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高考作文最新绝妙素材集锦与运用技巧

明学圣 江苏文艺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江苏文艺  

作者:

明学圣  

页数:

239  

字数:

80000  

内容概要

这套丛书的特点在于:  第一,题目少而精。当然,任何技能的养成,都需要多次反复的操练,就像做体操一样。但是,在保证一定训练量的情况下,应该讲究训练的质,而不是无限制地加大“运动量”。那种简单机械的、重复的操练是有害的。因此,本套丛书力求保证题目的质量,以一当十。有人把这类题称之为经典题,或者叫母题,都是取其以一当十的意思。只要把握了一道题,就等于把握了一类题。  第二,更贴进学生实际和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这套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从学生角度着眼,并在体例设计上做了很多创新,增加了对解题过程的描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以此修正自己的思路,最终形成.己良好的解题方法。  第三,更注重方法性和实用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套丛书对各类考点和命题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力求讲清解题的规律性j并针对性的提供了多种应对方法,再结合经典例题和范文的榜样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既指导迎考又指导复习。这套丛书把近五年来中考、高考的考点与题型,一一加以了梳理与归纳,应该说对整个初中、高中语文的覆盖面是相当广泛的。使用这套丛书,毫无疑问可以迎考,而且也是对初中、高中语文学习的一次检测和总复习。

作者简介

  喻旭初,中学特级教师,一线任教40余年,对中学教育现状有切身体会和深入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 最近五年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和趋势  高考回望  200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200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200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200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情分析  特点和趋势 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技法解说  备考策略  真题再现  2009年江苏卷  2009年福建卷  2008年全国卷I  2007年海南、宁夏卷  2007年江西卷  知识网络  最近五年高考考查实词一览表  高考高频实词用法整理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高中阶段常见的偏义复词  高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表官职升降的词语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一 第三节 理解常见文言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法解说  备考策略  真题再现  2009年天津卷  2009年江西卷  2008年山东卷  2008年天津卷  2006年四川卷  知识网络  最近五年高考考查虚词一览表  考纲规定的15个常用虚词用法整理 第四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技法解说  备考策略  真题再现  2009年浙江卷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附录一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及译文附录二 古代诗歌鉴赏参考答案及赏析

章节摘录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可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考纲列举了15个常用虚词,是高考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凭空历数哪个虚词具有哪些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却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文言文中,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被看做虚词。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从功能上看,虚词有的能充当状语、补语(如介词),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有标志功能(如宾语前置的标志)。近几年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考查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与用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当然,翻译题也涉及虚词的理解。应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还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掌握一些推断方法。  1.界定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实、虚两种用法。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不少身兼虚、实二类。如“之”“以”“若”“为”等。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虚词时必须树立语境意识,习惯把虚词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理解。首先要确定它们的实虚性,实虚确定了,用法和意义也就明确了。这当中尤其是一些多义虚词更要引起注意。考试时,如果能够确定其中一个选项中加点词的虚实,那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两者用法的不同了。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两个“若”虽然都位于句首,但用法却不一样。前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属实词;后者是表假设的连词,“如果,假如”,属虚词。  2.检验语境。  判断虚词用法同样不能脱离语境。因为虚词用法非常灵活,意义又比较虚化,所以一旦脱离语境,无法判断它准确的用法。比如作为连词的“而”,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要准确把握它到底在句中表示什么关系,必须对“而”前后的内容做仔细的分析。这个方法适合用法丰富的虚词,如“而”以”“乃”等。在“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乃”就有很多义项,如“于是,就”才“竟然”“你”等,且这些义项带入到句中从语法角度似乎还都讲得通,但联系语境就不一样了。“屈平被罢免了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所以此处“乃”应该解释为“于是,就”,表顺承。  ……


编辑推荐

  《高考作文与阅读满分攻略:最新五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经典与满分攻略(修订版)》由30多位一线名师倾力打造,最新5年全国90多幅试卷考情分析,24类常见考点剖析,60种备考策略,200套真题演练,高考新材料作文临考突破与应试技巧,最新五年高考古诗文阅读经典与满分攻略,最新五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经典与满分攻略,高考作文最新绝妙素材集锦与阅读技巧,最新五年高考满分作文经典与应试技巧。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高考作文最新绝妙素材集锦与运用技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