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2004-1
崇文书局
[战国] 孟轲 著,吴天明,程继松 评析
249
102000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孟子》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代表,它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呈现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最后还有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推荐购买更多国学类图书:《论语》 《老子》 《庄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王立于沼上章
寡人之于国也章
寡人愿安承教章
晋国天下莫强焉章
孟子见梁襄王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
庄暴见孟子章
文王之囿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
人皆谓我毁明堂章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章
所谓故国者章
汤放桀章
齐人伐燕胜之章
齐人伐燕取之章
邹与鲁哄章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章
夫子当路于齐章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章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章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
天时不如地利章
孟子将朝王章
前日于齐章
孟子之平陆章
燕人畔章
孟子致为臣而归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章
公孙衍张仪章
后车数十乘章
宋小国也章
孟子谓戴不胜章
不见诸侯何义章
什一去关市之征章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章
离娄之明章
规矩方员之至也章
不仁者可与言哉章
桀纣之失天下也章
求也为季氏宰章
君之视臣如手足章
仲尼亟称于水章
逢蒙学射于羿章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齐宣王问卿章
富岁子弟多赖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章
鱼我所欲也章
拱把之桐梓章
人之于身也章
钧是人也章
任人有问屋庐子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章
今之事君者章
丹之治水也愈于禹章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舜之居深山之中章
易其田畴章
孔子登东山章
有为者章
道则高矣美矣章
不仁哉梁惠王也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章
民为贵章
山径之蹊章
人皆有所不忍章
说大人则藐之章
孔子在陈章
齐宣王问孟子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因此后代也没有流传,我从没听说过。如果您一定要我说,就说说‘王道’吧!” 宣王说:“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够施行王道呢?” 孟子说:“通过安定百姓生活去实现王道,那么没有谁能够抵挡。”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龅说,王坐在殿堂上,有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王看见了,就说:‘这牛牵到哪里去?’那人答道:‘准备杀它去祭钟。’王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就像没罪却被送去死亡之地一样。’那人答道:‘既然这样,那么就不用祭钟了吗?’王王说:‘怎么能不祭呢?用只羊来替代它吧!’不知是不是有这回事呢?” 宣王说:“有这件事。” 孟子说:“这种好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们认为大王是舍不得,我早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宣王说:“对呀,确实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狭小,我又何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不忍心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好像没罪而被送进屠宰场一样,所以用羊来替换它。” 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 会知道王的心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罪过却被送往死地,那么牛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用羊去替换牛,不过话说回来,百姓说我吝啬也难怪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发抖而没看 见羊发抖。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们活着,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呜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上说:‘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说的就是先生您啊!我现在仅仅是做了,回过头来寻求这样做的道理,却想不出自己当初是一种什么心理。经先生您这样一说,确实触动了我的内心。那么这种心思和王道仁政相一致的地方是什么呢?” 孟子说:“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臂力足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见秋天里刚换过的鸟兽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整车的木柴。’那么大王您相信这话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现在大王您的恩惠足以施在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 能到达百姓身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柴草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到。” 齐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把泰山挟在胳膊底下跳过渤海,对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的确是不能做到的。为长者折一根树枝,对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行王道,不是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大王您不行王道,是属于替长辈折树枝一类的事情。 “尊敬自家的长辈,并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童,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童。那么,治理天下就如同在手中转动东西一样容易 了。《诗经》上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封邑和国家。’是说拿这样的好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不能推广恩泽就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古代的圣贤 之所以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足以加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加在百姓身上,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所有事物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大王,请您仔细考虑一下吧!” 孟子说:“或者说大王您一定要发动战争,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 命危险,和诸侯结下仇怨,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非要这样做才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得到我最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是什么,能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品还不够吃吗?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 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或是)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您派遣的吗?大王的臣下都能充分供给(这些),难道您为的是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这样,那么您的最大欲望可以知道了,您是想扩张国土, 使秦、楚国都来朝见您,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的边远部族。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更严重呢!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不会 有什么后患。以您的行为去追求您的欲望,要竭尽心力地去做,不仅不能成功,而且之后还一定会有祸患。”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因,能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开战,那么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宣王说:“楚国人会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口少的国家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口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集中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其中的一国征服其余的八国,这跟邹国去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 “现在大王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要做官的人都愿在您的朝廷为官,耕田的人都想在大王的田野里耕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的 集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您的国土上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儿来申诉。真正做到这样,谁又能够抵挡得住您呢?” 齐宣王说:“我头脑糊涂,不能够进一步地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我实现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有坚定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 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不会有坚定的信念。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他犯了罪,然后就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网陷害人民。哪里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做出张网陷害人民的事呢?因此贤明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致饿死;然后驱使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这样老百姓也就容易听从引导了。 “如今规定的百姓的产业,对上不够奉养父母,对下不够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也要终身受苦,荒岁饥年更是不免一死。这样一来恐怕连救自己的性命都来不及,哪有空闲时间去讲究礼义呢? “大王如果要施行仁政,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衣服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错过它们生长的最佳时令,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给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就能够不饿肚子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开导他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头顶东西行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袄吃肉,一般百姓不缺食少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百姓拥戴而称王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
没有注音,注释很简洁。为什么出版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