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风潮
2009-7
湖南文艺出版社
黄建斌
256
无
永难忘, 牛田洋! 你不是寻常的水, 不是普通的浪; 你曾是侵吞我战友的粗暴, 骇天动地的疯狂。 思念你, 牛田洋。 每一缕波纹 都荡漾过温馨, 每一簇漩涡 都旋转过青春。 虔诚的 是年轻的一群。 用热泪拭擦面颊, 用冷汗沐浴身心。 不幸的 是“文革”的荒唐。 可贵的 是真传的辉煌。
该书作者40年前在0490部队学二连“接受解放军再教育”,是牛田洋抗击728台风的亲历者。离开牛田洋后,又长期在出版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作者在《牛田洋风潮》中,对那场灾难中的风、雨、潮的描述,非常深刻。
黄建斌,牛田洋“7·28”台风海啸亲历者,福建省福州市人,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28届、第29届执行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序 难忘牛田洋 引言:涛声依旧 呼唤英雄第一部 沧海桑田 1. 千年沉浮话“牛田” 2. 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十年初创生产基地 毛泽东主席作出“五七”指示 “7·28”风潮名扬海内外第二部 “7·28”风潮即将到来 1. 瑰丽的牛田洋 2. 周恩来总理的电话 3. 艰难的决策 4. 台风前夜 5. 妇女儿童先行撤退 6. 营房保卫战 7. 风吼海啸第三部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1. 铁骨铮铮 镇守闸门 艰险转移 舍己救人两英雄 枪杆子是战士的命根子 2. 血肉长城 3.“共产党员站到最外层!” 4. 大堤上的“黄继光” “海潮就是敌人” 大无畏的战士 牛田洋的铁人 5. 等兄弟部队脱险后,再转移 6.“孤岛”上的83个勇士 7. 中流砥柱 8. 断堤双雄 9. 魂断车路 10. 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11. 救兵来到华阳村 12. 有子弟兵在,就有人民群众在! 13. 劈风斩浪救亲人 穿房越脊过“天桥” 一只谷桶千钧重 潜水摸门 采菱船上 风雨夜里哨兵 14. 三进危房 15. 舌头舔泥 16. “学生也是这样” 17. 大风浪里炼红心 18. 严峻的考验 19. 与蛇共舞 20. 号声入云天 21.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武器 “武器的一个零件也不能丢!” “人在武器在” “擦亮钢枪,随时准备上战场” 22. 钢铁身躯接通的红线路 23. “马鸣风萧萧” 24. “墟里上孤烟”第四部 生死漂流 漂流者一 避了战乱遇了海潮 漂流者二 复活的“牺牲者” 漂流者三 生吃鸭腿充饥 漂流者四 “鲁滨逊”登上小岛 漂流者五 生吃鱼甜得很 漂流者六 海上酒“宴”第五部 撤退大场景 场景一 鱼儿要离水天灾无天敌 场景二 烹鸭煮饭赢得逃生 场景三 歌潮战海潮 场景四 一双解放军鞋 场景五 忠字台 场景六 衣不蔽体 场景七 生命树 场景八 雨打秋萍 场景九 露出海面的那双手 场景十 搭人梯第六部 灾后长镜头 镜头一 尸横遍野 镜头二 打捞尸体 镜头三 掩埋战友 镜头四 “叔叔,再见!” 镜头五 妹妹找哥泪花流 镜头六 跳海 镜头七 寄自四川的条幡 镜头八 “华山”救母 镜头九 风声雨声歌声响遍十里长街 镜头十 准假千里挂失巨款 镜头十一 风潮夺命也为媒第七部 军民重建牛田洋生产基地第八部 峥嵘岁月 1. 牛田春秋 2. 大学生连 3. 迟到27年的追认第九部 牛田洋启示录 1. 洪水神曲 2. 大风赋 3. 蓝色咏叹调 4. 向大海要土地的人 5. 沧桑、桑沧,退田还渔 6. 苦乐思辩 7. 永远的牛田洋后记附录 “7·28”烈士纪念碑记 在牛田洋抗击强台风中牺牲的烈士名录 牛田洋歌曲 台风自救常识
第三部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8.断堤双雄 在台风的日子里,○四九三部队的副班长张兆津和战士陈纪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他们长堤上坚守岗位五天四夜,经受了一次革命纪律的锻炼。 7月28日,上午8点多钟。连长派遣张兆津和陈纪,到大堤东段渡口以南300米的地段,担任观察大堤险隋的巡逻任务。 台风挟带着万发乱箭般的大雨,漫天飞舞。海面上,漂浮着从榕江、韩江冲来的竹子、木头。台风把它们卷起来,像抛标枪一样,越过防浪堤,向牛田洋农场射过来,从战士身边穿过。真如千军而马,兵临城下。 为了看清大堤险情,张兆津和陈纪拄着竹竿,弯着腰,不时地左闪右躲,避开“枪林箭雨”的袭击,摸索前进。突然,一块木头驾着海浪飞上堤来,打中了张兆津的头。顿时,他的脑袋昏昏沉沉,两眼直冒金星。 陈纪连忙扶住张兆津,不让他倒下。问他:“伤得重吗?休息一会再走。” 张兆津觉得正是要紧的时刻。对于军人来说,前方风浪险情就是敌情。他们俩既是前线的侦察兵,又是长堤的哨兵,担子重,责任大,警惕性一刻也不能放松。于是,他只是用手在脑袋上胡乱摸了摸,忍着疼痛,就继续前进。 暴雨搅得周天混沌,纷纷扬扬,几步以外什么也看不清了。海浪百折不回地向大堤猛扑过来。台风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坏孩子,把渔船当玩具那样耍起来,玩腻了,就把破船重重地扔在大堤上。堤面上狼藉不堪。 张兆津使尽浑身解数,逆着强风拼命地往回冲,但每当起步,一站立,步子还没跨出,就被大风压倒。没办法,只好手脚着地匍匐着前进。一股不服输的力量鼓舞着他往前挪,但大风就像橡皮筋拉着他的身体,手脚在光滑的堤上又没有着力点,挣扎着连续冲刺了几次都没成功。 风浪太大,堤上已经不能站人。他们要坚守战斗岗位,摸清大堤险情,已经非常困难,也十分危险。但张兆津和陈纪意识到,这是考验他们的关键时刻!风浪越大,他们的责任就越重。如果大堤出现决堤险情,他们不能及时发现上报,那就是最大的失职。这可是贻误战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们决心不漏掉半点险情!浪大,不能站,他们就匍匐前进;雨猛,眼睛睁不开,看不清,他们就用手摸。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陈因为来不及躲避,两次被风浪卷起的竹竿打出鼻血,但是他没吭一声。 不久,他们两人又累又饿,觉得两条腿像灌了铅,很沉重,走不动了。刚打算坐下来,稍微休息一下,突然,他们发现堤内的水位迅速上涨,牛田洋生产基地已是白茫茫一片。是不是我们这段堤崩了呢?他们两人紧张起来了,马上不顾危险,把他们负责的这段海堤检查了一遍。 这时,烟雨之中传来了鼎沸的人声,有一队人影在攒动。原来是兄弟部队的同志,沿着大堤内侧,急速向他们走来。他们一问,才知道,是大堤南端一号水闸冲垮了,他们奉命转移了。 大堤决口了,兄弟部队都转移了。他们两人该怎么办呢?是跟兄弟部队撤退呢,还是留下继续坚持战斗呢? 去留问题成了他们思想斗争的焦点。 他们深情地目送着兄弟部队战友的身影渐渐地远去,他们期待的亲切人声也渐渐地消逝了。眼前又只有那嚣张的风雨、残酷的波涛;耳边又充满了呼啸声、怒号声。 无情的海潮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留下而收敛、退却和休止。 海水淹上了他们的膝盖,他们坚守着!他们想,领导把巡逻大堤的任务交给他们,在没有接到命令之前,他们决不能离开战斗岗位! 海水淹没了他们的腰间,他们坚守着!他们想起了邱少云烈士宁愿被火烧死,也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英雄形象。好榜样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海水淹到了他们的胸部,他们坚守着!他们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一起。海水很冷,冻得他们发抖,可是,他们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在这里,他们又饿又累,稍不注意,就会被海浪卷下大海;他们的脚步徘徊在生死的奈何桥上! 在这时,每一分钟都是对他们革命意志的严峻考验;他们的行为正在体验着哈姆雷特的千古难题! 下午四五点钟,风雨渐渐小了,海潮也开始退了。他们泡在海水里与风浪搏斗了七八个小时。张兆津的腰部被海面上漂来的汽油桶撞伤,这时感到隐隐作痛。手也冻麻了,失去了知觉。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夜晚即将来临。他们考虑:如果在断堤上过夜,四周已是水乡泽国,汪洋大海。睡,无处可躺;冷,没有干的衣服,没有被褥;饿,没有食物干粮;渴,没有一滴淡水。如果走,风也小了,他们都会游泳,是完全可以游出去的。 可是,他们还是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战士在远离领导或与领导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更要自觉地提高纪律性。他们决定还是留下来,坚守岗位! 深沉浓重的夜幕下,伸手不见五指。他们被无边无际的黑暗压抑在天之涯,被烟波浩渺的潮汐逼迫在海之角。风雨平静了一些。波浪咬着防浪石的声音,单调而且孤寂,声声催人昏睡。 他们互相勉励,互相提醒:千万不能睡着了! 凛冽的海风阵阵袭来,砭人肌骨,使人哆嗦。他们拿着木棍,忍着饥寒,冒着风雨,继续巡逻在大堤上。有时冷得受不了,两个人就靠在一起,相互用体温暖和。有时就原地跑步、跳跃暖身。这样,他们熬到第二天的黎明。 7月29日早晨,他们迎着冉冉升腾的太阳,正在断堤上巡逻。连长、指导员和同志们找他们来了。一见首长和同志们,他们立即扑上去,一个个地热烈拥抱,一个个使劲地握手,好像久别重逢,好像永远不会再分开,眼里闪着泪花,笑得嘴巴都合不拢。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股暖流直涌心头,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原来,连长在接到转移命令后,曾派了一个同志来通知他们。由于当时风大雨急,大堤上一片白茫茫的,没有找到他们,以为他们已经转移,便回去了。部队到了玉井村后,连长发现少了他们两人,很着急,又亲自涉水返回大堤来找,也没找到。第二天,连长和同志们重上堤坝,终于找到了他们。 他们俩向首长汇报情况之后,就和大家一起去打捞物资了。 此时,已经30多个小时了,他们两个人没有喝过一口淡水,早上吃了几个用海水煮的鸭蛋,中午用海水做了饭,又咸又苦,吃不进去。他们又饥又渴,讲话都很困难。 下午,营部通讯员来通知说,4点钟可能还有台风,要部队回玉井村待命。当时,连长考虑,如果大家都走了,台风一来,刚打捞上来的物资肯定会被风卷进大海,国家财产要遭受损失,就决定留下两个人。 他们两人又一起请求把任务交给他们。连长和同志们都不同意,说他们已经很累了,即将来临的台风还不知道有多大,应该让身强力壮的同志在这里坚持。 他们说:“昨天12级以上的台风都顶过来了,今天的台风我们也有把握顶住。”连长看他们那样坚决,也就同意了。 他们留下来。白天,他们除了巡逻外,还打捞物资;晚上,他们轮班睡觉,睡在又脏又臭的猪圈里。他们把这样的环境跟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一比,就觉得好多了。 8月1日下午,他们遵照上级的命令离开大堤,回到了连队。这样,他们在大堤上坚持战斗了5天4夜。 9. 魂断车路 远处的海潮像一排烈马,在万头攒动,怒耸黑鬃,撒蹄飞奔;潮头到了跟前,变成一堵咄咄逼人、劈头盖脸的水墙,向部队驻地翻滚而来。停放在训练队的十几辆教练车,很快就有被潮水卷走的危险。 “抢救国家财产!”共产党员、司机班长周培铨挺身而出,第一个跳上了驾驶室,和新战士关荣许一起,驾起汽车,顶着狂风,向安全地方驶去。汽车刚开上公路,路两旁的树木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树枝屈曲招展,有如伸出了长臂,张爪攫人;有的树顶被大风劈断,掉在路中央,高大的权、狰狞张舞,呜呜作响,挡住了汽车的去路。 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周培铨当机立断,跳下了车,冒着有被树木砸伤的危险,一棵一棵地将倒树搬开,但他的车并没先走,而是让后面的车先通过。最后,当他将要把自己那台汽车开过去时,车出了故障,就地抛锚,怎么也发动不起来。
《牛田洋风潮》全景式记述了40年前牛田洋那场台风海啸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与华南农学院牛友陈树仁的《牛田洋灾难亲历记》相映成趣,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此外,该书作者经过四十年的反思,第一次从哲学、历史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观的高度,系统地、理牲地分析了牛田洋现象和牛田洋文化,将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牛田洋现象提出了新的课题。 有人说: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瓣会让你泪流满面。 40年来,对于牛田洋人来说,7月28日就是这一瓣“洋葱”。拭去那咸涩的泪水吧,也不要丢弃这一瓣“洋葱”! 永难忘, 牛田洋! …… 汹涌过几代人的血泪, 回荡着军号的哀伤。 无畏的底蕴是酷爱。 善良的源泉是希望。 …… 牛田洋啊, 我们永远的心香—— 意志和理智的摇篮, 承前启后的力量。 李肈星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