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李毅 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作者:

李毅  

页数:

32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过程的日益加快,世人都注意到一个富强的中国正在崛起,许多人甚至预言着一个“中国世纪”的到来。本书收集了在美国选用较普遍的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分门别类加以介绍点评,有颇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李毅,原籍广西,早年受业于北京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州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后,曾执教于圣马丁学院、华盛顿州大学塔可玛分校和太平洋路德大学,现任塔可玛学院历史系终身教授。主要著作有《宦海浮沉:轮船招商局的建立与早期运行》,英文原版于2002年由美国艾德文,穆伦出版社出版。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是近代民族主义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2003年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赞助,在罗马美国学院和罗马大学做研究。同时也涉猎其他文化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导言第1章 美国教科书的编写和采用 从美国教育制度讲起 美国教科书编写和采用的机制 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对中国的介绍第2章 比较观点下的传统中国 中国的地理环境 传统中国的社会次序 传统中国的政治次序 中国的语言文字 传统中国的宗教与哲学第3章 全球观点下的传统中国 全球观点下的人口迁移 全球观点下的军事征服 全球观点下的商业贸易 全球观点下的文化交流 全球观点下的生物传播第4章 “西方中心论”观点下的中国近代化 郑和下西洋的问题 中国“反商文化”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的战与和:鸦片战争 中国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和采纳 中日关系及两国的比较第5章 关于中国的革命浪潮 义和团运动 反满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和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第6章 关于冷战中的中国 中国的解放战争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 越南战争中的中国 冷战中的中、美、苏三角关系 第三只眼看冷战:东西半球对峙中的南北半球对峙第7章 关于中国的特别社区 海外华人社区 台湾 香港和澳门 亚洲经济奇迹中的台湾和香港第8章 多棱镜下的当代中国社会 不同视角下的当代中国 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中国经济 政治学教科书里的中国政治 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 当代中国的人文世界第9章 关于中国古今名人 关于古代帝王将相 关于古代社会名人 关于近现代社会名人 关于近现代政治名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伊拉克战争结束,萨达姆就擒后,美国上下一片欢腾,道琼斯指数当天就上扬了一百多点。保守派人士们更是得意忘形。主流媒体巨头之一《时代周刊》登载过一篇文章,其中心意思是,如果越南战争时期由小布什来当美国总统,我们就不会打败仗了。这篇文章反映了今天美国人的一种微妙的心态,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就一直觉得很窝囊:朝鲜战争好像是打掉了一颗门牙却要硬往肚子里咽;越南战争不但一事无成而且伤筋动骨,在世界上丢尽了面子;头号对手苏联最后是解体了,不过却没给美国人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第一次打伊拉克时的效果简直是隔靴搔痒。只有在这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痛快淋漓,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不过这篇文章同时还反映了美国人心中很普遍的一种假定: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英雄史观”。文章的作者还说,当时美国也并不是非要打伊拉克不可的,因为萨达姆纵有千般不是,也没有来惹美国人,就国内民情来说战与不战也是平分秋色;是小布什一意孤行,于是成就了一段新的历史。 美国人的这种英雄史观,在好莱坞以及其他大众媒体上经常得到充分表露,也 P279有不少论者注意到了。比如说“007”系列片,几十年来一直按照身手不凡的邦德单枪匹马扭转乾坤的思路来编造故事,观众到现在居然仍是百看不厌。按照美国人的这种思路,他们讲到中国的故事时自然也会对其中的人物很感兴趣。除了英雄史观外,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如何取舍,也常常为当前流行的一些新潮理论所左右。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似乎是,如果教科书的作者是女的,就会采取女权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女性渲染一番。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还常常受制于整体的历史观点,诸如对国家和民族等问题的各种假定。还有不少的作者对人物背景中的野史成分很感兴趣,倒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这些野史传说,而是因为今天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很实在的需要: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至少不妻让他们在课堂上打瞌睡。本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目的来写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还真有几分“他山之石”的味道呢! P280


编辑推荐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关美国人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的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遇到一些友好的美国人。为什么我们的认识会有些落差?美国人到底是如何认识我们中国人的?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本书试图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来为解决这一认识上的落差提供桥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PDF格式下载



美国人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能把自己看的更清楚。历史不会被歪曲,只会换个角度重新演绎。多文化背景下的诠释,可以令历史更加的丰满和立体。


这本书是艺术学院一位教授托我买的,据她说相当不错。


这本书非常不错,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值得一读.


人评我,我评“人评”——人家对我们说三道四,让我们心里确实很不舒服。如何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该书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启发。


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很多知识,非常值得一读!赞!


觉得质量很好,书到的也很快,值得信赖啊!!


纸张很好,没有磨损,一看就是正版


虽然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还是很有启发


开始写得还可以,但中间写得太专业,不生动。


书很久,而且脏,像是二手的,或者是从某个角落里翻出来的。无塑封。总之心情不爽!


一本很新颖的书,从国人的视角来看国外学术界对中国的评价。这也是我一直想要找的一本书。书中文笔流畅幽默,很好读也很有学术积淀,很推荐大家看一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