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找寻内心的平静

(英) 迈克·乔治 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8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英) 迈克·乔治  

页数:

189  

字数:

120000  

译者:

南溪  

Tag标签:

无  

前言

大约在30年前,我和一百多人在印度西北部的阿布山(Mount Abu)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冥想。大概晚上六点,在那个宁静的犹如阳光亲吻的傍晚,我拥有了意义非凡的精神体验。也许只有短短的二十秒钟——但那个瞬间就像是永恒,我完全沉浸在一片闪亮的白光之中。那一刻,我对于世界的所有感觉都消失了,也包括自己的身体。当白光充满了我的意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世界的源头,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不同寻常。在这次奇妙的际遇中,我感觉到有一个无声的声音在向我传达着三件事,那就是“欢迎回来”、“你的追寻已结束”、“我爱你”,当然,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千年的分别之后重遇我最亲爱的老朋友。我永远忘不了涌入我内心深处的那股强烈的爱。这次经验改变了我的生活。从那以后,对精神世界和心灵发展的探索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深深改变我的不仅仅是我开始思考精神之源而将身心合一,而是对于我们真实本质的洞察力被唤醒。我意识到不是灵魂或心灵觉悟存在于我身体的某个地方,而是我就是灵魂,我就是精神!随着我不断地掌握冥想的艺术,我的收获令人震撼又甜美无比。我开始体验自己的永恒,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作为精神体的永存。我逐渐从恐惧中解脱,获得心灵深处的平静,这正是慢慢意识到心灵“内在美”的开始。虽然关于灵性的真理已经有人说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够通过现实的经验获得心灵的平静。有两条线索可以揭示当今世界人们精神的贫乏。第一条,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恐惧,我们的世界总是充斥着战争和暴力即是明证。第二条,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看电影、听音乐、享受异国情调的大餐的背后,在我们努力奋斗追求地位、权力、薪金和财产的背后,在我们渴望被关注、接受和认可的背后,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在寻找三样最重要的东西——在关系中寻找爱,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快乐,以及在变动不安的天性中寻找平静。但是我们所追寻的东西是完全具象化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会看不到我们时代的精神悖论——我们已经获得了我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当我们呈现出真正的自己,注意,是灵魂而非身体,是精神而非物质,我们就会唤醒我们天生的精神特质。爱、快乐和平静从未远离我们,而是我们离开了它们,当我们意识不到我们自己的精神特质时。这些精神的特质才是我们获得真正的财富和真实的快乐的源泉,它们,也是我们能够给予彼此的最伟大的礼物。书中的见解和设计的练习可以帮助你在正确的方向上探索:向内,探寻真实的自己;向上,重新和心灵建立联系,她已经耐心地、友好地等着引导你归根;最后,向外,与世人分享你如何找回内心的平静。心灵之旅通往心灵觉醒的路是一段旅程,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但它不等同于我们的生活道路。人们常说,智慧会随着年龄不断积累。人到中年以后,虽然我们的体力在减弱,但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在逐渐增强,也就是说,我们用年轻的活力换来了心智的成熟。因此,一些睿智的长者总是把他们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年轻人,当然,年轻人总是不当回事,继续他们愚笨的行为。但当我们探索心灵上的觉醒时,需注意这种看法是危险的谬论。之所以说它危险,是因为它暗示了我们直到晚年才会注意内心平静方面的问题。根据这种观点,即使我们到了中年,比如说四五十岁,我们也不必太担心我们还有年轻时的一些特质——雄心、积极性、倾向于轻率地做出计划。但是事实上,如果这种意识一直被我们忽视,直到晚年才得到重视,那我们将会浪费掉我们的部分潜能。探索心灵的觉醒永远都不晚,但考虑到心灵的觉醒所带来的无价回报,考虑到这是我们唯一自在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立刻开始行动呢?本书就是一个温柔的唤醒。一些适当的联想对于心灵之旅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摒弃我们惯常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沿途的风景也没有丝毫改变。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累(当然,因为我们是步行出发),并且但愿我们从未开启这段旅程。我们也许会不时怀念曾经拥有的舒适。如果我们轻装上阵,不心存这么多的顾忌,我们会更有效率地完成这段旅程。然而,从根本上讲,心灵探索不同于任何地质探索。首先它具有以下特征:我们所追寻的东西一直属于我们,它是容易立即获得的,而且我们能够随时再次发现它。让我们想想朝圣者漫长艰苦的跋涉,他们的艰辛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这里存在概念上的误区,我们都倾向于相信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不费吹灰之力取得的成功是让人怀疑的。但是好好想想这趟心灵之旅,这趟属于我们自己的旅程,它是没有距离的——它更多的关乎存在而非行动,更多的是在于停留而非离开,因为我们所需要发现的是会稍纵即逝的。阻碍我们发现的唯一障碍是我们自己的消极思想,诸如“我不会”,“这个太难了”,“我一直都是这样”。当你阅读这本书时,认真思考它的主题思想并试着练习,你随时会突然感觉到内在的转变——一种无法形容的突如其来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你可能不会持有太久,因为在这段心灵旅途中你会多次到达你的目的地,然后又回到初始阶段。然后,有一天,你会意识到有一段时间你已经在正确的地方了,并且你知道你将会永远在那儿;你将会感觉到内心的平静和爱,这种平静和爱会使你一直待在正确的地方;你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付出,但是你知道这就是你的归宿。本书按以下章节来安排:学着去理解生活(第一章);介绍心灵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第二章);学习发现真正的自尊(第三章);摆脱诱惑和干扰(第四章);自然、艺术和音乐的精神内涵(第五章);学习发现内心的平静(第六章);学习发现爱(第七章);学习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第八章)。结尾部分(结语)描述了心灵的觉醒怎样成为性格和成熟的基础。书中的每一章节就其本身而言都具有教育意义,但也是发展心灵觉醒的复杂过程中的一部分。原谅与和解我们有多爱人,我们就有多能原谅别人。当我们的心变得冷酷麻木时,我们就会吸收别人带来的(或者是我们想象他们会带给我们的)任何伤害的痛苦,这种痛苦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郁积,产生黑暗和毒害。原谅是心灵的自然状态,是心灵健康的一个方面,是爱的花朵上的一片花瓣。怨恨则是心灵的疾病,它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任何希望我们受到伤害的人却在放射一种强大的方向错误的能量,这种能量根植于他们自己的痛苦与愤怒中。他们这样做事实上是在希望他们自己受到伤害。当我们原谅他们时,我们会发出疗愈的、爱的能量,提升他们的消极感觉,在他们的内心投下一束光。这束光会反射回我们身上,使我们变得更强大。在意识的水平上,这束光可能会被接触到它的人拒绝。然而,可以确定它的影响已经被吸收了。积极的能量赠与不会完全被接收者拒绝,但总有一些能量会被利用,增加世界上善行的总量。当一位母亲原谅她蹒跚学步的小孩乱发脾气,或者是原谅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或者女儿的叛逆,那是因为她知道她的孩子是无辜的。心灵正在努力摆脱自负的控制。我们的周围都是无辜的灵魂,它们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光辉,由于忽视而变得迟钝,被自负的酸所腐蚀。当一位朋友意外地非难我们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需要我们去关爱的灵魂。向那位朋友反馈一条爱与接纳的讯息,我们就传递了积极的能量。我们唤起了平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感觉。当我们的观念被嘲笑时,或者被同事诋毁时,抑或是被人草率粗暴地打断时,有时候我们会很难阻止自己情绪反应产生的巨浪。但是一旦我们平息了这种极具破坏性的情绪上的波涛,我们就可以选择原谅。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心的接受的姿态,不再拒绝向此人给予我们向其他人所给予的温暖。具体来说,在这件事情之后,我们可能会选择承认并思索几分钟想出他们的一个优点,作为我们与他们精神上的同源关系的一个标志。即使我们对这个人不是很了解,即使我们不会花时间与他们在一起,但以这种方式来细想他们的品质也是一种很好的练习。原谅是我们心灵的宣告,以我们坚定的思想为后盾。我们希望设计出一种具体的或者外在的姿势来表达我们内心祈福的愿望——也许可以是双手合十的姿势,无论是想象的还是真实的。作为心灵的真实举动,原谅需要一点时间。然而,现实中,许多人首先需要忍耐一段时间,才能认识到原谅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对于原谅某个人,或者是作为争吵之后的弥补,有一个很口语化的表达,“埋葬短柄小斧(停战)”。攻击性的工具被收起来了。然而,从这一表达中衍生出了现代化的谚语:“埋葬短柄小斧是一回事,而忘记你把它埋在哪儿了是另外一回事”。伴随原谅而生的,可能是一个人为自己的容忍和善意感到骄傲。这种原谅会变成虚假的美德。真正完整的原谅,是接受与被原谅一方的平等,不再去细想对方所犯下的错误或者是自己为了原谅所做的努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停止为自己发声。如果有人说了关于我们的谎言,原谅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澄清这种诋毁;如果有人想要骗取我们的产业,我们应该写信制止并咨询律师(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最重要的是要以建设性的态度来进行这一行为。在我们的内心唯一需要我们与之战斗的就是我们自己最坏的本能。

内容概要

  向内心探索,学着去理解生活,了解生命的成长,摆脱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从而找到使心灵平静的方法,优雅从容地生活……作者用诗一样智慧优美的语言,指出一条心灵成长、获得生命智慧的道路,与我们分享。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思想、身体和心灵的复杂平衡中——但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心灵。本书告诉我们,给予心灵合理的重视,我们就能够获得更清晰和深刻的思考、自我理解、自尊和自信,让心灵更平静。同时,我们也会更能享受生活。
  书中融合了各种洞见、冥想和观想方法,含有25个专门设计的心灵练习,50多幅深具启发性的灵性插图,帮助我们摆脱自我的负担、清除遮蔽我们感知的焦虑,让我们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满足。

作者简介

  迈克·乔治(Mike
George)是一位长期探索心灵的精神导师。过去二十年里,有超过20万人参加过他的静修课、研修班及工作坊。他曾在30多个国家从事灵性发展指导的工作。他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家,已出版作品有《智慧灵魂的七个顿悟》《不要生气,要智慧》《真爱的七个奇迹》《学习放松》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序章
一.心灵之旅
二.心灵的术语
第一章 自我,世界与精神
一.混乱与意义
练习1:领会贝壳的涵义
二.认知与现实
练习2:奇迹之窗
三.四根柱子
四.创造性与灵性
练习3:新视角
五.理性与直觉
六.情绪与感觉
七.正确地看待时间
练习4:忘掉世间的一天
八.改变
九.自我与他人
十.无限的能量
练习5:感受生命的力量
十一.心灵之源
练习6:终极再融合
第二章 心灵的四季
一.春
二.夏
练习7:光的力量
三.秋
练习8:果实的承诺
四.冬
第三章 内心的庙宇
一.定义自我
练习9:自我意识的车轮
二.对自我王国的统治
三.我们的独特性
四.责任
五.价值
六.自我与谦逊
七.真实与诚实
第四章 放下
一.正确地对待物质
二.正确地对待情绪
练习10:见证情绪的旋风
三.放下依恋
练习11:精神的花园
四.放下抗拒
练习12:向上流动
第五章 世界的礼物
一.风景与感官
练习13:乡间漫步
二.发现瞬间的丰富
练习14:一次“留心的”冒险
三.月亮与星星
四.大自然杰作与奇迹
五.观想
练习15:心灵的美术馆
六.心灵的乐章
第六章 内心的宁静
已经并且一直存在
练习16:隐藏的花园
更安静的世界
练习17:绿洲的宁静
心灵的呼吸
练习18:充满喜乐的渔夫
冥想者的路
练习19:心灵路标
瑜伽与融合的艺术
祈祷与誓词
练习20:洪水中的安全地带
静修
睡眠与心灵
第七章 爱的能量
一.无私的艺术
练习21:学会给予
二.走出恐惧迎向爱
练习22:魔幻森林
三.激情与热忱
四.同情与理解
五.因果循环
六.家庭与心灵
七.友谊与心灵
练习23:爱的循环
八.原谅与和解
九.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第八章 内心的力量
一.面对死亡
练习24:一艘驶离的船
二.超越痛苦
练习25:降服巨犬
三.生活的轨迹
四.心灵旅程的尾声
结束语
优雅地生活

章节摘录

走出恐惧迎向爱希腊语在提到无私之爱(agape)一词时,意思是对人类之爱。这种爱从我们的内心流向四面八方,拥抱陌生人、朋友、家人和我们认识的人,它是爱的最高形式,是心灵最真实的表达。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许多人也会去寻找与另一个人的一份特别的、相互陪伴的关系,通常包含性的元素。虽然我们不需要以伴侣形式生活才能实现自我的满足,但是的确这样一种特别的关系是对我们经历的扩展,只要我们能克服感情上的某些障碍。我们对爱的追求超过其他任何东西,我们认为这一梦寐以求的东西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把它看作另一个人对我们自身内在价值的一种美好的欣赏。然而,当我们跌跌撞撞地在黑暗中四处寻找这一躲藏起来的礼物时,我们该用什么作为火把照亮黑暗呢?答案就是:需求。我们带着我们的需求在世界中尝试,想要找到一个与它的形状完美吻合的相配物体。我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措辞来修饰这一探索,坚称我们有如此多的爱要给予。然而真相常常是尖锐又伤人:我们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巨大的、赤裸裸的对爱的情感需求,以及对一直处于这种无法得到满足的渴望状态的恐惧。在我们满足自己需求的探索中,我们准备好欺骗自己,和不合适的伴侣在一起。大多数精神分析的学说认为我们作为成年人所寻找的爱是对我们孩提时从父母那里寻找爱的仿效。许多治疗学家指出,成年后与情感关系相关的紧张与焦虑——特别是,对对方拒绝付出爱的恐惧,反映了我们童年时期对于父母中某一方所存在的不安全感。根据这种精神中枢的生活观,我们关系中的需求与依赖来自童年时期的感情创伤。许多成年人用另一个人的爱来定义他们自己,而当他们被拒绝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找不到自己是谁,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甚至即使伴侣们待在一起,但他们之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可能是因为恐惧而维持这段关系的。心灵上的觉醒是一个从恐惧转变为更加丰富、更加宽容、更加放松的爱的过程。爱情把人们仓促地集合到一起,并且使他们相信他们能够一起生活。如果关系发展得不好,就会产生愤恨与猜忌,但如果了解相互吸引的情感基础,这也就不足为奇了,然后关系可能就会令人痛苦地破裂,一方或者双方发现很难再相信爱情了。或者,这种关系可能会固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无可避免的不和与紧张被简单地推迟。但就像大地沿着错误的路线震颤一样,他们终会走向关系的破裂,并伤害彼此。然而,可能存在另外一种爱情,当最初的热情冷却下来,而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认识产生时,这种关系就会健康地发展成为真爱。真爱需要一种冷却的环境,这并不是说不要有身体的接触。但如果身体接触成为亲密关系的基础,那么这种激情的冲击就是毁灭性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最纯净的爱是从我们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它是充满能量的、自我意识的心灵向四面八方播撒的光辉,就像是从一台勤勉不倦的播种机的无底口袋中播撒的种子。这种播撒需要心灵的勇气。一种比较胆怯的方式是为自己把所有种子贮藏起来,或者只提供给一些密友,因为他们确定会对我们的礼物心存感激并让种子发芽。虽然心灵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性整体的热爱,但是我们许多人却只追寻一种性关系,或有规律的同伴关系。对另一半成熟的爱包括身体、内心和思想三方面,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我们认同另一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并对他(她)许下承诺,我们拥有心灵上的联结,这种双向的开放与共鸣让我们更有可能实现自我。我们不要期待爱很容易——成长从来不容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另一个灵魂打开我们自己,可能会导致很多内心的转变与重组,因为我们心灵的重心要适应新的环境。许多恋爱中的人会犯这样的错误,那就是没能抓住机会拓宽自己的视野,反而让自己的世界变得狭小。其结果就是,如果这段关系结束,两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就会变得枯竭而不是丰富。然而,当爱很纯净时,一段关系的结束并不会对我们造成损害。这并不是说这种经历是没有痛苦的,只是没有必要去害怕这种痛苦。当我们知道爱的源泉永远不会干涸时,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前进,即使暂时因堵塞而供给不足。爱并不是由对彼此的凝视和对彼此神魂颠倒的依赖所组成,而是应该看到彼此的内在与外在,分享彼此的观点以及对于所有人的大爱——无私之爱。要保持这样一种关系要求心灵的开放性与独立性。就像伟大的智者多萝西・帕克(Dorothy Parker)所说:“爱就像手里的水银,把手松开它仍会待在掌心。紧握它,它就会溜走。”面对死亡在所有的文化中,死亡都是被形式化的:有固定的哀恸模式,古老的埋葬与火化仪式。在西方也有大量的安慰人的文学作品,描述失去朋友、亲人或者伴侣的伤痛。当我们生者想要使这种丧亲之痛合理化时,心灵上总会纷乱动荡,而服丧这种行为就是社会对这种纷乱心情的允许。“失去”一词常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哀悼,我有我自己的观点。那就像是我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已经死了,因为我曾经让你住进我的心里。通常,伴随着悲伤,我还怀着之前对你不够珍惜的内疚。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在灵性框架中的位置,就会知道悲伤与内疚都是幻觉。作为精神的存在我们是不可摧毁的。死亡时,我们就会回“家”,回到心灵的源头——基督教徒会比喻为回到上帝的怀抱。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次新的探险的开始(即重生)。这些想象能描绘出精神从它的身体中的分离。从精神层面来看,生命中没有死亡,只有流转。内疚是无用的,因为它只会使我们陷入过去的困境。悲伤是无益的,因为它会徒增对过去的依恋。只有现在与未来才是我们完成我们爱的潜能的地方。但是,我该怎么解决我的悲伤呢?还有掺杂着的对逝者不能再传播爱与幸福的惋惜。在消除这种痛失所爱的悲伤情绪时,我们会感觉到我们低估了一个生命,我们只关注自己而对于我们所失去的朋友、亲人或者爱人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够尊重。因此我们要找到一种不带有依恋的纪念方式。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纪念方式,也可以采取传统的纪念形式,比如制作相册集,到对彼此有特别意义的地方去旅行,以怀念另一个灵魂内在的价值与美,并了解他(她)的新的探险才刚刚开始。生命的轨迹一位空姐,原本被安排在一个航班上,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她又被改派了其他工作,而未登上那个航班。那架飞机失事了,许多人因此丧生。对她来讲,她的侥幸逃脱成了她心灵上的创伤。经过咨询,她觉得她得做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事来平复心情,比如一些亲近大自然的事情。因此她就去了乌干达(Uganda)的一个野生动物营,去观察山上的大猩猩。一天反叛者们袭击了那个营地,她被劫持为人质。劫持的人质被分成了两组。她所在的那组最后被释放了,而另一组全部被杀害了。际遇有时会把我们带进极端的情况——与我们习惯的生活相去甚远。或者从更世俗的层面上来说,际遇会破坏我们的计划,甚至破坏我们的希望。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会极大地考验我们在面对人生突发的大起大落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的能力。这个巨大的因果关系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时似乎是随机的,但当从更高的视角来看时其实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心灵所在的环境——我们的生命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展开。获得心灵的觉醒就是要理解际遇并不是碰巧的事,它是一个体系,一种环境。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来说,并不存在偶然和巧合。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我们可以把这个系统看成是因果循环,即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可以从字面上或者象征性地看成是我们过去的行为,也可能是我们前世的所作所为的结果。虽然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当下这个较浅的维度。在这一层面上,际遇在物质世界中而不是精神世界证明了自己。精神给我们的身体赋予活力,作为精神的存在我们塑成了这些偶然事件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向外发散到现象世界中。所以,对于一个真正开化的心灵来说,并不存在运气这样的东西。当我们讨论因果时我们在用很多种方式谈论它。每一个结果都存在一个原因,但是所有事物最初始的原因都源于心灵。一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是运气使然,但其实仅仅是因果循环。设想一位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商,他利用他的空闲时间到纽约最贫困的社区里面做社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最初他可能会积累财富,然后发生逆转,到最后债务缠身。在其他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失败者,甚至也许有一些丢人。但是,最终,如果他通过自己的无私慢慢地稳定地积累起了精神财富,那这些“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与精神财富相比,物质财富是无足轻重的,甚至都不会显示在秤盘上。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精神的存在时,我们就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命运是注定的,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又中意自由意志。始于精神的最高品质的行为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它在这个层面上的运作是不会被际遇所影响和损害的。我们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并不依附于世俗的日程。只要我们超然地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因果关系网就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如果我们向外发射爱的能量,我们就不会有敌人——我们就是安全的。


编辑推荐

《找寻内心的平静》编辑推荐:爱、快乐和平静从未远离我们,而是我们离开了它们。影响百万人的精神导师,畅销20年的心灵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找寻内心的平静 PDF格式下载



当今时代是一个“消费社会”或者称为“富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大部分的生产力都被用来生产消费品。“富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大量商品的不断被生产出来,然后被消费掉。为了促进消费,必须把消费变成人的本能和欲望。因此,各种组织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刺激人的欲望。最终,大多数人感到活着的目的就是消费,而且消费得越多越好——这个社会鼓励多消费的人。一旦你不消费或者无力消费,就会被排挤到社会的边缘,受到其他人的鄙视。这就造成了“消费社会”中,个人的紧张和负担,即现代人的焦虑。
可见,现代人焦虑的根源,一方面是内心的欲望和外界的压力,都要求人们更多的消费;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感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充满了对失去消费能力的恐惧。现代人已然被严重物化。其实,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行走在人群中,我们总是感觉有无数穿心掠肺的目光,有很多蜚短流长的冷言,最终乱了心神,渐渐被缚于自己编织的一团乱麻之中。其实你是活给自己看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把你留在心上。
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的确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能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找寻内心的平静》就是抚慰你我焦虑的一例上好的心灵鸡汤。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学着用心灵去理解生活,去体味生命,去摆脱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从而使内心平静,优雅地生活。作者迈克 乔治是一位长期探索心灵的精神导师,他像我们介绍了灵修、冥想、观想等比较专业的方法,也与我们探讨了哲学视角里的精神与世界、内心与爱,同时也附有很多通俗易操作的简单练习,使我们放下书本即能体会如何找寻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完全由淡淡的彩页构成,作者诗歌一样细腻的言语再搭配温暖且具有启发性的插图,为你我获得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创造了良好而宁静的氛围。


找寻内心的平静,learn to find inner peace,读的时候觉得写得真好啊,深受启发,老实说心灵成长类的书,更多的是一种悟。它里面其实讲到了很多,对于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大自然的理解,对于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冥想、如何去爱……很全面,每个人应该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找到可以解除自己的困惑、让自己更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东西。 就我自己来说,它对以下三个(算是实际的)问题的解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死亡与生存。 一直都说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人如果无法正确地看待死亡,就无法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那这本书里是怎么说的呢? 因为强调灵魂,所以生命只是循环。死亡,就如同一天结束后,你从客厅走向卧室一样地自然。得到的是休息,以及,新生。还有另外一个比方,是死亡如同一艘驶离的船,在此岸的人看来船是越来越小,越来越远,于是充满眷恋不舍。可是船本身并没有变化。而且对彼岸的人来说,他们是在迎接新的到来。  所以生命只是一段过程。活着的时候,好好地活着,这样就是对的生活态度。如果有一天灾难、意外、疾病来临,也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如果可以,好好活着,如果不可以,适时放下对生的执著,也并不是怯懦。  二是自我与他人。 自卑,自大,自以为是,自惭形秽。似乎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我们所有对自己的感觉都是与他人相对而言的。但是是这样吗?书里面说,我们所有人,都有同一个精神源头。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爱、平静、真理都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只等待我们去发现它。(当然,所有负面的比如怨恨、愤怒,也都存在于我们内心,所以要留心,不要走上错误的道路) 所以,留心、注意观察人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孔,有自己的生活形态,他们与我们平等。 所以,自大,或自卑,都是自我发展不到位才会出现的情况。一个完整地发展了自我的人,会是“亦不自异,亦不下人”的。  三是家庭与个人。 书里面也讲了爱情,友情,等等情感与联系。但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家庭与个人这对矛盾关系。在发展自我的心灵之旅上,家庭未必能提供支持,反而常常是阻力。书中说,我们应该把家庭生活当做一种充满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就算是和谐美满的家庭,也会与个人的发展充满冲突,那不和谐不支持的家庭,更是让人满心创痛了。 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所以要格外留心处理。 就是我朋友说的那句话,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心灵成长的书,这一本就够了。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思想、身体和心灵的复杂平衡中——但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心灵。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让我们在停下来稍作休憩的时候,更多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也会更能享受生活。


25个心灵小练习带你找回内心的平静


目前的社会上,生活和工作都让我们烦扰不堪,此书正可让我们找到内心平静的力量


语言很唯美,就是深奥了一些,有很好的插图和灵性练习,帮助寻找内心的平静


找寻内心的平静 这本书将带我们找到全新的自己,焕发新的能量,非常适合正处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的我们。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爱、快乐和平静从未远离我们,而是我们离开了它们!”生活中太多的纷扰让我们失去了最初的平静,这本书相信会对大家很有帮助


很不错的一本书 活在当下 享受一切 放下自己接受宇宙的指引 找回自己的平静 做智慧的自己


我挺喜欢这个封面的。蓝色绿色和主题很契合,平静中蕴含着生命力,看完书的内容也很符合这种的感觉


不错的书!跟着作者开始一段心灵之旅,喜欢里面的25个心灵小练习


还没看,喜欢这类型的书,洗涤心灵,希望自己乐观一点吧!


现在都市人更加注重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修炼,这本书就很不错,值得一读!


学到不少自我调整的方法,还在继续学习中


给自己的内心找平静!


偶然买来看看,很棒很实用,一些小方法很适合平时生活中用,收获!


按照书中的方法学习中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非常不容易。读本经典名著,会让你受益匪浅。


帮同学买的,他认为很好看,很值得读


理论的东西不多,但很有实践性,每章后面都有个小练习,很不错的一本书。


说理和练习配合,应该不错!只是有些专业术语还需细嚼慢咽!


先不谈内容有点难懂,但版面设计,图片书面质感不错,不错,有感觉,喜欢。


物流也好 书也好


书很不错,是正版的,质量很好。


遇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需要缘分的,这本这是和我有缘O(∩_∩)O~


很好的书,妹妹看了 说很好送她了 另外自己再买本


看了两章,喜欢这本书的风格。里面的插画都很漂亮!


很适合,静心的时候阅读


书籍不错,部门送给同事的。


很温馨的画面


很好,不错,挺喜欢的……


还不错哦~喜欢


封面图画和里面的插画我都很喜欢!


封面的图看起来很舒服。内页有好多相同风格的图,看起来像水粉,挺舒服的!排版也不错!


让心归于纯净:在忧虑毁了你之前改掉忧虑的习惯


封面很舒服,就买回去了……反了一下内容还不错


万物唯心,心由己。。。。还好。。。。


同时买了《冥想》和《找寻内心的平静》,都不错!


书里融合冥想和观想方法,有的心灵练习还是挺有意思的,挺喜欢的!去掉的一星是因为翻译,有的地方太难懂


找到平静的入口


感觉可以净化心灵


不错的书!喜欢!看后给人一种很宁静的感觉,关注自身,理解生活……


这本书,很好,让我学会生活慢下来,不再那么急躁。。。


如果是想彻底的去改变自己或者教育孩子,是非常不错的。里面有很多参考,让自己跟着去学着做。。我也试了一下,貌似还不错。 但是 这是从某些行为,某些地方开始去改变的。。如果自己的执着念特别强,或者是喜欢看论对类的,就不是特别适合。。这是本是 偏行动类


还回来才知道不是本人的内型。但是书的质量还是可以的。


书总体给人的感觉挺好的,就是有的地方比较难懂


看到这个封面就喜欢上了,水粉画给人的感觉挺好的


书是很好,就是讲的有点深奥,不容易懂的,


不是很厚,挺薄的一本,但是纸张挺好的,基本上每一篇都有图画,很精美的感觉


力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说的还行 自己没有改变


刚开始看,感觉一般,不知道后面的内容是不是会更有用。


全理论,无操作性,看不下去。


彩色書本。喜歡!其中一篇對時間的詮釋,我很受益。


书质量不错 。是自己的原因


包装的还不错,内容也不错


这书真不错,修身养性呢


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思想、身体和心灵的复杂平衡中——但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心灵。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让我们在停下来稍作休憩的时候,更多去关注我们的内心,这样我们也会更能享受生活。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