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

康纳·葛瑞南 湖南文艺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湖南文艺  

作者:

康纳·葛瑞南  

页数:

312  

字数:

180000  

译者:

吕静薇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29岁的主人公原本只是想利用到尼泊尔做志愿者的机会开始他的环球旅行,但当他到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附近的一个名叫苟达哇力的村子的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之后,他的初衷慢慢地改变了。在这所名叫“小王子儿童之家”的孤儿院里,他和另外几个志愿者一起照顾着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教他们学习、和他们玩耍,彼此之间建立起非常好的感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一个孩子的妈妈的突然来访,让主人公得知了这里的孩子原来都不是孤儿,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受到人贩子欺骗,人贩子将他们带出来聚集到各地的。当他看到无数被人贩子拐卖出来的孩子悲惨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其中七个孩子被再次拐卖后,他的内心深深地受到震动,他决心解救这些无辜的孩子。
他回到美国四处筹款,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他联合加德满都当地政府的公益组织一起打击贩卖儿童的根源组织,并将解救出来的孩子集中安置在“小王子儿童之家”、“雨伞基金会”儿童之家和“下一代尼泊尔”下属的儿童之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邮件认识了一位美国女孩——丽兹。丽兹和他有着同样的追求,经常前往一些贫困国家做志愿者,帮助那些可怜的儿童。通过几个月的邮件来往,他们互生情愫。
将所有的七个孩子全部找回之后,他仍然不满足目前的成绩,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更美好的计划——找到孩子们的家人,并让他们重新团聚。于是,他请当地的几名向导协助,一同前往洪拉的山区,开始他的寻亲之旅。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一个村一个村、一家一家地找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家人。
在与孩子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有些孩子很快就被接回家,有些也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家庭。而丽兹也终于答应了主人公的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包括“下一代尼泊尔”在内的各种公益组织仍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各地发挥着作用,救助着更多的被拐卖儿童,并为他们重新回到家人的怀抱做着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

康纳?葛瑞南
出身于文学世家,先后毕业于维吉尼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曾任职于东西研究所,之后辞职开始环球旅行。
2004年在尼泊尔的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服务,于2006年创办“下一代尼泊尔(www.nextgenerationnepal.org)”公益组织,并任该组织执行董事。一直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并帮助他们找到家人、回归家庭。
回国后将自己在尼泊尔的经历撰写成书,美国九家出版社争抢其版权,一时成为出版界的新宠。

书籍目录


关于尼泊尔危机
一 小王子儿童之家
我将在世界上最贫困的一个国家照顾那里的孤儿。这成了我为时一年的探险旅行的完美开端。
一座以“小王子”命名的孤儿院
蓝色铁门里的世界
小王子儿童之家里的惊人秘密
为了孩子们,我要回来
二 环球之旅
经过整整一年的不间断旅行,我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告别背包客的生活了。
我即将回到的那个地方既给不了我私人空间,也从不在意卫生状况,而且没有可口的食物。
背包旅行的一年
亲爱的小王子们,我回来了
七个孩子,七个牵挂
三 草堆里的七根针
所有我承诺过的事都没办法实现,七个孩子就这么失踪了。这就是尼泊尔的生活。
一封改变一切的电子邮件
“下一代尼泊尔”诞生
加德满都小巷中的希望
邮件结起的姻缘
陆续寻回失踪的孩子
一份没拆包装的完美礼物
四 走进大山
在过去的六周里,我一直在秘密筹备到洪拉山区的行动,去寻找他们还有“道拉吉里”那六个孩子的父母。
坎坷的寻亲之路
为了心爱的人,我要走出大山
五 丽兹
这就是那个我与之分享一切,那个长久以来在九千英里外与我同甘共苦的女人。虽是初次见面,但我们彼此早已成为知己。
见到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
最后一根针
我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
再见尼泊尔——我的第二个家
后记
致谢
关于“下一代尼泊尔”


编辑推荐

  一个年轻人在尼泊尔创造出的不可思议的感动  当我们敞开心扉,进入彼此的世界,我便不是志愿者,我是你的朋友、亲人,你也不是孤儿,而是我最尊贵的小王子!  如果你喜爱《小王子》,那么你一定要读读这个远在尼泊尔、以“小王子”命名的孤儿院的故事。这里虽然不是B612号小行星,没有玫瑰花,也没有小狐狸,但这里是他们将梦魇埋葬、开始新生命的地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的确好看,不是因为文字如何,而是作者和那些志愿者们,还有那群小王子,,让人感动至极,,寻亲路途的艰险,和那些得失,,简直像在看电影似的逼真,,快点买回去看,意义不只是那十几元


一定要去一次尼泊尔


很舒服的一本书,很感动。里面的志愿者都很有爱心,里面的孩子们都很可爱


比我想象的好看,作者写得很真实,就像我自己去跟着他做了一遍一样,他对孩子们的喜爱,为了救孩子们做出的努力,让人很感动,看到描述孩子们被拐的那些描述,很心痛。
是本好书,值得推荐。


作者在荷尔蒙的作用下以体味生人生的态度,选择了做作为一名自愿者,却发现找到的了一生想为之奋斗的慈善事业。并在一个陌生的国度,特殊的环境下经历了人生种种。。。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主人公的写作幽默而感人,对于西方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比较熟悉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经常会心的一笑。是本值得我收藏和推荐给朋友看的书,事实上我已经推荐给两个朋友看了。


作者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真的很感动


很是感动


严肃又有趣。人生的经历


值得收藏,这样的书可惜不多


真的很好看,作者长得很帅。。。。。。。很有才,不过,结婚了,


又是在一天内看完的,这次买的两本书都很不错。推荐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在世界的角落,有这样一群孩子,远离家乡、父母,被当做商品,失去自由,任人买卖,幸与不幸?一些爱心人士建立一个个孤儿院,收容这些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是喜是悲?如何使人生更有意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康纳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讲述康纳在尼泊尔苟达哇力村“小王子儿童之家”孤儿院里做志愿者,在这里教孩子们学习、与他们玩耍,建立了感情。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得知孩子们并不是孤儿,而是父母被人贩子欺骗,心甘情愿将孩子送给人贩子,让他们将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谁知,人贩子将孩子们变卖,知道这些真相,他回到美国四处筹款,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他联合加德满都当地政府的公益组织一起打击贩卖儿童的根源组织,并将解救出来的孩子集中安置在“小王子儿童之家”、“雨伞基金会”儿童之家和“下一代尼泊尔”下属的儿童之家。为了这些孩子,他又踏上寻亲之路,最终为大多数孩子找到了家人。

为了非亲非故的孩子健康成长,回归家庭,安娜在尼泊尔呆十几年,康迪付出五年的心血,悲伤、痛心、感动,万千情绪集聚一起,即佩服他们的爱心与勇气,又痛心生活在战乱中平民,生命在这里彰显出无奈。

我握卷沉思,人生的意义何在?是沉浸在灯红酒绿中享受生活,还是在功名利欲中迷失自我,或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仁智见仁智者见智,苏羊在西藏义务支教一年,熊宁奉献爱心,牺牲生命,这些说明什么?舍去小我,服务大家的思想,难道不是明证吗?

记得苏羊《在藏地》中写道,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当我远离这些东西,我没有感觉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这使我想起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去除浮华的外衣,保持本真,才会开心,实现自我,奉献爱心,我相信爱在这里盛开……


无论是从接触过的美国人还是从美剧等其他渠道得到的认知,我觉得美国人(或者拓展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很多年轻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与中国青年不同的是,这个理想和抱负并不是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这种具象的目标,他们的目标往往很抽象,但实践的脚步却踏实有力。就好像本书的作者康纳 葛瑞南,他是纽约大学的高材生,放弃了优渥的工作和生活,辞职开始环球旅行,并积极投身于尼泊尔的孤儿院志愿者工作,在尼泊尔的一个偏僻山村“小王子儿童之家”孤儿院照顾“孤儿们”。

其实这些“孤儿”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他们的父母都还在人世,但尼泊尔的内战打得如火如荼,可怜的父母们没有能力保护和养活自己的亲生骨肉,便将孩子卖给了人贩子,希望人贩子能够将孩子贩卖给福利机构,最起码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康纳在这个没有孤儿的孤儿院里,和可爱的孩子们打成一片,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内心却充满了欢乐,随着志愿者生活的继续,康纳来尼泊尔的初衷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三个月的志愿者生涯结束的时候,康纳看着认真追问归期的孩子们,泪如雨下,他郑重承诺:“为了孩子们,我要回来。”经过漫长的环球旅行后,康纳真的回来了,他离开的这一年,尼泊尔的变化很大,孩子们的变化也很大,唯一不变的是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但同时康纳也发现孩子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战火已经逐渐对他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于是他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为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帮助他们找到家人,回归家庭做出不懈努力。他冒着内战和人贩子报复的危险,在洪拉山区不停地奔走,完成“小王子”们回家的梦想,也成就了他一生的使命。

在本书的最后,我信息的看到,购买了此书,读者们就会为改变书中孩子的生活做出贡献,因为本书的出版为“下一代尼泊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金,资助洪拉地区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而本书的收益会有一部分用于孩子们的生活经费和教育经费,并资助寻找被拐儿童家人的行动。我们也许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闯荡尼泊尔,为“小王子”们亲力亲为,但我们可以买下一本书,阅读下康纳和“小王子”们的故事,奉献自己一点绵薄之力。


或许是过了而立之年的缘故,也或许是看了《我亲爱的小王子们》的缘故,这两天,我总在想,我们的生命,其意义究竟在何处?三十岁以前,我从来未曾想过寻找生命的价值,我执着于大房、好车、美食、华服,这种来自于物质的欲望,好似永无止境,而我的心中也从未有过真正的平静。

内心的纷扰芜杂,让我备受煎熬。我一直在试图寻找让可以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东西,最初我以为那就是金钱,可是当我终于可以过上曾经向往的生活的时候,我却发现,我的心仍然无所依傍;在看《垭口》的时候,我想去西藏,即使不能去转山,至少我去看看那湛蓝的天和迎风的经幡,听听藏人的经声,或许心就可以就此平静,但是西藏太高,我或许终其一生都没有勇气去寻找;《我亲爱的小王子》,一个美国人写下来的真实故事,它让我终于可以知道我的平静应该来自何方,不用远走,它其实一直都在。

康纳,一个美国大男孩,最初只是想在父母朋友面前有一个可以炫耀的理由,为了一个哗众取宠的念头远赴尼泊尔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志愿者服务,他的服务对象是尼泊尔洪拉那些被人贩子从父母手中骗来的孩子,那些并非孤儿的“孤儿”们。

短短的三个月,在由于战争而极度贫困的尼泊尔,康纳从不知所措到深深爱上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在三个月的志愿者服务期限结束后,为了寻找那失踪了的七个孩子——那草堆里的七颗针,他义务反顾重返尼泊尔,并冒着内战和被人贩子报复的危险,跋涉在危险四伏的洪拉山区,寻找被拐卖儿童的家人。为了可以长久的对这些孩子进行救助,他还与法国朋友法理德共同四处筹措资金,创办“下一代尼泊尔”。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那些孩子们的趣事。每读到一个可爱的孩子时,总会忍不住翻看前面的照片,看看那个小可爱的样子,好像那个小家伙像《哈利﹒波特》里的照片一样动了起来。那些孩子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可是,他们都在笑着,无论是拉贾、纽拉吉、洛汗还是阿迪尔和阿弥达,所有的孩子备受苦难却仍然保持着最纯真最美好的笑容。而这样的文字和这样的照片,如果作者心中没有对他们的爱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也正因为康纳付出了爱,所以他得到孩子及家长加倍的回报和许多人追求一生而不可得的内心安宁。

康纳的笔是质朴而真实的,所以他可以让人随他而动,笑得开怀,哭的悲伤。在读到康纳带回了所有孩子——除去拉贾和姐姐普瑞娅的父母的消息后,七岁的普瑞娅努力拉开拉贾的样子以及小大人扎格瑞特得知自己家人仍旧健在的消息时的表现都让我不自禁流下泪来。我羡慕康纳忙乱而充实的生活,更羡慕支持他一直做下去的内心。

或许,人真的并不应该只为自己而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用他们的快乐来丰盈自己的生活,或者,这才是心灵可以得到平静的最好办法。

读读这本书吧,或许它也可以让你看到西藏的蓝天!


一个原本沽名吊誉,想在父亲面前炫耀的大男孩康纳,踏上了三个月的尼泊尔志愿者之路,主要工作是照顾那些不是孤儿的孤儿院的孩子们。可是三个月过去,康纳却舍不得这些孩子们,为了寻找那失踪的七个可怜小巴杜,他重返尼泊尔,艰难救助。为了让这些孩子不再流离失所,康纳与自己的法国朋友法理德四处筹款,创办公益组织“下一代尼泊尔”孤儿院。希望以己之力长久救助。在当地山里人的眼里,康纳和他的朋友们如同带来福音的天外来客,他们的存在和执着改变着当地的观念,真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年轻人创造的不可思议的感动。

战火纷飞的尼泊尔,冲突不断,老百姓不得不在血与火中煎熬,然而就在这样的困苦里,一些骗子,一些以贩卖儿童为生的人仍然打着各种坏主意。是的,谁不想让自己家的孩子少受一点苦,如果有好一些的环境,哪家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受难。可怜天下父母心,在骗子的花言巧语下,相信他们能送自家的宝贝到一个战火外的世外天堂,却不知这些人口贩子,在父母的千恩万谢,钱财两予后,却将孩子们或遗弃或贩卖。康纳参与的这个志愿者活动便是照顾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们。他与孩子们亲切相处,虽然不一样的肤色,却有同样笑容。在这些如天使般遭遇恶境却依然纯净的孩子面前,康纳感动了,康纳被净化了,康纳决定为他们做点什么。一个人,7年,9000英里,25个素不相识的孩子。是什么在冰冷的战乱中碰撞出生命的火花?又是什么让一个无所信仰的年轻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感动之路?是爱,爱无国界,他可以让自闭儿也绽放微笑;是爱,爱无边界,召唤更多爱。

细密琐碎的生活片断,也是一幅幅真情画面,孩子们和他在这个陌生山村建立联系。每一页都记截着生命最初的感动,每一页都是至真的欢喜。是他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还是孩子们改变了他?这并不是为康纳做颂歌,只是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从平庸到有所作为,仅一步之遥,跨出去,世界终将因此而改变!”或许这就是志愿者存在的意义:以己之力,不放弃,坚持信仰,坚持感动,以爱的步伐,一路前行。----这也是一条信者之路:希望与爱同在。


初看《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这个书名的时候,误以为是一本跟童话故事《小王子》一样性质的书,而真正翻开之后,才发现其中的人物落差,相信身为河北的人都一定对电视剧《寻人档案》还有印象,甚至是深刻的印象,配以那首普通的歌“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总会让人浑身犯冷,揪心不止,和这本书一样,同为描述被拐卖的儿童,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发生在国外,一个是发生在国内,一个是寻找被拐卖的儿童,一个用作者的实际行动来帮助被拐儿童回家的过程,而相同的则是都彰显了大爱,世界上,有多少个“尼泊尔”,尼泊尔的下一代又在哪里?

在今天的国内,同样流行着“志愿者”一说,援边和下乡人群不少,但多是有着某种政治目的或者个人主意的,有的是为了仕途升迁打基础,有的是为了更好的走下一步,但大多都是为了打基础,真正无求无报的志愿者还是少数,而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美国的青年到尼泊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志愿行动,却在游历世界一年后又回归这样一个群体的过程,将三个月的工作当成了一生的事业,在对这群被拐儿童施爱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尽管都是轻描淡写,很少看见苦楚的文字和悲惨的命运描述,甚至都很难找见在国内媒体和写作者们善用的一种悲苦气氛渲染,但在简单的讲述中,通过这些孩子的乐观和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他们独有的生活“情趣”来达到更有效的同情传染,我们看不到太多的苦,却总能感觉到巨大的不幸;我们看不到逃离,却能窥见社会的动荡;我们找不到太多的舍与,却能感知到那份关于爱的奉献,一如曾经热销一时的书《酥油》一样,尽管结局一悲一喜,但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和情怀,向社会和人们的心灵发出释放温暖的召唤。

无论社会法律约束多么强悍和社会制度如何力求完善,总有一些人在面对困境,拐卖儿童这一现象也都普遍存在,看看国内失踪少年的比例,看看街头乞讨族的人数,我们都能有所估算。其实他们原本和每一个孩子都一样,有完整的家庭,也都该有快乐的童年,但是很不幸,他们本该有的幸福的权利被无情剥夺了,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群“小王子”的回归,我们也期待着,并应该努力着让所有的小王子回归,让更多的“下一代尼泊尔”机构生根。


任何的战乱最悲惨的总是老幼妇孺,温良谦顺的尼泊尔也不例外。十年内战,成千上万无辜的人死于非命,无数原本幸福的家庭流离失所,这种刻骨铭心的创伤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弥补。康纳葛瑞南这个地球另一头的美国人,跨越重洋在这片贫穷而美丽的土地上,开始了他的救赎之旅。他救赎的是人类共有的罪恶,他拯救的是属于世界的小王子们。

我们总是把帮助与我们生活无关人的行为当做施舍,于是有陈光标之辈的鞠躬谢赠,有希望儿童式的感恩戴德。一个浮躁的社会很难理解什么是真正无分贵贱的平等。2000多年前的儒家便提出了,“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理念,为何2000多年后,民主人权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反而如何的肤浅而冷漠?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毕生从事志愿者事业?有多少人愿意把多余的财富回报给社会?甚至有多少人理解这样的行为?其实慈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共建大同世界的努力。我们在帮助他人时,自己的人生也更加完整。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这本书讲述的正是这个救赎与感恩的故事。葛瑞南04年前往尼泊尔帮助动乱中的孤儿,06年战乱平息后,开始寻找失散的儿童,让他们重归家园。他经历了自然的残酷、环境的艰辛、人们的不解甚至生命的威胁,只为与他心中爱的理念。被小王子们拦腰一抱,“我所有的辛劳都烟消云散”。因为孩子们的接纳与信任,他就可以平和而幽默地面对一切,正是这种平和让世界感动。

有个人每到潮退时就到海滩上捡起搁浅的海星丢回大海,他朋友说这海滩上的海星成千上万,你能救得过来吗。他说,“虽然我救的不到海星的千分之一,但对于这只海星来说却是百分百的获救,每一只海星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也许葛瑞南所救助的孩子与尼泊尔失散儿童总数比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亲爱的小王子”。生命不是报告上的数字,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有各自不同的情感与经历。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ZF似乎比不上他们想教育的人民。灾难之时,每每让我们感动的都是普通人的真情,每每让我们失望的都是和谐后的宣传。这样的价值观很难得到普世的认同,但我相信离世界越来越远的,肯定不是中国的老百姓。

葛瑞南的勇气来源于他的信念,也来源于认同他价值观的家人,只要我们回归真实的自我,就能发自内心地认同他。


人文主义关怀的体会

偷爱警/文

美国在人权、种族、肤色上面,有着很多苛刻的根植观念。但显然,现在的美国,在新人文主义情怀方面,力求得到挽救,得到外界的认可,塑造优良的表现。康纳就是美国新人权主义的先导者,深入到尼泊尔腹地,将承诺和身体力行的实践,相结合。为儿童成长,作出一点微小的贡献。

本文突出人文主义情怀的非地域性,发送出一种爱心的讯号。康纳或许是美国的个例,但足可以看到,美国人对正义和仁德,正在受到,新人文主义情愫的感化。人心中,还是存有缅怀情结的。如今,美国国力的强大,以及美国今日的富足。构建在人文主义因素,稳定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国家血脉式的人文气息。

对于下一代的关爱,美国更加了解儿童,对国家未来的重要性。美国人想要借助,人与人的亲近,近距离的接触亲善,改变世界各方面的非议想法,进而还击,对美国非公论性质的,人文主义理念的解析。

舒适的睡床,整洁的街道,健全的医疗保障。这样的生活条件,在尼泊尔,更像是梦中的场景,谈不上舒适和整洁,更谈不到卫生健康的医疗保障。反战势力的战火,将国家分割成一块块碎肉,等待野狗的取食。人心的私欲,超脱人性的界限,失去了对尊严的底线触及,连野狗都不如的人贩子,开始猖獗的贩卖人口,这个国家,开始远离仁爱的味道,完全的将仁爱主题,推向悬崖的边缘。康纳的出现,似乎是黑夜中的星光,点亮孩子内心爱的世界。

孩子们开始了解生活的世界,所在的国家,是如此糟糕。孩子们眼中的家园,遭到严重的破坏,孩子们身首异处,却无能为力。痛失家园不说,还要遭到人贩子的贩卖。想要回到自己的家,想要看到自己的父母。却因为年纪小,丧失强有效的能力,改变生存环境的破败。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不确定的未来,是对未来世界的迷茫定义。

康纳想要用个人主义关爱,帮助下一代儿童,得到快乐的成长。他经历着残酷的环境考验,面临着人贩报复的危险,深陷到大山之中,找寻孩子的下落,将孩子送回到他们的家。康纳的义举,得到的仅仅是家人团聚的心理慰藉。却要经历如此复杂多变的生命轨迹,难道安逸比冒险更有追求吗?显然不是,有时候,人的冒险主义收获,比安逸主义平静等候,要收获的更多,来自于内心的强大,和对社会力量的补充。对那些解救出的孩子们,是新生命的开始。孩子们对人文主义的概念,从康纳的手中,得到改观认识。因为有爱的存在,世界的黑暗,只是暂时的冰冷。未来的光影,依然会照亮,这些受到过伤害的小王子们,可爱的微笑,挂在孩子们的脸庞。感谢康纳的援助,康纳也应该感谢孩子们,是孩子们的出现,让康纳看到更加清晰的世界,看到世界变幻的棱角。


給妹妹買的書,希望她會喜歡,希望能有啟迪,作者本身的經歷很打動人,值得在路上的朋友一看


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力量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


作者很风趣,而且很坦白。比三杯茶好看不知道多少倍,三杯茶我都看不下去。


看推荐才买的,正在读,还没看完,是写尼泊尔的孤儿院的事,很真实,


没有看到书,大家不要在买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