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灵感高原

中国美术家协会 编 四川美术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四川美术  

作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 编  

页数:

395  

内容概要

  《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集研究和文献于一体,分为三部分:第一,论文,其中包括概述、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研究文章共7篇;第二,美术作品,选录了20世纪4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以青藏高原为创作领域的美术精品。其中包含了为举办“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展览”而特别邀请的著名画家创作的作品,同时还收录了2009年举办的“第11届全国美展”中优秀的藏族主题的美术作品;第三,年表。年表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从记录张大千、孙宗慰、吴作人等画家的西行艺术活动,一直延续到当代美术家在青藏高原的艺术活动。年表以翔实的文献和图片作为辅证,许多照片和资料是第一次披露。年表中有些资料来自未发表的论文和访谈记录。

书籍目录

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为雪域高原传神——略论1950年以来的藏族题材中国画中国油画中的藏族形象新中国版画藏族题材的审美意蕴雕塑中的青藏高原连环画、水彩粉画中的青藏高原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图版年表图录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藏族美术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  尚辉  藏传佛教美术,宗教信仰的艺术表达  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藏族等各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历练了他们坚毅勇敢、真诚朴实的性格,也形成了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和供奉自然的天人关系。  昌都卡若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彩绘刻画,是远古居民艺术创作的萌芽。散见于青藏高原各地的岩画,反映了藏族先民苯教原始信仰的盛行。从7世纪至9世纪的吐蕃时期,佛教从唐朝中原地区和南亚两条路线传人吐蕃,佛教壁画与彩塑迅速成为宣传佛教本义的重要载体,美术与宗教结合得到发展。  11世纪至13世纪,藏传佛教再度兴盛。以1247年萨迦派统治全藏为标志,佛教寺院制度迅速在西藏建立起来,各地大兴土木筑建的佛教寺院促进了佛教壁画与彩塑的盛行,从而使佛教艺术广泛地融入藏族社会的各个阶层。此一时期作品大多留存在“上路弘法”的藏西和佛教勃兴的卫藏,绘画风格依然保留了藏西克什米尔风格,具有浓郁的敦煌韵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采用北宋中原宣和装裱样式的唐卡已臻成熟,出现了一批画艺精湛的唐卡绘画。就风格而言,卫藏地区这一时期所见唐卡大都与东印度波罗风格相关,属于早期宁玛派与噶当派。12世纪稍后的噶举派和萨迦派的作品,在题材上往往以菩萨装五方佛、金刚座释迦牟尼佛、上师像为主;在构图上,中央主尊很大,几乎占据画面近1/2,画面的顶行和左右两侧也被分割成小方格,而底行两角多为上师或供养人像,中央为空行母和其他护法神。在透视上,强化了唐卡作为宗教绘画的造像功能,强调二维空间并通过形式的重叠、色调的控制和对比色的互衬创造了层次繁复的多维画面空间。应该说,这一时期所有的壁画、唐卡的主尊莲座和背龛都具有典型的东印度宫殿的建筑样式,主尊上方的三叶拱门源于中世纪东印度建筑,等同于庙宇前方门廊的三叶形拱顶。由此可见早期的藏族佛教艺术对于印度与尼泊尔文化的借鉴。  从14世纪至16世纪,以格鲁派的形成及其与卫藏噶举派的对立为标志,西藏艺术迎来了成熟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寺院僧团的迅猛扩充,藏传佛教的各种流派开始形成并在各地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藏传佛教美术也因藏传佛教各个流派的特征而形成了各具面目的佛教美术流派。例如,后藏以萨迦寺为代表的曼荼罗唐卡便显得富丽而厚重,藏西以《金刚亥姆》为代表的唐卡具有浓郁的矿物暖色和柔韧的勾线造型特征,而噶举支派则沿袭了上师造像的早期风格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青藏地区东部在藏族绘画中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地域风格,其唐卡绘画中所渗透的明朝中原表现手法已从绘制的背景装饰扩展到构图和人物形象的运用,并逐渐形成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汉藏风格。在某种意义上,14世纪至16世纪藏族佛教美术的成熟与发展是明朝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变化便在于明代中原艺术样式和技法的融入,而且,17世纪以后这种中原文化所形成的藏族风格形成了此后藏族美术的主流。这种变化从青藏地区东部开始,藏族画师接受了中原佛教美术的罗汉图像,并在佛教壁画与唐卡的背景中绘制了大量的具有中原青绿山水画样式的自然景物,佛本生故事的壁画也进行了叙事方式的适当调整。如15世纪由勉拉顿珠嘉措创立、流行于卫藏的勉塘画派和16世纪由南喀扎西开创、流行于藏东的噶玛噶智画派,都曾受到中原流行的界画与青绿山水的影响而开始形成具有工笔重彩特征的唐卡。藏族地方画派的相继出现是藏族美术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这种成熟还意味着藏传佛教题材的进一步世俗化,一些寺院壁画和唐卡开始以细腻绵延的叙事图式记录和表现西藏的历史人物与重大事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灵感高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