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民俗

杨超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杨超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彩色国学馆》丛书,以人文的视角、故事体文本、精致的图片,将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转为轻松愉悦的普及读本,一改过去生硬乏味的叙述方式,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点常识,不追求专业深奥,只追求好读易懂,让您怀着轻松的心情,用最短的时间领略中国文化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全景式地展现了它的形成、延展与传承的演进过程,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婚庆礼仪、信仰禁忌以及民间艺术等诸多层面,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丰富的人文蕴含,给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作者简介

杨超,上世纪70年代出生,曾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语文教师,2001年开始投身图书出版行业,2006年成为职业撰稿人,现为北京叁壹图书工作室总编辑,曾撰写图书《图说汉字的故事》《图说天下·世界神秘现象》《英汉对照·体味生命的真情感动》《清代粉彩瓷价值评估》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食的风俗 1 茹毛饮血  只求饱,不求好  脍炙人口生鱼片 2 腌了千年的成菜  有盐在先  菜不在多,腌制有方 3 古人吃“烧烤”  “火“出现了  叫花鸡与石板烧 第二节 饮的风俗 1 一醉千年  酒曲的发现  斗智斗勇的酒宴 2 茶香飘九州  泡茶的水  茶功夫 3 古人也爱喝饮料  玉液琼浆  饮子和露 第三节 饮食的故事 1 我们的主食和菜肴  菜,肴区分  蒸的包子,煮的饺子,烙的饼子 2 八大菜系的故事  八大菜系的形成  各有所长的菜系 3 一日三餐有讲究  食时、晡时  一日多餐 4 餐桌的位置不能乱坐  孔子的饮食之道  宴席有礼 5 “南甜 北咸 东辣 西酸”  吃荤的误会  一方水土一方人第二章 服饰风俗 第一节 头上的讲究 1 最古老的头衣  帽子的出现  民间戴便帽 2 千年不逊的“巾帼”  青蓬包头的女帽  巾帼不让巾帻 第二节 衣裳的学问 1 一叶盖羞的时代  从“无衣遮体”走向“一叶盖羞”  穿皮衣,裹丝衣 2 多姿多彩的深衣  深衣上的奥妙  飘逸的深衣 3 古人内衣的奥秘  最深处的“亵衣”  肚兜的风俗 4 裙子起自何时?  舞动的下裳  曼妙的女装 5 穿裤子的习俗  穿套裤的古人  有裆的女裤 第三节 脚下也有说头 1 生活俭朴穿皮鞋  穿上了皮鞋  足下穿履 2 古人也穿拖鞋  木屐走江湖  木屐的故事 3 绣花鞋和袜子  三寸金莲配“绣花鞋”  袜子也要系带第三章 建筑居住风俗 第一节 庭院深几许 1 说说四合院  老北京四合院的禁忌  四四方方,堂堂正正 2 筑墙有讲究  孟姜女哭长城引发的禁忌  五花八门的墙 3 影壁墙的来历  萧墙  影壁墙的学问 4 贴门神  桃的辟邪作用  多种多样的门神 第二节 登堂八室 1 “构木为巢”的故事  自然选择  穴居与巢居 2 居住在窑洞  窑洞与自然条件  仪式与艺术 3 古老的干栏房屋  干栏式房屋  傣家竹楼 4 帐篷的风俗  历史演变  多样的蒙古包 第三节 居住的风俗 1 古人看重“门”  门的重要性  门的方位设置及禁忌 2 “前高后低,主人被欺”  房子的朝向与形状  选房的禁忌 3 屋子里的说法  人与鬼争地   吃饭睡觉 4 “人搬穷”  搬家先搬灶  搬迁的禁忌第四章 家庭风俗 第一节 家族的纽带 1 辈分的说道  传统的家族  家族称谓 2 姓氏的历史  姓的由来和作用  氏的形成 3 祭祖与祠堂  祭祖先  祠祭 第二节 家俗从何而来 1 分家的习俗  分家的趋势和方式  分家之后 2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产生  孝字当先 3 尊老爱老的习俗  养老的习俗  敬老的传统 4 结千亲的风俗  结千亲  连宗第五章 交通行路风俗 第一节 兴盛的陆路民俗 1 黄帝造车的传说  轩辕之说  车的历史发展 2 古代也有路标  堠与树 3 马车、牛车与羊车   马  各种畜力车 4 黄包车与三轮车  人力车的经营模式  人力车的应用 5 轿子的便捷  轿名的演变  简单的轿、复杂的轿 第二节 独特的水路民俗 1 独木舟的故事  大禹造舟  独木舟的制作和应用 2 皮筏子的创意  葫芦妙用  筏子 第三节 走在路上的人 1 马帮的故事  沙漠之舟  茶马古道 2 住在哪里?  客栈  驿站第六章 礼仪风俗第七章 交际风俗第八章 岁时风俗 第九章 信仰风俗第十章 游艺风俗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饮食风俗第一节 食的风俗1 茹毛饮血脍炙人口生鱼片随着人们学会了用火,熟食也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然而,怀着对过去艰难日子的怀念和对新鲜美味的不懈追求,人们仍未放弃生食。这些生食,早已经不是原始初民的“茹毛饮血”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才成为人们的盘中之餐。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就是切得很细很薄的生肉,既有牛、羊等家畜和野兽的肉脍,也有鲜鱼的鱼脍。曹植《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他喜欢把鱼脍生蘸着小虾酱吃。隋炀帝对美食更是很有研究:“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关于“脍”,《孟子•尽心上》中还有一段小故事。春秋时,有父子两人。父亲曾哲爱吃羊枣,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竞不忍心吃羊枣。战国时,公孙丑对这事不理解,于是就向老师孟子请教。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可见,脍在古代是人人爱吃的,也是很普遍的食物。前边说过,生食是要经过一定加工的,所以调料必不可少。《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本草纲目》对鱼脍也有记载:“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姜齑醋五昧食之”。这是因为,鱼脍是寒凉、阴寒的,不好消化。人们必须要加一些佐料,用热性的东西去平衡它,这样吃完以后才不会拉肚子,减少对肠胃的损害。现代中国北方满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仍然有吃生鱼的习俗,南方岭南一带也有吃生鱼片、喝生鱼粥的习俗。赫哲族“杀生鱼”的敬客之礼很有讲究:把鱼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横切成相连的薄片;再从鱼皮上片下来,切丝;将鱼肉丝、鱼皮丝拌以葱丝、土豆丝、野韭菜,浇上辣椒油、酱油、醋、盐即成。在南方地区,又有顺德鱼生、潮汕鱼生、佛山九江鱼生、客家生鱼脍、宁化生鱼脍、兴宁生鱼脍等不同的生鱼系列。


编辑推荐

《中国民俗》:500个知识要点,精挑细选,让您清晰掌握文化精义。150个精彩故事,人性解读,与您分享文化的趣味。200幅珍贵图片,丝丝入扣,向您呈现历史的见证。文化可以好看,学问可以通俗,文字可以感性,图片可以亲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对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来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蔚为大观。每一种民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味传说、独特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演绎和发展,中国民俗日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一幅描绘中国人生活的风情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民俗 PDF格式下载



很好的一本书,帮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怕孩子关于这方面的提问啦!


适合对民俗感兴趣的人,不能做教材使用。


民族的、文化的,必须要多点学习才好啊


书不错哦,小故事有趣味性不枯燥,适合我这种对汉字感兴趣的人看。


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


很好的,货真价实,值得信赖。


知道我为什么买这么书吗
因为我以为我把借学校图书馆的弄丢了……
但是现在又找到了……
真心悲剧……


正版,便宜,迅速。


给朋友家买不错


虽叫民俗,但内容并不俗,民之文化的好书啊


比较广 但不深
不过作为扩展视野 挺有趣~~为那些丰富的中国民俗~~


买来扫盲用的,有空看下,还是不错的,丰富下自己的知识。


图文并茂,当资料用特别合适


简单的介绍了中国民俗


要认识一个地方、一个国家,首先应该认识他的民俗。作为中国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民俗都给忽视,这是一种侮辱,更是一种愚蠢……


图片是彩色的,有很多。书的内容也包括很多方面,就是有点讲得不够深入。


内容有些浅,有些失望


先借给同事看了,我还没有看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