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文学史

朱希祖,林传甲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05-01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

朱希祖,林传甲  

页数:

21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史学通论》是在中国史学史方面最早的讲义,在此之前,还没有人在大学讲堂里系统讲授这类内容。  《中国文学史》内容涉及文字音韵训诂、文章修辞写作、文体文法、文学与国家、地理、考古、外交之关系、文章中德学之养成关系等,体例相当混杂。虽说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但由这本书作为开端,促进了新的文学秩序的形成,确实是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作者简介

朱希祖(1879~1944),一代史学大家、南明史研究权威,他既继承了老师章太炎的治史精华,又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书籍目录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之起源  一 史字之本谊  二 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  三 再论书记官之史  四 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  五 再论追记伪托之史  六 论历史之萌芽上  七 论历史之萌芽下 中国史学之派别 一 编年史 二 国别史 三 传记 四 政治史与文化史 五 正史 六 纪事本末 附录 一 太史公解 二 汉十二世著纪考中国文学史 第一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书隶书北朝书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一 论未有书契以前之世界 二 论书契创造之艰难 三 论书契开物成务之益 四 论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变迁 五 古文藉许书而存 六 六书之名义区别 七 六书之次第 八 古文籀文之变迁 九 籀文以后之变迁 十 大篆小篆之变迁 十一 传说文之统系 十二 篆隶之变迁 十三 篆隶与八分之别区 十四 隶草之变迁 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变迁 十六 唐以后正书之变迁 第二篇 古今音韵之变迁 一 群经音韵 二 周秦诸子音韵 三 汉魏音韵 四 六朝音韵 五 经典释文音韵 六 广韵 七 唐韵 八 集韵 九 宋礼部韵 十 平水韵 十一 翻切 十二 字母 十三 双声 十四 六朝反语 十五 三合音 十六 东西各国字母 十七 宋元明诸家音韵之学 十八 国朝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诸家音韵之学 第三篇 古今名义训诂之变迁 一 虞夏商周名义训诂之变迁 二 列国风诗名义训诂之变迁 三 春秋战国名义训诂之变迁 四 尔雅兼收周秦诸子之名义训诂 五 秦始统一名义训诂之变迁 六 方言之训诂名义变迁最繁 七 释名考经籍名义可据 八 广雅萃集汉儒笺注名义训诂 九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十 南唐徐铉说文新附字 十一 陆佃埤雅之名义 十二 朱子究心名义训诂之据 十三 宋儒名义训诂之疏密 十四 骈雅之润色词章 十五 天算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六 地舆家名义训诂变迁 十七 制造家名义训诂之变迁 十八 古人名义训诂不可拘执 第四篇 古以治化为文今以词章为文关于世运之升降 一 皇古治化无征不信 二 虞唐治化之文 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 四 殷商治化之文 五 豳岐治化之文 六 文武治化之文 七 阙里治化之文 八 邹孟治化之文 九 荀子治化之文 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 十一 汉以后治化词章之分 十二 六朝词章之滥 十三 唐人以词章为治化 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 十五 辽金治化之文不同 十六 宋元治化之广狭词章之工拙 十七 明人之治化词章误于帖括 十八 论治化词章并行不悖 第五篇 修辞立诚辞达而已二语为文章之本 一 孔门教小子应对之法 二 六年教以数与方名之法 三 闻一知二之捷法 四 举一反三之捷法 五 反言以达意之法 六 虚字联络实字达意法 七 虚字承转实字达意法 八 虚字分别句读以达意法 九 虚字以为发语词达意法 十 虚字为语助词达意法 十一 虚字语助词用为疑问法 十二 虚字用于形容词法 十三 虚字用为赞叹词法 十四 修辞分别雅俗异同法 十五 修辞必求明密法 十六 修辞当知颠倒成文法 十七 修辞引用古人成语法 十八 修辞勿用古字古句法 第六篇 古经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为作文之法 一 高宗纯皇帝之圣训 二 言有物之大义 三 总论篇章之次序 四 初学章法宜分别纲领条目 五 初学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 六 初学章法宜立柱分应 七 初学章法宜因自然次第 八 初学章法宜知层叠进退 九 初学章法宜知承接收束 十 初学章法宜知首尾照应 十一 初学章法宜知引用譬喻 十二 初学章法宜知调和音节 十三 初学扩充篇幅第一捷法 十四 初学篇法宜一意贯注 十五 初学篇章宜分别文之品致 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 十七 纪事文之篇法 十八 论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 群经文体 一 经籍为经国经世之治体 二 周易言象数之体 三 周易文言之体 四 周易支流之别体 五 尚书今古文辨体 六 尚书家为古史正体 七 禹贡创地志之体 八 洪范为经史之别体 九 诗序之体 十 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 十一 淫诗辨正 十二 周官为会典之古体 十三 仪礼为家礼之古体 十四 礼记创丛书之体 十五 春秋创编年之体 十六 三传辨体 十七 经学随时而变体 十八 皇朝经学之昌明 第八篇 周秦传记杂史文体 一 逸周书为别史创体 二 大戴礼为传记文体 三 周髀创天文志历志之体 四 国语创戴记之体 五 国策兼兵家纵横家舆地家诸体 六 世本创族谱之体 七 竹书纪年仿春秋之体 八 山海经与禹贡文体异同 九 穆天子传非本纪体 十 七经纬文体之大略 十一 神农本草创植物教科书文体 十二 黄帝素问灵枢创生理学全体学文体 十三 司马法创兵志之体 十四 家语与论语文体之异同 十五 孔丛子创世家之体 十六 晏子春秋创谏疏奏议之体 十七 吕氏春秋创官局修书之体 十八 汉以来传记述周秦古事之体 第九篇 周秦诸子文体 一 管子创法学通论之文体 二 孙子创兵家测量火攻各法文体 三 吴子文体见儒家尚武之精神 四 九章算术文体之整洁 五 墨子发明格致新理之文体 六 老子创哲学家卫生学家之文体 七 庄子文体真伪工拙之异同 八 列子创中国佛教之文体 九 文子之文体冗杂 十 商君书创变法条陈之文体 十一 韩非子创刑律之文体 十二 公孙龙子创辨学之文体 十三 鬼谷子创交涉之文体 十四 鹞冠子不立宗派家之文体 十五 屈子离骚经文体之奇奥 十六 诸子伪书文体之近于古者 十七 诸子佚文由近入辑录之体 十八 学周秦诸子之文须辨其学术 第十篇 史汉三国四史文体 一 史记为经天纬地之文 二 史记通六经自成一家之文体 三 史记本纪世家文体之辨 四 史记世家列传文体之辨 五 史记十表创统计学之文体 六 史记列传文体之奇特 七 褚少孙裴驷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增补史记文体 八 归震川评点史记之文体 九 汉书仿史记之文体 十 汉书地理志之文体 十一 汉书艺文志之文体 十二 汉书西域传文体 十三 班昭续成汉书八表并天文志之文体 十四 后汉书纪传后附论赞之文体 十五 司马彪续汉书志之文体 十六 三国志文体之创例及正统所在 十七 裴松之注三国志之创例 十八 读史勿为四史所限 第十一篇 诸史文体 一 晋书文体为史臣奉敕纂辑之始 二 宋书文体皆因前人之作 三 南齐书文体多谀辞 四 梁书陈书文体成一家之言 五 魏书文体惟官氏志最要 六 北齐书文体自成一家规模独隘 七 北周书文体欲复古而未能 八 隋书文体明备十志尤称精审 九 南北史仿史记纪传之文体 十 新旧唐书文体之异同 十一 旧五代史文体仿三国志新五代史文体仿史记 十三 宋史文体之繁舛 十三 辽史文体之简要 十四 金史文体中交聘表最善 十五 元史文体多疏舛 十六 明史文体集史裁之大成 十七 编年文体温公通鉴似左氏朱子纲目似公谷  十八 三通文体之异同 第十二篇 汉魏文体 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体 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体 第十五篇 骈散古合今分之渐 第十六篇 骈文又分汉魏六朝唐宋四体之别

章节摘录

中国史学通论中国史学之起源二 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说文序》云:“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寻许君此说,出于《世本》。《世本》今亡,《广韵》九鱼沮下引《世本》云:“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时史官”。仓颉作书,古书有传述者多,可无疑义,如荀子《解蔽篇》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篇》云:“吉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私当作厶,私为假字)。《吕氏春秋·君守篇》云“仓颉造书”惟称仓颉为黄帝史官,异说纷歧,足滋疑难。兹博采众说,折中一是,亦研究史学发生之一要义也。仓颉时代,说者不同。《尚书序》孔颖达《正义》日:“《世本》云,'仓颉作书'”,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一)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二)徐整云“在神农黄帝之间”。(三)谯周云,“在炎帝之世”。(四)卫氏云,“当在庖牺苍帝之世”。(五)慎到云,“在庖牺之前”。(六)张揖云,“仓颉为帝王,生于禅通之纪。(七)张揖之说,出于《广雅》。《广雅》云“自开辟至获麟,二百六十七方岁,分为十纪,则大率一纪二十七万六千年。十纪者,九头一,五龙二,攝提三,合雒四,连通五,序命六,循飞七,因提八,禅通九,流讫十”。据《广雅》所说,则仓颉之生,在获麟前二十七万六千年余。其说怪焉,出于纬书,不足措信。崔瑷等说,但云古之王而不言时代。亦不足辨。卫氏言在庖牺苍帝之世,则在庖牺后,慎到著《慎子》,云在庖牺前。他若徐整、谯周之说,与司马迁等说。不相舛牾,盖一则言其生在黄帝以前,一则言其官在黄帝之世也。综上七说,惟慎到司马迁等说,有辩论之价值。司马迁等说与许慎说同出于《世本》。《世本》与《慎子》皆出于战国时,其说均古。二、说孰是,则又须考定造字之年代以断定之矣。《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序》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许君断定庖牺至神农时,皆为结绳而治,庖牺作八卦,垂宪象,始刻画卦文,为造字之先导;至黄帝时,乃造书契,尽刻画之能事,次序井然,合乎进化之理。司马迁作《史记》,《本纪》起于黄帝。而其《货殖传》又云,“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盖亦以有文字而后有史,故起黄帝,神农以前为结绳之世,故谓不可知。寻司马迁、许慎之说,皆本于《庄子》。庄子《胠箧篇》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案黄帝亦称轩辕氏,此轩辕氏在黄帝前。)赫胥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结绳为记事之发端,亦为史之权舆,惜其法式今已不传。然观外国记载,谓:“中国以外诸民族,亦往往行之。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史:中国史学通论》: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促生了中华教育的圣地;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规范了中华学子的心路;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强化了中华学术的骨骼;因为有了这套讲义,才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文学史 PDF格式下载



这套老北大讲义是经典,期待凑齐


虽然不能去北大读书,但看大师的讲义。佩服大师的治学功底


大师之作,文言讲义


涉及文学各方面,强调研究新意,推荐


版面很好看,期待内容。价钱便宜


好书和大家分享


这几天买了不少书,慢慢看!


非专业的人士慎重考虑,对专业人士来说好书


这部书是《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史学通论》的合编,前者是林传甲著,后者是朱希祖写。林传甲是北大最早的文学教授之一,讲授历代文章源流,所著《中国文学史》是中国较早的文学史著述。讲朱希祖你不知道,说章太炎你清楚,他是章的门生。


很好的书既可以当学术要可以做入门


还没有打开。但是已经阅读了另外两本,应该不会让人失望的。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听说好,就买了


一本中有两板块,内容还行吧,凑单卖的


如标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史,另一部分是讲文学史,但是由于是最早的文学史讲稿,很现在意义上的有点不一样,收纳了一些讲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但是,内容质量还是不容置疑的。


不错,学中文的,应该拥有


挺实用挺划算的一套书,特别适合国学爱好者和本专业的学生买来细看。书的质量还可以,没想象中的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