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一生

莫泊桑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2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莫泊桑  

页数:

195  

译者:

李玉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生要怎么过,一生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摆在女人面前的真正终身大事。  莫泊桑善于通过生活写女人,这里选择他的四部作品,情节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基于他对淫风普遍存在的时代的认识,莫泊桑在小说中总把爱情描写成骗局或陷阱,就像“小心油漆”那样,发出“小心爱情”的警告。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等。

书籍目录

  译序  一生  伊韦特  保罗的夫人  春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一生 PDF格式下载



  不得不說,莫泊桑的描寫真的一級棒,以前看得比較多得是對人物的描寫,比如項鍊,這次的是景物描寫非常吸引我,而且我總有感覺是莫泊桑用環境描寫去替代主人公的心理描寫,將哪一種曖昧之情寫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們第一次去出遊的那一部分。
  美麗動人的富家小姐愛上了家道中落的帥氣小伙子,那隱蔽的怦然心動的兩顆心撞擊在一起,看見他們第一次出遊,訂婚,而後結婚,蜜月都是甜蜜幸福的,唯一不足的也許就是令人羞澀的衝動。
  但是蜜月完後,似乎不幸就如山倒海地來。
  突然的一幕揭露出殘酷的事實,從一開始,他就沒有真正愛她,從一開始就和侍女糾纏在一起。似乎甜蜜的一切都是他故意營造的,而非真正的愛。最往後面,發現出軌,不單單是他,還有男爵,男爵夫人,伯爵夫人,似乎就只有伯爵還有約娜是忠貞不二的。
  最後伯爵將伯爵夫人還有於連反鎖在箱子裏滾下山就是最後的結局。
  作者還是比較仁慈,其實這些東西更多的是懦弱的妻子包庇風流的丈夫,並認爲這是浪漫的愛情。其實男爵夫人也是男爵好朋友的情婦
  
  本書很着重講宗教的問題,特別對於那個神甫,似乎在說,信者得救而不用在乎是誰敲的門,這有點像馬丁路德的一些宣言。
  
  爲什麼似乎所有的名著都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個悲慘的墳墓,最後只能靠子女來撫慰自己,但子女卻總會離開


  超级悲剧的一个故事,看着很压抑但也有很多共鸣。虽然作者当时也许是在批判宗教啊淫乱的社会啊等等,但从我目前的眼光来看,就是女人要靠自己!靠什么爱情,男人,儿子,孙子来寄托自己的一生是非常不靠谱的。当什么全职妈妈生上几个孩子每天做饭打扫送孩子上学好不容易歇会儿就看看电视;哪怕是老公钱挣得够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就负责花,这样的一生也是空虚的呀!要不断充实自己,凭自己的能力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才是正道,要是能找到自己愿意为其付出一生的事业,就完美了。另一说,小姑娘就应该早恋!早早知道各型各色的男人都是肿么个回事,才能挑到可以托付一生的男人。纯真年华对爱情的憧憬诚然可贵,可是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要单刀直入的进入《一生》描述的氛围很难。尽管细节描写与同类书籍相比并不算多,我仍读得哈欠连天。对付这种情况,我从书的中段开始读,进入约娜的人生从她的婚礼开始,读到结局再翻回她人生最明媚的那一段少女时光细细咀嚼。我逐渐在不算隐晦的人物对话中摸清关系,越发看得津津有味。及至刚开始看书时那份看戏的心态也慢慢被跟自己命运相关似的担忧所攥住了。到了最后在知道约娜中年及晚年的悲惨遭遇后再翻回她的少女时期,简直被惊得一身冷汗。
  
  我现在,正值18岁。之前的种种经历,就像《一生》中略去不表的那样,充满迷惘与童稚的欢乐,却只是为身体和心灵的成熟做准备,是上帝安排给我这一生最闲适自由的一段过渡期。从此,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当然是知道的,这世上还有我这么一群同龄人,他们不知何时早已悄悄成熟,像是书中年轻的于连,“一个有社会经验的人,一切都做的恰到好处⋯⋯他的眼神里那种懒洋洋的惑人的魅力,令人相信他的思想深刻,使他所说的一言一语都增添了力量” 可喜又可怕的是,我在这个年龄也遇到了生命里的于连,他的超越年龄的成熟教长者满意,教同龄人钦羡。我的浅薄地因生命的存在而时时欢喜跳动的心简直不能理解这样生物的存在:年纪轻轻却像经历了一生那样沧桑,可又常常带着孩子气的笑。当他一次在我耳边带着轻笑说出:人生要开始了喔 我浑身带着颤栗的喜悦,简直不能答话。那感觉就像是17岁的约娜,为美好人生的开始雀跃不已,玫瑰色的幻梦似已展开一角,却又因为这位“于连”的经历抱着幻灭的犹疑。
  
  所以说,这个年龄读《一生》,真是我的幸运又是不幸。我学会了在人生哪几点上小心:择偶,孩子的教育,自己的精神支柱和经济的独立。尤其是读少女时期约娜的生活,生命一代代轮回,命运竟如此惊人的巧合,我的现在和本书刚开始几乎一模一样:父母精心的呵护,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健康年轻惹人喜爱,遇到的所有人似乎都正直可亲又温柔。这么一个充满花香的温巢,我原来竟没识破它时时面临着跌破的危险——在约娜蜜月后,她对原来热络的一切都失去激情了。我知道那种感觉,突然间你把整颗心都交付给一样物体,当它忽然失去那令你着魔的魅力,宇宙万物似乎也都跟着黯淡无光了。在书中,那样物体是于连,是约娜对爱情和神圣婚姻的幻想,是她对原本应该精彩的人生的一种期望。《一生》的结束平平淡淡,没有失望也没有希望,似乎人类代代就这么过下去。“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 它时时逼得你喘不过气来,但又偶尔捎来一丝清凉的海风,一抹朝霞,一弯面纱下神秘的微笑,让你不忍放弃希望。对绝望时的约娜来说“看着这初升的曙光,像是面对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似的⋯⋯世上既有这样美丽的晨曦,怎么可能就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 可是对年轻的我来说,世上这美丽的晨曦只是我才来得及品位的世间万种美好中的一类。我坚信必有更好的在未来等着我。因此,书中那冷眼看人生的态度简直使我不能忍受了。在另一篇书评里,作者提到知足的心态才能幸福。我不能苟同,可又想不到什么话来反驳。只得引用书中的例子,知足如约娜,在懦弱地忍受了丈夫一次次的背叛,儿子一次次的任性后,得到她想要的安稳的生活和亲人陪伴身边的幸福了吗?她的确一生衣食无忧,可在我看来,却悲惨得连萝莎莉都不如。这个一生没有主见的妇人,一直是爱的奴隶。生活的重心由她的直觉和感情左右,那个当初第一次发现于连出轨发怒要离婚的女人已渐渐失去她的棱角,为小小的温暖满足着,平庸的个性,平庸的天资,病态的娇贵和依赖他人的习惯使这个当初新鲜活泼的少女失去了上帝曾公平赋予每个女人的天生的光彩魅力。
  
  我从《一生》中得到的,不仅是要小心挑选婚姻的伴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重心,做独立的个体,趁着年轻好好把握那层天生的魅力与世事接轨 (若约娜不是个乡下没落贵族家的小姐,而是巴黎类大都市名流家的千金,想必命运也会大不一样),甚至还有与未来婆婆的相处之道:千万,千万要向她表明,自己和她的儿子结婚,是为了更好的爱他,决没有夺走他的意思。


  我没看过原著,只看过简写本,但是就算让人不堪的简写本,仍旧觉得那么震撼,一本没有英雄,美女,推理,各种花哨卖点的小说,读完不仅让人惆怅,人生啊,不好,也不坏
  女主人公失败的人生,年轻时候是年少无知,中年的时候把希望放到儿子身上,老年时候孤苦无依,就像有的豆友说的那样,或者,她应该自立一些,然而她却被果协着,在生活的洪流里慢慢沉沦,
  作者的语言越是冷静,越是精简,越让人感到无奈,阴冷,然而,文章的结尾,小孙女乘着马车来到,天下着雨,对她来说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像极了莫娜刚开始的样子,作者嘎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遐想,或许那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希望,又或许,那不是……


   女性的命运是无法操控的,因此女性的命运可以反应一个社会和时代?从历史几千年的各个时代来看,女性的命运似乎仍然差不多。不过我觉得,她起码有几点还是有可能改变的,值得大家讨论。
   1.女人在择偶的时候,总是感觉第一,感性是女性的基本特征。但是,多少女生在一霎那冲昏了头脑,以为遇见了白马王子,结果,却带来了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悲剧?可是少女时期的浪漫与天真是人的天性,怎么克制得了?婚姻也许注定是赌博,这点,她似乎是注定的。不过,就不能多想想么。
   2.女人的事业就是婚姻,但全部是婚姻么?事实上女人也可以多培养独立的爱好,独立的理想。从这本书里看不出雅娜爱看书,年少时候看过一些,不过到了后来就不看了。读书是乐趣,甚至是最大的乐趣。当痛苦的时候,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还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娱乐,比如做做手工工艺品,民间刺绣什么的,没有刺绣,木偶总有吧。可以爱好发明,做做蒸汽船啊。况且,还可以写小说。19时期的欧洲贵族封建主,写小说的人是很多的。多读读书,如果读读当时卢梭的《爱弥儿》,对儿子的教育肯定就不同了吧?
   3.雅娜早就应该改嫁,找一个情人,这完全可以。不过她却把热情全部放在了儿子身上,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结果,不仅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她打打麻将也好,也许全家就不同了。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一处,更何况是不稳定一处。——可怜的雅娜,基督教传统是保守的,民风却是彪悍和淫荡的,为什么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事实上,雅娜的父母也都不忠。她在老公出轨的时候,就应该可以提出离婚了。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雅娜的命运不是时代造成的。
   4.当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就应该想办法,找找有经验的人询问怎么教育。如果说父女两人都只会溺爱孩子,那么找找别人询问总可以。当他第一次欠款的时候就应该感到警醒了。——到了后来欠款越来越高的时候,就应该家庭集体反思,然后寻求神父以及邻居的意见,把他叫回来拯救她。应该自私点,别再汇款了。
   5.当一个感情的寄托没有了,就应该再寻找一个。雅娜可以寄养一个孩子,也可以再嫁,也可以花钱找个情夫,人嘛,毕竟要自私点。依我看,勾引一个年轻小伙也是不错的。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家。孩子上中学之后,就应该想想自己的感情问题了啊。


  在看到最后前,约娜的最后一句结束语:“人生既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坏”已经被我翻了不知多少遍。我很期待一个当了一辈子茶几的人面对着满桌的杯具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看到结尾,我很怀疑仅仅是一个婴儿的到来、儿子的即将回归就能让她化为灰烬的心死灰复燃?难道她没有想过这个新生的女婴,她的一生也许会想她一样坎坷曲折,她的儿子仅仅是因为无处可去才躲回她身边,对她的感情无从谈起。如果她细想一下怀里的女婴和她儿子的前程,沉重的未知感和一生的苦难足以浇灭这希望的火花。或许她从来没有想过。
  我曾经觉得莫泊桑这个结尾有些牵强了,似乎是为了迎合一个大圆满结局而故意加上的一句作者自己的结论。但细想来,这个结尾再合适不过了。苦难或许会有利于人的成长,但过分的苦难会压弯一个人的脊梁、侵蚀人的思想。苦难中的人,如同沙漠里快要干死的旅者,暴风中随波翻滚的小船,一片模糊蒙眬的海市蜃楼,一点渺远飘忽的星光,立刻在他们心中燃起熊熊烈火,这火焰烧尽一切理性的怀疑、烧尽一切仔细的思索。此时,没有现实,只有想象,想象中的清冽的泉水,温暖的港湾。
  约娜拥有幻想,但很少真正的思考。她一生中大部分独处的时间里,要么在感叹韶华易逝、幸福不在,要么在哀叹命运不公、世态炎凉。曾经她鄙视那些沉浸在性欲中的男女,觉得他们像木偶般被欲望操纵而不自知,但她自己的幻想之于她,和性欲之于于连一样。她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幻想,就像于连从未怀疑自己的性欲;她觉得满足幻想天经地义,就像于连认为满足性欲同样天经地义。为了那个爱情幻想,一点点心动就扩大到谈婚论嫁,在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里,唯有自己的那个幻想依然美好,依然时时滋润着她那干涸的心田。一个名为性的手操纵者于连,约娜看见了那只手,却没注意,一个名为爱情幻想的手,也在操纵着她。操纵着她的喜悦、她的痛苦、她的欢笑。
  理性其实是一种否定性的情感,它往往和怀疑、不确定、未知联系在一起。而在信任、幸福、渴望、或者极端恐惧需要支持的情况下,理性是很少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理性的禁区,那里是只有结论、没有理由的,那是一片只需执行、不能反问的地区。我们的梦想、欲望都在那里,或者说,其实这两者本质上一致。一切行动、一切想法,均源于此,但我们碰壁的时候、痛苦的时候,可以怨天怨地怨社会,就是不能怨自己的梦想。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幡然悔悟自己的梦想是错的。但约娜呢,我们能忍心告诉她你一生的悲剧起源于那个支撑你一生的梦想吗?或者说你其实和你丈夫一样都是某种欲望的奴隶吗?
  人是很难回头的,在一条路上走的越久,越难以否定自己这一路坚持下来的成就。就这样,我们自愿成为自己的束缚。
  


  很薄的一本书述说一个女人的一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她的半生,因为书的最后她依然好端端的活着,并且有一个重担需要她花一段时间去肩负。
  这个女人为什么一路走来这么不幸,她女仆的一句话点破了要点:一个女人连对自己要嫁的丈夫是怎样的人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幸福。
  不得不说,那个家伙死的时候,我松了一口气,想着总算少了一个烦恼,让娜应该会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了吧?但是没想到她的教育方法这么无知。如果书的开头她还是一位不经世事充满幻想的女孩,都经历那么多了,你就不能成长一点点?居然还像个下乡妇人一样愚蠢地溺爱自己的孩子,最后自食恶果也是情理之中。丝毫不同情。
  我相信,路都是自己走不出来的,每个人的机遇的确相差很多,但是每个人遇到的机遇中总有好和差之分,自己选错了路,是自己的责任。
  这本书让我对莫泊桑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是悲观主义者,对现实充满了悲观的情绪,但是他内心却十分善良,温暖。他相信活着充满了痛苦,但是他祝福每个不幸的人都能够获得幸福,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这也是为什么他给出了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结局。
  就从这本书来说,我很喜欢莫泊桑,他是一个可爱的有血有肉的作家!


  女主人公约娜确如她父母所期望般的纯洁,她对生活和未来都充满着美好的期许,然而她的纯真的特质并不能使她从婚后的生活中幸免,在我看来,约娜缺少的是生活的智慧,有人也许认为她软弱,而我觉得她完全没想过可以反抗,她也没有什么错,就算错了,命运的不如意也足够构成对她的惩罚了,书最后说“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坏。”那我想,如果多一些生活的智慧,人生也许会比它原本设定的要好得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