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与道藩

蒋碧微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2-1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蒋碧微  

页数:

5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66年在台湾出版时,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成为众多读者追捧的畅销书。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二部。  蒋碧薇一生追求自由,追求解放,追求独立,追求爱之真谛,她总是在男性惊叹的目光下,游走于传统家教和反叛女性之间。她自称:“三十九岁,无可奈何地坠入情网,和张道藩开始了缠绵半生的苦海之恋。”2000多封情书,真实地记录了她与张道藩近半个世纪的生死恋情,直抒胸臆的真情袒露,所她的所敬所爱,所思所念毫无保留地融入50万字的长卷。在兵荒马乱、时局动荡之年,她爱得竟如此纯洁、浓烈和持久……

作者简介

蒋碧微(1898-1978),原名蒋棠珍,出生于江苏宜兴,其父蒋笙为复旦教授。蒋碧微天生丽质,才艺俱佳,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蒋碧微22岁时,张道藩拜谒孙中山后留学欧洲。 蒋碧微24岁时,在柏林认识张道藩。 蒋碧微27岁时,第一次收到张道藩示爱信。那是2月8日。 蒋碧微28岁时,张道藩在贵阳被捕,后逃出。他将经历导演成电影《密电码》。 蒋碧微35岁时,张道藩任欧洲美展筹委委员、柏林画展筹委委员。第二年,张道藩组建中国美术会,任理事长。 蒋碧微36岁时,一手策划,使张道藩添了养女张张丽莲。 蒋碧微44岁时,张道藩会见美国作家海明威。  蒋碧微49岁时,张道藩50岁,他在南京香辅营文化会堂拜齐白石为师。当年,傅抱石为其刻“振宗”“雪芬”印。 蒋碧微66岁时,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蒋碧微回忆录》。 蒋碧微71岁,张道藩在家跌伤脑部,在医院躺了两个月零六天,于1968年6月12日22时逝世,享年72岁。 蒋碧微72岁时,整理发行《张道藩书画集》。 蒋碧微73岁时,整理发行《张道藩戏剧集》。 蒋碧微80岁时,在台北逝世。

书籍目录

楔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四十九章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四章第五十五章第五十六章第五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十九章第六十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二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五章第六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第七十一章第七十二章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二章第八十三章第八十四章第八十五章第八十六章第八十七章第八十八章第八十九章第九十章第九十一章第九十二章第九十三章第九十四章第九十五章第九十六章第九十七章第九十八章后记补充回忆两件事/徐伯阳蒋碧微最后的心愿/成江

章节摘录

插图:放下笔,视线落在窗外天际。巴黎的黄昏,氤氲苍茫,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我在那云霞深处,仿佛看到远在意大利翡冷翠的道藩。他面容清癯,身体显得有点单薄,一对炯炯有神的眸子,闪烁着智慧过人的光芒,神情在谦和中流露出几分严肃。我一向把他当作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我们之间的称呼是二嫂和三弟。接到了他突如其来的那封信,我必须承认,我很惊愕。我从来不曾想到,他竟会这样的热情与大胆,他不是刚在巴黎和素珊订了婚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忧悒和怅惘向心头凝集,但愿它能早些化解吧,因为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我无意再尝爱情的苦蜜,像营营的山蜂错憩在黄连的小白花上。已逝的二十八年岁月里,我曾在爱之波涛里浮沉了九年。一九一七年,我以江南的古老世家一个订过婚的少女,和一位醉心艺术的画家私自出走,逃到日本、巴黎,终于发现我丈夫的心力全部专注在他所热爱的艺术上面,我无法分得一丝一毫,既得不到温暖,也得不到照顾,然而基于我的性格和教养,使我安于做他忠诚尽责的妻子。天际的云霭层层加深,室内的光线渐渐减弱,周围静悄悄的,寂寞深锁着我。回忆一九二二年在柏林,第一次和道藩相见,是他到我们的寓所来拜访。他告诉我们,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美术部学画,趁假期之便,来游德国。当他到柏林后,听说有一位中国画家徐悲鸿也在此地,所以他特来拜访,希望结交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第二次见面,是悲鸿带我去回拜他,在他和傅斯年先生合租的房子里,有着很好的陈设和舒适的布置,起居室地上还铺了一幅猩红的地毯。“那一天你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记得吗?”若千年后,他曾回味无穷地对我说:“你穿的是一件鲜艳而别致的洋装。上衣是大红色底,灰黄的花,长裙是灰黄色底,大红的花。你站在那张红地毯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显得多么雍容华贵。啊!那真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当时,我静静地听着,报他以表示谢意的一笑。是的,我应该感谢他的恭维,但我绝没有想到他会有什么用意。在国外住了八九年,以女性的优越地位,我听过各式各样的赞美,甚至有一位中国同学说:“像你这样的女孩子到外国来,真为我们中国人增光。”是的,我在外国曾是一群男同学中的天之骄女。我参加他们的聚会,参加他们的谈天,我和他们同样放言高论,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简直把我宠坏了。除了在悲鸿面前,无论言谈举止或者是潜意识里,我从不曾以女性自居。一九二四年,道藩从伦敦完成学业来到巴黎,再进法国最高艺术学校深造,他在拉丁区的小旅馆里租了一个套房。徐志摩也到巴黎来了,朋友们热烈欢迎他。吃过晚饭,我们在道藩的房间里打麻将,一打就是通宵达旦,直到晨光熹微,牌局结束,我已经累得精疲力竭,顺势往沙发上一坐,迷迷糊糊地竟睡着了。等我一觉醒来,发现整个房间只剩下我一个人,房门关着,恬静无声。后来我才知道,道藩送走了朋友以后,见我睡在沙发上,他跛躇踌躇,坐立不安,为了避嫌,他悄悄地溜了出去,到卢森堡公园散步。“笃!笃!”房门上响起轻微的敲击,将我从沉思中惊醒。望望铅灰的天色,我知道这是房东太太来请我用餐了。匆匆地把回信封好,贴上邮票,准备在饭后顺便投邮。然后,我徐徐地站起,步下楼梯,走向饭厅。第二章这时候是一九二六年的早春,悲鸿正在新加坡埋头作画,筹措我们继续留法的生活费用。早在一九一九年,我和悲鸿是靠一份官费到法国苦学度日,我们曾撑过无数濒临饥饿边缘的日子。想不到撑到一九二五年,官费受了国内政局的影响,宣告断绝,这使我们沦于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由悲鸿去新加坡设法筹款,我一个人暂时留在巴黎。为了节省开支,我换租了一间供应膳食的小房,将生活水平尽量地降低。朋友们照拂我十分周到,道藩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那时候谢寿康、刘纪文、邵洵美、道藩和我几乎每天见面,因为在此以前,我们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天狗会”,一个规章奇特而情谊挚切的小小集团,会员以兄弟相称,谢寿康是老大,徐悲鸿行二,张道藩居三,邵洵美排四。此外还有一些重要分子,譬如孙佩苍是军师,郭子杰是“天狗会”行走,我这唯一的女性,荣衔是“压寨夫人”。道藩在“天狗会”的朋友中最重感情,最慷慨,他的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于是他常常请客。他一向在中国饭馆包饭,和饭馆老板攀上了交情,有钱付现,没钱挂账。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必要的时候,当然也可以利用他那块金字招牌。他是那么忠实可靠,热情洋溢,乐于助人,悲鸿不在我的身边,他确实帮过我很多忙,我对他寄予无比信任,常常请他充任我的男伴。一位研究东方文化的法籍白俄,玛库力埃斯,为了举办“东方民族游艺会”邀请我担任招待。事前他请客,问我想邀哪位男士做伴时,我毫不犹疑地说出张道藩的名字。为什么他会忽然从翡冷翠写来这样的一封信,给我带来莫大的震惊和困扰?他在信里提出了七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便隐含着一桩动人的故事。道藩始终没有对那位“她”说出“我不爱你”这句话,但是他却表现了坚定的毅力与决心,我常想,处理这桩恋爱事件,如果说他是挥慧剑,斩情丝,应该并不为过:问题中的她是魏小姐,湖南人,她和她的同乡胡小姐,一同住在拉丁区的旅馆里,道藩的住处和她们相距不远。看她们寂寞孤单,道藩常陪她们去吃中国饭,看电影,三人中渐渐地有人起了感情变化,湘女多情,魏小姐热烈地爱上了道藩。可惜她不知道,道藩自己正陷于复杂微妙的感情苦恼之中。那就是他信上所说的第二个问题了。我也是接信以后才恍然大悟,道藩所深爱的那个女子,竟是我自己。独坐窗前,仰面眺望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我又一次深深叹息。复杂微妙的感情和纠缠不清的苦恼,进入最严重的时期,道藩偏又身不由己,卷入了第三个爱之旋涡。素珊,天真活泼,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的法国少女。她是一位公务员的女儿,父母双全,有一个姐姐。在巴黎,舞厅是高尚正当的交际场所,不设舞女,待字闺中的女郎,常由母亲陪伴到舞厅,希望能在这儿邂逅如意郎君,青年男士可以向她们请舞。道藩就这样结识了可爱的素珊,他们的感情进展很快,朋友们都为道藩高兴,认为他俩是一对理想的情侣。可是,恋爱期中的道藩,却经常愁眉深锁,郁郁寡欢,他变得沉默、忧悒而带几分迷惘,我们不懂他为什么这样反常;另一方面,热情如火的魏小姐已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她的表情是愤恚和激越,她甚至采取了行动,我忆起了在麦兰发生的滑稽可笑的那一幕。麦兰,是巴黎附近一个美丽的小城镇,平畴万里,禾浪飘香。一九二五年的夏天,悲鸿、我,还有另一位四川籍的李琦小姐,我们三个人结伴到麦兰歇夏。不久,道藩也来了,素珊母女和他同行,在直耸云天的树林前,有青葱柔软的草地,素珊和她母亲闲闲地憩坐,道藩支起画架写生,人和景构成曼妙的画面。我一再提醒悲鸿和李琦,让我们避得远远的,不要打扰了他们的静趣。

后记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四日出版的“新闻天地”,曾刊出本文,对我撰回忆录的动机及用心,有所交代,特予转载,以代后记。南京倘使需要死守,即或大本营人员撤出,我也决心和守城将士同生死现在想起有几件必须求你的事,我虔诚地希望你让它们一一实现:一、讲将我所著的剧本,汇集齐全,出一部专集。二、假如我的各种作品还没有被焚毁,请为我出一本画集,作为我学美术七年的纪念。三、我最近几个月的笔记,你可以加以删改,隐去关系人姓名和字句,在适当刊物上发表,作为我和你的爱情纪念。你能为我做这三件事,我即使死了。死也瞑目。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南京外围战况紧急,日机滥施轰炸;南京已成危城。道藩时任内政部常务次长,我已经安全疏散到重庆。他在政务繁剧,警报不断声中,每天必定要写很长的“笔记”给我,笔记中备述相思之苦,满纸热情奔放的字句。以上所录的,便是他自称“俨如遗嘱”的笔记中一段。他曾托我以三件“后事”,而最后一件,也就是促成我在二十八年后的今天,撰写((蒋碧微回忆录》的一大动机。同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陷敌,撤退前夕,道藩经陈立夫先生力劝,终于放弃了与守城将士共存亡的愿望,取道牯岭转进汉口。一九三八年一月出任教育部次长,八月到达重庆,当时我在北碚复旦大学任教。自此我们开始了抗战八年期间矛盾痛苦、纠结难解的恋情,由于双方的身份、地位和交游的关系,我们的相爱必须严守秘密,虽然同在一地,但是情愫互通,依然要靠书信往还。因此,自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五日,他第一次写给我隐约示爱的信以来,几十年里,我和道藩往来的书信,多达十五六万字。这么多的信,不但原件经我妥善保存,而且还由道藩和我分别抄袭,袭本亦有十余册之多。在所有的信里,道藩锲而不舍地表现他内心最大的意向,一、和我逃到一个小岛,纵使尽一日之欢,也死而无憾;二、怎样能贡献他所有的一切给我;三、以我们的信件为主要材料,将我俩之间的故事,写成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关于第三项心愿,他曾在信中不止一次地提出,前后历时十年以上,本文以下所引,都是摘自道藩信上的原文:世间相爱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我们的爱若公诸社会,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伟大的!我一生有此,即使身败名裂,死也无憾!我们今天虽然受着极大的苦痛。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苦痛我们的爱又何从表现呢?还不是平平凡凡地过去了吗?我一面读着信,一面在想象着我们将来写书的计划,真兴奋极了!只要你同意,我们一定要写这本书的,你的信写得太好了,可惜我那些信太杂乱,太随便,太缺乏修辞功夫了,将来一定要大为删节,方能采用;我们的信的难得之处,即在写时心中毫无做作,想什么就写什么,所谓真情流露是毫无问题的。我早和你说过:我要写一部小说,现在有了我们的信,我将从事我今生今世最宝贵的一本著作。我们的信,不管内容如何,我们之间毫无保留的一切真实感情都在里面,人间还有什么此这更可贵?如果我们能够将它编纂成一本有趣的书,那么我们的至情,也许藉此永存于天地之间,至于别人如何批评,只好不理。你要知道,唯有文字可以使我们遗留点痕迹在人间,只要我们写下来的文章,毫无假借,句句真实,那就足够珍贵了。你要快点把信抄完给我,让我能够早做编书计划,否则我若早死了,或者这些珍贵的笔记遇到什么灾难,这种天地间罕有的至情产物,不能留存于世,岂不可惜!我们的爱将永远留存于心底,以度过我们残余的生命,尽此毕生的相思,借以完成我们的杰作。拿我们的信件做主要材料而写成的书,为人世间留下一桩理想的爱情,那也就是我们不幸中万分之一的慰藉了。二、一般人都以为张道藩是一位有为有守的政界人士,殊不知他在严肃的外表之下,有一颗热烈真挚的爱心,世人都以为张道藩数十年来殚精竭虑,尽瘁国家,却没有想到他因为爱我而痛苦彷徨,几度想到一死以报知己。几十年中,无论多忙,多乱,他经常都在利用有限的睡眠时间,甚至在敌机轰炸声中,冒着生命危险,长江大河般地给我写信。当他父亲逝世,在等候起灵出殡的隙间,他还用铅笔写了一封长函寄回重庆。因此,他一再强调说:“我们的信,都是呕心沥血真情真爱的流露,都是天地间不可多得的文献,如果毁了,也就等于自己的精神宣判死刑,将来又何堪其苦?”他将我们的信件视为无上珍宝,一心一意想把我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明乎此,就应该知道我写回忆录,多一半是受了道藩的启示,来完成这项他向往已久,迄今仍然未能执笔的作品,诚如他所说:“为人世间留下一桩理想的爱情,作为我们不幸中万一的慰藉。”《蒋碧微回忆录》全文五十余万字,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我与悲鸿》,下篇《我与道藩》,自去年十月一日在皇冠杂志连载后,我一直在诚惶诚恐地等待读者的批评指正。幸运的是这部书一开始问世便受到各界的重视,朋友们给我鼓励,读者们颇为推许,文化新闻界尤其热烈支持,套一句习用广告成语,也许可以谬称“轰动遐迩”了。其间虽有少数不明内情人士,误以为我和道藩的情史公布,会对他个人有所损害,他们也曾当面婉言劝阻,或则对此书的发表图加缓冲,然而我总是十分恳切地向他们解释说明。我不相信至情挚爱会有损人格尊严,会令人觉得罪恶过失。我作如是言,我想道藩一定也有这样的认识,基于此,也才念念不忘地要完成这一部书。还有,一位道藩的亲戚,起先很坚决地主张我这部书不必亟亟推出,我心平气和地向他解说个中缘由,并且把已完成的初稿请他拿去看,不几天他又到了我的家里,态度完全改观,他不但认为这应该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同时他还自告奋勇地为我字斟句酌,细加推敲。我当然知道,我这部书在先天上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皇冠杂志宣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一生提倡写自传最力的胡适之先生,在他《四十自序》一书出版时曾说:“我们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从引申其抛砖引玉之义,寄望未来有更多更好的自传作品行世。至于我,我自己的任务总算勉力完成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以真实为出发点,怀着虔敬之心,一个字一个宇写下我半生的际遇,因此我会说:“我一心坦荡,只有忠诚感恩之念,毫无睚眦必报之心,我在我的回忆录中抒写我所敬、我所爱、我所感、我所念的一切人与事,我深信我不会损害到任何一位与我相关的人。”      ——蒋碧微碧微女士可以说是三、四十年代中国艺术界的传奇人物,敢爱敢恨,特立独行。她与徐悲鸿、张道藩两先生的感情经历,尤可谓曲折动人,透过她的回忆录的记述,亦曾撼动千万读者的心灵。       ——著名作家 琼瑶


编辑推荐

《我与道藩》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徐悲鸿与蒋碧微之子徐伯阳唯一合法授权,20世纪旷世情书的代表作2000多封,首次曝光张道藩给蒋碧微的最后一封信。新增著名画家傅抱石、吴作人、吴稚晖等珍贵题赠十余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与道藩 PDF格式下载



情感回顾集。尚未读。书送过来是很好的。


为什么和张道藩在一起,绝非出于爱情那么简单


个人感觉远比不上《我与悲鸿》这书实在、真情流露。悬崖边上的爱虽然浪漫却缺乏真实,有点造作。或许对蒋碧微的人品有偏见吧。书的质量还行。


喜欢文字的美感,每个字都能让人回


深深的被他们之间的爱感动。


可惜不是上回买的<<我与悲鸿>>一个出版社的.感觉张爱的更浓厚,更深沉.两人爱得非常不容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