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南京安魂曲

(美)哈金 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0-10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

(美)哈金  

页数:

312  

字数:

200000  

译者:

季思聪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的安魂曲   我只用一个夜晚就读完了哈金的新作《南京安魂曲》,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还有白天才能减弱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伤痛。我知道时间可以修改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文学就是这样历久弥新。当我在多年之后找回这些感受时,伤痛可能已经成为隐隐作痛——那种来自记忆深处的疼痛。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记忆的隐隐作痛却会旷日持久。  我想,哈金在写作《南京安魂曲》时,可能一直沉溺在记忆的隐隐作痛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没有注意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带给读者的阅读冲击却是如此强烈。我相信这些强烈的冲击将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风平浪静,读者在此后的岁月里回味《南京安魂曲》时,就会与作者一起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  这正是哈金想要表达的,让我们面对历史的创伤,在追思和慰灵的小路上无声地行走。在这个意义上说,哈金写下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也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安魂曲。  哈金早已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了。他出生于辽宁,在“文革”中长大,当过兵,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北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美国,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出国留学生。这一代留学生拿着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糊口,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回国内。哈金可能更加艰苦,因为他学习打工之余还要写作,而且是用英语写作。他对待写作精益求精,一部小说会修改40多次,这部《南京安魂曲》也修改了这么多次。  我拿到这部书稿时,《南京安魂曲》的书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我心想,哈金又在啃别人啃不动的题材了。  虽然我已经熟悉他的写作,虽然我在他此前的小说里已经领略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我仍然满怀敬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 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在这简单的词汇和数字的背后,有着巨浪滔天似的鲜血和泪水,多少凄惨哀号,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在毁灭、耻辱、痛苦和恐惧里沉浮,仿佛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那样数不胜数,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悲剧。要将如此宏大而又惨烈的悲剧叙述出来,是一次艰巨的写作。而且对于文学来说,光有宏大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叙述出这样的场景里那些个体的纷繁复杂。哈金一如既往的出色,他在看似庞杂无序的事件和人物里,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清晰的叙述之路,同时又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  《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金陵女子学院是哈金叙述的重点。一所美国人办的学校,在南京被日军攻陷之后成为难民救济所。成千上万的妇女儿童和少数成年男子在这里开始了噩梦般的经历,日军在南京城的强奸杀戮也在这里展开,而中国难民之间的友情和猜忌、互助和冲突也同时展开。这就是哈金,他的故事总是在单纯里展现出复杂。《南京安魂曲》有着惨不忍睹的情景,也有温暖感人的细节;有友爱、信任和正义之举,也有自私、中伤和嫉妒之情…… 在巨大的悲剧面前,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丑陋都在不断放大,有时候会在同一个人身上放大。  这部作品的宏大远远超出它所拥有的篇幅,想要在此作出简要的介绍是不可能的,也许可以简要地介绍一下作品中的人物,那也是捉襟见肘的工作。  明妮·魏特林,作为战时金陵女子学院的临时负责人,是故事的主角。这是一位无私的女性,她勇敢而执着,竭尽全力与日军抗争,努力保护所有的难民,可是最后却遭受了妒忌和诽谤。故事的讲述者安玲,她的儿子战前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位善良的日本女子,战争期间被迫入伍来到中国,作为日军战地医院的医生,这位反战的正直青年最后被游击队以汉奸罪处死。安玲在战后出席东京审判时与自己的日本儿媳和孙子相见不敢相认的情景令人感伤。  而感伤之后是感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冷酷,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是人和人之间制造出来的。  余华 2011年8月26日

内容概要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
金陵女子学院成为国际安全区内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营,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临危受命、进行了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南京安魂曲》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文章中的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得以真实而全景地再现。

作者简介

哈金(Ha Jin)
美籍华裔双语作家。1956年生于中国东北,14岁参军,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于山东大学取得美国文学硕士学位,并于1986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英语系教授,主要教授创意写作、移民文学和诗歌学方面的课程。其主要作品《等待》和《战争垃圾》等,在美国主流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和广泛好评,曾两度入围普利策小说奖,并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奖项。哈金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
【哈金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池塘》(In the Pond,1998)   
《等待》(Waiting,1999)   
《疯狂》(The Crazed,2002)   
《战争垃圾》(War Trash,2004)
《自由生活》(A Free Life,2007)
《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2011)
短篇小说集:
《词海》(Ocean of Words,1996) 
《在红旗下》(Under the Red Flag,1997)  
《新郎》(The Bridegroom,2000)   
《落地》(A Good Fall,2009)
诗歌:
《沉默的间歇》(Between Silences,1990)   
《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1996)   
《残骸》(Wreckage,2001)

书籍目录

第一部 首都沦陷
第二部 慈悲女神
第三部 诸种疯狂
第四部 此恨绵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首都沦陷  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饭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他说:“那天下午,魏特林院长要我把进咱们难民营随便逮人的情况报告给拉贝先生,我就去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到那儿时,被两个日本兵拦住,一个用刺刀对着我的肚子,另一个把枪戳在我的背上。他们把我的红十字袖章扯下来,朝我脸上打了好几拳。然后他们把我押到了白云寺。庙里边有个池塘,水里有不少鲤鱼和鲈鱼。和尚们早都跑光了,就剩两个老的,已经被他们打死,尸首给扔在厕所里。日本兵想捉鱼,可又没有网。有个当官的朝池塘里把手枪子弹打光了,也没打中一条鱼。另一个往水里扔了几颗手榴弹,轰隆隆一阵巨响之后,鲈鱼、鲤鱼都被震昏了,肚皮朝上地漂在水面上。日本鬼子用刺刀戳着我们四个中国人,命令我们脱掉衣服下水,把鱼都捞上来。我不会游泳,怕得要命,也只好跳进池塘去。那水冰冷刺骨,幸好只有齐腰深。我们把所有半死的鱼都捞上岸,日本兵用枪托砸鱼头,把鱼打死,拿麻绳穿了鳃,串成串儿,系在扁担上,让我们给抬到他们兵营去。那些鱼都很大,每条至少十二三斤。  “日本兵晚饭吃炸鱼,可什么也不给我们吃。不仅不给吃的,还让我们赤手去捡他们骑兵留下的马粪。天快黑时,他们又把我们押到一个弹药库去装卡车。加上已经在那边的,我们共有十一个中国人在给他们干活,负责把子弹箱都搬上卡车。装完之后,他们又要我和另外三个人跟车去下关。那一带那么多房子都被烧了,看得怕人,很多房子的火还在烧着,火苗子劈里啪啦,烧得呼呼响。一路上的电线杆子都起火了,就像一根根大火把似的。没毁的只剩下扬子旅馆和一座教堂了。卡车在一个小斜坡停下,我们又从车上往下卸弹箱。岸边不远处集中了好大一群人,上千都不止,里边有中国士兵,也混着很多老百姓,还有女人和孩子。有几个人在人群里举着白旗,旁边一棵树上悬挂着一条白单子。离人群不远的路堤上,停着三辆坦克,坦克上的炮塔就像倒扣的大盆子,炮口都对着人群。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一些日本兵围着插在地上的一面战旗坐成一圈,从一个用稻草席子裹着的大桶往外舀出米酒喝着。一个当官的走过来,大吼了几声命令,可是机关枪旁边那些当兵的,你看我我看你,都没行动。那当官的发火了,一把拔出刀来,用刀背猛剁一个当兵的,啪,啪,啪!然后,他的眼光又落在我们几个蹲在旁边的中国苦力身上。他把刀一举,发出一声狂吼,冲着我们当中最高的一个扑过来,一刀劈掉了他的脑袋,两股子鲜血喷向空中足有三尺高,那人一声都没来得及哼出来就倒了下去。我们全都跪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他饶命。我吓得尿了裤子。  “机关枪旁边的士兵先是目瞪口呆,接着一挺机关枪先开了枪,然后是另外两挺。其他地方的机关枪,紧跟着也都响了起来,坦克也跟着开了火。人群炸了窝,连喊带窜,可是挤得太密,每一颗子弹都能射穿好几个人。不到十分钟,他们就全倒下了。一群士兵跑过去,看见没有断气的就用刺刀刺死。我吓坏了,止不住地发抖和叫喊。旁边一个工友一把抓住我的头发狠命一摇,说,‘不要出声!别把他们引过来。’我才住了声。  “我们跟着卡车回来,给日本兵搬运他们的‘战利品’,主要是家具。他们并不是什么都留,很多东西都被扔进他们营部前的火堆里。火堆上,插在钢条上烤着的有猪有羊,还有分成一块块的水牛,火上还烧着几个滚开着的大锅,到处飘着烤肉的味道。那天夜里,他们把我们锁在一间屋子里,给了每人一个饭团和一杯水。后来两天,他们把我们押到中央大学那一带,还是给他们搬运“战利品”。他们把每一处房子里值钱的东西抢光之后,就一把火把房子点着烧掉。有个日本兵还带着撬开保险箱的工具,不过他们一般不用工具,就在保险箱底部铁皮比较薄的地方安颗手榴弹把它炸开。他们很喜欢手表和珠宝,所以专找那些东西。有个很年轻的家伙还抢来一部婴儿车。我弄不明白他要那个干什么用,他年纪轻轻不像有孩子的。  “后来,他们带了我们六个人出了城,向东到了句容,我们在那边干了一天,运炮弹和弹壳。到了晚上,他们把我们几个放了,说我们可以回家了。我们已经快累垮了,摸黑往回赶,也走不快,第一天夜里只走了三十里。一路上,所有的水塘,所有的小河里都有死尸,人的尸首,动物的尸首,水都变了颜色。渴极了的时候,我们只好喝那些臭水。天哪,我到现在还忘不了那些腐烂尸体的恶臭。有的尸体,可能是因为他们身体里有气膨胀,眼球都暴出眼眶好远。我们还看见一个女人的尸体,一只脚没有了,黑色的血水还从伤口往外渗着,另一只脚上穿着小小的花鞋——是个小脚。好些女人下半身光着,日本鬼子强奸完又把她们刺死了。每次经过一堆尸体,我的腿就抖得不听使唤。  “我们不断地被日本兵拦住。幸好,放了我们的那个当官的给我们写了张字条,所以一路上那些哨兵没有把我们逮起来,放我们回到了南京。有个同伴,拉肚子拉得脱了水,再也走不动了,我们什么办法也没有,只能把他留在路边,他现在一定没命了。离他不远的地方我们看见一个小孩子,也就两三岁,坐在废弃的汽车站旁边,饿得哇哇大哭。我给了他一块饼,可他还没来得及吃,走过来四个日本兵,用皮靴在他身上踢来踢去。有一个鬼子掏出家伙来,对着孩子嘴里撒尿,听那孩子哭声越来越大,那几个鬼子却哈哈大笑。我们不敢再待着看下去,赶快走开了。我想另外三个鬼子也会往那孩子嘴里撒尿的。他们不杀他就是他的运气了。  “天哪,人命突然之间就变得不值钱了,死尸到处都是,有些尸体的肚子被切开,肠子都流了出来,有的被汽油烧得半焦。鬼子杀了那么多人,把小河、池塘、水井都弄脏了,连他们自己也找不到干净的水喝了。就连他们吃的米饭都发红了,因为都是用带血的水煮的。有个日本伙夫给了我们几碗米饭,我吃完以后,好几个钟头满嘴都是血腥味儿。说老实话,我根本没想到还能活着回来,还能再见到你们。到现在,半夜里我的心还乱跳呢。”  一边听本顺讲,我一边把他说的都记了下来。  ……


编辑推荐

  《南京安魂曲》是一部震撼灵魂的史诗作品,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三年沥血之作,余华连夜看完再也放不下的伟大小说。 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助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的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是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南京安魂曲 PDF格式下载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 金陵女子学院成为国际安全区内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营,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临危受命、进行了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南京安魂曲》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文章中的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得以真实而全景地再现。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
金陵女子学院成为国际安全区内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营,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临危受命、进行了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南京安魂曲》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文章中的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得以真实而全景地再现。


在哈金最新的小说《南京安魂曲》中,他的描述如同他亲身经历一般,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的人生纷至沓来。“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餐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
  
  我们不知道本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故事讲这么久,为什么他的故事让他及观众那么的压抑。当他开始叙述时,我们一下子就陷入日军侵占民国首府南京的恐慌中。1937年12月,在一次为美国雇主做事的时候本被抓了,并被逼为一帮日本人做苦力,当时本还只是个10几岁的孩子。这帮日军士兵在这个城市肆意杀伤抢劫,而本在惊恐中目睹了日本军队的暴行。
  陡然间,这小说把我们带回到了一个月前,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南京政府在仓促准备中撤离到重庆。来不及撤离的百姓被安置在一片匆忙建立的安全区。蒋夫人的钢琴被装上了卡车,运往在金陵女子学院保管,这个学院就是哈金小说的中心。
  《南京安魂曲》是一部小说,但大部分情节来自史实 ,并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真实存在并且亲历了这场灾难。叙述人安玲,一个中国的中年妇女,明妮•魏特林的助理,可能是哈金虚构出来的,但明妮•魏特林是有史实记载的真实人物,她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的美国传教士,金陵女子学院院长,在激发哈金描写这个悲惨的城市的灵感来源之一的张纯如畅销书《南京大屠杀》中也有她的影子。
  当南京沦陷,蒋介石弃城逃亡的时候,一群西方人却选择了坚守。大部分留下来的美国人都是传教士,其中就有大义凛然的明妮•魏特林。他们推举了约翰•拉贝为主席,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商务代表,纳粹党党员,他竭尽全力建立了安全区,在南京沦陷后,成为了难民救济所。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人间地狱,苦难的同胞才有了一个暂时栖身的庇护之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才得以揭露。
  作为一个作家,哈金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叙述《南京安魂曲》。哈金叙述的重点,金陵女子学院,位于市中心。这个学院本身就成了一个符号,学院初建者的设想是让其成为学习知识的高等学府,人们热爱的生活,学院里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被这场战争摧毁。 这里有人性的光辉,也有近乎地狱般的无尽杀戮。
  一开始,触目惊心的场景就纷至沓来,10000难民涌向只能容纳2500人的金陵学院。它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也是非常脆弱的:中国人被日军士兵拖出去杀害,即使学院本身也成了鬼子发泄兽欲的地方。虽然一直笼罩在日军肆虐的阴云下,但金陵学院的管理人员仍然竭尽所能地为每个人提供食物,燃料和庇护。
  南京大屠杀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有部分日本人仍在极力诋毁和否认南京大屠杀,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大屠杀被再次提起,中国历史上,南京大屠杀被中国政府作为法西斯罪行的主要例证。但是哈金更多的是关注细微之处,而不是争议本身。他在书中写到,有信仰基督教的日本军官给难民送去补给;有纳粹党徒拯救了几十万中国民众;有中国劳工不堪折磨,作伪证陷害两个红十字的美方工作人员;也有帮助魏特琳救助民众的中国医生,因曾与日军合作而愧疚自杀。
  哈金描述了故事的讲述者,安玲一家的遭遇,在国军服役的女婿,曾在日本留学并对日本有着敬仰之情的丈夫,唯一的儿子因为取了日本妻子,战争期间被迫加入日军来到中国。
  同时哈金也描述了那些英勇事迹背后所需要付出的惨重代价。明妮•魏特林是自杀的,因为她身上承载了太多对那些她无力救助的人的愧疚。这种焦虑的情绪同样在玉兰身上得到了体现。小说中的玉兰,一个年轻的妇女,在被鬼子强暴后精神失常而诬陷传教士。
  小说里也出现了一些别扭的措词。这是哈金用他的第二语言英语写的,虽然成就**但也要精益求精。读者有时会惊讶的发现当代人的俚语会从70多年前的中国人物的嘴里冒出来。举例来说,一个为家人寻觅庇护之处的中国男子,在他得到一个在大学工作的机会时,脱口而出道:“真的?”
  由于这样的过失让这本小说失去了些吸引力,但其他方面都不错。它从一个微妙并有力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一个惨痛的灾难。哈金以“永恒的伤痛”作为结尾给读者以启示。这是个不会有快乐结局的故事,并且带来了无法治愈的伤痛。


帮朋友买书的时候,顺便买了《南京安魂曲》,还没等带回家,就看到南都周刊的一篇文章《2011年十大失望之书》,《南京安魂曲》就在其中。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作为头顶两项福克纳奖桂冠的华裔作家哈金,他这部“历时3年的泣血之作”,又得到余华大力推荐,自然应该是高屋建瓴,把那段中国人心中惨痛的历史写得既清清楚楚又荡气回肠。但显然,哈金的这部作品严重辜负了作者期望,带来的只有失望。
  周末两天,读完了《南京安魂曲》,感触很多,但我绝不会用到“失望”这个词。我倒是常常对一些“文学评论家”失望,因为他们动辄用一些小说结构、叙述视角之类的词来“解剖”一本书,就好像那是一部机器,而不是一部充满情感的作品。
  我想要说的是,《南京安魂曲》的确不是完美的小说,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小说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
  有网文说,是中国人自己首先篡改了南京大屠杀,我深以为然。无论是书店里还是教科书上,我们能看到多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客观详实的描述和记载;我们又能看到多少记录那场国难的纪录片和人物访谈——除了空白还是空白。
  国内也不乏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家学者,但他们的作品可曾受到这个国家的重视?在重大历史事实上,有时不得不承认,自上而下的澄清和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再不妨对比一下这三个作家:张纯如、严歌苓、哈金。
  如果细读过严歌苓的小说原著《金陵十三钗》,就会发现它和《南京安魂曲》讲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同一群人。只是前一个是男校长——一名美国传教士,而后者直接还原了女院长明妮·魏特琳的名字和身份。而所谓“身入虎口”换取女学生平安的十三个妓女,其原型也是日本人从金陵女子学院带走的21个女孩子——这也是明妮·魏特琳内心最为煎熬的一件事,因为是在她的许可之下带走的,背后之缘由固然非常之复杂,但这也许是魏特琳后来返回美国后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歌苓与哈金,都是在成年之后才去往美国的,现在成了“华裔作家”,并且他们都是写作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先在国外成名,然后再将名声“传”回国内。哈金更有意思,据说20年都没有回过中国。
  这样两个作家,在国外“闭门造书”,自然借鉴的只有国外的历史资料。而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国外保存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似乎比中国还多。至少他们有美国人明妮·魏特琳的日记,有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日记,还有其他一些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来的一些记录胶片。
  但仅凭着那些资料,又怎么可能写出全景式的客观真实的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超越了他们,作为一个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张纯如才是认认真真地想要写出南京大屠杀。她来到南京,找到许多幸存者,倾听他们的讲述,仔仔细细去看南京。她将听到看到的这些“历史”与现存的史料相对应,用生命写出一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浩劫》。
  张纯如做了中国人本该做的而现在还没有去做的事情,面对这个女子,我们真该感到羞愧。
  梁文道在讲到《南京安魂曲》时这样说,关于南京大屠杀,想用一个文学作品或者艺术形式来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难找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很难从当年经历那场大屠杀的南京人身上找到切入点,大概是因为找不到,所以无论是陆川的《南京南京》,还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外国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困难?当然是我们自己。
  与其只知痛骂,不如先沉下心来,读读张纯如、哈金、明妮·魏特琳、约翰·拉贝、章开沅或者其他跟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书籍。
  这首先是属于我们的历史,我们最不该糊涂,更不该忘记。
  如果我们都忘记了,那些冤死的同胞,将无处安魂。


这个商品不错~一部震撼民族灵魂的史诗作品!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阔别大陆10年首度回归之作!
★哈金先生先后荣获海明威文学奖、福克纳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入围奖等国际奖项,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华裔作家!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故事主要讲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
  文中叙述人“我”——高安玲是明妮的助手,她目睹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的不被尊重和任人践踏的历史悲剧。作者通过明妮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超越国界、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对每一个生命尊重的主旨,让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来。


1937年12月13日,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城沦陷,国民党部分官员弃城逃亡,南京即将面临着血腥的屠杀……故事主要讲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


诚如余华所言:“对于文学来说,光有宏大场景是远远不够的。”不可否认《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可作为小说更需要叙述出这样的场景里个体的纷繁复杂。而哈金的这本书中的纪录太过朴实无华,平淡肤浅。余华说:“哈金一如既往的出色,他在看似庞杂无序的事件和人物里,为我们开辟出了一条清晰 的叙述之路,”但非得要说“同时又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这对这部小说而言实在是过誉了。



试想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事件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有着多少凄惨哀嚎,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毁灭。要将如此惨烈的悲剧叙述出来,无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哈金的此书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张纯如。《旅行家》里有句话:人在这世上的行程,本就是取舍的行程。面临的是生命与极强的民族情绪的取舍。有些人的取舍与世人格格不入,面对沉默的大多数,自己却显的病态。摇旗呐喊的人一个又一个起来,又一个又一个倒下,倒是我们显得怯懦和卑微起来。



哈金的《南京安魂曲》实在不像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二三流的纪实文学。这与他的《等待》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相提并论!作者在书中采用客观的叙述没错,可能大部分情节来自史实 ,许多人物真实存在并且亲历了这场灾难。所以作者无论从行文的叙述,还是书中提到的明妮魏特琳的助手叙述人安玲,一个中国的中年妇女,他们于人的感觉都似乎太过于无动于衷了。《南京安魂曲》是一部小说,作为小说家的哈金从史料了找创作题材无可厚非,但太看重史料往往忽视了虚构,忽视了作者内在激情的投入。



虽然说哈金说这部小说他修改了四十多次,虽然他还说:“我曾经放弃过两次,写不动了,可后来不甘心,又重新做起。有一回我做了个梦,我太太生了一个小女孩,那个孩子的脸是明妮-魏特琳的脸,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启示——这本书死活得写出来。这是民族经验,我写的是民族的苦难和耻辱。”



哈金写的是民族的经验,是民族的苦难和耻辱,且不说哈金梦的荒谬性:两个中国人能否生出一个白种人孩子。也不说作家提到的这个梦的真实性。起码哈金用他写出的《南京安魂曲》,让我们在此后的岁月里想起“南京大屠杀”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感伤之余让人不得不感叹人世间的可怕不只是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还有命运的无情,而命运不是上帝的安排,皆由人造。


我只用一个夜晚就读完了哈金的新作《南京安魂曲》,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还有白天才能减弱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伤痛。我知道时间可以修改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学就是这样历久弥新。当我在多年之后找回这些感受时,伤痛可能已经成为隐隐作痛——那种来自记忆深处的疼痛。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记忆的隐隐作痛却会旷日持久。
  我想,哈金在写作《南京安魂曲》时,可能一直沉溺在记忆的隐隐作痛里。他的叙述是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人没有注意到叙述的存在,可是带给读者的阅读冲击却是如此强烈。我相信这些强烈的冲击将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渐风平浪静,读者在此后的岁月里回味《南京安魂曲》时,就会与作者一起感受记忆的隐隐作痛。
  这正是哈金想要表达的,让我们面对历史的创伤,在追思和慰?的小路上无声地行走。在这个意义上说,哈金写下了他自己的安魂曲,也写下了我们共同的安魂曲。
  哈金早已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了。他出生于辽宁,在“文革”中长大,当过兵,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北美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美国,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出国留学生。这一代留学生拿着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糊口,还要从牙缝里省下钱来寄回国内。哈金可能更加艰苦,因为他学习打工之余还要写作,而且是用英语写作。他对待写作精益求精,一部小说会修改40多次,这部《南京安魂曲》也修改了这么多次。
  我拿到这部书稿时,《南京安魂曲》的书名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我心想,哈金又在啃别人啃不动的题材了。虽然我已经熟悉他的写作,虽然我在他此前的小说里已经领略了他驾驭宏大题材的能力,我仍然满怀敬意。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哈金是一位一直被国人忽略的美籍华裔双语作家,从中国大陆到美国丶获得英美文学博士学位的哈金尽管用英文创作,他的作品仍聚焦於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哈金的小说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丶美国笔会海明威奖和福克纳奖,并多次被列入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名单,PEN / Faulkner Award 文学奖评审团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这次能够看到哈金的书在国内出版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了解哈金的人都希望他能够在国内得到他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哈金有双重作家身份,一是华人作家,二是英文作家。他获得过美国文坛多个重量级奖项,两度获美国作家协会福克纳小说奖。美国人看哈金,称他口音沉重,文字却浅显易懂,充满神韵。哈金的写作,总是在华人移民社会与中国现实历史两端游荡。哈金写中国、写华人,但正如学者王德威对他的评价,“他从来没有写一个小说只是为了卖中国传统文化、东方主义”。

最后想说的是,南京大屠杀就那么几周,但影响深远,哈金写的就是它的影响。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止是曾被遮蔽的史实,还有更重要的内心的伤痛。所以,我觉得哈金的这本《南京安魂曲》,就是一本大屠杀中的心灵摧残史,它在警醒我们每一个人。


以前不是很了解哈金,后来听朋友说起这个作家,对他大加赞扬,便去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哈金是一位一直被国人忽略的美籍华裔双语作家,哈金的小说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丶美国笔会海明威奖和福克纳奖,并多次被列入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名单。


哈金是移居到美国的中国人。他的文笔简练而又克制,在文字之中饱含着深刻的感情。《南京安魂曲》是一部宛若纪实文学一样的小说,历史的真实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呈现。我们在阅读中所感受的心灵之震撼和揪心的痛楚,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是国人最大的耻辱,是我们民族最大的灾难,在那场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良知、德性,都背放在历史的时刻拷问。我们滴血的灵魂有多少苦难让我们变得麻木。今日之中国,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自强。而是为了先人屈辱生存和死亡后的自新。阅读它吧,让我们为了温润而又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同生死,我们在心灵深处怀念我们的先人。我们好好的活,以不辜负他们或者勇敢、或者屈辱的死亡。


写出了悲剧面前的众生万象和复杂人性,文章中的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恐怖的日日夜夜,人性的怯懦和黑洞,夹杂在亲情与民族大义之间的挣扎,得以真实而全景地再现


一部震撼民族灵魂的史诗作品!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哈金阔别大陆10年首度回归之作!


外国人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杀的,这本书就有答案。美国作家哈金修改四十遍才完成这本《南京安魂曲》。就像著名作家余华评论所说:“《南京安魂曲》有着纪录片般的真实感,触目惊心的场景和苦难中的人生纷至沓来。哈金的叙述也像纪录片的镜头一样诚实可靠,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写作从来不会借花哨的形式来掩饰什么,他色写作常常朴实得不像写作,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具有特别的力量”。无需赘述,余华的评论说明了一切。


嘿嘿,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选修的一门现当代文学的课。他的写作风格挺独特的,尤其喜欢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那天看到余华推荐的哈金写的《南京安魂曲》,不觉得一愣,寻遍了学校的书店也没有发现,所以就首先找当当啦,嘿嘿


南京安魂曲。纪录片一样的小说,美国最优秀的华裔作家,最暗黑的题材,最龌龊的人性。余华推荐,有对人性一致的透彻。


南京安魂曲(《亚洲周刊》2011年度十大华语小说第一名!余华亲笔写序隆重推荐!)--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在当当网上见到作家余华推荐了这本书,立即购买。2011年12月29日下单,31日就到(要从上海发货),非常快,真的非常感谢当当网。
2012年1月1日,一口气读完,心情很沉重。感谢作者哈金,以小说的形式引导读者重温这一段历史,必要,非常必要!
巧,2日,我去“三味书屋”寻书,发现有《文史参考》12月下期,封面就是《拯救南京的外国人 1937罪与赎》,必读!
我还想读《魏特琳日记》,张纯如的《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类的题材,我认为其实是最考验作者的。历史的沉重严肃,事件本身的残酷,都是阅读之前对读者的击打。而哈金,没有渲染,没有偏颇,尽可能地以一种较为平静的语调来叙述。如此,能让读者真正地考虑一些敏感问题。我们要正视历史,需要正视的不仅仅是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更应该正视我们在这样苦难下的行为,我们民族里的劣根性同样的这一场浩劫里暴露无疑。
安魂曲,能安亡人的魂,却安抚不了自己的心情。时间消逝,也无法削弱民族的伤痛。


哈金的《南京安魂曲》:看罢,还是引用麦家在《刀尖》中说的话吧,“事实上,好书都不是作家用笔头写出来的,而是有人用非凡的生命、非凡的爱、非凡的经历谱出来的。”这样的作品还有张纯如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和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我的疑问是,为什么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有分量的作品都出自海外华人作家和海外作家?南京的作家和大陆的作家为什么写不出来?


在《新周刊》上看到一篇介绍哈金的文章,然后便买了这本《南京安魂曲》。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经典作品。


这本书余华一个晚上就看完了,我已经看了近十天还没看完。并不是我读书慢,只是我想好好的读而已。或者说,我在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南京大屠杀是很难写的一个事件,既要充分掌握史料,又要把事件逐层展开具有阅读性,通常的写法是报告文学,写成小说则一般是撷取其中一点,以小人物展示大时代。可是哈金既想写小说,又想展现事件的众多个体人物,很有挑战性。但不管怎样,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不容易。


哈金很久前在《作家杂志》上读到过,这一部小说冲着余华的推荐和我自己的印象,应该不错吧。


《亚洲周刊》2011年度十大华语小说第一名!

余华亲笔写序隆重推荐!

质量好

纸质好

排版好


描写大屠杀作品不在少数,可是哈金没有在大屠杀屠城的惨烈景象上花费太多笔墨,他着重描写的是日军占领南京后,安全区的外国人为救中国难民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每个中国人都该去看看。


如同安魂曲般安静缓缓的述说一个故事,1937年12月的南京,是战争中最深的伤痛,每每触及整个民族都感觉到深入骨髓的痛楚。这本书用缓慢的笔调轻轻讲述那个发生在南京的故事,有人软弱,不愿再次面对那段历史,有人激进,整日叫嚣不停,然而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缅怀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生命希望的人。这本书写的不仅是民族的灾难,更是民族的耻辱和伤痛。一曲安魂曲庄严肃穆地响彻在经历战争的国家的灵魂深处,丧钟为逝者长鸣,挽歌响彻南京。


这是哈金写的关于南京陷落后外国人救援中国难民的故事。
在苦难面前,国人展现了自私,无秩序的一面。或许这一面并不仅仅在面临苦难时才显露出来,或许国人一向如此。战时,那么多外国人挺身救助中国人,让我们明白,历史其实是有另一面的,除了被宣传受外国人欺压,未被大力宣传的,可能还有我们也曾受过他们中另外一些人非常多的恩惠。


作者处理情节的手法非常高超,既避开了血腥暴力的屠杀场面,又充分表达了对日军暴行的愤恨,通过一个美国女传教士的无私奉献,看到了超越国界,民族的的人性光辉。


37年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是每个南京人无法忘却的惨痛耻辱,作为南京人,《南京安魂曲》是一定要看的。它不仅仅是一部荡涤人心灵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作为后代人的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真相的证据。它不仅值得南京人一看,更值得每个中国人拜读。


哈金的作品,在国内大陆翻译的不多,《站废品》写朝鲜战争战俘题材,看评论很肯定,期待!


早就听说过这个书中的事,今天像余华一样,花了一天时间见证了这个故事。书中主角明妮.魏特琳是一位富有爱心和担当的杰出女性,在她的护翼下,金陵女校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了上万名妇女和儿童,这也跟她的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相比,说实话,不如十三钗来的震撼,当然,视角不同,给人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但作为一本写南京大屠杀的书,哈金的这本还是很值得一读。


南京安魂曲(《亚洲周刊》2011年度十大华语小说第一名!


说实话,这本小说我是看到我所喜欢的小说家余华推荐写序才买的,再现了南京惨案,提醒人们永记国耻,对于历史的了解很有作用!


看到封腰上哈金的一段话,就喜欢上了。另外,余华的推荐词不痛不痒。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直视人类的耻辱史。国人应该读读,就不会被《金陵十二钗》恶心住了。向哈金致敬!


哈金的作品,余华的序言,爽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的小说了,还会推荐给其他朋友的~感谢哈金。


现代人应该铭记的南京大屠杀,哈金写实主义的再现、


以一种很复杂的心情看完《南京安魂曲》,在战争中,胜利是否可以将一切暴力杀戮都合理化?半世纪后,金陵永生,杀戮者永得不到灵魂的救赎。


哈金的书在大陆比较少,应我们总监推荐买了这本,正在读。


哈金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视角新颖,值得一读。


2011年,通过南方周末知道了哈金,知道了这本书。
2012年,南都周刊将其评为落差大还是名不副实啊的书。
内容、角度、作者、笔法,可能都有争议,但我最感动的是,买它纯因为学校老师的推荐,要求孩子们读,这个教育者的行为,是个多大的进步啊!


这是一本用血写成的书.作为华裔美籍人,作者依然有着这种敏感度,将日军的暴行刻画得入木三分,确实让人佩服.通过此书,我们将更加清晰看到日本军人的暴行,让你愤怒,激发对和平的热爱.


哈金是我至爱的作家,他的书我一定会买,这个肯定也不例外。


哈金的文笔婉转细腻,为明妮的命运感慨!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在南京大屠杀究竟是谁在帮助求救无援的南京来百姓,我们不要忘了拉贝先生很早就离开了南京,之后的救援工作很多都是这些不求回报的美国传教士在做,我们要正视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不要忘了谁曾真心帮助过我们。


没有失望,非常好看,特别喜欢哈金的诗,他的等待也非常不错~


哈金的文字如此洗练如同纪实,没有绚丽的辞藻。
多么残酷血腥悲恸的故事呀,却可以那么克制。
但读者是会泪崩


这是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看了余华的推荐后将它买了下来,把它读完了,脸上依旧布满泪痕,我不知道我哭过多少次了。我甚至无法抑制自己心中那悲怆的呼喊,它似乎就要随着眼泪一道迸射出来。情感的力量是惊人的,伴随着眼泪我感觉自己就要声嘶力竭了,但最终我仍然还是忍住了。


这部小说写得很平,没有太多的坚强场面和高潮。从日军占领南京写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是一个很长时段的描述。但悲剧是从书的一半开始的,一直持续到胜利以后许多年。


国内第一本哈金的书。值得买。


哈金先生的书终于可以在天朝买到了


《南京安魂曲》的确是一部好书!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曾经的伤痛以及失去的生命和流失的热血!在当当网能够找到很多的好书,而且价格也很便宜,这样会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一些好书,读得到起书!希望在以后发货的过程中注重包装,有破损的书籍不要投递!因为好书均有收藏价值。


看过关于南京的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这是其中感觉最亲和的一部。虽然也有战火,有恨意,有烧杀抢掠,但相对能够让人客观的看待战争。看的时候尽管还是一如既往的往上翻涌仇恨情绪,但最终跟着小说的节奏归于平静,留下更多的是思考,是反思,是遗憾,是感伤。


南京安魂曲,何以魂安?惨绝人寰,突然觉得这些形容词,实在是太轻了。只有句句真实的描述,才是最好的控诉。


哈金的书虽然少 但是很经典 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


冲着哈金来的,果然不失所望!


质量很好 到货快
附赠哈金的书签很有质感,惊喜~


之前一直很排斥看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小说,觉得有时候历史被叙述的带有太过严重的个人民族色彩。但是这本书写得很真实,很客观。


还没有读,但是看着余华写的序就觉得这部作品又会转走我不少的眼泪。忘却等于背叛,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该被遗忘。


每每念叨到南京,相比北京而言,更让我觉得怜悯,悲愤,以及充满了复仇的欲望。虽不是愤青,可熟悉1937年南京城史的朋友,相信,总有些许,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的感觉。南京,国人永远的痛,民族永远的耻辱。读史,是为了学习,为了缅怀,也是为了记住,为了更好的复仇。该书,也有好些媒体做过推荐阅读,买来先屯着,会尽快消化掉的。


读后百感交集,南京安魂曲


震撼人心的南京安魂曲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城沦陷的日子,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中,超过30万中国同胞惨死,日本侵略分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如今,历史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已经不可以忘记历史。如今我们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历史、记录历史。值得看!


虽然有点不喜欢作者平淡的叙述方式,但是这种平淡蕴含的力量,沉重而悲愤,作者是个中国人,留学后加入美国国籍,但是他试图用西方的叙述方式,向西方社会提醒南京大屠杀这个事实,我们要让别人了解,先要学会表达。


前几天书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正如余华所说,我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还有白天才能减弱这部作品带给我的伤痛,明天就是南京大屠杀74周年,让我们放下一切能放下的,给自己10分钟,静静地回忆,静静地沉思。


作者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悲伤的年代,写得很真实,我看到了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的挣扎,外国友人的帮助,然后又无奈,国家的部队不抵抗地放弃了南京城,造成了多少悲剧与仇恨,现在只愿死去的人们获得安息。


看过《南京,南京》看过《金陵十三钗》,看书的感觉虽然没有画图视觉的冲击,文字的描述却能更长久的存在于脑海。如果想了解历史背景,推荐这本值得一看的半纪实体书。


外国人写南京沦陷,中国民族的屈辱,应该了解。


不同于一般讲南京大屠杀的书或者是电影,书中对那些残杀的事情没有做过多的描述,追求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相反,书中描述的都是国难之时的日常生活,如何面对各色力量,如何救人如何给予他人帮助,面对人与国家的灾难,面对赤裸裸的人性阴暗面,书中呈现给读者的是正面的、光明的、有良心的,无国界的爱。这才是大爱吧


不愧《亚洲周刊》2011年度十大华语小说第一名!值得一看。


这部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战争的触目惊心,同胞的痛苦磨难纷至沓来,让人惨不忍睹,却又躲闪不开,只能被重重击中,痛到深处。善与恶、美与丑、温暖与黑暗并存,人性的复杂耐人寻味。


可惜可惜啊,目前为止,觉得写“南京大屠杀”最好的一部小说,严阿姨早就应该退休了!


又是一部关于南京战争的书。
很震撼,再一次激起了“不忘历史”


真心觉得不错,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是个快被写烂的题材,但是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


历史太残忍,人性太残暴。想读又怕最终读不下去。南京大屠杀,为何我们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心中永远的痛,那是因为残暴者至今未道歉,至今未认错。我们任重而道远呀。


再次回到那年的南京,等于又看了一次拉贝日记,以前只知道拉贝 明妮还是从书里知道的,后面写的有点蛇尾的感觉 也许这是唯一的缺点


语言很平实,内容充满了无奈与哀伤,在南京沦陷期间,各种人性百态层出,显露无疑,只有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方才能见人之本性。


作为生活在南京的人,我希望了解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了解她经历过的苦难和辉煌。
小说还没细读,编辑和印刷都很朴实,文字排版比较舒适,不拥挤,读起来比较舒服!


喜欢这本书,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用事件和主角的思想来显示那场灾难的血腥与残忍,而不是仅仅以叙述画面来描述,同时感受到更多的是灾难中人性的魅力。历史已去,不能光让它在我们心里蛀成一个大洞,时时隐痛,更应该放大那些温暖,平抚创伤。推荐!


除去历史的真相,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本书还两度引起了我内心关于人性的共鸣。


实话实说,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只看了三分之一和结尾,因为太沉重了,这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作品,哈京先生驾驭如此大的题材,以平静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心无比沉痛,时代的悲哀,给心灵的震撼尤为强烈,不读不快,读后悲哀,人性应该如何?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


余华是我一直尊重的作家,这又是一部巅峰之作!


一本好书,收到书后,2天就读完了,虽然是小说,但还原了真实,南京大屠杀,永远的伤痛、永远的记忆,在那段日子里,有很多人,作了很多事,其实像明尼魏特琳一样的外国人也是身不由己,国际保护区也是一路风雨飘摇。


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人道主义者对中国平民的保护及日本人的无人性。


看完电影《南京大屠杀》之后看这部小说的,能感觉到作者在着力不带感情色彩描述之下的沉重、悲怆和扼腕叹息。我很喜欢


真的很好看~故事的发生都集中在南京的金陵女子学院内,拍成电视剧应该也很精彩的。


看着余华写序就买了。看着余华写序就买了


再现了日军侵华的历史,读完后心情很沉重,不知该怎么表达。这本书既让我看到了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外国人在中国的善行,但他们被误解让我不好受。


南京南京,让我看到了历史、人性、、、、、、


文章字里行间 透着对人类的审视 不只是 民族。此外,作者真实的反应了 南京大屠杀当时的情况。


由于是关于南京的故事,所以就买了。又看到有余华的推荐,南周上也有采访该书作者。看的过程,心里是非常沉重的,但确实是一个好故事。


刚拿到书只想浏览一下待日后有空了再细读,谁知道拿起来就再也没有放下。刚巧读完已经是深夜了,没有宏大战争的场面没有过多血腥场面的描写,却给了心灵最真实的震撼。


一个关于战争的虚构故事,却真实得可拍。把人性的特点,人对困境的无奈与挣扎,描写地淋漓尽致。


最近看到鸠山由纪夫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新闻,他的歉意十分诚恳,如果人人都能承认历史,何来民族仇恨呢?


写的很真实很残酷仿佛身历其境,南京中国人永远的痛!


南京大屠杀的主题,外国人的视角好像更真实一些。虽然对这段史实有所了解,看了之后还是觉得很震撼,很沉重。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