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篆刻教程

李建东 四川美术
出版时间:

2007-2  

出版社:

四川美术  

作者:

李建东  

页数:

173  

Tag标签:

无  

前言

篆刻与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表征,它们的产生发展演进,总是息息相关而不可分割。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来看均系刀刻,所以又称“契文”。其刀法犀利挺拔,章法宕逸多姿。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篆刻艺术之滥觞。“篆刻”一词初出于汉杨雄《法言·吾子》。元、明以后专门用于印章,既然作为一种制印的艺术,于是,就有人直接称之为“治印”、“铁笔”、“刻印”、“刻图章”等,皆一语道出根源。但仍不能完全替代篆刻。“篆刻”是指在印面上写篆书印文,“刻”是指通过刀刻来表现印面上篆书。因而,篆书对篆刻而言,有着很重要的裨益。“印章”作为权位的象征和凭信的用途,两千年来,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战国时期金文的昌盛,“执政所持信”的古玺也诞生了。到了汉代“印章”十分盛行,风格多样,制作精美,形成了“印章”史上的高峰时期。到了明、清时代,在金石学、文字学迅速复兴发展的同时,篆刻艺术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不仅使篆刻成为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使篆刻在艺术中获得完全独立的地位。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具有其自身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一方面是它的内容和文字,因而它与书法(主要是篆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与治印用特定的工具和材料(如刀、石、印泥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不同时代,不同个性和爱好,以及修养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个时代篆刻家的不同流派和风格。如周秦古玺,字体奇放,灵巧多姿;汉印则较平正方直,端庄浑厚,明清以后,金石的兴起,印人除继承古代玺印外,更旁收钟鼎、碑版等金石文字熔为一炉,加之印材多用石章,易于奏刀,故其刻印的风格,亦各有千秋。历史表明,篆刻与书法密不可分,书风对印风的影响十分明显。从近现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在篆刻中表现书法的笔意,融入“金石味”,使书风、印风趋于统一,而随着个人书法面貌的强化,其篆刻的风格特征也更加明显。本教程是李建东结合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心得编撰完成。该教程按篆刻的起源,历代印章的发展历史及风格特征,分成十三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发展、演变的概况,并配有图例分析代表作品。本着实用和艺术学习两方面并重的原则,从基础常识(工具、技法、习篆)及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等章节循序渐进讲析介绍。旨在引导学习者,了解认识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更高的审美眼光。使得文字本身在实用之外,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使之更好地继承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愿这本教程能给学习、关注、关心书法篆刻创作现状的同道们带来帮助。

内容概要

  《中国篆刻教程》是作者结合了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及心得编撰完成。该教程按篆刻的起源,历代印章的发展历史及风格特征,分成十三个章节,系统地介绍了发展、演变的概况,并配有图例分析代表作品。本着实用和艺术学习两方面并重的原则,从基础常识(工具、技法、习篆)及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等章节循序渐进讲析介绍。旨在引导学习者,了解认识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更高的审美眼光。使得文字本身在实用之外,焕发出动人的光彩,使之更好地继承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作者简介

李建东(庄东),1961年生于云南昆明。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中国篆刻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源流及其时代特征第一节 概论一、中国篆刻(印章)的形成与应用二、构成的媒介与特点第二节 印章的类型与应用一、按印文内容分类二、按印章制作工艺分类第三节 中、西印章的研究与比较一、中、西印章皆起源于印模二、中、西印章在形式、印面上的差异三、中、西印章在用途上的差异第二章 篆法(习篆)第一节 篆书在统一规范中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大篆三、小篆第二节 篆书的书写一、用笔二、笔顺、结体第三章 篆刻工具、印材工具书第一节 工具和材料一、刻刀二、笔、墨、纸、砚三、砂纸四、印床五、印泥六、钤印七、棕帚八、拓包第二节 印材一、青田石二、昌化石三、寿山石第三节 工具书一、印谱二、字典第四章 临摹与创作第一节 摹印一、摹写二、摹刻三、修改第二节 章法第五章 边款第一节 边款的形式、格式第二节 边款的刻法一、单刀刻法二、双刀刻法三、单双刀混合法第三节 边款的拓印一、墨拓二、蜡拓第六章 春秋战国古玺及秦印艺术风格第一节 春秋战国古玺艺术风格一、玺印章法艺术风格二、玺印的线条和边框第二节 秦印艺术风格第七章 两汉官私印的类型第一节 汉印的基本特征一、平整端庄二、规矩变化三、浑朴自然第二节 汉印的风格类型一、工稳的风格二、古拙朴茂的风格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印(官印、私印)一、魏、晋、南北朝官印二、魏、晋、南北朝私印第九章 隋、唐、宋、元、明、清官私印一、隋代官印二、唐代官印三、五代十国官印四、北宋官印五、南宋官印六、元代官印七、明代官印八、清代官印九、花押书印十、宋代私印十一、斋馆别号印十二、元代私印十三、元押第十章 明代篆刻家一、文彭二、何震三、苏宣四、朱简五、汪关六、林皋七、沈凤第十一章 清代篆刻家“浙派”西泠八家一、丁敬二、蒋仁三、黄易四、奚冈五、陈豫钟六、陈鸿寿七、赵之琛……第十二章 清末民国近现代诸家第十三章 各类风格印章作品选附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教学大纲

章节摘录

插图:第二节 印章的类型与应用印章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交接的凭信。随着其功用性和艺术性的不断完备,其形式和类型也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目前以印章形式保持至今最早的当数河南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它们的形象类似铜器铭文的族徽。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器皿上文案的印模即范母,它们按压在翻铸的青铜器皿上以作凭证持信之用。以上这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最早的印章并不以“印”称,甲骨文和金文虽都有“印”字出现,但大都为“抑”之初文。自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后,印章的名制才有了明确的规定,如皇帝用印称“玺”,一般的只能称“印”。卫宏《汉旧仪))卷载:“秦以前民皆佩绶,以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印,各服所好。自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君臣莫敢用也。”汉代以后此项制度又有所放宽,如“诸侯王”、“王太后”皆可用玺乐,可见这一称谓也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汉代印章除以“玺”称之外,其他一般的官印都称“印”,但汉代也有一些位高爵显的官吏,如“将军”、“太守”、“公卿”的印也称作“章”。此外“印章”、“印信”、“信印”的称谓也都是至汉代才开始的,如“牙门将印章”、“安平侯印章”、“苏循信印”、“祝遵印信”等。到了唐代,皇帝用印也有称“宝”的,此后“玺、宝”的名制往往并用。此外印章称“记”,“朱记”也是从唐代开始的。自宋至明,印章又有“图章”、“图书”、“押”、“关防”等称法。总之,历代对印章的称法众多,但汉以后大都延用汉制。一、按印文内容分类按其功用性即印文的内容,我们通常可以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官印;二、姓名印;三、字、别号印;四、斋馆印;五、地名印;六、鉴藏印;七、吉语印;八、闲文印;九、肖形印;十、箴言(成语印);十一、辟邪印。(一)官印官印是古代印章使用最广泛,功能性最强的印章。印文内容皆为官吏的名称,是代表官吏身份以及行事的凭信。诸如“皇帝玉玺”、“巧工司马”、“军假司马”、“假司马印”等。秦汉印中,官印数量最多,风格也极为多变,有浑厚朴茂的,有细劲俊逸的,有婉丽秀润的,是我们学习篆刻艺术最佳的临摹对象。(二)姓名印姓名印属私印的一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它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通常我们见到的姓名印有以下几种样式,即“姓名”、“姓名印”、“姓名印信”、“姓名之印”、“姓名唯印”、“姓名私印”、“姓名印章”等。


编辑推荐

《中国篆刻教程》是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篆刻教程 PDF格式下载



在看,比较适合初学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