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印度的智慧

林语堂 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

林语堂  

页数:

384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不是梵语学者,也不是巴利语学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恒的书籍爱好者。把印度智慧与中国智慧合在一起,目的是把对印度这个国家文学的美丽和智慧的快乐体验表达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又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与诗人、森林圣人和这地上最智慧的人接触,瞥一眼古印度智人在探索精神真理和生存意义时的最初萌醒,他们有时候孩子气般地天真无邪,有时候则带着深刻的直觉,不过总是认真诚挚,充满激情。这种体验一定会令大家都很兴奋,尤其因为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有许多东西奉献出来。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三千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从这个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不堪的世界创造出来的东西,尽管显得有些蹩脚和踌躇。 出于中国人的礼节,我把印度的智慧这部分放在了前面,跟书名的顺序恰好相反。之所以把中国放在书名的前部,是因为我特别怀疑一般读者是否相信印度跟中国具有同样丰富的文化,同样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睿智和幽默,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学方面是中国的老师,在三角学、二次方程式、语法、语音学、《一千零一夜》、动物寓言、象棋以及哲学方面是世界的老师,她也启发了薄伽丘、歌德、赫尔德、叔本华、爱默生,可能还有伊索。 然而,西方欣赏印度文学和哲学的伟大时代,威廉·琼斯爵士、弗朗兹·博普和埃德温·阿诺德爵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梵语的发现和直接由它激发的印欧语系文献学学科的建立而来的热情也很快烟消云散了。1860年是个转折点。G.T.加勒特在他那篇资料翔实的文章“印度一英国文明”(《印度的遗产》)里写道:“这个词语注定不会长久。他(指威廉·琼斯爵士)的后继者很快开始接受那种略微敌视且带优越感的态度,这种态度标志着英国人撰写印度问题著述的特点……大约从1836年始,这一传统已经坚固地确立了下来。印度是‘惋惜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英国人流亡了许多年,生活在一个半野蛮、半颓废的民族之中。”“在叛乱之后……新型英国人往东部走去,其中有记者和学校校长。他们带着妻子,有旅游者去看他们。在印度,定居的英国人和欧亚人正在大量增加,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英国人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得到新官员、种植园主和商人的极大充实,这些人是在1860年之后蜂拥到东部地区的。作家们有一种自然的趋向,更为集中描写被流放同胞的这片聚居地。”由此产生了大量廉价小说,“几乎所有这些小说对(印度)种族都十分冒犯。”“大约1870年直到本世纪末,英国在这片土地上最静止不动、最沾沾自喜、最死气沉沉时期的官僚统治,在小说中彰显得非常清楚,因而十分有趣。拉迪亚德·基普林关于印度的大部分著述都直接处于这个传统之中,尽管他自身的天才使之光彩夺目……”除了这些“丛林”书籍,他的大部分印度小说和诗文还关注(欧洲和亚欧)这两个小社会、行政官员和军官以及隶属的欧洲人和亚欧人。在他们周围涌起了印度的海洋,但是这个从属民族中几乎所有以个体身份出现的人都是小人物,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家仆或他们收留的女人。他笔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受过教育的印度人给介绍进来,似乎是为了满足英国人在印度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基普林让自已对印度的两重性和谎言或某些种族身体上的怯懦作了最为惊人的概括。大约1860年,埃德温·阿诺德爵士在他的译著《嘉言集》前言中这样写道,“现在谁也不会把这个伟大民族的高度文明视为‘野蛮的’鲁莽无知”,他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今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而最碰不得的话题是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碰不得的种姓制度——我现在必须避免去碰这个话题。 西方对印度的一般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印度的了解是,印度人是佛教徒,因为佛教教义的涅檠意味着灭绝,显而易见,印度对世界文明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这句话有四层不真实:第一层不真实是,印度人是教徒,但他们作为一个民族却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像犹太人拒绝基督教一样,印度人也拒绝了佛教。第二层不真实是这种假想:涅粲的意义被人类那有条件的、有限的、富有逻辑的智慧所理解。第三层不真实是从以下的事实而来:除了佛教之外,实际上,印度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丰富的想象文学和哲学,而且印度文化特别富有创造性,事实上已经以那种离奇古怪的幽默丰富了世界文学,我们常把这种幽默与《一千零一夜》联系起来。第四层不真实是认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类的基本精神概念,它们根本上否认唯物主义,以及它们对于从那些宗教而来的非暴力立场,这些对现代世界没有什么教益。佛教认为,最大的罪是无知或无思想,神圣的生命肇始并奠基于道德渴求和探索与自省的精神。关于印度无思想的这一罪必须得停止了。把印度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问题弄成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谁也不会从中受益。我坚信,这一代的年长政治家已经无望了,我们必须以教育下一代对印度这个民族有一个更为正确的看法而开始。 关于印度教信仰、当今印度人的国家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鲁这些印度领导人的基本资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里看到。印度思想的特征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学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国度,重提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联”就没有,必要了,在现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印度哲学和关于上帝的知识是分不开的,正如中国哲学和人格问题不可分一样。我们不知晓我们是否正处在一个世纪的结束,不知晓我们高度专业化和部门化的思想家是否有能力把科学、哲学和宗教联合起来。不过,印度显然是一片充满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印度出现了太多的宗教,中国则太少了。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细流流淌到了中国,充盈了整个东亚地区。印度的麻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但凡一个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转向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国家,看起来似乎更符合逻辑,更为合适。显然,如今宗教还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边脸转过去的教义,只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国家才可以转化成一个由大众进行的国家性运动。印度的悖论是全世界不抵抗主义者的悖论。然而,和平只能从非暴力辜口不相信武力而来,非暴力只来自印度,因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学的王国,伟大的印度史诗将会自圆其说。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比较是无法避开的。我倾向于把《罗摩衍那》的整个故事呈现出来,而不是把两部史诗都拿出来,但哪一部都不完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人人图书出版的《摩诃婆罗多》。由于篇幅缘故,我还觉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人人图书版)中引人注目的伟大诗歌和《小泥车》(阿瑟·威廉·赖德译,哈佛东方系列丛书)这一流行的经典戏剧。 动物寓言体裁和《一千零一夜》的许多故事归功于因寓言而著称的印度人,此类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学中都非常丰富,这一发现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启示。H.G.罗林森在《印度遗产》里“欧洲文学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写道,“在格林或汉斯·安徒生作品里看到的许多欧洲神话,包括魔镜、一步七里格靴、杰克与豆茎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许多此类故事可以在《罗马人的事迹》《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个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乔刹法特》中可以看到,这显然是佛的故事,被乔装改扮成了基督教装束,后来被封为如圣乔刹法特一样的基督教圣人!大家当然都听说过挤奶女工的故事,她梦想着自己的婚礼,结果把牛奶桶打翻了。这一故事可以在婆罗门的一大罐麦片的故事里看到其原型,后者收在《五卷书》的选篇里。 最后,我把佛教教义和非教义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录在此,主要是从摩诃衍那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来。我承认带有个人偏见,大多使用以译自梵语的中文本为基础的大乘文本。约在1880年,对巴利语的研究开始重要起来,重心转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我认为,除了研究巴利语的学术方便以外,普通人对于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的令人满意的理解必须来自大乘文本。我试图在《首楞严经》选篇的前言中讲清楚这一点。尽管巴利语异常丰富,我还是认为,对于研究人类大真理的学者而言,最终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还有点儿荒芜。 我认为可以把三个选篇——《梨俱吠陀》颂诗、《薄伽梵歌》和《法句经》(本书把后两篇完整地呈现出来了)——看成是印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对于人类在世上生存意义的最优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书没有把印度在实证科学领域的发展包含在内。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国雅利安主义的使徒休斯敦·张伯伦想证明雅利安的优越性时,他须把帕尼尼作为世上第一位语法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印度遗产》的相关篇章里读到,也可以在萨卡尔的“古印度人的实证科学”里看到,但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谢纽约市立大学的塔拉克纳思·达斯博士,他帮我找到一些参考资料,还向我解释了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术语,并且浏览了本书中印度部分的校样。

内容概要

  《中国印度之智慧》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中国的智慧》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份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泛,两个古老民族的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中国的玄学
 老子《道德经》
 玄学家和幽默大师庄子
第二部分 中国民主文献
 《尚书》
  民主哲学家孟子
  宗教大师墨子
  孔子格言《论语》
  子思《中庸》
第三部分 中国诗歌
 中国诗歌
第四部分 中国人生活随笔
  中国故事
 《浮生六记》
第五部分 中国睿智与智慧
 古代哲学家寓言
 中国诗人家书
 鲁迅醒世语
 百句谚语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瑜伽(意为“枷锁”)代表着一种个人约束的形式,其目的是把身体与灵魂结合起来,把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结合起来。从实际的方面来看,其目标是帮助培养情感的稳定性。它肇始于对无意识肌肉区进行的空前独特的探索,使之受到思想的控制,然后接着把思想从感觉印象、更深的积淀和重负中解放出来,这些不仅妨碍而且形成了弗洛伊德称之为“集体自我保存本能”(即生活原则)的下意识生活的结构,构成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最后,其目标是以破坏“思想”来解放“灵魂”(对此的解释不一)。在这一点上,它具有宗教的特点,超出了心理分析研究的领域和目标。 在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前,我们可能会轻易地对瑜伽哲学一笑了之,把它与争议很多的印度绳索戏法和飘浮相提并论。瑜伽的确声称具有飘浮能力。1942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读到一篇真实报道,是一位负责可靠的印度瑜伽教授所述,他在公众检测的条件下给埋掉了。六个月之后,当着成千上万印度农民的面又复活了。正是这些轰动一时的报道才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在进行过把病人冻在冰下之后的现代实验之后,这些功绩似乎不那么令人难以置信了,比起动物冬眠来也不显得更为莫名其妙了。但它们注定要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获得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的更为平常和认真的问题中分敞开来。 幸运的是,现代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瑜伽的方法。吸气练习以及通过练习掌握普通无意识肌肉,这已不需要解释,需要解释的是更深刻的心灵问题。荣格曾为一部中国瑜伽书(《金花之秘》,1938年,不要跟佛教的《莲花福音》混淆了。尤见“欧洲人在试图理解东方时遇到的困难”和“现代心理学提供了理解的可能性”部分)撰写了一篇相当充分且极具启发性的序言。科夫沃·T.贝哈南在《瑜伽:科学评估》(麦克米兰,1937)的“瑜伽和心理分析”一章进行了有趣的类比。这部书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天生就是印度教徒的贝哈南身上,较之他天生印度教的血统和在加尔各答的早期训练,他在多伦多和耶鲁受到的科学训练似乎占了上风。我倒认为,他对待瑜伽的方法更加得到“大学的训练”,因而他比荣格这样的大陆派的思想方法更为琐细。 阅读《薄伽梵歌》瑜伽部分的读者,一定会对其关注下意识生活中存在什么有着极深的印象。特别强调下意识以及瑜伽信徒对于师长(即精神老师)的依赖,是它与心理分析作法的相似之处。“只能通过与老师的直接接触,才可以安全地学到瑜伽。”斯瓦米·维韦科南达∞这样警告说。至于思想本身的分析,只有现代心理学才使我们可以理解教义。只能靠心理术语才能弄明白毁坏思想(chitta)来拯救灵魂(Pumsha)的过程。带有诸根依恋外壳的思想只不过是心理学向我们展示的原始生活欲望的坟墓,瑜伽把前者说成是妨碍我们看到终极灵魂的东西。再生教义只不过是种系发生而获取的超个人或集体性种族遗传的个体生存。从表面上看,这些原始力量非个人化的集体性本质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本质并无区别。最后,获得释放和自由的欲望就是弗洛伊德消极地称为“死亡本能”的东西,即“生活本能”的对立面,但是恐怕在施虐狂和受虐狂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阐释。弗洛伊德在下意识方面说得很正确,“诸个本能冲动……独立地并肩存在,免除了心理矛盾……这个体系中没有否定,没有疑问,没有不同程度的确定性……其过程无始无终,无暂时性顺序,不为时间的流逝所改变,事实上跟时间毫无关系”。正是这些力量,还有身体,必须受到瑜伽修习的控制。 也有必要指出,跟瑜伽理论一样,心理分析理论是思维性的,这些主观性阐释中只有部分经得起实验证据的检验。对于这些内在现象,我们甚至还没有词语来表达它们。心理分析开始探索心灵深处时,不得不发明一些本性上为准科学的临时代用词语,如生命欲望、本我、男性意向、女性意向、力比多(一种不能由优特衡量的能量发泄形式),以及那个叫做“性爱本能”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实体。印度心理学,不管是佛教还是非佛教心理学,都有大量此类词语。据说,梵语和巴利语中的心理学词语要比所有“现代语言”中的心理学词语加起来都要多。(譬如,参见亨利·克拉克·沃伦的《儒教的翻译》,“八十九种意识表”。) 荣格说:“我们还没有清楚理解这个事实:西方神智学是对东方的不甚熟练的模仿。我们只是又拿起了占星术,对东方人而言,那是他们每天都要吃的面包。我们对于性生活的研究起源于维也纳和英同,与印度教对这个话题的教义相匹配或者被它所超过。一千年前的东方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哲学相对论,非决定论在西方刚刚开始讨论,而这构成了中国科学的基础。理查德·威廉甚至向我表明,分析心理学发现的一些复杂过程,在中国古代文本里都有明显叙述。与东方的古老艺术相比,心理分析本身及由其引起的思想线——肯定是明显的西方发展轨迹——只是开始者的尝试。”P127-129


编辑推荐

市面上装帧最精美的林语堂作品全集! 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作品! 中印两大古老东方文明的唯一珍贵读本! 这本《中国印度之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共2册)(精)》共分为《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精)》以及《中国印度之智慧(中国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精)》两册。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印度的智慧 PDF格式下载



俯瞰中国智慧的浪漫与深刻。


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值得收藏。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不愧是大师,字字珠玑!值得推荐!


中国尊儒尚道,印度礼佛。印刷、装帧、纸张等都很好。


林语堂先生的经典著作之一 最好了解国人智慧之书


很全面的讲解影响中国文化的哲学理念


这本书我觉得不适合于初入古典读物的读者,譬如我之类。主要原因就在于古典文字的知识太少,而不是说林语堂先生的思想不能领会。林先生的思想是深刻的,又是浅显的,我指的是他的白话文部分。这是本由外语翻译而来的书,其中的教义很受启发。


如果《印度的智慧》也能这么便宜就好了。


看了印度的智慧,不错


林语堂将他喜欢的古文汇编,翻译成英文的,但中文看起来没意思


深刻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解读中华文化的精髓,梳理中华文化的文脉,深刻、精彩、独到。


喜欢,林语堂的文字很好


林语堂实在太碉堡了


林语堂的书很喜欢


大家的智慧书!


也是林先生的作品,这次买了好几本。


国学经典合集


五千年的文化,好好学习


大师见解 需要花时间专研


内容好,出版好,精美


书装帧的非常好,当时活动时候买的,也就是十来块钱,非常精美


一直在当当买书,质量都挺好,这次超快,晚上下的订单,第二天就到了。


英语版和汉语版的都买了,读原汁原味


挺好的~ 送人


作为中国人,要细细品味,读懂自己


东西是别人代收的 老师推荐的书内容应该不错吧


运送的过程用东西把书包好了避免压坏,对这次购书很满意!


买回来收藏的。书比较多,要过段时间才能拜读。


书是儿子买的,的确不错,可能在他的年龄看稍微有些勉强,但大人不妨好好读一读


娓娓道来,兼收并蓄。


内容有些深奥了,生僻字还很多,没有点内涵和文学功底的人建议不要看了


包含了很多先哲的思想,不错


语堂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很好的书,需要慢慢品味


知道是好书 但是打开以后貌似有点深奥 所以放那了 以后再看 别浪费了好书


经典好书,人生必备的经典好书


据说不错,没有看过


林语堂的智慧系列都收齐了,满意。


这本书由林老先生编著的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包括哲学,故事,诗歌,谚语。


对中国文化增加了解


智慧之人必有智慧的眼光,积累。


大师作品特价收藏


还行,就是对文章的引用所占篇幅大了点。


the words are ok and the content is just so so


林先生的著作,很喜欢!


出版社常拆开了出,我也只好拆开了买了——爱读林先生的书友自然知道我的意思。


林老的书都比较深,需要耐心与时间,但确实是好书!


中国人写给外国人看的书。再翻译成中文给中国人看。


适合初高中的学生看


本是作者摘选部分中国经典文章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的书。
这里这本中国智慧,又将英文版的翻译回中文。
没有注释,阅读起来比较麻烦。
内有老子,孔子,庄子,李白等等名人著作。外带一些中国古代名篇


质量还可以,不过不建议购买,都是一些古书的摘选,并没有林语堂的读书心得


个人感觉这本书一般


只是部分古代文献的汇编


包装不错,正版


无语。


人家林语堂吧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出书,你又把它翻译回中文,你说我买的是什么啊!


相当于买了一小套中国国学书籍,还不带白话注解。


一般,太一般了,什么啊这是,失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