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珠海地理微型景观探究

陈月平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

陈月平  

页数:

150  

字数:

200000  

内容概要

《珠海地理微型景观探究》由陈月平编著。《珠海地理微型景观探究》试图从地理学的视角、以地理学者的目光聚焦景观,透视景观隐含的科学信息,引领我们在感受珠海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发现珠海、去微观珠海、去解读珠海。

作者简介

陈月平,女,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特级教师,l982年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毕业,现任珠海市第二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曾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中华民族文化金质奖章。陈月平任教中学地理30年,潜心研究;先后参与编写和出版了广东省乡土教材《珠海地理》、广东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等教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基础教育参考》等发表论文近10篇。

书籍目录

无处不在花岗岩 自然之石 寻找“曾经”的地质运动 横琴断崖 微观花岗岩 大自然的雕塑 “石蛋”的出生 似曾相识的“叠石” 岩石上的生命 大海的印记 “堆”出来的白莲洞 下栅“雪”景 人文之石 花岗岩上的画卷 花岗岩记录的历史 那洲“守望楼” 亚热带的标签 走遍珠海找椰子 挂在树上的椰子 棕榈家族——日牌的椰树 荔山荔枝园 常绿林里的世界 “自然”与“人工”混搭的绿色 冬天的花絮 一样的落叶,不一样的时节 独木成林的榕树 磐石孤榕 红满山冈 绿色之下的红土地 近观赤红壤 泉珠河带,润泽珠海 山青青,水潺潺 石溪之水 饮水析泉 塘水边的台阶 水乡泽国 水乡的河 磨刀之水何处处来 潮涨潮落话成潮 闸门升降为哪般 挂定角的无余 潮涨潮落看日月 “围大”的珠海 白藤沧海变乐园 灯笼沙埋藏的秘密 万历的竹洲 十八勇士纪念碑 跨水之虹——珠江的桥梁 水乡古桥 珠海大桥的位移 桥涵标 一桥两制 点缀浪漫城市——海湾 香炉湾——“渔女”之家 散落南海的明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十八勇士纪念碑 50年前,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滩涂,放眼全是一望无际的潮水和芦苇。最早来到平沙的拓荒者结庐荒野,风餐露宿,用人力挑土石筑堤坝,围垦异常艰辛。他们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将5万多亩的荒芜滩涂变成了良田。“当时条件极为恶劣,单是成团成团的蚊虫就给围垦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张U吃饭都常常把蚊子吞进去……”初期参与平沙农场开垦的拓荒者对当时创业的艰辛都刻骨铭心。坐落于珠海平沙“五一三”广场的纪念碑取“雁落平沙”之意,雕塑的十八只大雁代表着第一批建设平沙农场的十八名勇士。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前后8次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筑起将近19千米的防潮大堤,平沙农场横空出世,造田40多万亩,使平沙从一个荒凉的滩涂,变成全国著名的甘蔗生产基地。 平沙老农垦人刘伟明回忆起当时创业的艰辛,万分感慨:“当时整个平沙全是一望无际的潮水和芦苇,蚊子成团,拂不去,驱不散,凡是身体裸露的部分,蚊子叮咬不放,用手一抹便沾满了自己的殷红鲜血。”“当时干部和工人都一样住在大茅棚里。那时候,夜里经常涨潮,潮水漫入茅棚里,经常把大家的鞋子漾跑了。”虽然亲历了垦荒的无比艰辛,但见证了荒滩变良旧的历史,刘伟明老人心中满是骄傲。 新中国成立后,珠海先后兴起了四次大的围海造地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珠海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诸如三灶、平沙、红旗等地均在此期间大规模填海;第三次是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以情侣路填海工程为代表的城市建设和滩涂围垦养殖热潮;20世纪90年代后,以高栏港的填海造地为代表的新一轮围海造地更是达到顶峰,目前斗门区和金湾区60%以上的土地都是通过围海造田填出来的。 时光流转,历史变迁,珠江河口泥沙沉积、滩涂辽阔,客观上为珠海的围垦造田创造r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珠海土地面积得以通过围垦不断拓展扩大,正是得益于滩涂的发育。滩涂是处于大潮高潮线与大潮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以及向海和岸两侧自然延伸的部分,如高潮线以上的滩地以及低潮线以下浅水中的海滩。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中30多个重大项目划定了146平方千米的围海造地区,其中珠海拥有7个围海造地区,分别是唐家湾填海区、金鼎工业填海区、创新工业填海区、野狸岛填海区、鹤洲南填海区、白龙尾填海区、大平湾填海区。总面积约为62平方千米,相当于珠海未来将“围”出两个澳门。


编辑推荐

《珠海地理微型景观探究》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珠海地理微型景观探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