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明天。第2卷

谭克修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1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谭克修  

页数:

502  

字数:

4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定位为21世纪汉语诗歌前言读本的《明天》系列丛书,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备受瞩目的第二卷。 《明天》书名受20世纪70年代末的民间刊物《今天》启发而来,由著名诗人、城市设计师谭克修主编,侧重于发表当前汉语诗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中青年诗人作品。《明天》第一卷以全新的选编理念、高迈的品位、精美考究的装帧迅速在诗歌界、文学界产生了反响,在北京万圣书园举行的首发式,吸引了在京的著名诗人、评论家30余人到场,海内外数十家有影响力的媒体进行过跟踪报道。《明天》的发展被视为牵扯着新世纪中国诗歌复兴引擎的重要事件。 2004年,《明天》与美丽的草原明珠额尔古纳携手,首次在国内创造性地举办 “首届华语诗歌双年展”。本次“双年展”设置的“双年奖”中两个重要奖项——“艺术贡献奖”和“双年诗人奖”,奖品除了奖杯、1万元现金外,更有面积达200亩的“草原私人牧场”而备受瞩目,成为近年华语诗坛最为引人瞩目的事件,包括《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东方早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商报》、《中国青年报》、《三湘都市报》,及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网易、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上百家媒体进行报道和评论。 日前出版的《明天》第二卷,是由兰棣之、李少君、李亚伟、杨克、沈奇、余怒、荣光启、桑克、敬文东、谭克修等著名诗人和诗评家组成的本届编委会,经过近一年时间组稿、编纂而成的首届“明天·额尔古纳华语诗歌双年展专号”。本届双年展选择“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汉语诗歌创作”为主题,意图在全球文化趋同化发展的背景下,对不同地域环境的诗人创作状态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展示。在参展对象上,主要考虑近年来较为活跃、有创作实绩、有较强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实力诗人。因为主题与地域有关,参展诗人也按所属地域,分9组出场:1、北京诗群;2、华北诗群(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3、华中诗群(河南、湖北、湖南、江西);4、华南诗群(广西、广东、海南、香港、澳门);5、东南诗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6、东北诗群(辽宁、吉林、黑龙江);7、西南诗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8、西北诗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海外诗群。为确保大展的基本品位,控制总的参展人数为72人。考虑到每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都得有参展诗人,大致按不同地区诗人的大致实力考虑参展诗人名额。但因为总体人数有限,有的省份只能有1人参加,使得选稿极为困难。而即便有多达9人参加的北京地区,确定入选诗人仍然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最终入选的多为当前华语诗坛的重要诗人或者新锐力量,如王家新、臧棣、孙文波、尹丽川、徐江、潞潞、李建春、三子、王小妮、宋小贤、默默、潘维、张曙光、宋晓杰、于坚、翟永明、叶舟、马非、严力、胡续冬等,部分参展诗人是远离主流诗坛多年来首次携新作公开亮相。同时,书中收有所有参展诗人的简历、诗观、相关评论和大幅照片,以及“双年奖”获奖诗人的授奖辞和“200亩牧场得主”西川、伊沙的访谈。要特别提到的是,姜涛、敬文东、荣光启、向卫国、苍耳、吴铭越、石光华、沈奇、李少君等9位诗评家分别对各展区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论,对读者解读和认识当下纷繁复杂的华语诗歌写作状况将会起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增加了第二卷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谭克修,诗人,城市设计师。70年代年生于湖南隆回,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大学期间,被视为“90年代中间年份学院诗歌的前卫代表”(唐荣尧语)。近年完成的《见证》系列组诗以“全方位展现当代社会与生活复杂的纷纭世象”(李少君语)而广受关注。谭克修参加过诗刊社第19届青春诗会,诗作曾入选数十种文集,是“2003·中国年度诗歌奖”得主。2003年创办《明天》诗刊,2004年发起首届“明天·额尔古纳”华语诗歌双年展。 作为城市设计师,谭克修现为湖南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城市规划》编委,长沙市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长沙市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十佳规划设计师,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主持过多项省市重点工程规划设计。

书籍目录

寄语 食指、谭仲池、洛夫前言谭克修 华语诗歌需要双年展北京诗群西川、王家新、臧棣、孙文波、黑大春、姜涛、杨黎、尹丽川、莫非没有共识,更无需争辩华北诗群陈超、曹五木、徐江、君儿、潞潞、马骅、长征、赵卡“盐粒簌落,来路茫茫”敬文东华中诗群李建春、刘洁岷、谭克修、七窍生烟、横、三子、牧斯、森子、张永伟华南诗群王小妮、潘乙宁、杨克、宋小贤、阿斐、花枪、郑单衣、姚风世纪之交的华南诗歌及其文化生态学考察东南诗群默默、小海、十品、潘维、沈方、余怒、阿翔、牛慧祥、道辉、夏宇是果子狸还是猫,抑或海狸东北诗群张曙光、桑克、朱永良、邵揶、刘川、宋晓杰在疏离中成长西南诗群于坚、唐亚军、维色、赵野、马松、翟永明、张万新、宁炜、李亚伟西北诗群海外诗群对话双年备忘

章节摘录

  然而,基本暧昧也由此产生了, “较劲儿”带来了能量,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诗歌的合法性问题,诗歌之所以存在,还有更多的理由。简单地说,光是追新逐异,出言不逊,逞一时之快,是远远不够的,关键之处还在于能否写出坚实的、值得信赖的作品,能否提供一种有关世界的全新表述,在反对生活沉闷的同时而不沦入另一种沉闷。这个问题本来在十年以前就已反思过了,但现在看来,似乎还要重新提出必要,因为无论社会如何进化,攻歼或炒卖都是最现成的方案,可以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和版面,又能掩人耳目。逃避真实的责任。历史证明,任何真实、有效的“革命”,必定伴随文化、社会尺度的真正改变,伴随着生活世界的剧烈动荡,而在这一过程中,寻找论辩的对手(无论是他人还是自我)十分紧要,而更为紧要的是,诗歌能够在论辩中获得深刻的觉悟,有力地回应变化,并在变化中把握住不变。对于那些成熟的、善于自我扬弃的诗人,继续变化的结果,也不过是更为深入地回到自己的起点上,真正享受自己的偏执,将偏执引申为一种成熟。  当代诗歌曾多次享受过整体的抗辩性,无论是朝向外部,还是指向内部,抗辩使得当代诗歌有了风格、形态,也有了总体趋势、内在冲突乃至敌我关系。但整体的抗辩结构,可不可以被永久地享受下去,是颇值疑问的。回到“北京诗歌”的问题,作为一种想象,“北京诗歌”过去可能存在,但现在并不存在。这不是一地的现象,反映的是当代诗歌的某种可能状态:当我们无法把九位诗人在一篇“综论”中妥善安置,便意味着我们既缺乏共识的起点,也缺乏论辩的平台。这是诗坛分裂的表现,是诗歌在被大众文化一部分稀释、一部分排挤的结果,但这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P66  这首诗里既有古典的不胜柔弱之美,也有现代人的血性冲动。黑与白细腻清晰,堪称历历在目。静与动正好互相制衡,达到某种和谐。历史与现实对比分明,如木刻,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清厉逼人,又如水墨画,其中某种神秘深邃意境令人入迷,十分适于慢慢品味。开愚可堪点评的诗还有不少,诸如“那妖怪的风车/仍旧在不耐烦的空中发寂寞的电” (煤纪念日》)等等诗句,均达到了我最近强调的某种“草根性”,传统之根与个人内在之根结合得恰到好处,融汇得自成一体,小巧夺天精美之极,但又内含无限锦绣,完全可以媲美古典精美小诗。或许,曾以突出叙事性著称的萧开愚能因此扬弃旧我,开出一番新境界,完成他的又一次高峰。  当然,除了返回古典寻找诗歌资源,并借此开辟新的境界,其中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北岛,干脆主要转向随笔写作,他的随笔写作达到了汉语文学界的某种高度。还有多多,多多是一个独特而强大的存在。在荷兰,虽然他由于孤独,封闭,内心几近疯狂,但他恰好地控制住了自己。而且他还不是采用那种回到汉语传统精神家园以抚慰自己的方式。多多始终是超越性的,关注世界普遍性处境的,他将个人的体会与经验成功地上升到了这一高度,也因此,在海外十五年,多多由于深刻的挣扎,仍然充满紧张的张力,也因此得以保持了旺盛的创造力,写出了《依旧是》、 《我读着》、 《常常》等一大批杰作,使其影响不仅仅限于汉语诗歌界。还有严力,与多多有某种相同的路子,也是关注个人的世界普遍性存在之谜的,当然其形式有所不同,是浅白口语式的,可能不如多多的语言具有内在的丰富多样及多层次,深度也有所减低,表现力也相对弱些,但自有独特性。


编辑推荐

  首届“明天·额尔古纳”华语诗歌双年展评选活动于2004年6月拉开帷幕。双年展在参展对象上,主要考虑近年来较为活跃、有创作实绩、有较强探索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实力诗人。在这次评选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本书就对这些优秀作品作了辑录。全书对这些作家的作品根据主题和地域的关系,分北京诗群、华北诗群、华中诗群、华南诗群、东南诗群、东北诗群、西南诗群、西北诗群和海外诗群九大区域。在这些中青年实力诗人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诗歌光明的未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明天。第2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