丸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九、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小柴胡汤[复出方]第六卷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桂枝汤[复出方]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十一、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黄连阿胶汤附子汤桃花汤吴茱萸汤[复出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复出方]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猪苓汤[复出方]大承气汤[复出方]四逆汤[复出方]十二、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乌梅丸白虎汤[复出方]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复出方]瓜蒂散[复出方]茯苓甘草汤[复出方]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通脉四逆汤[复出方]白头翁汤桂枝汤[复出方]小承气汤[复出方]栀子豉汤[复出方]吴茱萸汤[复出方]小柴胡汤[复出方]第七卷十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四逆加人参汤五苓散[复出方]理中丸桂枝汤[复出方]四逆汤[复出方]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十四、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烧裈散枳实栀子豉汤小柴胡汤[复出方]牡蛎泽泻散理中丸[复出方]竹叶石膏汤十五、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十六、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八卷十七、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十八、辨不可吐十九、辨可吐第九卷二十、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二十一、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十卷二十二、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第一卷 一、辨脉法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革更(音硬,下同),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一云阴气)。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时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