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先秦诸子这些人

鲁林华,闵泽平 著 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4  

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作者:

鲁林华,闵泽平 著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何让一种日渐式微的文化传统重新发扬光大,这是一个令许多专家学者为之呕心沥血而又无怨无悔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一天终究会等到它所期待的答案,不过就目前来看,专家们注定要体验一番事与愿违的挫折感。尽管他们大声疾呼所换来的所谓“抢救与保护”赢得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举国上下,把臂试问,谁敢小觑国学——不过,喧闹的背后,分明可见苍白的面容与虚弱的身躯。  细细想来,即使为之潸然也不能有太多的苛责,作为编剧的专家学者不应一味指斥观众的冷漠无情,现代都市下整日奔波的人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心情去迎合一场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关联的古典话剧。所有的抢救与保护,最好的结果哪怕不是镜中花与水中月,也逃避不了被展览在玻璃窗中的命运,唯一的差别可能是这展览的场所究竟是严肃高雅的博物馆,还是霓虹灯下流光四溢的大卖场。  所以,当一种历史悠久、曾经辉煌过的艺术形式抑或文化传统,被沉痛地表述成为要保护与传承对象的时候,那也就是我们为之哀悼的时刻了,我们可以毫不惊讶地注视它与我们渐行渐远,因为这种大声疾呼,似乎就是一种告别的暗示,或似那种临终时亲人们不甘的呼唤。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一个即将安息的躯体粗鲁地摇晃,使劲地推攘,凄厉地叫嚷,让它挣扎着不能离去,或许是一件残忍的事情。  如何让一种灿烂的文化摆脱被保护、被展览的命运呢?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让之融入到当下的生活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它注入生机与活力。永远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似乎才是富有生机与活力、与我们同在的东西;永远与我们的心一起悸动的情感,似乎才有跨越时空、永不消逝的魅力。就传统经籍而言,前人的解读其实就是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已经随风消逝的圣贤行走在他们的生活中。倘若我们以为,延伸桥梁的方式,就是将前人的解读传承下来,这就是固瑟胶柱了,何况有些解读已经失去了我们的信任。我们的使命,似乎是让先哲进入到堂皇富丽的高楼大厦中,与我们同呼吸,而不是屏住呼吸回到他们低矮灰暗的茅屋中去。  正是抱着这样的初衷,几年前在撰写《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时,便有意识地颠覆了传统的叙述,试图让那些我们崇拜敬仰的文人们回到我们所熟识的日常生活中来,显露他们亲切朴素哪怕是不够光彩的一面。这种面目或许会使一些习惯于从前辈中汲取信仰支撑的读者感到失落,因为总有一些读者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依赖症,没有崇拜的对象,或者说崇拜的对象不够高大全,就会让他们感到说不出的难受,但或许也让一些读者因喜爱的历史人物回归到他们的身边,回归到伸手就可触及的生活中而欢欣。  对于先秦诸子的描述,依然抱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让这些光彩夺目的先哲,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不是那么遥远。伟大的思想固然会亘古长存,不过,离开了方古常新的伟人,思想却不知道能长存多久?究竟是人依附于思想,还是思想选择了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所知道的是,离开了人,再伟大的思想也难免逊色三分。“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样看来,在思想与人之间,似乎后者才是尘土。而关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我们也似乎说得太多,以至于稍不留神,它又从我们身边匆匆滑落,蓦然回首,已如泛黄的风景,更让人惆怅失落。此情此景,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当日重阳兄约稿,欲对诸子百家一一扫描。其时闲暇颇多,得以整日摩挲诸子。嗣后诸事烦扰,转为稻粱谋,不得不以孔、孟、老、庄、列做一小结。他日风帆沙鸟、烟云竹树之间,或当续述苟子、韩非等先秦诸家,以偿前债。

内容概要

伟人的思想有多远,他们就理应活多久。关于先秦诸子的思想,我们已经说得太多:关于他们的生活,我们却知之甚少。在倾听着他们的教诲之余,或许我们也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生活过得是好还是坏,那些让我们为之倾倒的言论,究竟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下出现的。为什么孔子总是徘徊在仕途的边缘?为什么孟子要扛着仁者无敌的旗子四处巡游?为什么庄子笔下的人物总是面黄肌瘦?为什么老子要姓李而不是姓老?为什么列子总是幻想着要御风而行?或许诸子的生活更平凡一些,他们的形象就会显得更亲切一些,而思想看起来也不会那么遥远。《先秦诸子这些人》味读者介绍这些先秦诸子们都做了些什么,生活过得是好还是坏。
《先秦诸子这些人》包括最劳动的孔子、爱学习的孔子、爱生活的孔子、爱人民的孔子、徘徊在仕途边缘、在鲁国做官的日子等内容。本书由鲁林华、闵泽平著。

书籍目录

孔子这个人
一、爱劳动的孔子
1.骂人与挨骂
2.孔子的驾驭技术
3.孔子的射箭本领
二、爱掌习的孔子
1.野合而生
2.孔子的大学
三、爱生活的孔子
1.没落的孔氏与儒生的最初职业
2.“助葬师”与“束脩”
四、爱人民的孔子
1.为侄女和女儿挑婿
2.远其子,爱弟子
五、徘徊在仕途边缘
1.待价而沽
2.仓皇而去
六、在鲁国做官的日子
1.两个坏蛋找上门
2.一位圣人上云霄
七、在卫国的那些搴
1.花落谁家
2.子见南子
八、夫子出走以后
1.心恋故土
2.叶落归根
孟子这个人
一、母亲是一位教育家
1.孟子的骄傲
2.谁不想搬一次家
3.吃猪肉引出的教育原则
二、模糊的背影
1.早亡的父亲
2.人生目标
3.谁是孟子的恩师
三、喜欢袒露的妻子
1.千万个理由
2.就是不动心
四、扛起“仁者无敌”的大旗
1.憋屈的梁惠王
2.慈爱的邹穆公
3.冷淡的齐威王
4.听话的滕文公
5.“仁政”三部曲
五、不省心的弟子
1.胆汁质的孟子
2.十八弟子
3.让你来找茬
六、何处是归程
1.徘徊复徘徊
2.与君生别离
3.相隔万余钟
4.会面安可知
老子这个人
一、种龙见首不见尾
1.老子姓甚名谁
2.老子是谁的谁
3.三合一的老子
二、一百岁还是两百岁
1.老子与孔子谁更老
2.老子与孔子谁第一
3.骑着青牛向西去
三、老子收徒
1.嫡传弟子
2.嫡传弟子的弟子
四、老子布道
1.“道”在何处
2.阴谋还是阳谋
3.占有还有给予
庄子这个人
一、财庄子经济状况的调查
1.孟子为什么不“理会”庄子
2.庄子的衣食住行
3.越穷越光荣吗?
二、对庄子社会关系的调查
1.最佳搭档
2.可怜的妻子与狡猾的弟子
3.越丑越高尚吗?
三、对庄子仕宦生涯的调查
1.飘忽的自述
2.漆园吏是个肥差吗?
3.熟悉庄园生活的庄子
4.越懒越纯洁吗?
列子这个人
一、御风而行
二、劈紫喂猪
三、寻找快乐
后记

章节摘录

  有人说,孔夫子所谓的“御”,只是一种仪式,与驾车无关,与技术好坏无关,仅仅与表演者的仪态与动作有关联。他们认为,射箭其实也同样是一种仪式,或者是一种高级的社交活动,约莫等于今天的高尔夫球运动。比如,按照《周礼》的介绍,君主在东面,三公在北面,卿大夫在西面。大家一面“射”,一面听音乐、喝酒、聊天等。  既然是“高尔夫”,普通群众连现场观摩的机会都不会有了。东汉学术大家郑玄说,上面《周礼》那段话为什么没有提到咱们“士”呢?就是因为“士”的等级不够,进不了那个高级社交场合。当然,“士”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让那些比“士”还低一等的人仰慕不已。  十三经中的《礼记》说,当年孔子在矍相射箭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密密麻麻,经常像堵墙一样。后来他做官了,自然有资格挑选社交活动的参与者了,于是他就让子路在大门口宣布:“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孔府的射箭场所对外开放了,欢迎大家踊跃报名。但是呢,有些人就不要进来了,比如说,那些不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入侵的将军,那些没有本事还缺乏忠贞的亡国遗民,以及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忘记自己老祖宗给人当儿子的人。”  孔子的这个标准,我们原以为是相当宽松的,以为孔子是惦记着与民同乐。我们经常念叨“人心不古”,似乎古人大多是淳朴的。《礼记》中说,当子路念完上述标准后,却没有想到,围观的群众顿时走散了一半。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人是不受孔子欢迎的人。  孔子把射箭与道德品质、社交礼仪捆绑在一起,说“射以观德”、“射以观礼”,射箭比赛比的不是技术,不是水平,而是风度与品质,这多少让人有些灰心与失望。古书上说,观孔子射箭者如堵,我们认为那定是因为孔子射箭本领高强,箭箭百步穿杨,所以才引来好事者的围观与阵阵喝彩。还有人因此受到启发,认为孔夫子定然是文武双全。  后世往往以貌取人,将“儒”视为柔弱之人,认为这位“老夫子”只是以文见长,然而细考古籍却发现孔子不仅是习武、讲兵之人,还是一位“矢无虚发”的射箭高手。孔子传记中不仅记载了这位教育家身强善射,而且记载了孔子办学时的“六艺”顺序是“礼、乐、射、御、书、数”,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单兵训练课目“射”、“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在看来,这似乎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古语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而且古语还说君子斗智不斗勇。孔子还说,射箭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把箭靶射穿,动作标准,姿势好看就行了,即“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又说,如果是君子,就不要争来抢去的,大家要一团和气。如果一定要竞赛,那就比射箭吧!当然,成绩是次要的,友谊是主要的,作个揖,敬个礼,谈谈天气,交流一下某些方面的心得,那才是贵族的做派。这也就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如果孔子射箭本领高强,为什么他教育学生的时候总要强调姿势与风度呢?为什么老是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呢?如果他射箭技术一般,何以又被时人称为专业人士呢?  如果非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相对而言,我们倾向于排除孔子是偶像派的可能性,看好他拥有真正的实力。或者说,孔子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层面上升到艺术层面了,所以总是从文化的角度谈论驾车与射箭的意义。驾车技术暂且不论,射箭的本领应该不容置疑,否则孔子就是大不“孝”了,因为他的父亲叔梁纥武艺超强。  史书上说,叔梁纥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以力大无比闻名于诸侯。叔梁纥的气力究竟有多大呢?大得可以举起厚重的悬门,比扛鼎的楚霸王似乎还略胜一筹。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鲁、曹联军围攻倡阳(今山东枣庄一带)。倡阳方面为诱敌深入,故意打开城门,放进部分联军,然后突然放下悬门,准备关门打狗。就在悬门缓缓落下的危急时刻,叔梁纥飞身上前,用他的双手稳稳地托起悬门,直到进人城内的联军全部撤出。  叔梁纥还以勇猛果敢为世人瞩目。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齐国入侵鲁国,将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围困在防邑一带。鲁军前去解救,行进至防邑附近的旅松地区。天黑之后,叔梁纥率三百武士,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将最高长官臧纥护送到援军那里,然后又来了一个回马枪,杀回防邑继续守卫。齐军被叔梁纥三番两次蹂躏,非常沮丧,罢兵而去。  虎父无犬子,按照科学的解释,这是遗传。有这样英勇威武的父亲,儿子自然也不会太差。《孔子家语》说叔梁纥身高十尺,孔夫子略逊一筹,比父亲矮了四寸,《史记·孔子世家》说他身高“九尺六寸”,时人都惊异地称他为“长人”,也就是“小巨人”的意思。有学者说:“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汉一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和穆铁柱、姚明的个子差不多,或有夸大。”这确实有些夸大,而《世本》还说孔子“腰大十围”,那简直就是夸张了。至于传说中的孔子七露、四十九表、龙形、虎掌、河口、海目、林发、虬唇、隆鼻等等,就更让人咋舌了,正所谓“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  叔梁纥力气大,孔夫子也不赖,只是比父亲小那么一丁点。《左传》说叔梁纥能够托住城门中间的悬门,《吕氏春秋》就说孔子能够举起“国门之关”。“关”,在这里是指门闩。而“国门之关”,就是城门上那根用巨大横木做成的门闩。所以又有教授说,孔子不仅有武功,而且武功还不是一般的高,“孔子是弃武从文的。作为一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青年汉子,孔子又是春秋时期将军的后裔,在他的基因中已经注定有武士的风采。”……


编辑推荐

  多年以来,我们都在仔细倾听着诸子百家的教诲;现在,我们该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生活过得是好还是坏。  《先秦诸子这些人》包括最劳动的孔子、爱学习的孔子、爱生活的孔子、爱人民的孔子、徘徊在仕途边缘、在鲁国做官的日子等内容。本书由鲁林华、闵泽平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先秦诸子这些人 PDF格式下载



喜欢先秦诸子的,可以参看。


角度新颖,语言深刻,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