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出化学迷宫

许国良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许国良  

页数:

130  

内容概要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青少年读者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超人智慧,吸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从有关科学活动的故事中,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书籍目录

巨幅图表下的英灵波波娃的回忆化学王国的一位不速之客坎坷不平的求学之路领路人转折点异国他乡崭露头角大学校门关闭之后智慧之光化学迷宫巧用元素的“身份证”摆“牌阵”是化学还是相术精益求精元素周期律从沉睡中惊醒东山再起“门捷列夫事件”元素周期律的第三次胜利一次特殊的飞行噙泪挥笔写春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出化学迷宫 PDF格式下载



写的很好,很仔细,整个化学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非常清晰。


给孩子买的课外书。


很好,好看。


诺贝尔奖是中国人心中的痛,如今连印度、哥伦比亚、瓜地马拉、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特里尼达都能品尝到诺贝尔奖的滋味,唯独我们没有。常识告诉我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取得成功。门捷列夫作为化学史上的光辉人物,同样也是不幸的,他既不是俄罗斯院士,也没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凭借什么代表俄国取得流芳百世的成果?和国家、家庭有关系吗?他本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从书中了解到,门捷列夫出生在1834年,是家中的第14个孩子。从小随父亲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父亲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由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有魄力的母亲在门捷列夫7岁时,直接申请让他上了中学。母亲代舅舅管理一个玻璃作坊,维持了全家的生活,让门捷列夫维持到中学毕业。工厂烧光、父亲病逝后,母亲千里迢迢送15岁的门捷列夫到莫斯科申请上大学。被拒收后又转向到彼得堡大学,同样被拒收。在父亲校友的帮助下,总算上了当年父亲上学的师范学院。而相依为命的母亲和小姐姐在开学后相继离开人世。1850年的俄国虽然十分落后,但是同1850年的中国相比,却有明显的优势。1854年,门捷列夫的大学论文题目是《芬兰褐帘石的化学分析》,同年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正达到高潮……很显然,门捷列夫在大学里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没有本钱去谈恋爱,就象石佛一样心无旁骛,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沙皇政府将其派往乌克兰的中学教书。由于战乱,门捷列夫申请去德国进修。2年后获得批准。从此开始了他在化学研究道路的航程。国外的生活由政府资助,仅够糊口,但是门捷列夫心无旁骛,扎扎实实工作了2年。回国后在彼得堡大学任讲师,编写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由本国人编写的化学教材《有机化学》。结了婚。29岁时取得副教授的职位。生活总算有了保障。31岁时取得化学博士学位。33岁时取得教授职位。那时是1867年。中国那时在干什么呢……门捷列夫在编写《无机化学》教材时,开始针对化学元素进行思考。4年以后发表了元素周期表论文。那是1871年。中国在干什么呢……艰难的转变还没有开始呢。1875年元素镓、1880年元素钪、1886年元素锗的发现,三次验证了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但同是在1880年,门捷列夫离婚了,孩子们也抛弃了他,沙皇政府也因为他支持学生运动,不让他成为科学院院士。到了1890年,门捷列夫56岁了,俄国已经不能无视他的存在。应该说,门捷列夫的晚年是有生活保障的,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揽到海军部的课题,可以再婚,可以钻研大气物理……。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被法国人摘走,而门捷列夫却等不到第二年的机会了。1907年2月,73岁的门捷列夫与世长辞。纵观其一生,年轻时心无旁骛做学问,是门捷列夫获得成功的本质原因。正因为这样,他也付出了妻离子散的代价。成功,总有代价。


像一本小人书


本以为可以了解的更多,可是这边本书由于太便宜了,只是很简单的介绍了一些这位科学家,与我的期盼不符合,我期望知道的更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