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萨特传

何艳芬 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1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何艳芬  

页数:

180  

字数:

14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他人即地狱几个世纪以来,在法国的作家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些出类拔萃的天才。18世纪,出了一个卢梭;19世纪,出了雨果;20世纪,轰动文坛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巴黎人,名叫萨特。萨特被人们视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说对整个欧美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由于萨特幼年丧父,他的童年是与教德语的外祖父一起度过的,外祖父对萨特的教育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让萨特从小就培养了不俗的文学品位,为他日后的文学素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加上萨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并且工作非常勤奋,总是锲而不舍。据说在他写作或阅读时,总是坐在一张硬的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不会半躺在床上看书。甚至,他为了获得写作的灵感,还服用大量的迷幻药剂。在34岁时,他就写就了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恶心》。这部小说总结和体现了萨特这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他关注人类在失去上帝的庇佑后,在宇宙中所处的荒诞境地。然而,人们发现个人的存在,并没有深刻的理由,或某些超验的意义。人们发现:人,只是被偶然抛入到这个世界中的。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然而,又有谁,能够永远去直面孤独,谁人能够在荒谬的体验中度其一生?即使是主人公洛根丁也不能够,小说中,他也在与现实进行搏斗。这是萨特对一个被宰制的外部世界的荒谬和恶心感的呼喊,他关于自由的独特哲学见解、“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有力呼声,对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具有非凡的魅力。随着思想的日渐成熟,萨特卷入了各种路线的文化争端与政治斗争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声望与才华,在具体的事件与极左思潮中,全身心“介入”其中。对命运,他很早就看透了真相,他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又不必耽迷于此。萨特自有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自从频繁加入了关于正义的社会活动后,他便身体力行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并且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他还不断地行动:为个人所作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因为人,就是被自己如此造就的。借此,萨特早就注定了要进入“不朽者”的伟大行列。在萨特一生中,有另一个战场,那就是女人。萨特与他一起走过来的同学西蒙•波伏娃,结成终身的情侣。他们一生都没有结婚,然而,彼此早已成为精神依靠,超越了一纸婚姻形式。萨特对爱的理解,无疑,让人们在感性世界里,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爱是统一万物的原则吗?他说:“我与女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因为狭义的性关系更容易使主观和客观一起被给与与一个女人的关系。即便你不和她睡觉,也比与一个男人的关系要丰富——如果你和她睡过觉,或者你本可以这样做,那么你与她的关系,就更丰富了。首先有一种语汇,不是语言,而是手和肢体的语汇,面部表情的语汇。至于狭义的性语汇,我且不说。我说语言本身,当你处于一种爱情关系中,并使用它的时候,它便发自内心最深处,发自性器官,这种交融,使我们自己整个人都交出来了。”海德格尔说: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认识世界,也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也就是说,首先,人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确凿无疑的存在者。那么,人究竟是何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了“畏死”来告诉大家,人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人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便是从这里接着阐述下去的:人到底怎样存在,这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然后,人自由的选择、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如此说来,人的本质,就是个人自由选择的一个结果,又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地干预我的各种选择,让我在选择的时候,变得犹豫不决,甚至,还让我作出违背自己希望的选择。于是,在戏剧《密室》,萨特让他的男主人公处于此种境况中,至此,让他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自我被异化成为“他者”,丧失自我,即为“地狱”。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传记作品。本书的重要卖点是:体例上的创新,作品包括传主年表、传主获奖当年大事记、诺贝尔奖获奖辞、授奖辞、获奖时代背景等。作为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成为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举世震惊,舆论哗然。他更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阿尔萨斯的童年
1.父亲之死
2.母亲的苦难
3.外祖父的”神殿”
4.天才入学
5.继父
第二章 学习与探索
1.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2.亲爱的海狸
3.哲学与文学的结合
4.去柏林深造
5.三重奏
第三章 战争时期
1.选择
2.死亡的考验
3.《恶心》
4.应征入伍
5.在战俘营的日子
第四章 介入社会生活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戏剧和小说
3.嫉妒,反抗
4.他人即地狱
5.创办《现代》杂志
6.迷途
第五章 自由之路
1.-部好戏上演
2.魔鬼与上帝
3.同路人
4.匈牙利事件
5.哲学巨著问世
6.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第六章 造反有理
第七章 与病魔抗争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确实,这段受人支配、寄人篱下的日子,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萨特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斗争,与情感的嫉妒心理密切地联系起来。他常常为了争夺更多母亲的爱,而与继父间的冲突更加尖锐,甚至相互结下了仇恨。无疑,性格上一文一理的偏向,使他们背离彼此走得更远。 自1917年起,萨特在拉罗合尔中学持续上了三年学。这段时间里,他对文学的偏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家庭的矛盾纠纷,自然而然地,萨特需要以一种小说的方式,把它们宣泄出来。于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的构思,很快就得以实现。 这部起名为《猫头鹰耶稣——外省教师》的故事,结合了萨特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并倾注了一种悲郁的情感色彩,他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世界的虚伪与不平。这部小说在1923年,正式发表在《无题杂志》上。 当萨特升到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是十五岁的少年了,母亲和继父因为不想在热闹的市区住下去,搬到了拉罗合尔市东南部一个名叫艾格勒菲的小镇,在那里,他们买了一幢别致的小别墅。这样一来,萨特就成了一名寄宿生,被交托给学校照管。 对萨特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终于解放了,不用再受到工程学院毕业生的监视,他可以自由自在地与宿合的同学打成一片。


编辑推荐

《萨特传》编辑推荐:作为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萨特的人生经历是20世纪最耀眼的传奇之一。萨特和波伏娃同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是终生的情侣,从未走进婚姻殿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萨特传 PDF格式下载



作为对萨特的了解很好


萨特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刚刚开始准备看


概括了萨特一生的经历,对其哲学和文学成就做了一般性梳理和论述。很精炼。但萨特丰富而具有哲学性和文学性的一生,特别是与波伏娃的关系,他的感情世界,还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这点,看得不过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