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天使,望故乡

托马斯·沃尔夫 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

托马斯·沃尔夫  

页数:

482  

字数:

470000  

译者:

范东生,许俊东  

Tag标签:

无  

前言

  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Tomas Wolfe,1900-1938),生于北卡罗莱纳州的山区小城阿什维尔,哈佛大学硕士。1926年开始写小说。1929年发表的《天使,望故乡》是作者的处女作。1938年9月因患脑炎死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主要作品有《天使,望故乡》及其续集(《时间与河流》、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早晨》(1935)、回忆录《一部小说的故事》(1936)、《蛛网与磐石》(1939)和《你不可能再回家》(1940),以及另一部未完成的小说和几篇短篇小说的合集(《远山》(1941)。  托马斯·沃尔夫的一生在现代美国文学中是最绚丽的传奇之一,“迷惘的一代”这一流派的作家们的活力和挫折在他的身上能够得到集中体现。《天使,望故乡》是一本自传性的小说,主角尤金?甘特在一座山城中的成长及其思想上的探索,均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书中其他许多人物,都取自于他的父母和亲友以及身边环境中的原型。沃尔夫的家是在北卡罗莱纳州的阿什维尔(Asheve,N.C.),处于所谓的“大烟山区”。书中的“阿特蒙”意即高山镇的意思。书中W.O.甘特的原型就是他的父亲,W.O.沃尔夫是石匠,荷兰后裔,上个世纪末辗转迁徙到南方来,终身未能实现一己宏愿;母亲的小名也叫伊丽莎,靠经营一座兼供膳食的寄宿旅馆赚钱养家。父母及家庭环境,对托马斯?沃尔夫的成长和创作有着强烈的影响。  《天使,望故乡》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当时在美国有许多人如鱼得水,大展鸿图;而有些人则在理想面前碰了壁,变成了酗酒成性、行为粗暴、喜怒无常的人。甘特的母亲伊丽莎用尽心思地维持着一家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嗜好金钱、而在金钱与亲情之间又十分矛盾的人物。在这样的父母身边,孩子们不是变得歇斯底里,就是铜臭气十足。尤金长成了一个十分敏感、文静、多思、好学的少年,心比天高,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大学生活和书籍的熏陶,使他一直怀着一个英雄梦。

内容概要

《天使,望故乡》是一部带有非常浓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主人公尤金是一位非常奇特的人,他出生于一个奇特的家庭,父亲是英国后裔的美国人,母亲所出生的潘兰家族是苏格兰一英格兰后裔。他在这样的家族中长大,他祖先家族的发展模式是:先有钱买下一间小酒馆,因为贪杯,把赚来的钱从口中都喝掉了,变成一个流浪汉,靠在谷仓边与当地人斗鸡勉强度日……到了尤金自己,他在困厄中成长、读书,坚持读哈佛大学,因为他要去了解比那些盘旋在四周的“信天翁。更为陌生的“大海”。在大学中,对爱情的渴望,性饥渴的折磨,也没有让他退缩,就这样直到大学毕业……  这是一个地方的风物史,是一个奇特的家庭史。尤金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人生轨迹,也是一个男人的奋斗史。

作者简介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 1938),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38年9月逝世于巴尔的摩。创作有《天使,望故乡》等4部长篇小说,还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天使,望故乡》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他被凯鲁亚克奉为一生的文学偶像。福克纳称他为他们。那一代最好的作家”,而将自己列在了他的后面。

章节摘录

  能使一个英国人后裔和一个荷兰人后裔走到一起,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但是,能把一个人从英国的艾普逊引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而且把他引到了阿特蒙腹地的山窝里,俯听雄鸡报晓,沐浴石雕天使温和的微笑,这样的事就只能说是这尘世间又一个难得的奇迹了。  我们每个人能有今天,都有他说不尽的各种渊源。剥去层层外表,再回到暗夜中去,我们就会看到,四千年前在克利特岛上开始的爱情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结束。  毁灭人类的种子在沙漠上也会开出花来,救治人类的仙草在山间的岩石缝里照样生长;如果困扰我们一生的是一个乔治亚州的邋遢女人,那准是因为伦敦的一个窃贼没被绞死。现世的每一分钟都是4万年历史的结晶。日复一日,人们苍蝇般飞向死亡,寻找归宿,这其间的每一片刻都是窥视整个历史的一扇窗户。  以下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片刻。1837年,一个叫吉尔勃特?岗特的英国人从布利斯陀乘船来到美国巴尔的摩。后来,大概是为了顺应北方佬的口音吧,他改名甘特。他先买下了一间小酒馆,后因贪杯,把赚来的钱从口中都喝掉了。这以后,他一路向西流浪,一直来到宾夕法尼亚,靠着在谷仓边和当地人斗鸡勉强度日,经常是被关在土牢里过夜,然后丢下自己的常胜雄鸡死在斗鸡场上,一个子儿也拿不着,便逃之天天。不走运的时候,脸上还会留下当地人赏的老拳的痕印,不过他每次都能逃脱。最后,他在一个丰收的季节来到荷兰人聚居的地方。眼前肥沃的农田一望无际,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便在此安下了家。不到一年,他便娶了一个粗壮结实,有一小块地的寡妇。那寡妇看上他,完全是和别的荷兰人一样,被他走南闯北的经历和他字正腔圆的谈吐,尤其是惟妙惟肖扮演哈姆雷特的风采给迷上了。所有人都说他该当个演员。  这英国人接着就有了孩子——个闺女,四个小子。平时除了要耐心担着老婆那粗鲁却不乏爱意的斥责外,日子倒也还自在。日子一年年过去,他先前炯炯放光的眸子渐渐失去了光泽,眼皮下垂,高大的身材走起路来也开始晃荡了。一天早晨,他妻子正唠里唠叨地来到床边叫他起来时,却发现他已经中风断气了。他留下了五个孩子、一笔房产抵押。从他那原先幽黑神秘、现在坦白直瞪的眼睛里,人们看到,他身上还有一样东西没有死:那不可捉摸的、强烈的浪迹天涯的渴望。  把这个英国人放在一边,我们来看看他的后代,他那个叫奥利弗的二儿子。他曾站在母亲地边的公路旁,眼看着南方的叛军趟着灰尘向葛底斯堡进发。当听到弗吉尼亚州这震撼人心的地名时,他那冷静的眼睛变得深沉起来。南北战争结束那年,他还只有15岁。巴尔的摩的大街上,他走进一家小店,看到许多纪念死人的石碑,那上边刻着绵羊和带翅膀的天使。有一个天使,踮着瘦细而又冰凉的小脚,脸上露出温和凝滞的微笑。这样的经历一言难尽。不过我想在此指出的是,这孩子冷静而坦诚的眼睛里,也闪烁出曾在一个逝去的男人眼睛里闪烁过的那不可捉摸的、强烈的浪迹天涯的渴望。就是这样一种渴望,把他带到了费城。现在这眼光变得幽暗深沉了,孩子两眼盯着手拿石雕百合花的天使,只感到心里有一种冷飕飕的、莫名的激情在涌动。他两手的十指紧紧攥到一起。他此刻什么也不想做,只想有一把凿子,精雕细刻出一件什么东西来。他要把自己心中那个深沉而莫名的东西用石雕表现出来,他想雕一个天使的头像。  奥利弗走进商店,向一个满脸大胡子、手里拿着木槌的人要活干,这样他便成了石匠的学徒。在那个尘土飞扬的小院子里,他一干就是5年。当他学徒期满,成为一名石匠的时候,他也长大成人了。  他从来没有学会雕一个天使的头像,但雕鸽子、小羊,还有死神那交织在一起的双手,他都能雕得完美无缺。他还会雕出精美漂亮的文字来,可就是雕不出天使来。几年的时间就这样荒废过去了:在巴尔的摩胡乱地生活,既干了活,也醉过酒,还到戏院去看过布斯和塞尔维尼的戏。他一看这种戏就会激动不已,散戏后他会在街上迈起大步,双手飞舞,高声背诵那些振人心扉的台词。在人生的道路上,这不过是盲目的模仿,是在画饼充饥。我们在无言的记忆中追寻着那被遗忘了的语言,那消失了的、通向天堂的小路,那一方石头,那一片树叶,那一扇门,可它们在哪儿呢?何时才能找到呢?  他从来没有找到。他就在这块大地上游荡,后来就到了战后重建的南方。这时他已是一个身高6英尺4英寸的汉子了。他有一双冷峻的眼睛,高耸的鼻梁,常会说出一串用词考究的骂人的话,那是他那个阶级的人的典型语言,听了令人发笑,他自己却一脸严肃,只是薄薄的嘴角边挂着一丝不自然的微笑。  美国的中南部有一个州,首府叫西尼,是个小城市。他就在这儿开了个小店。那时,当地的人们尚未从战争的失败和敌意中恢复过来,他在这些人的眼皮底下陪着小心,勤勤恳恳地过日子。终于,他的名声立起来了,开始被人们接纳,他得以娶了一个大他10岁的老处女。那女人因害痨病瘦得一把干柴似的,不过她有点积蓄,专等着结婚用的。不到一年半,他发酒疯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在他脚蹬在小酒馆的台子上过瘾的时候,他的生意也彻底垮了。他的老婆辛西亚,一天晚上突然吐血死亡。邻居们都说,辛西亚的死完全是他的庸碌无能造成的。  这下一切又都完了——辛西亚,小店铺,好不容易得来的好名声,还有那天使的头像……全完了。黑夜里,他走在大街上,用他特有的华丽辞藻大声诅咒那些“南方叛匪”们,诅咒他们的懒惰。由于害怕和痛心自己的损失,加上内心的懊悔,他在邻人们责备的目光中一天天地消瘦下来。人们说这是他老婆辛西亚身上的病魔在向他施行报复呢。  他才30出头,看上去却要老得多。脸色又黄又瘪,蜡黄的刀背似的鼻子长得像个鹰嘴,下巴上无可奈何地拖着棕色的胡子。  他无节制地酗酒,身体很快就被拖垮了,瘦得如同一截木棍,还成天咳嗽。孤身一人生活在这个充满敌意的小城里,到了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辛西亚,不由得一种恐惧涌上心头:自己一定也是得了肺病,活不长了。  于是,又一次的孤独和失落。在这个世界上,他既没找到自己立足的地方,也没留下任何业绩,地球却在脚下一天天缩小。奥利弗又开始了他的漫游。他朝着西方的崇山峻岭走去,心想那儿的人不会知道他的臭名,也许在那里他能够安静地重新开始他的生活,身体也会慢慢好起来。  这个瘦削男人的双眼又一次黯然失神,就像他青年时代漫游时的眼神一样。  10月的一天,细雨霏霏,天气阴沉沉的,奥利弗乘着火车,一路向西,穿越这个地域辽阔的州。他皱着眉头向窗外望去,大片未开垦的土地横在眼前,只有零零星星的几家农户,零星的几小片农田散落在无边的荒野里。他的心冷了下来,灌了铅样的沉重,脑子里回忆起宾夕法尼亚那丰满的谷仓,那成熟得弯了腰的谷穗,那里丰衣足食的生活,勤劳整洁的人民。他又回忆起自己当时是怎样开始寻求生活的真谛,一心要在生活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可结果呢?就这么在惶惑中瞎冲瞎撞地过来了。热血沸腾的青春年华,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给消耗了。上帝啊,他想,我已经老了,我怎么会到这里来了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天使,望故乡 PDF格式下载



天使,望故乡,第一次买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书,书质量很好。


还没读,被厚度吓到了,还有最近不是很想读小说,所以就先把它供起来吧


今天终于盼到了这本书,传说中的沃尔夫,传说中的网格本,基本上是带着顶礼膜拜的心情来读的。希望这个系列的书能不断地出下去,成为当代的网格丛书!


很喜欢这篇小说,人物刻画很深刻.


这是一部关于作者的“自传”性质的回忆录,更多是给许多读者有一种似曾相识或是似曾经历的感觉。仿佛犹如一面镜子,从镜子中看到自己。仔细观察镜中的自己时,勾起无限回忆。


现有译本中最好的,范东升的比乔志高的好


很喜欢这位作家!!这个版本翻译得也很好!!


一直觉得这本书很不错,值得一读


喜欢这个版本,比想象中更漂亮。似乎是社会的嘈杂扰乱了所有人的心扉,包括出版业,所以书籍的封面越来越花哨,缺少内涵,缺少那种古典的、深厚的雅致。看过上译的版本后,选择了这本。


送给朋友的。她很喜欢


还没看 表面上看挺好的 很厚的一本


挺厚的一本,有的看了,应该是本好书


名家的就是不一样


只要书的质量好,我就给五星.


天使,望故乡 一个流浪到很多地方的人 也让我想起故乡 看翻译的就是没有英文原版的顺畅啊


怎么多年了,我们的故乡在哪?为了工作、爱情...还是搬家、移民,故乡模糊了


16开本的,很厚,很复古。这个版本是比较符合汉语阅读习惯的,但是沃尔夫的华丽文笔可能有点折损,上海译文那版很华丽,但是又有些不太流畅。认定再选啊、、、


挺厚的。。怕看不下去、、
是听人说这本好


如果有耐心可以读完


选了很久,读过之后,又增了几分喜欢。


还没看,应该不错,哈哈


坐在沙发上时而翻阅下,心情不错耶!


哎呀,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网格本?我不懂所谓的网格本好在哪里了。但是,书是不错的,封面是朴素的,稍微觉得有些旧的样子。


我还没看完,不过书的材质还是不错的,到货期虽说迟了一天,但书没损坏。


《天使,望故乡》几个版本的优劣,大家已有定评,由于买不到三联版的,而安徽文艺版又处心积虑地弄了个“仿网格本”,所以便“照顾”了他一下。
其实安徽文艺是个不错的出版社,推出的巴尔扎克、契柯夫的小说选集,挺有独到之处,不知这回为何非要“傍大款”,搞个“仿/伪/假/抄袭网格本”出来,摆明了有“勾引”读者的嫌疑。


说实话,这个书,翻译的真不尽人意,我看了20多页看不下去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因为在买这本书之前,已经读了刘积源翻译的《天使望故乡》,所以有机会对两本书的翻译进行比较,总体来说,这本书翻译得很不好,缺乏文学性,而且纸质也一般。其实这是本很好的小说的,个人建议找好的版本来读,另外译者的名字和序中的人名不符,请出版社校正一下,以免贻笑大方。


不知所云,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单纯的说某个人怎样怎样,没有用事件来刻画。而且时令都分不清,春天樱桃挂满枝,秋天樱桃挂满枝,难道百年前的美国一年四季樱桃都可以成熟?说意识流吧,还不是,就自己在那里喃喃自语,
很没意思的一本书


  这是本浪漫唯美的自传小说。
  
  花了两年时间看这本书,前面看了1/4后一直搁置,生词太多导致看得断断续续。近来猛觉得再不看这辈子也没机会读完了,为了逝去的青春,好歹硬头皮读下去。虽然磕磕绊绊,忽略了局部看不明白的地方,依然被作者触动。
  
  作者对人对物对景的描述手法细腻,情感丰富之极,情到深处,字字动人。有时炊烟袅袅,有时骤雨狂风,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雾气沉沉。明月当空照,清泉石上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看他的成长经历,关照读者自己的童年,有些事何其相像,随然千里之外相隔百年,依然似曾相识。这些关于故乡、家庭、朋友、爱情、学业、谋生、孤独、流放、病痛、死亡的故事谁不会经历过呢?在Ben去世的长长描述里,我边读边希望奇迹的诞生,但终究没有。今天又跟Google去Ashville逛了一下,四周的群山绵延,不知哪里是他长眠之地,不知哪里是他回望故乡的场所。那地图上的广场不知是不是他的时代的遗存,那个石头天使,是否还在他的故乡?
  
  石头树叶和家门,散落何方?


   托马斯·沃尔夫1938年去世,不晓得美国的版权保护是50年还是70年,反正在71年后,居然我们一下子要面对四个版本的《天使望故乡》—— 这还没算上1987年三联的乔志高版。
   到底哪个好?老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下面就比开头。
  
  第一章开头三段原文:
   A destiny that leads the English to the Dutch is strange enough; but one that leads from Epsom into Pennsylvnia, and thence into the hills that shut in Altamont over the proud coral cry of the cock, and the soft stone smile of an angel, is touched by that dark miracle of chance which makes new magic in a dusty world.
   Each of us is all the sums he has not counted: subtract us into nakedness and night again, and you shall see begin in Crete four thousand years ago the love that ended yesterday in Texas.
   The seed of our destruction will blossom in the desert, the alexin of our cure grows by a mountain rock, and our lives are haunted by a Georgia slattern, because a London cutpurse went unhung. Each moment is the fruit of forty thousand years. The minute-winning days, like flies, buzz home to death, and every moment is a window on all time.
  
  上海译文,王建开,陈庆勋版
   天意引领一位英国男人来到一位荷兰女人身边,这够奇特的了;然而,从埃普瑟姆到宾夕法尼亚州,又循着公鸡那伴着日出的高亢打鸣声及天使那柔和而坚毅的微笑进入环绕着阿尔塔蒙特的山区,这样的命运安排则起于一种阴郁的奇特机遇,这机遇在一片灰尘扑扑的地带产生出新的奇迹。
   我们每个单独的个体合成了难以计数的总和:假如把我们再倒回到赤身裸体、黑暗混沌的状态,你会看到昨日在得克萨斯州才结束的那场男欢女爱开始于四千年前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同一件事。
   导致我们毁灭的种子将会在沙漠里开出花朵,而拯救我们的抗生药物却生长在高山岩石旁;我们的人生受到佐治亚州一个懒妇的困扰,只因当初伦敦的一个扒手没有被处绞刑。每个时刻都是四万年的结果。一分一秒的时光都至关重要,它像嗡嗡叫着的苍蝇,走向死亡的归宿。每一时刻都是窥视整个时代的窗口。
  
  江苏人民,陈玉洪,雨凡版
   命运捉弄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荷兰人走在一起,这可以算是一件稀奇的事了,但是,要从英国的艾普逊说起,然后再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进而来到鸡鸣声声、洋溢着石雕天使微笑的偏僻之地——阿尔特蒙,这种事则是这个满是灰尘的世界上又一个难得的奇迹了。
   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无数难以捉摸的境遇:褪去自己的外衣,追溯人类的根源,你就能看到,在4000年前克利特岛上开始的恋爱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结束。
   毁灭人类的种子在沙漠上开出花来,救治人类心灵的仙草长在山间岩缝里,我们的生活因为一位从乔治亚州来的懒女人而饱受影响,只是因为伦敦的某小偷没有被绳之以法。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在每个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我们都像苍蝇一样嗡嗡地叫着飞向死亡,每一刻都是通向历史的一扇窗户。
  
  敦煌文艺,刘积源版
   命运使一个英国人和一个荷兰人走在一起,这是一件奇怪之事。但是,把一个人从英国的艾普逊带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进而带到鸡鸣声声、洋溢着石雕天使微笑的偏僻之地——阿尔特蒙,这种事则是这个满是灰尘的世界上一个新的奇迹了。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无数难以捉摸的境遇:褪去外衣,回到黑夜,你可能会看到,在四千年前克利特岛上开始的爱情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结束。
   我们毁灭的种子在沙漠上开出花来,救治心灵的仙草在山间岩缝里生长。我们的生活因一位来自乔治亚州的懒女人而饱受影响,因为伦敦的一个窃贼未被绳之以法。生活的每一刻皆是四万年历史的浓缩。每个争分夺秒的日子里,我们就像苍蝇嗡嗡地叫着飞向死亡,每一刻都是一扇通向历史的窗户。
  
  安徽文艺,范东升,许俊东版——没找到江西教育的山寨网格版,好在译者相同,就拿安徽文艺的来了
   能够使一个英国人后裔和一个荷兰人后裔走到一起,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但是,能把一个人从英国的艾普逊引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而且把他引到了阿特蒙腹地的山窝里,俯听雄鸡报晓,沐浴着石雕天使温和的微笑,这样的事就只能说是这尘世间又一个难得的奇迹了。
   我们每个人能有今天,都有他说不尽的各种渊源:剥去层层外表,再回到暗夜中去,我们就会看到,4千年前在克利特岛上开始的爱情故事,昨天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结束。
   毁灭人类的种子在沙漠上也会开出花来,救治人类的仙草在山间的岩石缝里照样生长;如果困扰我们一生的是一个乔治亚州的邋遢女人,那准是因为伦敦的一个窃贼没被绞死。现世的每一分钟都是4万年历史的结晶。日复一日,人们苍蝇般地飞向死亡,寻找归宿,这期间的每一片刻都是一座窥视整个历史的一扇窗户。
  
  最后,三联,乔志高版
   造化弄人,一个原籍英吉利、一个祖先荷兰,两人姻缘牵连,已经是够稀罕的事了;但是要从英国的艾普逊说起,一直讲到美国的宾夕凡尼亚州,再往南到山窝里一个叫阿尔泰蒙的地方,透过破晓的鸡鸣和石雕天使的浅笑,那才是这变幻莫测的尘世间一点小小的奇迹。
   我们每个人背后有数不尽的因果:把自己抽丝剥茧,将人类追根寻源,你就会发现四千年前在希腊克利特岛上开端的恋爱故事,昨天在德克萨斯州刚刚结束。
   毁灭人类的种子将在沙漠里开会,救药人类的仙草长在山野的岩石边;乔治亚州的一个邋遢女人纠缠了我们一生,只是因为当初伦敦一名小偷没有被处死。我们的每一时刻皆是四万年的结晶。日日夜夜、分秒必计,就像嗡嗡的苍蝇自生自灭。每个时刻是整个历史上的一扇窗户。
  
  
   翻译的事么,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列位看官自己看着办吧。不过,俺前些日子迫不及待的买了本上海译文版,现在肠子都要悔青了!
  
  以上节选来源说明:英文版来自amazon(深更半夜的,为看个原文俺还得现注册个账号,我容易嘛我),安徽文艺和三联版来自强大的读秀,不过都是俺照着原文一个字一个字敲进去的,或有错漏,责任在于10000号——大清早催缴话费的语音提示搅了俺的清梦;上海译文、江苏人民、敦煌文艺,CralC于博库——刚发现当当也有试读,都比卓越高强多了!
  


WOW,从此要小心。。。最近买世纪文库也出了次事故。。


说这么多推荐那个版啊?说一说


每个版本都各有优劣,可以参考这个帖子
http://www.stph.com.cn/my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ID=191161&q=1&r=94814
要是一定要挑一个的话,客观的说,大概还是江西教育的这个好一些。


谢了~找找去


我会考虑译文版。但如果能买到,我会买三联乔志高吧,乔志高啊。
公版真热闹。


这个帖子居然还有人看,那就再贴两段,随手翻出来的,17章的开头
上海译文版,216页:
尤金在利昂纳德的私立学校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四年时光。在利昂纳德的这些年如同金苹果般闪闪发亮。相形之下,“南方客栈”凄凉恐惧。甘特拖着他那庞大的躯体已走上痛苦和死亡的阴暗之路,越陷越深。他个人的生活孤独封闭,像是饥渴在撕咬着他的心,这一切都显得暗淡无光。
从利昂纳德那儿他学到的并不多——起初是发动一场单调的战役,去征战枯燥无用的拉丁文。首先,与语法规则进行粗略、死板而不动脑筋的搏斗。结果他被毫无必要的惊吓并迷惑住了,使他多年以后一直对句法心存不正常的厌恶,并对拉丁文赖以存在的基本法则抱着不近情理的偏见。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是学习恺撒式文风的简练、清晰和准确,亦即一种宏大的风格结构——简洁、骨架似的确凿无疑等。然而每天的那些不连贯的分割式讲解、枯燥的语法分析、用迂腐的套语进行生硬的翻译,这都败坏了他的兴致:
“在做了所有必须做的准备之后,且趁着目前的季节正是适合于经行作战的吉利之时,恺撒大帝开始着手按照战斗队形组织起他的军团。”
江西教育版,165页:
后来的4年光阴,尤金是在烈奥纳德的学校里度过的。比起“迪斯兰”客栈的寒碜,比起他父亲那样已经走着痛苦以至死亡的下坡路,比起他自己一生所尝过的孤独和禁闭的滋味,那几年在烈奥纳德学堂的时光灿烂的就像金黄的苹果。
从烈奥纳德身上他学到的并不多——只是在拉丁文枯燥无味的战场上循例动了一番干戈;先是跟难懂的文法规律交锋,结果是毫无必要并把他吓糊涂了,害的他多年后提起句法来还不由得厌恶,对这种语言构造的规范报着一种古怪的偏见。接着读了一年的凯撒,洗练的文字、瑰丽的风格——言简意赅,风骨雄健,不幸这么好的古文却被每天课堂里逐句讲解和语法分析弄得支离破碎,再加上做作而程式化的翻译,把课文弄得死气沉沉!
“万事俱备,开战正乃其时也,于是凯撒调兵遣将、誓师疆场。”


显然江西教育版比上海译文版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
至于江苏人民版……看看封底写的“辛克菜-刘易斯”,也就足够倒胃口了……封面封底出现错别字,出版的大忌呀……太不负责任了……


我投江西教育胜出。
还好在盛世情没看到此书任何一个版本,不然我回来也要悔断肠子。


坐观........


不排除炒作嫌疑


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明智的,我买的是江西教育的,一位我喜欢它的装帧效果,没有哗众取宠,很怀旧的设计,就像是一本旧旧的书一样,让人看着觉得很有人情味。


我的是上海译文的,想撞墙......


译文版真是太拗口了~~~


我也是江西教育的。。。


我喜欢安徽文艺的。


总觉得上海译文的版本有高考作文风范
看完一个活动才明白,原来上海译文的翻译是复旦的。。。


买的江西教育的,没看此贴之前还觉得这个翻译版本不好呢。有点地方明显读不通,错别字也有,但或者是编辑校对的问题。


的确是好帖,我一直犹豫该买那个版本。


去图书馆借的,上译跟江西的正好摆一块儿,对比了一下还是江西教育的好啊,其实我就对比了一句,The Englishman begot children--a daughter and four sons,上译是一个女儿四个儿子,江西是一个闺女四个小子,囧,多么有中国特色啊~


我想看乔版
俺当初也是个迫不及待买了译文,人都绕混了


为什么我就喜欢这种拗口的调调


现在又有了人民文学朱小凡版...


看到了,已经了无兴趣了。


有人读过人民文学社朱小凡翻译的没有?如何啊,据说是最全的未删节本,但不知道翻译如何。


其他的还有删节?


我在读朱小凡的不知道是否删节,但是我还是觉得江西的好点


……一石,一叶,一扇未曾找到的门;这石,这叶,这门。以及所有那些被遗忘的面庞。
赤条条地,我们被孤身放逐到这里。在母亲幽暗的子宫里,我们不认得她的面容;从他的血肉牢笼中,我们来到这个莫可名状、无法言传的人间牢笼。
我们之中,有谁了解他的兄弟?有谁洞察过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被囚禁终生?又有谁不是作为一个孤独的陌生人度过一生?
逝者已逝,在灼热的迷惘之中,失落,在暗淡灰烬的点点星火之中,就这样失落了!无语的追忆着,我们寻找那种伟大而被遗忘的语言,寻找那条通往天堂的遗失的小路,一石,一叶,一扇未曾找到的门。何处?何时?
失落啊,风声悲泣,幽灵,归来吧。
第一章
英国人与荷兰人能够聚到一起已属奇特。而从埃普索姆到宾夕法尼亚,再引向群山环抱的阿尔塔蒙,在此俯听雄鸡报晓,面对石雕天使温柔的笑容,这种命运的机缘遇合就看成尘世的又一奇迹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各种未知事件共同造成的结果:剥开表象,再次回到本真和黑暗之中,你就会看到,四千年前在克里特岛发端的爱情,昨天刚刚就结束于德克萨斯。
毁灭我们的种子将在沙漠中开花,救治我们的灵草正在山岩间生长,一个佐治亚的荡妇在我们生活里纠缠不休,却是因为一个伦敦的窃贼当年没有被绞死。每一个时刻都是四万年的结晶。所有的日子你追我赶,像群蝇一样,嗡嗡叫着奔向死亡的归宿,和每个时刻都是一扇窗户,面对着所有时代:
此时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刻:
一个名叫吉尔伯特•冈特的英国人于一八三七年乘坐帆船从布里斯托来到巴尔的摩。后来,他把姓氏改成了甘特(大概是为了顺应美国佬的口音).他先是以开酒馆为生,但是很快就把酒馆赚的钱全都喝了个净光。他向西流浪到宾夕法尼亚,靠着走乡串村与当地人斗鸡,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危险生活,动不动就在乡村监狱里被关上一夜在被赶出来,斗鸡死在斗场上,口袋里一文不名,有时候,神情满不在乎的脸上还带着农夫们老拳的痕迹。但是他每次都能逃脱,最后在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了荷兰人的聚居地。他被这块土地的富足打动了,于是就长住了下来。不出一年,他就娶了个有个大农场的粗壮、年轻的寡妇。他和其他荷兰人一样,都迷上了他那夸夸其谈和见识多广的架势,尤其是他模仿伟大的埃德蒙•基恩扮演哈姆雷特的样子。大家都说他本该当个演员的。
这个英国人有了孩子——一女四子——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好脾气地承受了老婆的不悦耳却不是公道呵斥。日子一年年过去,他那闪闪发亮的眼睛失去了光彩,眼皮松垂下来,因为痛风,这位高大的英国人走路时也不开步子了。一天早晨,他的妻子唠叨着赶他起床时,发现他已经中风死去了。他遗留下了五个子女、一笔住房抵押,还有就是——他拿奇特幽深、现在明亮直瞪的眼神中,有一样东西并未死去:一种强烈而朦胧的对漫游的渴望。
有了这份遗产,我们就此不提这个英国人,但说他这一性格的继承人,他的次子,一个叫奥利佛的孩子。这孩子曾经站在母亲农场旁的大路边,望着满身尘土的叛军列队走过,奔赴葛底斯堡;当他听到弗吉尼亚这个伟大的名字,他冷漠的眼神变得幽深起来;而战争结束那年,他只有十五岁的时候,也曾经走到巴尔的摩的大街上,在一家小店铺里看到很多光滑的花岗岩墓碑、雕刻的小羊和带翼的小天使,一位天使踮着冰冷纤弱的双脚,脸上带着温顺而呆滞的微笑——他的经历说起来就更长了。但是我知道,他冷漠空洞的眼神曾经变得幽深,泛起过一种朦胧而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以前也曾经在一个死者的眼中浮现过,并把命运从芬切奇街引向了费城。这个男孩望着手握石雕百合花茎的天使,心中荡起一股冷静而莫名的激情。她的一双大手上长长的手指握紧了。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用一把凿子精雕细刻。他想把内心里某种幽暗而莫可名状的东西通过雕刻冰冷的石头排解出来。他想雕一个天使的头。


朱小凡的开头


第二行看成应该是堪称啊~


我不是很懂英语,但勉强对第一段的句法结构分析了一下,作者几乎每句都用了从句,因此可以分析以上几种翻译,乔治高虽然翻译得有诗意,可是这老先生有点脱离文本,想当然的乱生造,因此,他翻译得再好也未免让人怀疑。另外,几个译本中第二句都翻译“从英国的艾普......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这句,明显添加词汇,原文根本没有英国和美国对应的词汇,翻译的人加的,因此,这种翻译有多大值得信任的呢?我还翻看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本,朱小凡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英国人与荷兰人能够聚到一起已属奇特。而从埃普索姆到宾夕法尼亚,再引向群山环抱的阿尔塔蒙,在此俯听雄鸡报晓,面对石雕天使温柔的笑容,这种命运的机缘遇合就看成尘世的又一奇迹了。
可以说,这段翻译是最符合原文且有通顺流畅的。单独针对这一段来说,只有上海译文版与这个版最好,但上海译文版的整体翻译滞涩,语言不通,句子冗长,用词不好。


我一直以为上海译文不错嗒,可是看到这一段,我头都晕了,这讲的是什么啊。


上海译文也有失手的时候


个人比较喜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译文的最啰嗦拗口。


有无中英文对照版的呢


感觉三联的比较文艺耶。


上译的前半部分翻译稍逊。但后半部分(另一人翻译)要好许多。总体读下来,还是可以一读的,还不至于很烂。
另外,美国的版权是延长到70年。见:http://www.cctv.com/lm/776/14/78277.html


我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朱小凡版本的。读了100多页。实在读不下去了。所以上来找找原因。一直在思考是不是,自己体会不了期中的韵味。总觉得没法读下去。


朱小凡译本不错啊。我觉得还可以。老实说,人教版那本《时间与河流》翻译得顶呱呱。那才是托马斯最牛逼的小说!


当东流。昨天我又读了那本书。。一直很不明白。。甘特回家那一段。对家乡的感觉描写。用了2页纸。尤金对味道的感触那一段。用了一页多的字写各种味道。。是很有心意。可是这样的文章。我真不会了。读下来都快忘了前面的情节了。。。


人教版那本《时间与河流》
————————
???人文版?


人文版。


哥手中有本朱小凡的,正在阅读中


看来楼主的分析,我果断放弃英文版了


 如果加上台湾宋碧云的那个译本,迄今为止《天使,望故乡》一共有六个中译本。翻译质量孰优孰劣,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中上海译文版和江苏人民版被评论最多,两本书的定价也一模一样,都是35元。敦煌文艺版是今年4月出的,影响不大。而江西教育版的《天使,望故乡》用的是安徽文艺的老译本,亮点在于重新启用了经典的“网格本”设计。


我读过乔版,比较来看,私以为是最好的译本。


看着对比 个人觉得 还是 乔志高的版本最好了


乔志高的版本最近要重出了,好像很多书友都觉得这版本最经典。


乔本有删节,未见得就最好,我对比了一些,乔翻译得很诗意,但未必传达最准确。


我读的是上海译文的,后来买了人民文学朱小凡的译本,因为其它译本所据英文原著多为删节版(第24章大段内容编辑认为与主题关系不大且可读性较差所以由三十几页删到一页),只有朱小凡译本是完整的。沃尔夫的小说的确有诗意,但译文首先还是应该保证准确。希望看到乔志高的译本。


乔志高的译本再版了。我更喜欢朱小凡的译本。


最近新出,先读乔志高译本。


说得极端一点儿,上海译文的小说新译本几乎都让人没法看


赞这么认真爱书的露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