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丽嘉则拉

陈庆港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陈庆港  

页数:

1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穿过泸沽湖,再翻过十三座大山,在天边,在地平线下,有一个叫丽嘉则拉的地方。这里是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造物藏在世间的最后一方净土。
著名摄影记者陈庆港继《真相》之后,推出的又一本纪实摄影文集。
丽嘉则拉是一个村庄名,位于川滇边境上的一个古村落。“丽嘉则”,源自蒙古语 “丽热则”,家门口的意思。事实上,丽嘉则拉部落是从蒙古族迁徙到西南边境的一支,所以兼有蒙古族、藏族、摩梭族的特点。
被雪峰峡谷、原始森林环绕的丽嘉则拉,有纯净的天空,美丽的草原,遍地的野花,成群的牛羊,人们共同生活在母亲的屋檐下,男不必结婚,女不必出嫁,在母亲的大家庭里,没有争吵,没有暴力,没有仇恨,只会有爱,只会有关怀,大家互相帮助,人人彼此了解。
陈庆港历时数月,以镜头和文字,以原生态的方式,对世界上最后一个母系氏族村落进行完整的的记录。书中详实地记载下了村子里的家庭生活状态,男人、女人的情感联系方式,以及他们的生计、梦想、困惑。在陈庆港的镜头下,丽嘉则拉展现出从远古而来的幽远风貌,山、水、人、风物、传说、、宗教、神话、爱情、语言、文字,无不瑰丽奇特,隽永动人。
《丽嘉则拉》本书既是一份珍贵的社会学资料,也是一部高品位的文学与影像文本,而且是一种深度旅游导游文本。

作者简介

陈庆港,摄影记者,现居杭州  2005年《中国慰安妇》获第一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金奖。  2006年《秘密森林里的最后氏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大奖。  2007年《外省人》获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金奖。  2008年《拉萨刻石者》获

书籍目录

地平线下的秘密
扎西玛的故事
 拉姆和雪
 一千根松树盖的新房
 麻布裙和狗
 苏拉和马帮
 敲开扎西码房门的人
 二车卓玛和扎西杜基
 噶软家的铜锁
 益西尼马和冰糖
 乌鸦和经幡
地别家
走进丽嘉则拉
 古城和三个要去香格里拉的女孩
 温泉和拉楚卓玛家后面的十三座山
 九岁的公马和扎西罗布的新房
 扎西支码和她的情人们
 达巴和草
 蓝月谷
 扎西和“手里拿着盒子的汉人”
 噶姆和纳布卡
 皮匠和远去的丽嘉则拉
丽嘉则拉辞典

章节摘录

  扎西玛穿好了裙子。老屋里又恢复了宁静:没有一点杂音,只有拉姆轻轻的话语声在缓慢地向扎西玛交代应该要怎样去做一个女人,火塘里的木柴偶尔会发出啪啪声。扎西玛就知道拉姆这时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魔咒,它们全部刻在了她的心上,她永远也不能忘。老祖母过来为扎西玛佩戴上耳饰,银的圈上镶有玛瑙还有绿松石,老祖母说:“扎西玛啊,这是我的成人礼上妈妈送我的,今天老祖母就把它送你吧。”老祖母在扎西玛的成人礼过后的整整第一二百天,离开了人世。那天,当扎西玛赶着羊回了家来到火塘旁时。老祖母已经不能说话。拉姆告诉扎西玛说:老祖母已经去了。可扎西玛看见老祖母的眼睛还睁着。拉姆就又说“扎西玛,老祖母是在等你啊。你就她吧。”一扎西玛就握住了老祖母的手:老祖母啊老祖母啊。老祖母我放羊回来了啊。”这时,老祖母的眼睛慢慢闭上;这时,老祖母被扎西玛紧紧握住的手开始不再温软,开始一点点变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就像·部非常好的纪录电影,这些图片里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知道了那个神秘世界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不同,却又和我们密切相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 汉斯·道维勒  他的作品需要久久地凝视,慢慢地去承受。这里看不到瞬间,只看到重重凝结的时间,以及这其中人的情感,和他们正在经历的命运。  ——星空卫视  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国贫困家庭十余年的生活变迁,他用照片讲述了中国慰安妇六十年的血泪人生,他为中国首次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的至高金奖。2009年5月,陈庆港凭储作品轿获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突发新闻类一等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荣获这一殊荣。  ——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


编辑推荐

  穿过泸沽湖,翻过十三座大山,在天边,在地平线下,有一个叫丽嘉则拉的地方,丽嘉则拉,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造物藏在世间的最后一方净土。  《丽嘉则拉》,世界上最后一个母系氏族村落的完整实录。  《丽嘉则拉》一个摄影记者的人文关怀,一个渐行渐远的真实童话,一个正在消失的神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丽嘉则拉 PDF格式下载



陈庆港把一座村庄的命运上升到人类情感的高度。丽嘉则拉,就这样通过扎希玛的命运,或者准确地说,通过扎希玛一辈子与走婚男人的情感牵连而铺展开来。有一瞬间,它让人忘记了丽嘉则拉与我们之间千山万水的阻隔,忘记了人群、风俗、地区、民族心理的差异。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西南腹地丛林草原内,突然间就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而原本那些世俗的念头,比如,丽嘉则拉在什么地方,那是一个怎样的村庄?就在陈庆港略为伤感的叙述当中,似乎突然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看起来,丽嘉则拉,那实在不应该是对一个即将消逝的古村落的悲歌,而应该是,对人类所有关于生命繁衍与情欲爱意的深刻追寻。

尽管陈庆港的文字细腻,流畅,几乎会令所有专业的文字记者汗颜。可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摄影记者,陈庆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他对于现场接近于最大化的真实还原。在丽嘉则拉,扎西玛的一生的情感纠缠,取代了对于村庄风物民情等等的描述。甚至于,村庄被隐去了。路途隐去了。那些足以显露作者足迹的地方都被刻意隐去了。关于去往丽嘉则拉路途的险阻,他也只是几笔勾过,“上山骑马的是人,下山骑马的不是人。”而所有这些,原本可以满足读者所谓的猎奇心理,却被节省下来,把足够多的画面,给了丽嘉则拉的人们,或者说,给了丽嘉则拉的女人们,再或者说,他给了丽嘉则拉的一个平常的女人扎西玛。而扎西玛只是这个最后的母系氏族的众多女人其中的一个。男人若隐若现,村庄若隐若现。丽嘉则拉若隐若现。也许在这个村庄里,只有这样有血有肉的生活,只有这样一般有血有肉的爱情,才构成了丽嘉则拉。或者说,丽嘉则拉,原本就是虚无的,此刻却又是那样的真实。虽有千重山万重水的阻隔,却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触手可及。与爱情的丽嘉则拉相比,现实中尘俗的纷扰,倒现出了虚无缥缈的模样。

饶是如此,丽嘉则拉仍然让人忧伤。几千年的民风,是那样的脆弱。木椤房是那样的脆弱。火塘是那样的脆弱。唯有所谓的现代文明,是那样的强大。它显示出一副肆虐的模样。而承载文明的载体,有时只是一个电灯,一条公路,一个电视,就能让丽嘉则拉,或者更多类似于丽嘉则拉古村落呈现出摧枯拉朽的姿态。比如,村子里开起了接待游客的旅馆。再比如,曾经毫无忌讳的男女共浴,因为不“文明”,在几年之后,被水泥垒起的隔间精心分割开来。倒是面对这样的澡堂子,村里的老人反倒不适应。这究竟是文明的胜利,还是人类走向的不幸呢?
  
它有理由唤醒我们对于这样一个物化的世界的全部警觉。“锁”于是成了《丽嘉则拉》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意象,“在离铜锁被挂职到扎西玛腰上的那个夜晚几乎整整六十年后的一天下午,我曾仔细地看过这把锁……这是一把黄铜铸出来的“凹”形长条锁,锁面上刻满了奇异的花纹和各种符号,而我只读懂了上面的两个繁体汉字:“下关”。这两个字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刚刚走过的那条茶马古道,那条茶马古道的起点,想到了百年前在那条险象环生的山道上跋涉的马帮;甚至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还一直都会忍不住去想,当年的马帮在驮着沉重的盐巴、砖茶之后,为什么会带上这把锁……锁在丽嘉则拉,其实没有一点实际用途。”

可是,这个印象很快就改变了。这是作者第二次出现在丽嘉则拉。仅仅是短短几年之后。“扎西罗布领我来到了楼上,他打开了一个房间,指着里面的两张床说说,随便睡哪一张床,然后递给我一把锁……锁,在丽嘉则拉,终于有了它真正的用途。”

“该流去的东西你留不住,该留下的东西你带不去。”这是丽嘉则拉流传的一句古话。现在,它被用作了《丽嘉则拉》最重要的一句结语,作者没能像第一次那样如愿睡进阿帕家老木椤房里的经堂,没能睡在流传千年的火塘边。他被安排进了村里新建的旅馆里,他再也回不到曾经的丽嘉则拉。当辗转静谧的夜色之中,作者终于发现,锁现在是有着非常实际的用途的,“我握着手电,到处翻找着扎西罗布一开始递给我的那把锁。我不知道当时自己随手把它扔在了哪里。找出了锁,反着将门锁上……”

在这个初冬有些慵懒的阳光午后,躺在办公室里那张简易躺椅上。《丽嘉则拉》触动了我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种淡淡的忧伤,随着玻璃窗外的阳光跳荡着。我突然发觉,自己那一刻变得异常的失望。甚至是有一点儿愤怒。丽嘉则拉对于作者来说,只不过是两次踏足后面对消逝时浓淡不一的忧伤,“路通了,丽嘉则拉走了。”而对于此时的我来说,就像是找寻到精神家园内丢失已久的图景,却转眼间又被描绘者本人撕得粉碎。梦醒了,丽嘉则拉消失了。

可是,这一切,也许对比文本本身来说,并不显得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丽嘉则拉,就这样唤起了内心间沉潜已久自我苏醒的勇气与梦想。即便所有的东西都带走了,可扎西玛的爱情,或许仍然可以,比现代文明更加坚固。
  


很喜欢陈庆港的作品,《丽嘉则拉》一直想买,就等降价入手。


一直都对云南的小数名族很感兴趣,包括自己去云南旅游回来后还是想着下次继续去。书中分这个故事去描写摩梭族的生活。对旅游这方面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有一点野性的文字,能让你领略不同的人生。


书很好,陈庆港的纪实文章能直达人的心灵深处,简单朴实的记录,胜过浮夸的辞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