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孟子

孟轲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4-1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孟轲  

页数:

215  

字数:

224000  

译者:

张文修编译  

Tag标签:

无  

前言

《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它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总结了三种说法:一是孟子自己所著的,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和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都持这种看法;二是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由其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记述的,唐代韩愈、宋代晁公武等人都主张这种观点;第三种看法认为《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和弟子们合定的,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朱熹的观点与司马迁相近,他一方面认为孟子必定亲自下手,所以才“首尾文字一体”,少有瑕疵;另一方面又认为有些内容是“其徒所记”,由孟子加以删定。杨伯峻和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司马迁的观点是最为可信的。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的先世已不可考,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所以他将母亲归葬于鲁。杨向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春秋演孔图》和《阙里志》说他父亲名激,字公宜;他母亲姓仉,这些说法都不可确信。孟子的生卒年月也不详,古今都有各种推断。如元代程复心的《孟子年谱》说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三七二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享年八十四岁;今人杨伯峻则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三八五年,卒于公元前三。四年。尽管如此,孟子生活的相对年代还是清楚的。孟子小的时候,他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记载了孟母“断织”的故事,刘向的《烈女传·母仪》也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三迁”的故事是这样的:孟子的家原来住在坟墓附近,孟子就和孩子们一起玩埋死人嚎哭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孟子的品德成长,就搬到了一处热闹集镇。孟子每天看到往来的商贾和江湖人物,就和孩子们一起模仿他们的骗人把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又将家搬到一所学官附近。孟子跟着读-书人一起学习诗书礼义,孟母这才感到满意。《孟子》书中非常强调环境对教育的意义,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的这个经历有关。“断织”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小时候时常逃学,有一次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了,以此教育孟子,布是一丝一线织成的,学问品德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学业不能中断。后世童蒙读物《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就是这两则故事。关于孟子的师承,也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弟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赵岐在《孟子题辞》中都主此说。但这种说法很不可靠,因为子思的年龄比孟子大得太多,孟子可能赶不上向子思学习的机会。第二种说法以《孟子外书》为代表,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儿子子上的弟子。但《孟子外书》可能是伪书,而且子上的年寿也不高,未必能做孟子的老师。第三种是司5迁的观点,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现代学者大多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靠。孟子的生平与孔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学说。最风光的时候有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所到之处,国君都赠送黄金,供给衣食,听取他的议论。从《孟子》一书中可以看出,他到过的国家有齐、宋、邹、鲁、滕、魏等。但总的说来,他的游说是不成功的,各国国君都不能接受和实行他的“仁政”学说,这是时代所决定的。所以当孟子年老的时候,他也和孔子一样不再出游,而是和弟子们从事著书立说的工作。《史记·孟荀列传》中说《孟子》共有七篇,赵岐将这七篇都分为上下两卷。但应劭的《风俗通·穷通篇》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说《孟子》有十一篇。赵岐认为,其中多出来的《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都是伪书,后来也渐渐亡佚了。《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朱熹《孟子序说》引)笔者认为,《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有此四心犹如身体有四肢;没有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公孙丑章句上》)。人性向善,犹如水往下流,是一种自然之理(《告子章句上》)。人性本善是一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并非后天学习而得,所以孟子称之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尽心章句上》)。这样,孟子就为儒家的伦理学说找到了一个稳固的理论基础。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品德修养是儒家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也对之做了很多论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寡欲说和养气说。养气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养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之气是由于积累儒家的道义(“集义”)而产生的;另一种是“存夜气”,孟子认为平旦之气清明,人的良心易干发现。所以,“存夜气”也能够增强品德修养。孟子还阐述了修养的阶段:“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章句下》)。这一观点论述了人的品德有无限提高的可能性,也指出了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道路。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他指出,君子不能因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我的道义准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在《尽心章句下》中,孟子还借舜“饭糗茹草”时跟做了天子后没有什么两样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认为臣子也应有自我独立的人格,不应对国君一味地屈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章句下》)。孟子还极力提倡勇于进取、战胜困难、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章句下》)。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一定会遇到常人不能忍受的艰难困苦,而磨炼战胜困难的品德,是实现理想的保证。他主张圣人可学,圣人也是人,“彼丈夫也,我丈夫也”(《滕文公章句上》),所以“入皆可以为尧舜”(《告子章句下》)。孟子还认为君子应有“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济世救民的气概(《万章章句上》),所以他豪迈地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章句下》)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入之政矣。”(《公孙丑章句上》)即先王有同情他人的善心,所以才实行爱护百姓的“仁政”。孟子极力鼓吹“仁政”,是由于他对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极为不满,残酷的兼并战争和暴政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孟子对这种悲惨的社会状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离娄章句上》)、“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公孙丑章句上》)。“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幸福,其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经济上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二是在政治上选贤任能,宽省刑罚。三是在文化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使百姓知仁义、“明人伦”。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他却赞同反抗暴政、救民水火的统一战争。针对当时诸侯都想一统天下的心理,孟子指出,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民要比国君重要得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国君若暴虐害民,那就是独夫民贼,人民完全有理由将其推翻,所以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下》中说:武王伐纣,是“诛一夫纣”,而不是“弑君”。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虽然这种思想与现代思想尚有差异,但仍然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内容概要

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而《孟子》一书则是研究孟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书收入了《孟子》全文中的高中部分内容,此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以助广大读者阅读理解。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呈现了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另外还有注释和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了的思想。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作者简介

作者:(战国)孟轲 编者:张文修

书籍目录

导读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卷五 滕文公章向上卷六 滕文公章向下卷七 离娄章句上卷八 离娄章句下卷九 万章章句上卷十 万章章句下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章节摘录

插图:他赶来百姓,这样仁德的君主,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是做不到的。现今那些妄想统一天下的人,就好像患了七年的久病,需要谋取三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假如平时不去积蓄,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如果国君对施行仁政不感兴趣,那他就会一辈子忧患受辱,以致陷入死亡的境地。(诗经)里说:‘胡作非为又怎能把事办好,到头来还是一块儿陷入深渊。’说的正是这种人。”[大意]在第十章中,孟子指出仁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仁义就叫做自暴自弃。第十一章强调儒家的伦理是治国之本。第十二章论述为人处世的原则是“诚”,其思想精神与(札记·中庸)一脉相承。第十三、十四章仍强调仁政的重要意义。[原文]十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十一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十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十三孟子曰:“伯夷辟纣①,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十四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于曰:‘求非我徒也,小于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②、任土地者次之。”[注释]①辟:躲避。②盍:何不。③苹莱:荒地。[译文]十孟子说:“一个自暴的人,不可以跟他谈正经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能跟他有所作为。一个人言谈毁礼叫作‘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德、遵循义理来行事叫作‘自弃’。仁是人们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一个人空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下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真是可悲呀!”十一孟子说:“遣在近处却到远方去寻求,事属容易却往难处去下手。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可以治理好了。”十二孟子说:“身为臣子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就无法治理好百姓。得到君主的信任有它的方法,不能取信于朋友便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取信于朋友有它的方法,侍奉父母不孝顺就不能取信于朋友;孝顺父母有它的方法,自身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身真诚有它的方法,不懂得善恶就不能使自身真诚。因此,诚心善性是上天的准则,追求诚心善性是为人的准则。不为至诚所感动的人未曾有过,而不诚则从未有过能感动人的。”十三孟子说:“伯夷躲避暴君殷纣王的统治,隐居在北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感奋地说:‘我何不归到那里去呢! 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姜太公躲避暴君殷纣王的统治,隐居在东海之滨,听说周文王兴起,感奋地说:‘我何不归到那里去呢!我听说西伯善于奉养老人。’伯夷和太公两位老人,是天下德高望重的著名长者,而他们都归依到西伯那里去。这就等于天下的父老归向西伯(即文王)了。天下的父老都归向他,他们的儿子一辈不归向他又归向谁呢? 当今的诸侯们中如有效法周文王愿意施行仁政的,不出七年,就一定能统一天下了。”十四孟子说:“冉求做7鲁国公卿季孙氏的家臣,没有能改变季氏的德行。而征收的粟米却比过去倍增。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的去声讨他的过错!’由此看来,凡是去帮助不行仁政的君主搜刮财富的人,都是被孔子所唾弃的;何况对那些为霸主们去强力争战的人呢?争地而战,往往杀人满野;争城而战,往往杀人满城,这就是所谓的为了土地来吃人肉,这种人罪大恶极,死有余事。所以好战能争的人应受最重的刑罚,搞‘合纵连横’的人受次一等曲刑罚,迫使百姓开荒,扰乱田制税收的人要受再次一等的刑罚。”[大意]以下各章内容庞杂,有对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论述,也有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哲理。其中对“孝”的强调极为突出。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事业就是侍奉双亲。要符合孝行,最重要一点就是生育后代,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第二十八章里孟子还强调了“孝”在治国中的重要意义。在第二十七章中,孟子对儒家纲常做了极为精辟的解释。他认为:“仁”的本质就是侍奉双亲;”义”的本质就是顺从兄长;“智”的本质就是懂得坚守仁、义;“礼”的本质就是调节修饰此二者;“乐”的本质就是从仁义之行中得到快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编辑推荐

《孟子(插图本)》是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最新导读插图本小学初中部分。《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插图本)》呈现了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另外还有注释和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孟子 PDF格式下载



非常好的国学入门书。


还没开始读不过经典不可不读


孟子的个性:孟子狂狷的个性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首先,孟子具有强烈的自尊、自信、自豪感。孟子认为一方面人有天赋的善端,另一方面,人又有后天反求诸己,追求、扩充善的能力。孔子把尧舜看作上古之世的理想人物加以顶礼膜拜,认为其功业后人无人可比,而尧舜在孟子看来。只是理想的君子的化身,不是那么的高不可及,于是孟子狂妄的宣称“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章句上》),认为“人皆可以为圣贤”。其次,孟子在充斥着开拓疆土和霸业统一的思想和行为的时代,同时义是一个处事横议、豪杰辈出、杨墨之说盛行的时代。孟子认为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以推翻他,但若君主为明君,人民便应遵守岗位,各司其职。孟子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甚至说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那种以德性为财富的平民情操,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抱负,以个体人格为中心的倨傲风度,更非常清晰地从那个充满纷争、诡诈、欺骗、倾轧、强权的时代画面中凸现出来,卓卓然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就是封面很差劲。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