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中国画年鉴2009-2010
2010-11
安徽美术出版社
许晓生 编
691
对于岭南的中国画来讲,“革新”的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域上,数百年来,岭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社会中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最前沿,无时不刻地处于碰撞、接受与包容的状态;历史上,自百年之前岭南先贤便以折中改良中国画为己任,经数代人不断传承,求新求变的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岭南国画家心中。自上世纪末以降,即我们所惯言的“当代”时态之中,岭南的中国画家们秉承了一贯的前瞻性视角,并展开了更多的关注点投入创作。艺术与生活、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被不断地解读、表达并推进。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解读“岭南”这一个词汇之时,亦逐渐不再拘泥于视觉样式,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发掘其内在的时代精神。先贤们折中中西、兼收并蓄的观念始终在驱动着艺术家们进行对革新的思考,使得岭南画坛得以持续地在当代中国美术格局中产生影响。岭南中国画的革新的确是在不断前进着的,而创作的成果亦是可喜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下,一个多元化的创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完善。然而,对于艺术的发展本身来讲,成果固然重要,过程亦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与记录他们创作的文献,是书写历史的两种并行的方式。《当代岭南中国画年鉴》迄今已经编辑出版两册。在今年的年鉴中,我们可以欣然发现这两年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编辑者,都有了更多新的因素。而这种姿态,便足以支撑我们继续前进。是为序。
《当代岭南·2009~2010中国画年鉴》在继承上一册大体框架的同时,新的年鉴里主编许晓生收集了各种类型的文字与图像,包括评论、访谈、画家心得、生活图片等等,并在最后以展览的方式与出版相结合,试图从各个角度来反映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成果。
序一
序二
图版
艺术家年表
岭南美术大事记
后记
插图:魏:这些淡墨也就构成了画面的气氛。我在看您的山水画的时候感觉就是“山林有神仙气”,是一种自在的感觉。陈:山水画没有气氛是不行的,那样会干巴巴。魏:有些人画山水追求气势,但是不耐看,时间久了就会生厌。您是如何看待这-类问题的?陈:要打动观众需要气氛,只是气势的东西一下就会被看透了,气氛是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就是在营造一种看不透的感觉。要有一种朦胧灵幻的感觉,引导观者进行思考。魏:陈老师的代表作《龙腾虎跃》、《巴山蜀水》,其中对于水的描绘很使我着迷,这种描绘的手法是从哪里过来的?水与山比,似乎更有灵气和生命力。陈:《龙腾虎跃》是我带学生到海丰写生,我看到学生在大堤上练兵,就有了初步的构思;而后我到了大连,正好有座山向大海里伸过去,我就想起之前的大堤很难表现得更充分,而大连的海岛给了我启发,远看很像堤,那么《龙腾虎跃》的构思就显得很成熟了。最初的时候我图方便,用西洋画法来画水,就是水有体面,没有考虑到用线。而后这张作品在广东省美展获得了一等奖,后来林杭生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要求我送幅画过去,对于这第一张用体面画的6尺的《龙腾虎跃》,自己虽然感觉不满意,但还是被广东美术馆收藏了。后来这张《龙腾虎跃》在广东美术馆展出了,我一看这个水就觉得不是味道,到底问题在哪里呢?于是就考虑怎样重画它。有一天我在看《毛主席诗词》,突然有一个词“白浪滔天”使我豁然开朗:在以前的理解中海就是蓝的,受此限制我画了蓝水,毛主席的诗词使我顿时振奋,不管了,我就尝试用传统的线来画水。所以画画的时候很容易受真实的束缚,跳不出去。毛主席“白浪滔天”的浪漫情怀使我非常佩服,所以就有了“大红袍”画册中的这幅作品。另外一张《巴山蜀水》,是我们到小三峡,当时水很浅,我们都下来把船往上推,我就觉得很漂亮,那个时候就考虑描绘水的形态,传统的线呈现出了表现优势。魏:这种描绘水的方法已经很少人使用了。在元、明、清以来,对于水一般就用留白的方式来处理。画这种水要有些结构的基础,《龙腾虎跃》的气氛也因为水而活起来,用体面来画就是两回事了。我知道南宋马远画了一系列的《水图》,日本的浮世绘好像也画水多一些,现在很少有人这样画水。
《当代岭南中国画年鉴2009-2010》是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