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陆小曼画传

张红萍 编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作者:

张红萍 编  

页数:

278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陆小曼,画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妻子,20世纪二十年代众说纷纭的精彩人物。  陆小曼娇艳美丽,多才多艺。在女性刚刚被社会注视的20世纪二十年代,她确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她娴熟两门外语,写得一手刚劲秀丽的毛笔字,懂得绘画,也读诗词,还擅长音乐、舞蹈,又习京剧、昆曲。她为人热情、豪爽、直挚、大方;她个性鲜明,我行我素;她聪明伶俐,圆润通达。那个时代,女人只能逆来顺受、循规蹈矩,而她却能冲破礼教防线,排除社会舆论,挣脱家庭束缚,去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与名流丈夫离婚,与自己心爱的人——诗人徐志摩结合,成为当时轰动北京城乃至全国的一个大事件。她虽为一个美丽娇艳的女性,却拥有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和胆略。  她一生为了依自己的真性情生存,却不按社会给女性规定的性别角色生活,不去做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新女性,一个真女子。正如胡适先生所说:“陆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作者简介

张红萍,女,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女作家研究、女性文化名人研究、妇女问题研究和女性休头学研究。学术著作有:《三晋文化研究》、《中外女作家的生活与创作》、《民国四女子》、《女人,做自己》和《女性生命价值的重构》。

书籍目录

序言 为爱战斗的一生第一章 名门闺秀第二章 人人喜欢的女子第三章 嫁作名人妇第四章 为爱而煎熬第五章 为爱而战斗第六章 努力来为爱做人第七章 身边从此有了一个爱人第八章 婚姻的烦恼第九章 家庭的矛盾第十章 闺中密友是男性第十一章 娇艳才女第十二章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第十三章 由希望到绝望第十四章 轻轻的我走了第十五章 死不能复生第十六章 做他希望做的人第十七章 有情有义的女子第十八章 人生好像一场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陆小曼画传 PDF格式下载



好几年前买的了,这是我难得一口气看完的。看了陆小曼的一声和徐志摩的爱情、婚姻,感触颇多。非常喜欢。


  昨日下午在吴江市图书馆借阅了一本写关于陆小曼的书,书名叫《陆小曼逝世40周年纪念画传》,副标是:为爱战斗的一生。
  从小曼的家世说起吧,中国二三十年代时,像他们活动的一帮子,非富即贵。小曼父亲是个实力派,不仅有权,并且有钱。既做官又开银行。小曼又是家中仅剩的独女。家人的关爱备至可见一斑。她自幼聪颖过人,在当时又算长相姣好的那种,中西文化共同熏染而成的名实其也实的社会名媛。她精通英语与法语,年纪轻轻就从事外交翻译工作。到18岁的时候,到她家说亲事的人把她家门槛都给踏破了……
  在那个社会,女人一生的任务就是找一个好的归宿,然后相夫教子,过完一生。运气好点混一个贞节牌坊。小曼也不例外。家人给她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称得起陆家场面的女婿—王庚。他的经历可了得,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的海归。西点军校,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的同窗。归国后,就职陆军部。就这样,小曼接触她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男人,家长之命,媒妁之言,19岁的小曼嫁给了王庚。
  天生就be full of character的小曼,在物质方面相当优越。马克思提出,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会产生精神层次的需求。这时候的小曼想的只有的感情上面的需求。她想要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她和王庚之间。然而王庚是一个对工作很痴狂,是一个很敬业的人。他经常把年轻貌美的妻子撂在家中独守空闺。爱情只存在于情侣之间,当爱情逐渐转化为亲情,当一方有爱的需求的时候,就变成了怨偶。小曼正是一名“怨偶”。于是她散漫、喝酒、跳舞、出入各种场合交际。
  这时候,她遇上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他是小曼和王庚共同的好友,与王庚同是梁启超的弟子。他读懂了小曼嬉笑表面背后隐忍的伤痛。于是他们无话不谈,于是他们不自禁地坠入爱河。并且从此以后,难以自拔。特别是志摩对于小曼。
  王庚对于小曼并不甚满意,他想要的是一个贤妻良母,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然而小曼的交际使得他对她失望,日后她与志摩的情感又使他打击了,但他不愿就此放弃。因为小曼的家世与才情。在这方面,王庚是自私的。他限制小曼的自由,想她成为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可是他忽略了,她是陆小曼—北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但是,小曼和志摩感情已经甚深,最终,谁也没有拗过他们俩。他们结婚了。梁启超是证婚人,他的征婚词至今“广为传唱”呢。他不看好小曼。
  下面是重点。小曼嫁给徐志摩后,她身上所有的腐气与缺点全部对志摩暴露的一览无余。哪怕此书作者还是很疼惜小曼这个人物,但我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小曼太自私,太不懂事。不怪志摩的朋友以及家人对她的唾弃。作为一个爱人,应该支持丈夫所做的一切光明的事业。而她只有在志摩身上攫取金钱,就像志摩形容的,他是头牛,他的任务就是赚钱供一大家子。一个月要供相当于现在2万月的开支。陆小曼的各方面都是要求最好的,国外进口的,而志摩呢,只有一两身换洗衣裳,还有补丁。在北平想回上海的家,连个车费都没有。小曼这时候还在家里留一个闺中密友—翁瑞午,更无奈的是,他是个男性。这也是小曼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她每天不仅花费巨额,翁瑞午还带着她抽大烟。鸦片可不是玩笑,它会蚀身,也能蚀心。鸦片销蚀了小曼所有的意志与激情。可志摩还是宽容,称烟塌上的感情最纯粹。我真搞不懂徐志摩是怎么想的,一个妇人在家中养着一个有家室的大男人,还同睡一张烟塌,还能形容“纯粹”?不知道他是否是无奈的感慨。因为小曼体弱多病,鸦片刚好可以缓解。貌似志摩无话可说。志摩讨厌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他喜静。他最想的是小曼与其隐居,有一个真心相伴的爱人,作为他诗情灵感的源泉。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吸风饮露地写诗。这时候,他与王庚一般的一厢情愿。陆小曼就是陆小曼,不可能为任何人改变,哪怕她爱,她也不变。这时候的志摩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从上海到了北京任教,每天累成头牛一样。可是小曼没有一点怜惜的意思。她依然在大上海拿着志摩辛苦挣来的钱风光无限。使着名媛该有的排场。志摩的心差不多灰透了。志摩的爱,是要以整个换整个,像糖化入水里,才是理想的事业。王庚给小曼的物质,志摩给小曼的是小曼曾渴望的爱。两样齐全了,小曼当然另觅他处。那就势必出现了翁瑞午。他陪他唱戏,陪她跳舞,陪她交际……只要小曼喜欢的,翁瑞午无不顺从。小曼的懒散已成了习惯,凭志摩是改不了的。她不可能为了他改变,这才是根本。这是志摩的悲哀。他心目中的理想爱人是林徽因。可是他无福消受。他想自己的爱人是聪慧的、有才情的、积极向上的、喜欢作诗的、相夫教子的,等等。小曼的确有才情,的确聪明,可是止于此。她懒散,并且不会替志摩考虑半分,更别提相夫教子。书中作者说小曼的过错就是没有给志摩带来一男半女。难道仅仅是这些吗?如果小曼稍微懂事一些,志摩不会这么辛苦,不会这么绝望,更不会轻轻的走了……小曼,你叫人扼腕!志摩走后,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小曼:辜负!志摩死的时候,留下的唯一遗物是小曼的山水长卷。悲哉!志摩心灰在欧洲以及印度的时候,给小曼写的约100封信,小曼全部遗失。小曼,你怎不叫人扼腕!?
  “你枉然用手锁着我的手,
  女人,用口擒住我的口、
  枉然用鲜血注入我的心,
  火烫的泪珠见证你的真;
  你再不能叫死的复活,
  从灰土里唤起原来的神奇;
  从然上帝怜念你的过错,
  他也不能拿爱再交给你!”
  这是志摩写的《枉然》。貌似他身前就已经预言了身后事。也许这就是他对小曼的态度。错过了,就再也无可挽回。
  纵然志摩的死对小曼产生很大的打击,但是,小曼终究没有变质。她是想成为志摩心目中的爱人,可惜,她是陆小曼,她做不到。志摩死后,她素服终身,不出门交际应酬,在客房厅堂挂着志摩的遗像。可那又怎么样?她不还是与翁瑞午同居一起?她舍不弃他,他是他的习惯。纵然嘴巴里面说没有爱情,可是有感情。感情来了比爱情更要命。可悲的是,志摩拥有的只是爱情,空乏的爱情。志摩与小曼之间缺少生活真实感。而她同翁瑞午之间倒更真实。志摩走后,她断了经济来源。她居然求公公给生活费,来满足她一贯的排场。说要换小一点的房子,没有换,说要和翁瑞午断了往来,没有断。她没有与翁瑞午结婚,说是不忘情志摩,还和翁“约法三章”:不许翁抛弃发妻,说是翁妻是老式女子,离婚后必然无出路;永远不和他结婚,保持不明不白的关系。试问,如果小曼真性情,她会和翁黏在一起,不保持志摩的名节?如果小曼真性情,会留着一个有家室的男人,不顾及他的妻儿?虽然不离婚是有一个归宿,但是,这样的苟且,难道比得上离婚分掉干脆?遗像又代表什么?这只是一张纸,并不是真正的人。小曼唯一的忏悔便是她整理出的志摩文集。其他的一概都是借口与挡箭牌。她与翁之间,也并不是无私。她在翁身上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一切,物质、陪吃陪玩,甚至感情。她给过他什么?而翁对她,那是无私。可是,我又搞不懂了,为什么翁还和其他女人生私生子?是不是小曼的若即若离,才使得他如此神魂颠倒?
  也许是因为志摩死了,我所看到的全是志摩的付出。小曼没有半点回应。她对他只有辜负。她所谓的爱,都是口头的廉价。王庚太现实,以致忽略了小曼的梦;志摩太梦寐,忘却了现实的小曼。哎,彼此自私所致吧。
  注定了4个人之间的悲剧。志摩为徽因的爱而生,因小曼的爱而死。哎,除了叹息,还剩下什么?
  


小曼是个自私的人
徐志摩也是个自私的人


楼上+1
太重自我的感受,也可以说他们最爱自己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