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日的粮食
2003-1-1
江苏文艺出版社
刘恒
无
本书是一本小说作品集,书中主要讲述的故事内容是狗日的粮食、白涡、虚证、伏羲伏羲、教育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三X与一个作家 王干、作者主要著作目录。书中第一部分介绍的是本书的书名《狗日的粮食》,故事是日后人们记起杨天宽那天早晨离开洪水峪的样子,总找不到别的说法儿。他们只记住了一件事,不知道是不是顶重要的一件事。“他背了二百斤谷子”这没滋没味儿的话说了足有三十年。它显不出味道是因为那天早晨以后的日子味道太浓的缘故。杨天宽是趟着雾走的,步子很飘。他背着花篓,篓里竖着粮袋,鼓的。这些都陷入白国,人们疑心他背着空篓。但他前几日的确跟各家借过粮食,谷子的用处也吞吐着挑明了。他走得健就是因了这个……
刘恒, 本名刘冠军,1954年生,北京人。现任《北京文学》主编,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驻会一级作家,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曾从事过工农兵三业。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因发表风格独特的《狗日的粮食》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而引起文坛关注。此后,就发表了《白涡》、《虚证》、《伏羲伏羲》、《教育诗》、《黑的雪》、《逍遥颂》等中长篇小说,已有五卷本《刘恒自选集》问世。2004年在“北京文学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他的一些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伏羲伏羲》、《黑的雪》以及长篇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尤其后者令他颇为观众所关注。但从作品的质量上看,后者明显不如他以前的中短篇有力度。
1 狗日的粮食
2 白涡
3 虚证
4 伏羲伏羲
5 教育诗
6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7 三X与一个作家
8 作者主要著作目录
无
新写实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人始终无法逃脱人的自然性的制约。人首先必须是生物圈的动物,其次才是文化范围里的人。
至于这种风格为什么在中国出现,则基于六七十年代的饥饿体验,那是一种动物学的回归。也给当代知识分子以近观文明之脆弱的机会。
从根本上说,新写实主义揭示的仅仅是这样一个主题:人为了延续生命是该怎样毫无尊严地向自己的本能妥协。
刘恒在这里的描写不同于一般而言的审丑,毋宁说他描写的农村人的现实处境。这种丑是被“饥饿”这一简单的欲望支配的,从此就没有美,没有道德,没有自尊,没有善良······
为了一点狗日的粮食,人竟然可以淘出驴粪中未消化干净的玉米粒,也可以毫无遮拦地骂街,或者吞下一把苦杏仁儿结束生命。
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证明乌托邦的空想性,那就试着让一个人饿上三五天,他就一切都懂了。
所有的哲学道理归根结底只有朴实无华的一条,那就是:人要吃饭。
是的,人要吃饭,否则就得死。
如果你认为《菊豆》是《狗日的粮食》,那可能是你读书太多,弄混了《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
真相是这样的:张艺谋的电影《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
《狗日的粮食》讲的是“食”。《伏羲伏羲》讲的才是“性”。
如今杨天宽六十多岁了,仍旧慈眉善目,老娘们儿似的低声细气。{他一辈子没有逞过大男人的威风,也许试过一次,但只一次便要了老婆的命。}到承包的田里做活,时时要拐到坟地里去,小心拔土堆旁的杂草,他好悔!
孩子们可没有什么债务,他们几乎将母亲忘却了。认真回想一番,也无非更加肯定那是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二谷念高中时翻过一本医书,发现瘿袋即是“甲状腺肿大”之类,于是母亲就脖上吊着个肉球在他脑海里走。虽说只是一闪,也算有了一份想念,不能说是不孝的了。大谷、大豆、小豆们都有了孩儿,他们的孩儿是不耍苦杏核儿的,{可见有些事他们也还记着。 }
老辈儿人却爱讲瘿袋的故事。开头便是:“他背了二百斤谷子。”语调沉在“谷子”上,{意味着那不是土、不是石头、不是木柴,而是“谷子”是粮食,是过去代代人日后代代人谁也舍不下的、让他们死去活来的好玩意儿。}
{{曹杏花因它而来又为它而走了,却是深爱它们的。}}
“狗日的……粮食!”
{哪里是骂,分明是疼呢。是不是骂,骂个谁,得问在她坟上的天宽,老家伙心里或许明白。}
读了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我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瘿袋丢了粮证,便撒了癔症,吞了杏仁。倘若她丢了一个孩子,她会这样吗?说不定她的生活会更好一点,会的,一定会的!
很小的时候看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听着可贫的对白,只知道乐呵,乐过了也就完了,电视剧带给的消遣止步于此,而且也仅仅是一种消遣。听说过《菊豆》是张艺谋导的,看过一些片花只是觉得他们离我好遥远。
当我二十岁的时候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有些东西离我是那么的近,而曾经离我很近的东西,现在却又离我那么远。原来,这就是生活。
多么悲哀的事情。。。。。。
老谋子的菊豆其实就是根据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改变的,但是很多人是通过前者知道后者的,或者根本不知道的。(刘恒是不从这里受到刺激开始写脚本卖钱,成为冯小刚的御用)
类似的还有红高粱,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个文学青年,红高粱公演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我不知道那根筋犟上了,偏偏不去看。
其实当时就是无限崇拜文学,怕老谋子给拍砸了!
莫言是我认为可以冲击诺贝尔的作家,而且他一直在坚持纯粹的创作,我倒是希望他中断一下,然后再回来,这样可能好一点。
文学家有时候是需要受一些难的,再回来才好。
远的如司马迁、曹雪芹,现代来看,
迟子建的老公遇难后的文字就多了一种人世的沧桑,
贾平凹的肝炎、婚变对他的废都绝对有影响。
所以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私角度看,文学家们还是应该有点“恙”!
虽然当代文学作品不乏对于性的描写,刘恒还是因其小说对性心理和性行为的深入分析在众多作家中显得格外突出。在他的早期小说《伏羲伏羲》的篇末,刘恒借助“无关语录三则”明确的告诉了读者小说主题,他为“对一个名词的考证”而杜撰的三则语录恰恰将作者所关注的性分为三个主题,并不断在作者其他的小说中得以延续。
作者在第一则语录中杜撰出“胡梭巴道夫斯基”院士的语录,戏仿了一种学术气氛来表明自己对待性的态度,认为“它是源泉,流布欢乐与痛苦。它繁衍人类,它使人类为之困惑。在原始与现实的不朽根基上,它巍然撑起了一角。即便在它摇摇欲坠的时刻,人类仍旧无法怀疑它无处不在的有效性及其永恒的力度。”基于如此的信念,作者就将《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这样表现原始欲望和乡村生活的作品与《白涡》、《虚证》这样以现代城市为背景的作品通过性这一主题建立了联系。
在第二则杜撰的清代笔记中,作家试图证明性与粮食(物质)之间的关系。以“本儿本儿”命名谷物,立即将“饮食”与“男女”这两个命题相联系,摆在了桌面上。“本者,人之本也。又本者,通根,意即男根也!”作者似乎希望告诉我们,饮食和男女都是人之本,在很多情况下,前者又决定了后者。如在《狗日的粮食》中,杨天宽性生活的开始是源自二百斤谷子,他的性伴侣的死也是因为粮食。他的性经验始终与粮食纠缠,甚至成 为一种梦魇。在他的“最后一次”,作者写道:
“俩人在月亮底下办事,不紧不慢做得渐浓,瘿袋就开口了:‘明儿个吃啥?’
天宽楞住了。‘吃啥?’自己问自己,随后就闷闷地拎着裤子蹲下,好象一下子解了谜,在这一吃一做之间寻到了联系。”
于是,“无论月光把粗皮照得多么白细,他算彻底失去了兴趣了。”这是食欲压制了性欲。这种食欲对性欲的压制同样表现在现代题材的小说《白涡》里。周兆路研究员事业有成代表着一种“粮食”(物质)的富足,他对华乃倩的吸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点,而华乃倩的丈夫是学校的制图课老师,事业上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他性的无能,暗示了粮食(物质)的缺失对性的压抑。
在刘恒的小说中,男性或多或少都处于劣势,他们缺乏勇气,性格软弱,在女性面前处于被支配地位。在《狗日的粮食》中杨天宽初次面对瘿袋是犹疑的,“最后是女人在坡下小解,竟一蹲不起,让杨天宽扛到草棵子里呼天叫地地做了事”;当缺乏食物时,又是女人从骡粪中淘出玉米,从地里才来野菜,又顺手揉了嫩棒子和谷穗子,最后,连寻找食物的本事也由这家第二代女人小豆继承了。在《白涡》里,华乃倩先诱惑了周兆路,女人的放荡勇敢衬托出男人的虚伪怯懦;《虚证》中郭普云与赵昆的恋爱,从一开始便是女人采取了主动;《伏羲伏羲》这样老套的乱伦故事中,也是婶子菊豆先诱惑了天青。
在这些不同的故事中,总有一个男性性无能的角色,《白涡》里的林同生,《虚证》中的郭普云,《伏羲伏羲》中的杨金山,作者如此执着于描写性无能的形象,不由让人想到那个著名的电影三部曲《红》《白》《蓝》。刘恒对待男性是苛刻的,他仍然以传统的标准要求他们强壮,有力,勇敢,他以性无能隐喻了现代社会中男性特质的缺失,表达了他对现代男性的不满和绝望,即使在后期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他仍然通过对小人物张大民的描写保持了这种无奈感。
作者在第三则杜撰的学术作品中试图分析造成这种性无能的原因。在他的描述中,西方人以性为武器,冲破了宗教哲学的遏制与调和,成功的进行了劫掠,而东方的儒家理论则导致了性意识的退缩。在小说中,刘恒写到了几种导致性无能的因素。
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粮食”(也就是物质)。这种物质因素同时宽泛的包括容貌、金钱、地位、荣誉,在作者笔下,这些才是性真正的动力。短缺的粮食让杨天宽兴趣索然;猥琐的容貌让郭普云不自信,继而成为性的不自信者;卑微的地位让林同生无法引来女人的垂青,物质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总要先填饱肚子才能再谈别的事情。这一主题同样延伸至刘恒的后期作品《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物质总是无法逃避的主题。
另一种压制性欲的力量来自道德,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在道德的利刃下,周兆路也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性无能”,在欲望与道德规则之间挣扎;《伏羲伏羲》中天青与菊豆无论如何欲火难耐也只有在山洞中,在躲避了村人重重监视之后苟合;《虚证》将这种大众道德发展到了及至,成为了杀人的工具。
最后一种潜在力量是父权。刘恒很注意表现父权以及后代对父权的反抗。杨金山的性无能源自父权专制,杨天青的父权不被承认成为了杨金山的最好报复。
就这样,刘恒对人类原始欲望给予关注,在他笔下人已被异化,性不再是人的附属而成为了人的主宰。在小说中,他始终对性投入了极大热情,并且由此构成了他小说的鲜明主题。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萧红《生死场》
或者可以说乡村的生活状态更多地体现人的动物性吧。
我的奶奶在逃荒的时候,在“带我大爷走”和“带一口袋粮食走”之间差点就选了后者。孩子的重要性,就是吃饱了才能想的事,吃饱了之后请尽情地散发爱心,标榜他们是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没吃饱之前,他是什么?干吃好几年饭出都不了力的东西,死了又不是不能再生。
我觉她不会,,这样的女性一生为粮食而存在,就连死也不忘粮食,孩子对于她来说只是个任务和负担,,了不起再生吗
是 伏羲伏羲 吧
伏羲伏羲 才是电影 菊豆
知识太多,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