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青
200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白先勇
290
235000
无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从总体上看,白先勇的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8至1962年,为出国前的小说创作;第二阶段——1964至1965年,为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第三阶段——1965至1971年,为《台北人》小说集的创作期;第四阶段——1971至1977年,为长篇小说《孽子》的创作期;第五阶段——1979至今,为后期创作阶段。 本书主要收录了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小阳春、青春等二十一篇小说。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岁时,经医诊断患有肺结核,不能就学,因此他的童年时间多半独自度过。抗日战争时他与家人到过重庆,上海和南京,后来于1948年迁居香港,就读于喇沙书院。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
我们看菊花去闷雷月梦玉卿嫂小阳春青春那晚的月光上摩天楼去火岛之行谪仙记永远的尹雪艳一把青岁除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思旧赋梁父吟花桥荣记游园惊梦冬夜夜曲骨灰编后记
我们看菊花去 早上有点阴寒,从被窝里伸出手来觉得冰浸的;纱窗外朦朦胧胧,是一片暗灰色,乍看起来辰光还早得很,我打了一个翻身,刚想闭上眼睛养会儿神,爸爸已经来叫我了。他说姐姐的住院手续全部办妥,林大夫跟他约好了十点钟在台大医院见面,但是他临时有个会要开,恐怕赶不回来,所以叫我先送姐姐去,他随后把姐姐的衣服送去,爸爸临出门的时候对我再三嘱咐,叫我送姐姐去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我到姐姐房中时,妈一个人正在低着头替姐姐收拾衣服用具;她看见我走进来便问我道: “爸爸跟你讲过了吧?” “讲过了,妈。” 妈仍旧低下头继续收拾东西,我坐在床边没有说话,默默的看着她把姐姐的衣服一件一件从柜子里拿出来,然后叠得平平的放进姐姐的小皮箱中,房里很静,只有妈抖衣服的窸窣声。我偷偷的端详了妈的脸一下,她的脸色苍白,眼皮似乎还有些儿浮肿似的。妈一向就有失眠症,早上总是起不早的,可是今天天刚亮我就仿佛听到她在隔壁房里讲话了。 “妈,你今天起得那么早,这下子该有点累了,去歇歇好吧?”我看妈弯着腰的样子很疲倦,站起来想去代她叠衣服。妈朝我摆了摆手,仍然没有抬起头来;可是我却看见她手中拿着的那件红毛衣角上闪着两颗大大的泪珠。 “妈,你要不要再见姐姐一面?”我看妈快要收拾完毕时便问她道,妈的嘴皮动了几下想说什么话又吞了下去,过了半晌终于答道。 “好的,你去带你姐姐来吧。”可是我刚踏出房门,妈忽然制止我,“不——不——现在不要,我现在不能见她。” 我们院子里本来就寒伧,这十月天愈更萧条;几株扶桑枝条上东一个西一个尽挂着虫茧,有几朵花苞才伸头就给毛虫咬死了,紫浆都淌了出来,好像伤兵流的淤血。原来小径的两旁刚种了两排杜鹃,哪晓得上月一阵台风,全倒了——萎缩得如同发育不全的老姑娘,明年也未必能开花。姐姐坐在小径尽头的石头堆上,怀中抱着她那头胖猫咪,她的脸偎着猫咪的头,叽叽咕咕不知对猫咪讲些什么。当她看见我走过去的时候,瞪着眼睛向我凝视了一会儿,忽然咧开嘴笑得像个小孩似的: “嘻嘻,弟弟,我才和咪咪说,叫它乖些,我等一下给它弄条鱼吃,喔!弟弟,昨晚好冷,吓得我要死!我把咪咪放到被窝里面来了,被窝里好暖和的,地板冷,咪咪要冻坏,嘻嘻——嘻嘻——咪咪不听话,在被窝里乱舔我的脸,后来又溜了出来。你看,咪咪,你打喷嚏了吧?听话,噢!等一下我给你鱼吃——”姐姐在猫眯的鼻尖上吻了一下,猫咪耸了一耸毛,舒舒服服的打了一个呼噜。 姐姐的大衣钮子扣错了,身上东扯西拉的,显得愈更臃肿,身上的肉箍得一节一节挤了出来;袖子也没有扯好,里面的毛衣袖口伸出一半来。头上的发夹忘记取下来了,有两三个吊在耳根子后面,一讲话就甩呀甩的,头发也是乱蓬蓬一束一束绞缠在一起。 “弟弟,咪咪好刁的,昨晚没得鱼,它连饭都不要吃了,把我气得要死——”姐姐讲到这,猫咪呜呜的叫了两下,姐姐连忙吻它一下,好像生怕得罪它似的,“哦,哦,你不要怕,噢,我又没骂你,又没有打你,你乖我就不说你了,弟弟,你看,你看,咪眯好可怜巴巴的样子。” 三轮车已经在门外等了很久了,我心中一直盘算着如何使姐姐上车而不起疑心,我忽然想到新公园这两天有菊花展览,新公园在台大医院对面。 “菊花展览?呃——呃——想是想去,不过咪咪还没吃饭,我想我还是不去吧。” “不要紧,姐姐,我们一会就回来,回来给咪咪买两条鱼吃,好不好?” “真的?弟弟。”姐姐喜得抓住我的衣角笑起来,“你答应了的啵,弟弟,两条鱼!咪咪,你听到没有?”姐姐在猫咪的鼻尖上吻了好几下。 我帮姐姐把衣服头发整了一下,才挽着她上车,姐姐本来想把猫咪一块儿带走的,我坚持不肯,姐姐很难过的样子放下猫咪对我说: “不要这样嘛,弟弟,咪咪好可怜的,它没有我它要哭了的,你看,弟弟,它真的想哭了——咪咪,噢,我马上就回来,买鱼回来给你吃。” 车子走了,我看见妈站在大门背后,嘴上捂着一条手帕。 姐姐紧紧的挽着我,我握着姐姐胖胖的手臂,十分暖和,姐姐很久没有上街了,看见街上热闹的情形非常兴奋,睁大眼睛像个刚进城的小孩一般。 “弟弟,你记得以前我们在桂林上小学时也是坐三轮车去的。”姐姐对于小时候的事情记得最清楚。 “弟弟,你那时——呃,八岁吧?” “七岁,姐。” “哦,现在呢?” “十八了。” “喔!嘻嘻,弟弟,那时我们爱一道荡秋千,有一次,你跌了下来——” “把下巴跌肿了,是不是,姐?” “对啦!吓得我要死,你想哭——” “你叫我不要哭,你说男孩子哭不得的是吗?” “对啦!那时立立跟见见还在,他们也是两姐弟,噢。” “嗯。” “见见是给车压扁了,立立后来是怎么着——” “是生肺炎死的,姐。” “对啦,我哭了好久呢,后来我们帮他们在岩洞口挖了两个坟,还竖了碑的呢!从那时候起我再也不养狗了。” 姐姐想到立立与见见,脸上有点悲惨,沉默了一会,她又想到别的事情去了。 “弟弟,那时我们爱种南瓜,天天放学到别人家马棚里去偷马粪回来浇肥,噢,那一年我们的南瓜有一个好大好大,多少斤,弟?” “三十多斤呢,姐。” “喔,我记得,我们把那个大南瓜拿到乡下给奶奶时,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来,赏了我们好多山楂饼和荸荠呢,奶奶最爱叫我什么来着,弟弟,你还记得不?” 我怎么不记得?奶奶最爱叫姐姐“苹果妹”了,姐姐从小就长得周身浑圆,胖嘟嘟的两团腮红透了,两只眼睛活像小玩具的熊一样圆得俏皮,奶奶一看见她就揪住她的胖腮帮子吻个半天。 “哈哈,弟弟,‘一二三,一二三,左转弯来右转弯——’”姐姐高兴得忘了形,忽然大声唱起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爱唱的歌来了,这时三轮车夫回头很古怪的朝姐姐看了一眼,我知道他的想法,我的脸发热起来了。姐姐没有觉得,她仍旧天真得跟小时候一样,所不同的是她以前那张红得透熟的苹果脸现在已经变得蜡黄了,好像给虫蛀过一样,有点浮肿,一戳就要瘪了下去一样;眼睛也变了,凝滞无光,像死了四五天的金鱼眼。 “嘘!姐,别那么大声,人家要笑话你了。” “哦,哦,‘一二三——’,哈,弟弟,奶奶后来怎么着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没有看见她了,呃——”愈是后来的事情姐姐的记忆愈是模糊了。 “奇怪!弟,奶奶后来到底怎么了?” “奶奶不是老早过世了吗?姐。”这个问题她已经问过我好多次了。 “奶奶过世了?喔!什么时候过世的?我怎么不知道?” “那时你还在外国念书,姐。” 姐姐的脸色突然变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刺了她一下,眼睛里显得有点惶恐,嘴唇颠动了一会儿,嗫嚅说道: “弟——我怕,一个人在漆黑的宿舍里头,我溜了出来,后来——后来跌到沟里去,又给他们抓了回去,他们把我关到一个小房间里,说我是疯子,我说我不是疯子,他们不信,他们要关我,我怕极了,弟,我想你们得很,我没有办法,我只会哭——我天大要吵着回来,回家——我说家里不会关我的——”姐姐挽得我更紧了,好像非常依赖我似的。 我的脸又热了起来,手心有点发汗。 早上十点钟是台大医院最热闹的当儿,门口停满了三轮车,求诊的,出院的,进出不停,有的人头上裹了绷带,有的脚上缠着纱布,还有些什么也没有扎,却是愁眉苦脸,让别人搀着哼哼卿卿地扶进去。当车子停在医院门口时,姐姐悄悄的问我: “弟弟,我们不是去看菊花吗?来这里——”姐姐瞪着我,往医院里指了一指,我马上接着说道: “哦,是的,姐姐,我们先去看一位朋友马上就去看菊花,噢。” 姐姐点了一点头没有做声,挽着我走了进去。里面比外面暖多了,有点燠闷,一股冲鼻的气味刺得人不太舒服,像是消毒品的药味,又似乎是痰盂里发出来的腥臭;小孩打针的哭声,急诊室里的呻吟,以及走廊架床上阵阵的颤抖,营营嗡嗡,在这个博物院似的大建筑物里互相交织着,走廊及候诊室全排满了病人,一个挨着一个在等待自己的号码,有的低头看报,有的瞪着眼睛发怔,一有人走过跟前,大家就不约而同的扫上一眼。我挽着姐姐走过这些走廊时恨不得三步当两步跨过去,因为每一道目光扫过来时,我就得低一下头;可是姐姐的步子却愈来愈迟缓了,她没有说什么,我从她的眼神却看出了她心中渐生的恐惧。外科诊室外面病人特别多,把过道塞住了,要过去就得把人群挤开,正当我急急忙忙用手拨路时,姐姐忽然紧紧抓住我的手臂停了下来。 “弟弟,我想我们还是回去吧。” “为什么?姐。”我的心怦然一跳。 “弟,这个地方不好,这些人——呃,我要回去了。” 我连忙放低了声音温和的对姐姐说: “姐,你不是要去看菊花吗?我们去看看朋友然后马上就——” “不!我要回去了。”姐姐咬住下唇执拗的说,这种情形姐姐小时候有时也会发生的,那时我总迁就她,可是今天我却不能了。姐姐要往回走,我紧紧的挽着她不让她走。 “我要回去嘛!”姐姐忽然提高了声音,立刻所有的病人一齐朝我们看过来,几十道目光逼得我十分尴尬。 “姐——”我乞求的叫着她,姐姐不管,仍旧往回里挣扎,我愈用力拖住她,她愈挣得厉害,她胖胖的身躯左一扭右一扭,我几乎不能抓牢她了,走廊上的人全都围了过来,有几个人嘻嘻哈哈笑出了声音,有两个小孩跑到姐姐背后指指点点,我的脸如同烧铁烙下,突然热得有点发疼。 “姐姐——请你——姐——”姐姐猛一拉,我脚下没有站稳,整个人扑到她身上去了,即刻四周爆起了一阵哈哈,几乎就在同一刻,我急得不知怎的在姐姐的臂上狠劲捏了一把,姐姐痛苦的叫了一声“嗳哟!”就停止了挣扎,渐渐恢复了平静与温顺,可是她圆肿的脸上却扭曲得厉害。 “怎么啦,姐——”我嗫嚅的问她。 “弟——你把我捏痛了。”姐姐捞起袖子,圆圆的臂上露出了一块紫红的伤斑。 到林大夫的诊室要走很长一节路,约莫转三四个弯才看到一条与先前不同的过道,这条过道比较狭窄而且是往地下渐渐斜下去的,所以光线阴暗,大概很少人来这里面,地板上的积尘也较厚些,道口有一扇大铁栅,和监狱里的一样,地上全是一条条栏杆的阴影。守栅的人让我们进去以后马上又把栅架上了铁锁。我一面走一面装着十分轻松的样子,与姐姐谈些我们小时的趣事,她慢慢地又开心来了,后来她想起了家里的猫咪,还跟我说:“弟,你答应了的啵,我们看完菊花买两条鱼回去给咪咪吃,咪咪好可怜的,我怕它要哭了。”过道的尽头另外又有一道铁栅,铁栅的上面有块牌子,写着“神经科”三个大字,里面是一连串病房,林大夫的诊室就在铁栅门口。 林大夫见我们来了,很和蔼的跟我们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姐姐笑嘻嘻的说道:“弟弟要带我来看菊花。”一会儿姐姐背后来了两个护士,我知道这是我们分手的时候了,我挽着姐姐走向里面那扇铁栅,两个护士跟在我们后面,姐姐挽得我紧紧的,脸上露着一丝微笑——就如同我们小时候放学手挽着手回家那样,姐姐的微笑总是那么温柔的。走到铁栅门口时,两个护士便上来把姐姐接了过去,姐姐喃喃的叫了我一声“弟弟”还没来得及讲别的话,铁栅已经“克察”一声上了锁,把姐姐和我隔开了两边,姐姐这时才忽然明白了什么似的,马上转身一只手紧抓着铁栅,一只手伸出栏杆外想来挽我,同时还放声哭了起来。 “你说带我来看菊花的,怎么——弟——” 紫衣、飞仙、醉月,大白菊——唔,好香,我凑近那朵沾满了露水的大白菊猛吸了一口,一缕冷香,浸凉浸凉的,闻了心里头舒服多了,外面下雨了,新公园里的游人零零落落剩下了几个,我心中想:要是——要是姐姐此刻能够和我一道来看看这些碗大一朵的菊花,她不知该乐成什么样儿。我有点怕回去了——我怕姐姐的咪咪真的会哭起来。 内容简介 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作家阵营里,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已经成为、一支最为活跃的生力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整体创作进行系统性、理论化、深层次的研究。针对这一现状,本书通过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成长经历、创作特征以及内在精神走向的动态性考察,并借助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在大量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这一代作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记忆与代际特征,阐释了他们在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重要特点,也分析了他们所存在的种种局限与不足,全面展示了这一代作家的创作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同时,本书还从代际差别的角度,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简介 洪治纲1965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东至县。文学博士,一级作家,现为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万字,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徒》等个人专著8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新争议小说选》、《年度中国短篇小说选》等个人编著25部。曾获首届全国“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和《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兼任浙江师范大学余华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引论崛起的一代 一叙事内蕴:代际差别的精神向度 二叙事形态:代际差别的审美标尺 三文化记忆:代际差别的潜在根源 四崛起的一代 第一章 启蒙的缺席——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成长背景 一战栗的世界与狂欢的图景 二虚无的文化与放纵的心灵 三批判语境中的价值颠覆 四无根的启蒙 第二章 多元文化的迎纳与融会——一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艺术背景 一多元时代的文化参照 二走向本体的文学启蒙 三历史主体的突围与引鉴 第三章 历史背后的精神追问——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特点之一 一诗意:对抗历史的残酷 二窥探:解开历史的真相 三漫游:穿越历史的哀歌 四另一种承诺 第四章 个体至上的生命体验——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特点之二 一性别体验的迷恋性表达 二欲望本能的极致化演绎 三历史深处的主体性回归 四生命末日的理性化拷问 第五章 生存之痛与心灵之痛的双向演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特点之三 一幽暗人性的深度探寻 二心灵错位的尴尬与荒谬 三生存伦理的智性祛魅 四理想生命的执着寻求 五现实之外,寓言之中 六解构的踪迹 第六章 先锋叙事与话语整合——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特点之四 一先锋的挺进与开拓 二现代叙事的自由整合 三多重文本的有机融会 四语言:从个性到智性 第七章 民间化的焦灼与喧哗——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局限之一 一断裂:无法告别的喧哗 二市场与经典的双重焦虑 三被劫持的主体 第八章 叙事的褊狭与重复——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局限之二 一停滞的广度与深度 二单调与逼仄的叙事资源 三想象的慵懒与匮乏 余论承诺与抗争——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前景分析 一割不断的历史承诺 二穿越代际的迁徙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启蒙的缺席——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成长背景 毕飞宇曾说:“我们这一代人很有意思,我们在嗷嗷待哺的时候,迎来了‘文革’;我们接受‘知识’的时候,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们逐步建立世界观的时候,迎来了‘思想解放’;我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却又要面对世界观的破碎和重建;到了我们养家糊口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金钱尖利有力的牙齿;在我们最具创造力的时候,我们真正地迎来了世界,谢天谢地,中国已经加入WTO了,我突然觉得我们的身边有了许多人,我们安全了。我们这一代人有点累,世界变得太快,最大的累是不停地调整我们的世界观。但我们不饿(相对于我们的兄姐),我们不孤独(相对于我们‘独生’的弟妹)。我们丰富,我们多彩。这是注定的。”这是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可以说,出生于1964年的毕飞宇,其实道出了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所承受的极为特殊的文化经历——喧嚣,破碎,矛盾,变幻不定,难以适从。 如果我们换一种更为明确的说法,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成长经历还可以简述为:在童年时期,他们基本上是在“文革”动乱的狂欢化语境中度过的;进入小学阶段,他们基本上处于心灵的放纵和文化的虚无之中。而当他们真正地步人少年启蒙时期,又恰恰遇上了批判浪潮的频繁更迭,包括“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四人帮”、“清除精神污染”……在他们开始步人社会、成家立业之时,又适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社会转型,市场化的经济秩序迫使他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实利化,现实中的物质利益。世纪之交,他们由青年逐渐转向中年,信息时代开始以全新的文化面孔使他们陷入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之中。如果暂时撇开成年后的经历,仅就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正是中国极“左”思潮的意识形态化历史,导致了启蒙价值在他们的心中不断被颠覆、被篡改,从而使他们的成长和启蒙始终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 无疑,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成长背景。它构成了这一代人最为隐秘的内心经验,也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某种特殊的精神视角。因为“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不仅如此,“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因此即使不是直接表现,也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正因如此,在全面考察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的创作时,我们首先不能忽略的便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童年记忆。 一战栗的世界与狂欢的图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年代,也是被众多学者称之为“历史转折”的时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了波及整个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或“革命风暴”。 在西方,六十年代爆发了一系列席卷欧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抗议风潮。那些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丰裕、最富足的年轻人,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官僚社会和父权社会的礼法、成规与价值深感不满,并进而以各种激进的行动要求参与民主,高举反叛的大旗,甚至追求反价值的另类生活。他们一方面反对战争,反抗意识形态,频繁地举行游行或罢工;另一方面崇尚个性解放,冒充嬉皮士,乐于成为“垮掉的一代”。在那个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杀,南美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遇害,古巴出现导弹危机,苏联的赫鲁晓夫倒台,“布拉格之春”事件突发,法国则掀起了规模盛大的“五月风暴”……整个西方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并且难以调和的尖锐矛盾:“美国面临着越战问题;法国是因为阿尔及利亚和戴高乐而闹得不可开交;资本主义的没落;共产主义的兴起;毒品的影响;二次大战的后果,它在德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一代人;富裕程度的提高以及美国民权运动的启示录式的希望的幻灭而产生的沮丧情绪。”这些矛盾不仅集中在六十年代的青年身上爆发,而且对整个西方现代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后现代主义的消解策略开始大行其道。 在中国,则出现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被人们称为“浩劫”的政治运动中,年轻的一代自觉地扮演着“红卫兵”的崇高角色,满怀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革命激情,以“砸烂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积极地反对封、资、修,举行全国性的大串联,高唱毛主席的语录歌,甚至以捍卫革命的名义进行武斗;大量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而他们的父辈。则大多数进入“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甚至成为“牛鬼蛇神”遭受大大小小的批斗。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商店、宿舍,还是农村的院墙,到处都贴着红色的标语,中国仿佛成了红色的海洋。四川老作家马识途在《沧桑十年》里曾这样描述道:“街上的景象和我原来看到的简直是两个世界,开始出现在我眼前的是‘红海洋’。这就是在所有墙壁和门板上,都刷上红油漆,到处是红彤彤的,这样就造成了‘红色的世界’。然后在红色油漆上用黑色或黄色油漆写上《毛主席语录》上的毛主席的话。这些话都是毛主席的理想接班人林彪极力鼓吹的‘绝对真理’,一句可以顶万句用的。这样自然就能把全国变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了。”红色是那个年代最为炫目的色彩,也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精神隐喻。 与此同时,六十年代的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落后与贫困之中。经历了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以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六十年代初期虽然有所恢复,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美英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集体主义的体制弊端,整个中国社会的平民生活仍然困难重重,以至于不得不实行物质匮乏的配给制。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烟票……几乎所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都需要相应的票证才能购买。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就这样写道:“由于毛对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使得他个人的这一悲剧同时也成了国家的悲剧。……虽然其经济破坏程壤还没有达到长征时的艰难境地,虽然其死亡不如太平天国起义、中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本身的牺牲惨重,但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思想混乱、生灵涂炭的事实看,其结果的确是灾难性的。在这场运动中所产生的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冲突可能使它最终丧失了几十年的时间。”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如果说人生的最初几年对他们还没有太多的记忆,那么,历时十年的“文革”对于他们来说,则无疑构成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记忆。这是他们的童年,是他们最初的人生。不是他们选择了这段历史,而是历史无可避免地选择了他们。 在这个人生的初始阶段,世界首先带给他们的强烈感受,或许就是物质生活的贫乏。不错,这一代人基本上没有忍受过饥饿的折磨,但他们也不可能享受到物质上的丰裕。苏童曾经说过:“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个姐姐把肉丝让给两个弟弟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挑几筷子就没有了。”有一位叫“布衣依旧”的六十年代生人也曾经回忆道:“童年的晚饭,经常是两个蔬菜一个汤,米饭是洋籼米,也照样吃得心满意足。那个年代,看到红烧肉,眼睛是会发出凶残绿光的。吃洋籼米的年代,还常常需要在星期天排一上午的队,买到每月按人头配给的一点点大米,还经常是发黄的。大米买回来依然舍不得吃,要等到过年过节有客人来的时候才能享用。那样的大米,在孩子的眼睛里,依然是美味,不吃菜都可以满满吃掉一大碗饭。”格非也说:“我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基本上没有电灯,所以我记得用油灯的历史特别长。”出生于广西农村的东西更是艰苦,他说:“现在他把自己的身高归结于儿时艰难的生活,不要说喝牛奶,就是读到高三,他都没能吃上早餐。” 经济的拮据,物资的贫乏,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苦,还有简朴到近乎落寞的现实记忆。在《最初的岁月》中,余华曾经这样描述他的童年—— 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我父母所在的医院被一条河隔成了两半,住院部在河的南岸,门诊部和食堂在北岸,一座很窄的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有五六个人同时在上面走,木桥就会摇晃,而且桥面是用木板铺成的,中间有很大的缝隙,我的一只脚掉下去是不会有困难,下面的河水使我很害怕。 …… 书摘与插图
无
听过白先勇,白崇禧的儿子,没读过他的书,看了觉得相见很晚啊,文字细腻漂亮得不得了,真是奇才。特别是看了那篇《月梦》,怎么可以把男人之间的感情描绘得那么入木三分,难道是……百度了一下果真是的。
一直喜欢这类小说,文学的作品,已买了好几册了
一路喜欢这类小说,文学的作品,已买了好几册了
收集白先永的作品,不错。
本来是为了看白老师的话剧,特意买书来预习下的.<永远的尹雪艳>,写的非常有上海特色.拿到书的时候,其实被封面的画面吸引住了,非常唯美的一古代女子,很是喜欢.
封面脏了。。。。。
书不错,内容和书本身都不错。
白先生的散文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很失望,在当当网上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二手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