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
2010-12
刘洋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0-12出版)
刘洋 编
418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为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2010年6月,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设立了新的西城区。区划调整后的新西城区,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资源更加丰富,文化载体更加多样,文化形态更加完整,文化软实力更加壮大。西城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历史上曾是古蓟城、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的核心地带,元、明、清三朝古都的西半部,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区有历史文化保护区18片,如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琉璃厂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占北京旧城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面积的50%;有文物保护单位179处,其中国家级32处、市级6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城区目前拥有10大类、107个三级“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24项。此外,西城区还有众多的老字号以及一大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人。
概论第一节 西城文化的形成第二节 西城文化的发展第三节 西城文化体系简论第四节 西城文化的精神与特征第一章 三千年建城建都文脉相承第一节 “营国”文化的渊源第二节 北京建城的肇始之地第三节 北京建都的起始之城第四节 北京古城格局的奠基和发展第五节 古都城市肌理的十大要素第六节 城市西部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经典地带第二章 特色鲜明的宫苑建筑与府第、衙署第一节 从燕国宫室到元大都皇宫第二节 明清西苑和西城近郊的皇家园林第三节 堂皇威严的王府第四节 中央衙署和京城官署的建立及分布第三章 西城的街道、建筑和游憩场所第一节 布局严谨的街巷第二节 传统民居和店铺建筑第三节 绿荫掩映的私家园林第四节 城墙内外的游览胜地第五节 西风东渐下的风貌变迁第四章 祭祀活动与宗教场所第一节 崇天祭祖敬仰先哲第二节 和谐共生的宗教寺庙第三节 民间的诸神崇拜和社会影响第五章 皇家文化和士绅文化第一节 社会顶端的皇家文化第二节 冠盖云集的士绅文化第三节 近代化的变革意愿第六章 诚信为本的工商业文化第一节 元代以前的城市商业第二节 通惠河带来西城商业的兴起第三节 前门外的商业中心第四节 行业繁荣彰显文化魅力第七章 教育:从“大观园”中走出第一节 皇城根下教育显贵冑第二节 民间教育形式多样第三节 近代教育走出“大观园”第四节 教会教育影响深广第五节 新文化带来新教育第六节 社会名士与西城教育第八章 民俗与风情第一节 由燕都蓟城到金中都的民俗第二节 元大都西城与南城的民俗第三节 明代内、外城西部的民俗第四节 清代内、外城西部的民俗第五节 清末民国时期内、外城西部的民俗第九章 文学艺术与学术科技第一节 文学第二节 戏曲、书画、技艺第三节 传统学术研究第四节 科学技术第十章 西城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第一节 文化交流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节 在西城区域内的民族交流与融合第三节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西城的交汇第四节 西城文化在开放中走向辉煌后记
版权页:插图:王朝更替是历史上的正常现象,对于“百姓”来说也就皇统的“易主”——皇帝换了个姓。可是辽王朝的皇帝姓耶律,金王朝的皇帝姓完颜,元王朝的皇帝姓孛儿只斤,均系“异族”皇帝。“异族”皇帝与“本族”皇帝的差异,最大之处就是体现在文化上。军事上的碰撞结束后,争斗的双方可迅速以进行政治上的组合,但文化上的认同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虽然后进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影响甚微,但借助于政治、军事上的实力,也会长期存在,而且还有能力在局部上展现自己的优势。历史上的北京地区,自公元936年被石敬瑭割让给了辽,中经金、元两朝,直到1368年明北伐军攻占大都,在四百多年中一直由“草原骑士”坐龙庭。王朝更替过程中,形成了三度政治上的组合。文化上“汉化”系大趋势,而契丹化、女真化、蒙古化也均是一时的强劲之趋,“时趋”的影响也不能低估。“汉化”、“胡化”之中,也就形成了“胡汉互化”。正因如此,明初在历史上的北京地区“禁胡俗”——即消除草原文化的影响。明清两朝更替的过程甚为特殊,爱新觉罗在挥师人关前已经“汉化”,不但“用汉人,行汉法”而且“开科取士”。但移鼎北京后又进行易服、剃发,文化上的碰撞十分激烈。政治上迅速的组合,文化上激烈的碰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从文化上溯源,关东文化系地域文化,山东和辽东隔海相望,在明代同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的辖区,辽东人口中多有山东的移民,齐鲁文化系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很好!写的好,印刷质量好
内容比较全,是两区合并以后的,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