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
2012-10
湖北辞书出版社
雷芳
229
170000
《崇文国学经典文库: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作者:(清)袁枚
随园诗话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随园诗话补遗
补遗卷一
补遗卷二
补遗卷三
补遗卷四
补遗卷五
补遗卷六
补遗卷七
补遗卷八
补遗卷九
补遗卷十
版权页: 插图: 【原文】 古名士半从幕府出,而今则读书不成,始习幕,此道渐衰。犹之古称秀才,杨素以为惟周、孔可以当之。非若今之读时文诸生也。康熙、雍正间,督抚俱以千金重礼,厚聘名流。一时如张西清、范履渊、潘荆山、岳水轩等,皆名重一时。范诗最清,无从访觅。只记西清《过浔阳》云:“浔阳江上客,一岁两经过。去日梅花好,归时枫叶多。橹声摇夜月,帆影落晴波。为向山僧问:尘容添几何?” 【译文】 古代的名士大半从幕府中产生,而现在的名士则是读书没读出成绩,才开始作幕僚的,名士之道渐渐衰弱了。正如古代被称之为秀才的人,杨素认为只有周公、孔子可担当,而不是现在那些读八股的儒生。康熙、雍正年间,督抚都以千金重礼,厚聘名流做自己的幕僚。一时间,像张西清、范履渊、潘荆山、岳水轩等人,名气都很大。范履渊的诗最清新,没法找到。只记得张西清的《过浔阳》诗:“我是浔阳江上往来的行人,一年要经过两次。去时梅花开得正好,回来的时候枫叶红了很多。摇船的桨声在夜色中响起,船帆的影子照映在江面上。因而向山僧问询:岁月的烟尘在脸上增添了多少痕迹?” 一○七、唐诗方言 【原文】 唐人诗中,往往用方言。杜诗:“一昨陪锡杖。”“一昨”者,犹言昨日也。王逸少帖:“一昨得安西六日书。”晋人已用之矣。太白诗:“遮莫枝根长百尺。”“遮莫”者,犹言尽教也。干宝《搜神记》:“张华以猎犬试狐。狐曰:‘遮莫千试万虑,其能为患乎?”晋人亦用之矣。孟浩然诗:“更道明朝不当作,相期共斗管弦来。”“不当作”者,犹言先道个不该也。元稹诗:“隔是身如梦,频来不为名。”“隔是”者,犹云已如此也。杜牧诗:“至竟薛亡为底事。”“至竟”者,犹云究竟也。 【译文】 唐代人的诗中,往往用方言,杜甫诗:“一昨陪锡杖。”“一昨”就是“昨日”的意思。王逸少的字帖上有:“一昨得安西六日书。”可见晋朝人早已使用过这个词。李白有诗:“遮莫枝根长百尺。”“遮莫”就是“尽教”的意思。干宝《搜神记》中有:“张华用猎犬试探狐狸,狐狸说:‘你尽管想尽办法试探我,我又能造成什么危害呢?”这个词晋朝人也使用过。孟浩然有诗:“再说明早不当作,相约一同来比试管弦音乐。”“不当作”是指先说个不该。元稹在诗中说:“隔是好像身处梦境中,频繁地出现并不是为了名利。”“隔是”就像是说“已经如此”。杜牧的诗中写道:“至竟薛君之死是为了什么事情。”“至竟”就像是说“究竟”。
《崇文国学经典文库: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彩色有插图,通俗读本吧,学术性的不需要买
里面的插图和颜色不喜欢,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