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再造文学巴别塔

张柠 张柠、 张炯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12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张柠、 张炯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12出版)  

作者:

张柠  

页数:

327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经过60年的岁月,不但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建成屹立于东方大地的伟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文学作为五四后中国新文学的继承和发展,60年间尽管道路曲折,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就。它以新的文学风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所经历的历史风云和艰难斗争,表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怕艰难困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团结战斗,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不屈不挠地奋勇前行的英雄精神。同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开拓文学发展的广阔的道路。广东教育出版社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委托我主编这一套书,向读者介绍60年我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它的成绩与不足。我与责任编辑和相关作者商定,依60年发展阶段的不同,分别请对该阶段有研究的作者撰写成四本书。大家知道,如何评价新中国文学,曾经有过种种争论。毋庸讳言,其间既存在文学观念的分歧,也存在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分歧。

内容概要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内容涉及1949-1966年间当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的简况。《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是作者在参与编撰《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过程中积累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主观评价较少,以客观材料的陈述为主。《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特别关注当代中国文学前17年的文学生产环境、作家队伍的形成、作家管理和培养模式、作品生产和传播方式、重大社会文化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在这种特殊的文学环境之中,文学叙事模式、抒情风格等文学形式和文体学的形成机制。从这一线索的梳理中,不仅可以看出一种“一体化”的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一体化”的文体风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作家想象方式的单一化过程。《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材料丰富,史论结合,并对当代文学的一些重要作品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作者简介

张炯,福建福安人,1933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有评论集和专著16种,主编有《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华文学发展史》上中下卷、《中华文学通史》10卷、《中国文学通典》4卷。张柠,本名张宁,文学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大众文化理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20世纪中国经验等。著有《叙事的智慧》、《诗比历史更永久》、《时尚鬣犬》、《飞翔的蝙蝠》、《文化的病症》、《没有乌托邦的言辞》、《土地的黄昏》、《想象的衰变》、《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等著作多部;参与10卷本500万字大型学术史料《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编撰工作(主编第二、第三卷);主编学术辑刊《媒介批评》等。

书籍目录

总序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第一章 到北京去一 北京的前夜二 一位留守者的心路三 城市在召唤四 一个人的进京之路第二章 “拿笔的军队”大会师一 第一次文代会二 文代会上的报告三 会场之外的交际四 文代会上的失踪者第三章 机关大院生活的荣誉和焦虑一 东总布胡同22号二 五十年代作家的待遇三 荣誉背后潜在的恐慌四 一位青年作家的“歧路”第四章 中央文学研究所和作家培养模式一 苏联作家培养模式的影响二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三 学员、师资和课程四 培养方式和教学成果第五章 文学媒介及其管理机制一 民营和同人报刊的终结二 对“机关刊物”的整顿三 文学媒介标本之一:《文艺报》四 文学媒介标本之二:《人民文学》五 文学媒介标本之三:《说说唱唱》第六章 脱裤子割尾巴与作家下乡一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二 延安的下乡入伍进厂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脱裤子割尾巴四 到实际工作中去改造五 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下乡”第七章 此起彼伏的批判浪潮一 改良主义:《武训传》和第一次大批判二 唯心主义:《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批判三 文学肃反:从资产阶级到反革命集团四 文学清场:从革命作家到反党右派第八章 一种特殊文体的发生一 群体表态的心理二 忏悔型表态文体三 攻击型表态文体四 逃避型表态文体第九章 昔日先锋今何在一 “写什么”和“如何写”二 萧也牧的“进城干部”三 路翎的“战地爱与恨”四 宗璞的“校园爱情梦”五 王蒙的“办公室故事”第十章 抒情文体的演变一 领袖颂歌体:抒情的原点二 政治颂歌体:抒情的轴心三 个人抒情体:词语的偏移第十一章 叙事文体的模式一 赵树理与农民题材二 杨沫与女性题材三 欧阳山与市民题材第十二章 十七年文学发展的逻辑一 战时思维与文学斗争二 冷战思维中的文学选择三 极端激进的文学实验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旁观者的语调是平静的、描述性的。亲身参与这一巨变的人的语调则充满感情。作为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成员的青年王蒙,在自传中回忆了他们参与迎接解放军进城时的情形:“街头宣传热闹非凡、锣鼓喧天,我化了装……大家先是无师自通地扭秧歌,然后是大锣鼓,然后我们给围观的市民讲演。我相信,跳舞与唱歌一样,也是属于革命属于共产党的,国民党的时候,只有阔太太与不正经的女人跳交际舞,而共产党发动了全民跳舞,多么动人!一次我讲什么叫解放,我说,原来人民被捆绑着,现在,共产党把人民身上的绳索解开了,原来人民被反动派监禁着,现在我们放出来了,这就是解放!听众为我的话鼓掌欢呼叫好起来。我体会到了在广场上直接向无组织的乌合之众宣传鼓动的风险与乐趣。一次讲话热烈成功,同样内容的另一次讲话可能毫无效果,再另一次讲话也可能被轰下台。这种不确定性也是革命的魅力之一种吧。”其实王蒙的叙述中有两种成分,一种是对自己的言行的客观描写,一种是对这种言行的综合性的主观评价。就对历史场景的呈现而言,客观描写部分其实很主观,因为它只对叙述者个人的热烈情绪、狂欢身体有效。主观评价部分倒有一定的客观性,因为它包括了个人言行之外的其他人的反应和态度。


编辑推荐

《再造文学巴别塔(1949-1966)》:共和国文学60年·第1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再造文学巴别塔 PDF格式下载



如果你是抱着在一本学术专著中寻求趣味性与文艺型解读的想法的话,那么你真的是被这个书名迷惑了……里面的内容,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大量史料堆集的文学史。个人感觉略枯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