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 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 著  

页数:

323  

字数:

260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研究“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学校德育叙事模式、学校德育的制度化、德育价值争论的思考、德育理论发展与德育学科的形成、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围教育变革的基本轨迹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的成就及基本特征 一、改革开放后我围教育变革的基本轨迹 二、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初期的学校德育 (二)经济体制转变时期的学校德育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 三、新时期学校德育发展的成就和基本特点第二章 学校德育的学科发展 一、学校德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突出政治:改革开放前学校德育的性质 (二)改革开放后学校德育学科的构建 (三)德育理论发展与德育学科的形成 二、学校德育的学科基础 (一)德育的相关“学科群” (二)德育的心理学基础 (三)德育的社会学基础 (四)德育的哲学基础 三、存实践中建构德育的坚实平台 (一)德育学科发展的实践条件 (二)德育学科发展的设想第三章 教与养:德育性质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德育之“教”的论争 二、教与养:德育的“一体两面” (一)教的价值与有限性 (二)养的价值及条件 三、“固体培元”的德育:道德需要的培养 (一)道德需要:化“道”为“德”的心理动源 (二)道德需要的培养 第四章 德育价值取向的嬗变 一、我国德育价值取向争论的社会背景 二、德育价值取向的争论 (一)德育社会价值论 (二)德育个体价值论 (三)德育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辩证论 三、德育价值争论的思考 (一)德育的工具性本质 (二)德育的价值与功能辨析 (三)几个概念的厘清 四、德育价值的结构与统一 (一)德育价值的结构分析 (二)德育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有限度的统一第五章 德育目标的反思与重建 一、我国德育目标的变革及论争 (一)德育目标的重建 (二)德育目标的第一次改革 (三)德育目标的第二次改革 二、德育目标争论有待澄清的几个问题 (一)“道德滑坡”是伪问题 (二)“德育目标过高”的确证 (三)德育超越论的可行性 三、德育目标制定依据的思考 (一)德育目标要具有实践意义 (二)德育目标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德育目标要适应个体发展需要第六章 学校德育的制度化 一、关于教育“制度化”的探讨与争鸣 二、学校制度化生活中的德育形态 (一)学校制度化生活的形式及其表现 (二)制度化德育的功能与特点 三、学校德育制度化合法性的追寻 (一)学校德育制度化的两个基点: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制度化的理念: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三)制度化学校德育的合理性危机 (四)探讨制度化学校德育合理性的几个观念第七章 德育内容的扩展 一、德育与心理教育关系的论争 二、和而不同:德育与心理教育 三、德育和心理教育实践开展的局限及补救措施 (一)德育和心理教育并行实施的可行性和限度 (二)德育吸收心理教育内容的有效之途 四、国外三种重要的辅导理论的德育价值分析 (一)理性情绪辅导法及其德育价值 (二)行为矫正法及其德育价值 (三)人际沟通分析法及其德育价值第八章 学校德育叙事模式 一、德育叙事的研究概况 (一)叙事法的研究 (二)德育叙事方法的复兴 二、当前德育叙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叙事研究中的非理性殖民化 (二)德育叙事研究与学生道德需要脱节 (三)德育叙事研究忽视学生的道德问题 三、德育叙事模式理论构想 (一)德育叙事模式的含义 (二)德育叙事模式的功能 (三)德育叙事模式应用的原则 (四)德育叙事模式的操作环节 (五)德育叙事模式的案例第九章 德育评价制度的合理性与德育实效探寻 一、品德测评研究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后品德测评的历史发展 (二)新时期品德测评研究的重点 二、我国学校品德测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品德测评的依据问题 (二)评定标准的合理性问题 (三)品德测评的形式问题 三、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考察:基于德育评价制度的思考 (一)品德测评是一种评价制度吗 (二)品德测评的对象是德育的结果吗 (三)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现实考察 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追求 (一)革新德育观念,确立促进人的自我发展的德育观 (二)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准确定位德育目标 (三)德育评价要正确发挥导向和调节作用 (四)学校德育要关注个体的价值需要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的成就及基本特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我国走向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里程碑。全会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宣布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彻底清算“左”倾思潮毒害,为拔乱反正、解放思想开辟了道路。全会提出今后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使中国实现从闭关自守、墨守成规到全面开放、全面搞活的转变。循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正确方针,我国各领域、各战线都呈现出了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党中央把学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这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轨迹  打倒“四人帮”后,党中央为恢复教育而进行了大量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教育战线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工作,先是对各种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并于1977年8月4日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座谈会,彻底推翻了“四人帮”加在教育头上的枷锁——“两个估计”,否定和批判了“四人帮”制造的资产阶级统治学校的“八大精神支柱”,以及“开门办学”、“教育革命”、“上、管、改”等谬论,开始在教育领域出台各种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的重大措施。……


编辑推荐

  《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迎合了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为我国新时期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希望和要求,是人们进行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要求的原则和依据。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主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时代要求。1995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育的内涵注入新的元素,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