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三明窑

叶文程 福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福建美术出版社  

作者:

叶文程  

页数:

159  

内容概要

  福建大面积的遗址堆积,主要是南朝至清的古窑址,遍布全省各地,青瓷、白瓷、黑瓷、彩瓷、青白瓷、青花瓷等釉色及器形基本涵盖了全国古窑址的品种,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因而窑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及研究、整理、出版等成为文物考古的重点之一。福州怀安南朝至唐窑、建阳将口唐窑和水吉芦花坪等唐宋窑、德化盖德宋窑及屈斗宫元窑和甲杯山明清窑、武夷山遇林亭宋窑、晋江磁灶南朝至宋元窑、南平茶洋宋窑、三明中村元窑、同安汀溪宋窑、平和南胜五寨明清窑、华安东溪明清至民国窑……等考古发掘结果,即可窥视福建古陶瓷、尤其是古外销陶瓷的生产盛况,共同构建了福建省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欧阳希君,祖籍湖南宁远。大学文化。擅书画,工篆刻,好研究古陶瓷。著有《异天诗书画印辑》、《桂林胜迹印谱》、《欧阳希君古陶瓷研究文集》、《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福清窑》(上下)等,曾主编《国际书法篆刻大观》、《中日美术通鉴》、《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学术文库》等大型画册及辞书数十种,计2000余万字。作品被中网翰园碑林等勒石刻碑,在国内外学术活动中多次获大奖。在《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文物》等报刊发表古陶瓷论文数十篇。曾任中国人才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北京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学术委员、联合国世界和平工作中国研究院文化委员会副主委等。曾兼桂林神漓印社社长、西南中国画院院长、福建武夷山书画院名誉院长、西藏陶瓷壁画研究所名誉所长、日本教育书道学连盟名誉顾问,日中书艺交道流协会顾问等。  叶文程,祖籍福建南安。1956年毕业于厦大历史系,1959年厦大考古学副博士研究生肄业。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福建陶瓷》(合著)、《陶瓷之光》(合著)、《东方的青花瓷器》(合译)、《闽台陶艺文化》(合著)、《建窑瓷鉴定与鉴赏》(合著)、《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合著)及近百篇论文。曾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和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副馆长、副教授。曾兼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曾主编《中国古陶瓷标本丛书》等。

书籍目录

窑址概况一、窑址概况二、窑炉主要遗址三、淘洗作坊区遗址(一)、淘洗池(二)、沉淀池(三)、捣炼池(四)、干燥池四、制坯作坊区遗址(一)、工棚基地(二)、窑神祭台五、主要出土遗物六、结语(一)、三明窑工艺流程及相关的文化内涵(二)、从鉴赏角度看三明窑古瓷产品1、枕类2、壶类3、炉类4、盒类5、灯类6、杯类7、酱釉器类器物图录三明窑器物图录

章节摘录

  (一)三明窑工艺流程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从考古调查采集的大量标本和已发掘出土文物的综合情况来看,初创该窑的工匠和几个时期持烧的工匠们在选择窑基地点、原料获取、产品运输、销售等都有较科学的规划。他们生产的动能是围绕市场需要和生产便利而进行的,其文化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制作和装烧办法,装饰手法等方面。同时还存在瓷生产的宗教问题、造型艺术、书法、绘画艺术,以及装饰题材中的民俗等问题。  从龙窑的单位产量和同时期整个窑场总产量的角度来分析,该窑初创时期就规模不小,10余万平方米、相对孤立的珠山,一周便设龙窑6条左右。而从现今遗存的废品堆积和遍地随意流散的各式匣钵、垫饼和龙窑容量等推断,宋代早期的中晚段,以各式碗占整条龙窑容量的80%,各式壶、碗、缸等占20%计算每条窑一次装烧量可达8000件左右。按一奎产品烧成需3天,每月烧制5~6窑,一条龙窑的年产量便在50万件左右。以废品率10%扣除,那么正品流入海内外市场也在40几万件左右。6条窑合计便是200多万件(套)。由此可见珠山窑场在北宋期间的生产规模是比较大的,它的市场占有率也有不可忽视的位置。如此多的产量与当时宋代推行系列经济生产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  南宋时,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珠山窑场又加大了盏类和中、小盘类等器物的生产,在大部分的器内外一改北宋中晚期的以釉优为主的作法,用刻划不同种类的花卉,装饰于器物之上,让使用者在使用的同时还能对这丰富的纹饰进行鉴赏。盏类器物的增加,说明南宋时饮茶习俗影响了瓷产品的生产。盏的造型大致都为直斜腹(有的微弧),小矮圈足,形制与我国各地同类产品基本一致。说明南宋茶文化、饮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其传播范围也较广泛,一定程度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三明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