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桐城科举

方宁胜 安徽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作者:

方宁胜  

页数:

192  

内容概要

  明清时期的桐城,以成功的科举教育,作为助推桐城人文独领风骚的动力源,正是惜助科举制度中所包分的追求平等、鼓劢竞争的机制,桐城士人才能得以从偏处一隅的汪左小邑,走向鼓为广阔的社会舞台……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科举基座一、卓有成效的蒙养教育二、桐城书院教育述略三、县学与文庙四、考棚沧桑五、北京城中的桐城试馆第二章 科举盛况一、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二、充满艰难的科举之路三、桐城进士知多少四、戴名世:榜眼是这样练成的五、移民后裔--科举望族的主体构成六、科举人家继世长七、群体代称话人才第三章 科举与人生一、命运科场谁主沉浮二、身陷科场案的桐城人三、科举考官:行走在荣辱之间四、清初拒不应试的明末桐城遗民第四章 桐城文派作家与清代书院教育一、书院讲学与桐城文派的传承二、刘大櫆徽州讲学记三、姚鼐的书院讲学生涯四、姚莹殷殷书院情五、方宗诚枣强兴书院六、吴汝纶与莲池书院 第五章 后科举时代的桐城教育一、时代先声:桐城士人的科举观二、私塾景观留学热潮三、科举之废与桐城近代教育的兴起四、从科场战士到教苑园丁五、人才奋兴再领风骚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张若瀛,字印沙,号逸园。乾隆间以书馆誊录授主簿,借补热河巡检,曾当众杖责横肆道中的内监于文焕,声震一时。后任良乡知县,迁顺天府南路同知,以捕盗时不肯执行滥捕滥杀命令,被降职,以知县发往甘肃。两年后引疾归里,数年后复补直隶抚宁知县。不久归里,创建毓秀书院,自任山长,捐资课士,延贤讲学,专崇正学,培养俊秀之士。咸丰三年(1853)书院毁于兵事。培文书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县令高攀桂捐资,在明代桐阳书院旧址,建立培文书院,由教谕陈熊耳、训导张宗祯主持院事,邑诸生张志慎、王匡、钱仪等先后担任此职,岁月迁延,世事沧桑,书院废为庙宇,后又易为祭祀高攀桂之所。道光元年(1821),知县吕荣复以北门内后街官房,卖与邑人作培文书院,邑绅方世盘捐田租以资生童伙食费用。道光二年(1822),知县廖大闻买崇文洲以增书院经费。道光十九年(1839)邑绅张寅因书院经费不够充足,承买刘姓田产归入书院。至此,书院学田约300余亩,田种181.85石,额租1669.3石,契价共5000缗,丰年约收租稻400余石。尽管学田面积不少,但无奈田多瘠薄,岁不敷周。道光二十六年(1845),知县史丙荣改定崇文洲章程,以三年洲息除例支外,分作八股,以四股拨补培文书院经费。后邑绅叶瑛等经管有年,并自愿输钱300缗,马树华亦捐钱1000缗,将书院修缮一新,并增购火炉岗保倪庄田十三石七斗五升,额租75石作为书院经费。咸丰三年(1853),书院毁于战火。同治初年,经邑绅公议,就城内里仁庵遗存改造屋宇1所,大门31],厅堂、上房各5间,厨屋3间,恢复培文书院。同治四年(1865)五乡公议,于培文书院内扩建屋宇,建立考棚,书院犹存之。次年,知县李蔚曾捐廉为书院聘请山长。同治九年(1870),邑绅马起升等因书院岁入租息有限,课士维艰,禀请知县单光禄捐廉培养,代完书院钱粮。同治十年(1871),知县王国均复捐廉代完,每月会课如旧。清末废科举时停办。天城书院,位于县西双港铺梵天城,为明代社学故址(今安徽省天城中学校址)。嘉靖末年,当地绅士建阁于内,供奉文昌。明末,社学倾圮。清道光六年(1826),乡人议建书院,名士刘存庄、潘楫等热心奔走,广募租银,知县尹作翰慨然捐廉相助,天城书院由此建成。书院大门镌刻对联一副,日:“皖水桐山钟灵毓秀,春风化雨由义居仁”,传为刘稃庄所撰。另有“凤鸣高冈”碑刻一方,语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桐城科举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